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话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5te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晋书·袁宏传》中有“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代,中秋逐渐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中秋习俗盛行;至明清时,中秋上升为与春节、端午齐名的民俗大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先民对月的崇拜有关。古人视“日、月、星、江、海、岱”为“六宗(神)”,由此产生了祭月、拜月之俗。月球是距离人类最近的天体,每当农历十五日。人们仰望天空一轮明月,不免产生许多遐想。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最为有名。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偷服了后羿向西王母讨来的不死之药,飞升而去,登上了月宫。嫦娥在月宫很寂寞,于是又来了捣药的玉兔和蟾蜍。到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更演绎出吴刚学仙有过,被罚到月宫中砍桂树而树砍过随即愈合永无止息的故事。这些神话传说包含着人类对月亮的种种美丽遐想,反映出人们对自然奥秘的探求。
  赏月,在唐代也叫玩月。传说唐明皇八月十五到御花园游玩赏月,在道人罗公远陪奉下梦游月宫,见到广寒宫门口有高大的桂花树,树下有一只白兔在捣药;宫城里到处是奇花异草,一片琼楼玉宇,大厅内还有数百位仙女翩翩起舞,并有美妙动人的音乐伴奏。在民间,拜月、赏月的风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唐代诗人赏月、玩月的诗作也特别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的《把酒问月》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到宋代,赏月、拜月蔚然成风。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都东京(今开封)在中秋节前所有酒店都要卖新酒。所有酒楼都要重新结彩、装饰一新。据《梦粱录》记载,到了中秋夜赏月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更多的小康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人们不肯虚度好时光,至深夜仍不愿散去。用家宴团圆的形式共度佳节,是中秋节进一步普及的标志。中秋佳节,金桂飘香,南方还有赏桂折桂、望月观潮的风尚。“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形象地描写了月下观潮的佳趣。
  月的雅号、别称、喻指,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大多来自诗文典籍或神话传说,如“月亮”,通常指月球明亮的部分,出自唐代李益《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对霜繁。”“月轮”,圆月,语出北周庾信《象戏赋》:“月轮新满,日晕重圆。”“月桂”,神话传说中的月中桂树,亦借指月亮,语出南朝梁元帝《刻漏铭》:“宫槐晚合,月桂宵晖。”“素蟾”,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见唐代黄滔《卷帘》诗:“绿鬟侍女手纤纤,新捧嫦娥出素蟾。”“玉盘”,喻圆月,见唐人李白《古朗月行》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冰兔”,神话传说谓月中有白兔,故以“冰兔”代称月亮,见唐代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诗:“冰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此外还有“月规”、“月婆”、“月灵”、“望舒”、“圆舒”、“瑶月”、“玉镜”、“金镜”、“银盆”、“银蟾”、“素月”、“素璧”、“冰壶”等,不胜枚举。
  从嫦娥奔月传说开始,我国人民对月亮知识的探索从未停止。早在西汉初期,人们已经懂得月球之所以发光,是反射日光的缘故。东汉大科学家张衡明确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阴暗不见部分)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面对太阳成为满月),就日则光尽也(在太阳同一边则无光)。”唐代段成式说:“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突处也。”他已觉察到月亮表面的阴影,并不是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只是高低不同,受日光照射形成的。不久前,“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已圆满完成任务,开启了我国探求宇宙奥秘的新纪元。
