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小故事令人在感动之余也深受启迪,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由此想到的是媒体报道新闻的四种视角:俯视、仰视、斜视和平视。
故事说的是一位在柏林饱受歧视的波兰学生请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他写一封大学的推荐信,并送他一张签名照。爱因斯坦满足了他的请求,并向他也提出了一个同样的请求,“你得答应也送我一张有你签名的照片,这样才平等。”
不是这封推荐信,而是这句“使我感到平等并给了我自信的话”改变了这位青年的一生,他就是后来享誉物理学界的学者英费尔德。
爱因斯坦作为一名世界顶级的大科学家,却能对一位素昧平生的落魄青年,在无私帮助时给予平等的尊重,这让我们想到媒体的一些爱心报道、助贫报道等,经常是以“施予者”的高高在上和“受助者”的卑微感激为视角的,甚至为了“煽情”,故意把人家的贫穷、眼泪和隐私一丝不挂地剥给众人看。这种“爱心”其实是以侵犯别人的人格尊严为代价的,媒体这种居高临下、倨傲施舍的“俯视”姿态也着实让一些受助者感到很不舒服。现在,很多媒体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但报道视角下移绝不等于“俯视”。
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视角是“仰视”,它多见于媒体对官员、名人和英雄的报道。在这一视角支配下,领导永远占据了某些媒体的重要位置和时段,英雄和模范被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明星的家长里短也都成了娱记们竞相追逐的题材。甚至一些报纸在读者定位上也都强调服务“主流人群”,声称是办给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高消费的“四高”人群看的,而把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视做“无效发行”群体,“嫌贫爱富”的倾向极其明显。
俯视所带来的倨傲、冷漠和对立,仰视所带来的自卑、曲从和盲目,都会在不经意间对某些报道对象造成伤害,也会在媒体和受众中形成一道鸿沟,不利于建设和谐的传受关系。而追根溯源,“平视”视角的缺乏,是由于“平等”心态的缺失:有的人好名,在名人和普通人之间就做不到平等,对有名者仰视,对无名者俯视;有的人好利,在富人和穷人之间就做不到平等,对富有者仰视,对贫困者俯视;有的人好权势,在“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就做不到平等,对有权有势者仰视,对无权无势者俯视。至于说“斜视”,带着有色眼镜或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看人接物,对报道对象充满某种偏见、成见、歧视,甚至“妖魔化”某个群体,更是新闻工作的大忌。
无论俯视、仰视,还是斜视,对新闻工作者全面认知报道对象都是一种障碍,通过这种视角对所关注对象的认识与了解都是非常局限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而记者只有学会如爱因斯坦般的“平视”和“尊重”,以平等之心、无分别之心对待所有人,无上下之分,无尊卑之别,不卑不亢,才能真正走入采访对象的内心,也才能真正突破各种认识和判断上的障碍,采写的报道也才能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故事说的是一位在柏林饱受歧视的波兰学生请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他写一封大学的推荐信,并送他一张签名照。爱因斯坦满足了他的请求,并向他也提出了一个同样的请求,“你得答应也送我一张有你签名的照片,这样才平等。”
不是这封推荐信,而是这句“使我感到平等并给了我自信的话”改变了这位青年的一生,他就是后来享誉物理学界的学者英费尔德。
爱因斯坦作为一名世界顶级的大科学家,却能对一位素昧平生的落魄青年,在无私帮助时给予平等的尊重,这让我们想到媒体的一些爱心报道、助贫报道等,经常是以“施予者”的高高在上和“受助者”的卑微感激为视角的,甚至为了“煽情”,故意把人家的贫穷、眼泪和隐私一丝不挂地剥给众人看。这种“爱心”其实是以侵犯别人的人格尊严为代价的,媒体这种居高临下、倨傲施舍的“俯视”姿态也着实让一些受助者感到很不舒服。现在,很多媒体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但报道视角下移绝不等于“俯视”。
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视角是“仰视”,它多见于媒体对官员、名人和英雄的报道。在这一视角支配下,领导永远占据了某些媒体的重要位置和时段,英雄和模范被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明星的家长里短也都成了娱记们竞相追逐的题材。甚至一些报纸在读者定位上也都强调服务“主流人群”,声称是办给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高消费的“四高”人群看的,而把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视做“无效发行”群体,“嫌贫爱富”的倾向极其明显。
俯视所带来的倨傲、冷漠和对立,仰视所带来的自卑、曲从和盲目,都会在不经意间对某些报道对象造成伤害,也会在媒体和受众中形成一道鸿沟,不利于建设和谐的传受关系。而追根溯源,“平视”视角的缺乏,是由于“平等”心态的缺失:有的人好名,在名人和普通人之间就做不到平等,对有名者仰视,对无名者俯视;有的人好利,在富人和穷人之间就做不到平等,对富有者仰视,对贫困者俯视;有的人好权势,在“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就做不到平等,对有权有势者仰视,对无权无势者俯视。至于说“斜视”,带着有色眼镜或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看人接物,对报道对象充满某种偏见、成见、歧视,甚至“妖魔化”某个群体,更是新闻工作的大忌。
无论俯视、仰视,还是斜视,对新闻工作者全面认知报道对象都是一种障碍,通过这种视角对所关注对象的认识与了解都是非常局限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而记者只有学会如爱因斯坦般的“平视”和“尊重”,以平等之心、无分别之心对待所有人,无上下之分,无尊卑之别,不卑不亢,才能真正走入采访对象的内心,也才能真正突破各种认识和判断上的障碍,采写的报道也才能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受众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