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当新的“读书无用论”让大学文凭不断贬值的时候,却在另一个用途上开始价格飙升。
据媒体报道,时下在甘肃农村,年轻人谈婚论嫁已经将姑娘的学历作为女方家长索要彩礼的标准。通常的“价格”是:本科10万元,大专8万元,中专6万元。父母之所以会这样算彩礼,是因为他们供女儿上学借债付出了这么多学费。
远离旧社会的当代青年,未必对彩礼感到陌生。彩礼是中国旧时婚礼的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可统称为“彩礼”。在买卖的婚姻中,彩礼表示女子的身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主张自由恋爱、移风易俗,彩礼之风在一段时期内销声匿迹,男女双方订婚时双方家庭送套“红宝书”是很“时尚”的事儿。条件较好家庭的能送几床被子等生活用品,已令新人倍感温暖。
彩礼这个旧俗的死灰复燃是在近二十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且价码品物越来越高。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彩礼标准。在较为富裕的沿海省份,彩礼中除了家用电器、高档家具外,汽车、房子也逐渐成为了必备“硬件”。这几年流行“丈母娘伤不起”的社会现象,很大程度就是要让女方家长接受对男方家庭实力的检验,由丈母娘来鉴定男方彩礼的含金量。于是,许多掏不起足够彩礼的男方家庭,最后只能接受棒打鸳鸯的命运。一部分主张“裸婚”的男女青年,实际上是继五四运动后,又一次举起了“婚姻解放”的大旗。
但是,彩礼毕竟是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几千年的习俗,于当下的民间又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在不违法不违纪的情况下,光靠一种观念批判已经无济于事。笔者在此不是痛心彩礼旧俗的顽固性,而是惊诧于它那种匪夷所思的变异。
在过去,嫁出去的女,就是别家的人。女方彩礼的索要,多少想体现为对女儿多年养育的一种回报。尽管索要彩礼的多少,一定程度体现自家女儿的身价,但还不至于将女儿出嫁以“称斤论两”来出售的地步,更不可能将女儿接受教育程度也折价变现。甘肃农村如今按女孩学历层次来收取不同数量的彩礼,真的创出了婚姻商品化的登峰造极。
《中国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报道,为“他们为什么从大学退学?”。文中采访了几个毅然从大学退学的青年,在他们看来,如果家里条件不好,没能上到有名的大学,学习成绩又不是特别优秀的话,退学回家早早谋个职业,可能更划算。在这样的现实背后,是许多人认为知识不再改变命运。于是“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人群尤其是农村家庭里沉渣泛起。虽然声音很边缘,但却很刺耳。这声音与近年来弃考弃学转而直接打工做生意的青少年越来越多,高校来自农村等普通家庭下层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少等现实结合,成为这个时代深深的痛。
笔者承认,在为农村孩子大量弃考弃学而深感悲哀的时候,还看到了更令人悲哀地对待读书、对待知识的事情在发生。弃考弃学,只是因为看不到付出巨大开销去读书、毕业后没有过硬的背景难以找到工作进行的一种放弃;读书无用,只是因一时找不到工作、所学知识发挥不了作用的满腹牢骚。但在这里,知识毕竟还没有受到亵渎,学历还没有沦落为明码标价的商品,读书虽然无用,还尚存清白。知识未改变命运,还储存在脑海。可是,当我们好不容易冲破阻隔考上大学中专,以获取的知识跨进人类文明的门槛之后,却被家庭以“成本”的方式来进行折算,变为婚姻彩礼的不同价码来进行兜售,这才是对读书最彻底的玷污,对知识最悲哀的嘲讽。还有将一个人用沐浴光明的手段增加筹码,然后又将其拉回到黑暗的生活状态里更为残忍的事情吗?
甘肃落后的农村家庭可能从彩礼价码中发现了女孩读书又有用了,只是这种“有用”比“无用”更可怕。
责任编辑 王海
据媒体报道,时下在甘肃农村,年轻人谈婚论嫁已经将姑娘的学历作为女方家长索要彩礼的标准。通常的“价格”是:本科10万元,大专8万元,中专6万元。父母之所以会这样算彩礼,是因为他们供女儿上学借债付出了这么多学费。
远离旧社会的当代青年,未必对彩礼感到陌生。彩礼是中国旧时婚礼的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可统称为“彩礼”。在买卖的婚姻中,彩礼表示女子的身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主张自由恋爱、移风易俗,彩礼之风在一段时期内销声匿迹,男女双方订婚时双方家庭送套“红宝书”是很“时尚”的事儿。条件较好家庭的能送几床被子等生活用品,已令新人倍感温暖。
彩礼这个旧俗的死灰复燃是在近二十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且价码品物越来越高。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彩礼标准。在较为富裕的沿海省份,彩礼中除了家用电器、高档家具外,汽车、房子也逐渐成为了必备“硬件”。这几年流行“丈母娘伤不起”的社会现象,很大程度就是要让女方家长接受对男方家庭实力的检验,由丈母娘来鉴定男方彩礼的含金量。于是,许多掏不起足够彩礼的男方家庭,最后只能接受棒打鸳鸯的命运。一部分主张“裸婚”的男女青年,实际上是继五四运动后,又一次举起了“婚姻解放”的大旗。
但是,彩礼毕竟是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几千年的习俗,于当下的民间又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在不违法不违纪的情况下,光靠一种观念批判已经无济于事。笔者在此不是痛心彩礼旧俗的顽固性,而是惊诧于它那种匪夷所思的变异。
在过去,嫁出去的女,就是别家的人。女方彩礼的索要,多少想体现为对女儿多年养育的一种回报。尽管索要彩礼的多少,一定程度体现自家女儿的身价,但还不至于将女儿出嫁以“称斤论两”来出售的地步,更不可能将女儿接受教育程度也折价变现。甘肃农村如今按女孩学历层次来收取不同数量的彩礼,真的创出了婚姻商品化的登峰造极。
《中国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报道,为“他们为什么从大学退学?”。文中采访了几个毅然从大学退学的青年,在他们看来,如果家里条件不好,没能上到有名的大学,学习成绩又不是特别优秀的话,退学回家早早谋个职业,可能更划算。在这样的现实背后,是许多人认为知识不再改变命运。于是“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人群尤其是农村家庭里沉渣泛起。虽然声音很边缘,但却很刺耳。这声音与近年来弃考弃学转而直接打工做生意的青少年越来越多,高校来自农村等普通家庭下层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少等现实结合,成为这个时代深深的痛。
笔者承认,在为农村孩子大量弃考弃学而深感悲哀的时候,还看到了更令人悲哀地对待读书、对待知识的事情在发生。弃考弃学,只是因为看不到付出巨大开销去读书、毕业后没有过硬的背景难以找到工作进行的一种放弃;读书无用,只是因一时找不到工作、所学知识发挥不了作用的满腹牢骚。但在这里,知识毕竟还没有受到亵渎,学历还没有沦落为明码标价的商品,读书虽然无用,还尚存清白。知识未改变命运,还储存在脑海。可是,当我们好不容易冲破阻隔考上大学中专,以获取的知识跨进人类文明的门槛之后,却被家庭以“成本”的方式来进行折算,变为婚姻彩礼的不同价码来进行兜售,这才是对读书最彻底的玷污,对知识最悲哀的嘲讽。还有将一个人用沐浴光明的手段增加筹码,然后又将其拉回到黑暗的生活状态里更为残忍的事情吗?
甘肃落后的农村家庭可能从彩礼价码中发现了女孩读书又有用了,只是这种“有用”比“无用”更可怕。
责任编辑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