  月到中秋分外明。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最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月夕”、“八月节”。“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此时此际,人们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著名词句,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愿。
其他文献
吆喝声也是可以入诗的。“卖花声里梦江南”,这是清人舒服一首题画诗中的句子。卖花声像一个悠长的美梦,如此入心的吆喝现已难觅。陆游写得更妙些:“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原来一声饱含诗情的叫卖。也能让人牵肠挂肚,一夜难眠。  卖花是高雅的商业行为,就当那卖的是清新的春色吧。但一般的人,更敏感于贴近生活的吆喝,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乡村里游走着担挑的货郎。先是拔浪鼓的声音,接着是或短促或悠长的吆
期刊
在耶路撒冷我家的阳台上。每天早晨我都与鸟儿有一个约会。约会始于多年前我第一次遇见我女婿的母亲的时候,她是一位大屠杀幸存者。当时在以色列。面包非常便宜。因为政府有高额补贴。只要当天的面包没吃完。很多人随手就把面包丢弃。  亲家母对我讲。当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片面包皮都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死。她总是恳求邻居把丢弃的面包留给她,以便拿到街上去喂驴。  亲家母的话让我难以忘怀。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扔过一片面包。
期刊
早晨    世界上最好不过的事情——那就是观察一天的诞生!  当万里长空,太阳初放光明——黑夜悄悄地失去踪影:躲进深山的峡谷,隐入岩石的隙缝,藏于密林深处的簇叶中;身披晶莹露珠的小草,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编织出神妙莫测的花边图样;山巅露出甜美的微笑,仿佛是在对转瞬即逝的良宵倩影蜜语耳旁:  ——不必惊慌——这是太阳!  海浪高仰起它那白玉般的头颈,面向着太阳问候、致贺,就像是那美貌的宫娥向自己的国王
期刊
记忆中,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收到稿费。薄薄的青绿色的中国邮政汇款单,越过千山万水,在一片惊羡与欢呼中递到我的面前。从此我有了“小作家”的称号。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钢琴到底有多少黑键多少白键,只是没有理由地喜爱台湾歌手郑智化。15岁那年,我用积攒起来的零花钱买了一把青灰色的“红棉”吉他。背着它,就像一名脱离尘俗的歌手,傲然享受着人流中惊羡的眼神。  后来,父亲早早离去,我有了绝对的自由。我开始肆无忌惮
期刊
[典子的话]  “成长”是青春年少的我们关注的主题,而“选择”则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所以本期关于“成长道路选择”的漫画也引得广大小读者热情参与。本来典子以为大多数小读者会喜欢第一棵牵牛花,因为它选择了一条捷径,并快速地“出人头地”了。可看完大家的品读才发现,第二棵牵牛花得到的认可更多,许多读者认为它的成长之路不但更接近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还更富挑战,有独特的意义。  本期所选稿
期刊
“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AU for one.one for all)是赵家家训,也出自《赵氏诫女篇》。  父母常说:“家,应是一个团队,要荣辱与共,同心协力,”  那些年,孩子们总是等着父亲下班回来一起吃晚餐。  “爸爸回来啦!”女儿们欢呼着,竞相把饭菜摆好,等父亲拿起筷子后才围坐在一起,边吃母亲烹调的可口的家常便饭,边听父亲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这是一家人每天最开心的时刻。  父亲继承了祖父
期刊
管中窥豹程门立雪  尔 雅
期刊
高墙下,有两棵幼小的牵牛花。一棵只顾自个儿不停地往上爬,很快就开出了娇艳的花朵:另一棵因打算在高墙下筑一道风景,至今还是一棵迟开的花。  我不禁陷入沉思,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时时处处想着自己,无论干什么,先打好自己的小算盘。像已盛开的那朵娇艳的牵牛花一样,讨得阳光的喜欢、主人的赞赏,在春风的吹拂下,得意扬扬,招蜂惹蝶……与之相反,我们身边还有一种人,处处想着别人,默默地奉献着。像那
期刊
从前有个乡下老鼠邀请他的表兄城市老鼠同他在一起住些日子。  乡下老鼠独自住在田边树篱下面。他的稻草窝又干燥又暖和,他年复一年地在那里过着简朴而安全的日子。  城市老鼠来访时,乡下老鼠对他格外殷勤关切,让他睡在最好的稻草上,从贮藏的食品中挑出最好的东西给他吃,有小麦粒、大麦粒、核桃、干酪皮,甚至还有从果园里设法搞到的几个干瘪的小红苹果。  城市里的高雅的老鼠好像并没有把这些好东西放在眼里。看样子,他
期刊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这一切都是徒劳。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