朗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syzj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谚语,其中实际的意义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更好 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朗读的情境氛围
  营造朗读的情境氛围,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让学生自然而然有一种想读的冲动。情境的营造可以通过声像、 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比如我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就在网上找了一个FLASH 动画,一开始上课我先播放了这个FLASH 动画。由于FLASH 动画制作精良,无论是人物的造型还是词作的演唱都与原词作妥贴吻合,已将作者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人的感情得到表达,与学生内心的情感产生了碰撞,自然就有了朗读的冲动,个个跃跃欲试,想要把自己领会到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一首词还没开讲,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师带头作经典示范
  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提到梁任公讲古诗《箜篌引》,全诗“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以至作者“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可见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并有了要试一试的冲动。在讲解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时,学生很难把握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表现的复杂的情感,我就示例朗读了文章的第一节与第二节,把鲁迅先生的大悲,大哀,大愤,大怒演绎了一番,为整堂课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也有腔有调,有板有眼地将全篇课文诵读完毕。
  三、科学正确地指导评价
  朗读教学过程中,仅仅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 要正确处理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几个环节,这样才能将一篇课文的情感表达到位。比如在讲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先对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进行介绍,尤其是音乐美,其中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反复的,加强了节奏感,且用了多个叠词,再者每句诗的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 要注意停顿。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学生们也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此时还有什么文章不能懂的呢?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了朗读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还会使语文课轻松愉快、充满生机。
其他文献
在高考备考中,由于语文学科知识面广,累积量大,复习过程中任务重,见效慢,导致语文沦落到“爹不疼,娘不亲”的地步。但高考作文却备受关注,要写好考场作文,除了审题立意要慎重之外,文章结构的安排也格外重要,尤其是议论文,能够构建合理的框架,是打造高分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合理安排考场议论文的结构,主要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授之绳墨,把握基本结构  一般来说,议论文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期刊
美育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他们在语文审美实践活动中正确地发现美,深刻地感受美,恰当地评价美,不断地创造美,成为一个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们要大力实施美育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呢?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期刊
语文研究性学习大致可分为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其中非专题性研究又可以分为文本问题性研究(课堂教学中疑难问题的深化和理解)和文本延伸性研究(课文内容派生问题的深化探究)。下面就如何加强高中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粗略的见解,以期抛砖引玉。  一、专题性研究  语文专题性研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某一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学术问题、发现构想等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当然,这些
期刊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高中诗歌教学只是整个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诗歌,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诗歌,面对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古典诗歌,老师指导不到位,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接受效果自然不理想。虽然我们通过资料书、网络可以快捷地找到关于某一首诗歌的背景、赏析过程,但学生学了后还难以把它变成自己的鉴赏能力,难以把这种能力迁移到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改变现存的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手段陈旧、课程内容“繁、偏、旧”的现象,改变落后于社会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语文教学,改变课程实施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状况。在这一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再新的教学理念,再新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中,都变成了“空中楼阁”。那么,面对新课标,教师应做怎样
期刊
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感到要做的事情太多。仔细一想,不如整理成文,让自己有所得,遂有下文。  一、查字典,读准学生的名字  拿到学生名单,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学生名字中有无生僻字。现在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直接体现在孩子的名字上,往往是生僻字多。我虽然是一个语文老师,但常常拿着学生名单张不开嘴,不认识。于是,查字典就成了我接收新班级要做的第一件事。念准每个学生的名字,事情虽小,但往往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学生。很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作文训练中,形成了一个“没兴趣——不想写——写不好”的恶性循环。要想走出作文教学的低谷,必须首先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的教学教法上多做探讨研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粗浅体会,现提出供各位同仁指正。  一、注重积累为写作打好基础  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剪报让学生学会收集素
期刊
议论文写作是“摆事实,讲道理”,叙例正是摆事实,虽不排除生动形象,但更要求简练概括。所以写作议论文时,应注意叙例之法。现在不少议论文存在“以叙代议”、“以议代叙”、叙例无侧重点等叙例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叙例训练,可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高中生议论文叙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叙例拖沓,以叙代议。  2.叙述过于笼统,要点交代不清,“贴标签”,以议代叙。  3.叙例的角度不够明确,
期刊
古人云:“言为心声”。一个人写文章无非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因此作文应该说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的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有了真情实感,作文才会打动人,才会得高分。  “真情实感”这个短语是由“真情”和“实感”两个名词构成,本文就这两个方面谈本人的一点粗解。  所谓“真情”指的就是作者真实的情感。《我的老师》中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抒
期刊
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展示生活体验,扩大其创新的空间。但是当话题层出不穷后,那些学生熟知的、浅易的话题日渐远去,迎来的是一批批新入伍的、陌生的、充满朝气的话题。这样总会给考生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构思创新”的难度。  那么,面对陌生的话题,我们应怎样入手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到“意在笔先”,即在下笔构思成文之前就要着眼于“意”。“意”的优劣高低直接决定着文的美丑高下。“自在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