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创学研创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和助推作用。提出了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协作平台,使产学研创融合在汽车产业的智力人才支持和科技创新两方面起到强力助推作用,人才供给与科技创新也是产学研创融合的核心内容;从产学研创合作各方的博弈规则和策略分析,对产学研创各方博弈得益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处理好产学研创合作中的各方博弈关系;论述了如何创新产学研创合作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学研创;融合;博弈;利益相关者
0 引言
新时代汽车产业亟需以创新提升产业附加价值,构建新时代的竞争优势,利用智能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技术改造汽车产业,填补技术空白和解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因此,学术技术创新与企业产业需求的结合,其形成的核心技术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研究院所的科技创新及其人才支撑如何与汽车产业需求融合、互动?如何构建校企合作中产学研创(即产业、学校、科研与创新)的一体化融合平台与模式?成为亟需解决和研究的课题。
1 利用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研创融合为汽车产业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推进教学改革,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与后备力量。在强调产学研创的校企合作中需学以致用。政府部门也极力推动产学创合作,建立以兼顾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着重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进,以此弥补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缺口。通过学校与汽车产业密切的产学研创合作互动、产教交融,共同培养汽车产业急需人才。
汽车企业界应参与学校的课程规划,进行实训实习教学,提供相关设备供学校实践学习,积极提供实习与工作机会。在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方面,由于汽车产业链长、规模企业多、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所以汽车产业有着先天基因优势,汽车产业和高校的校企合作有着巨大的产业优势。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汽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将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到总教学量的50%以上。提高专业实验实训实践比例以及专业的顶岗实践环节。大多数开设汽车类专业的高校都增加了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智能车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课程。教师通过与汽车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可以对教学内容动态更新,而学校可以提供研究设备供企业进行产教合作,以實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方式培育学以致用的企业急需人才。产教融合对学校及老师而言,是一个相当值得耕耘的方向,但要获得理想的成效,成为办学特色,就需要很多人力投入及长时间经营。
以目前的大多数高校的现况,大学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重点应该被重新定位。近年来许多学校也努力转型,跳脱以往象牙塔式传统思维,积极为汽车产业提供人力资源,这里的人力资源包括学生资源和教师等研究人员的资源两方面。产学研创融合的对象也扩及公立和民办高校、研究院所,甚或是国外学校或组织。由研究比较分析之后发现,国内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创融合等领域的重视并未比欧美国家弱,在此方面推动的机构与相应的机制也较完善。然而,产学合作的绩效若想要更大幅度的提升,或许应由制度面与具体操作实务面加以思考。在政策面须考虑如何将政府的资源整合成更有效率、更有前瞻性的推动机制。而具体操作实务方面须针对提升学校和教师执行产学研创合作的诱因及吸引企业投入到产学研创融合的力度上加以具体引导和规划落实。
2 利用产学研创融合激活科技创新对汽车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与升级
当前部分制造业结构失衡,其本质是供给侧出了问题,造成了供需不匹配。汽车产业需要打通其结构障碍,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推动汽车价值链提升和产业链再造。汽车产业应持续、快速地适应市场需求。比如汽车市场对新能源、智能车联网、人工智能、手势识别与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在汽车领域应用表现出潜在的强劲需求。
这势必加速强化汽车企业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攻关与推广。汽车产业进入技术升级转型时期,由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到来,将进一步带来传统汽车产业的变革。传统汽车产业与价值链面临升级调整,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标配。汽车产业会强力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应积极整合资源,构建产学研创协作创新平台,为加速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提供动力。
但现实中由企业资助的产学研创合作比例较少,因此应对产学研创融合加大政策鼓励力度,构建校企协作平台,引导本地企业加大产学研创一体化协作平台的资助力度。要让企业成为创新决策者,成为研发服务、组织活动和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高校的科研与创新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把高校的成果进行产业转化,让成果在产业企业中得到更好地推广。其中高校在应用性基础研究中应发挥其优势,担起主要角色,而企业在技术转换和推广领域应成为主要力量。当前,高校、研究院所以及企业需要加大产学研创的深度融合,使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商业运行模式创新深度、长久、稳定融合起来,创新构建成果转化形式,加大合作的成果转化力度。
3 处理好各方在产学研创合作中的博弈从而达到长期共赢
若将产学研创融合过程视为合作方之间的互相博弈过程,产学研创融合之间的博弈包括零和、负和以及正和博弈。多方之间需建立起了长久稳定合作关系,且持续相互协调才能真正实现正和博弈,在合作体(协作平台)中,使正收益可以合理地分配给各个合作方。产学研创模式必须要达到各方互利,成就双赢。这样才能长久推动产、学、研、创的互动协作,才能在整合创新资源和企业技术升级中起到促进作用,使汽车产业获得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提升产学研创中各界的水平和效益,才能推动汽车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产学研床的融合中以企业、产业、市场为主体,以“科研”为魂,多方位推进“产学研创”模式,以合作为桥梁,推动校企产(学校、企业和产业)协同创新,并把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深度融合,利用汽车行业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来支撑协同创新平台开展融合,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博弈合作,实现产学研创一体化合作的长期稳定共赢的深度融合。 产学研创融合的不同模式选择对汽车产业升级转型有较大影响。应针对现阶段占主要地位的多种合作模式进行定量的博弈分析,对合作过程中的模式选择进行分析,给出基于博弈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组合应变型产学研创的合作模式。此模式是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创深度融合,合作各方之间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双赢和利益相联,实现正和博弈和正收益,以此建立起长久互利的合作关系。
4 构建產学研创合作中风险同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汽车的科研和技术研发具有不确定性,研发的周期一般较长,风险难预估。在校企合作中的各方掌握的信息属于非对称关系,因此,汽车企业常常不愿向学校的科研创新给予大投入,因此产学研创融合效果不佳。为了使产学研创融合的创新机制,真正有效地使之长期稳定运转。一要建立产学研创合作的风险共同承担的创新机制。应形成较完备的投资机制,从而保证融合资金的充足。同时,寻银行贷款、求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等多元化资金来源与投资体系。二要建立多方利益共享机制,建立产学研创融合模式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在合作的机制上要形成规范的体系,减少合作障碍,建立多方共赢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在保证合作各方的利益下,构建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创融合的共赢利益分配机制。
5 总结与展望
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研创融合对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巨大的助推作用,产学研创融合主要在汽车产业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方面,科技创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利用智力人才供给和科技创新支撑产学研创的融合是核心内容,处理好合作中各方博弈关系达到长期稳定共赢是关键。合作中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是深度融合的保障。新时代的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创融合环境在不断改善,产学研创融合日益成为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产学研创融合模式也将呈多样化发展。社会应支持组建产学研创融合的技术创新联盟与平台,联合攻克汽车产业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以此促进汽车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宋敬滨.高职院校深度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以汽车专业为例[J].决策探索(中),2019(07):86-87.
[2]冯海燕.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8):74-78.
[3]付梦印.高校如何发力政产学研合作供给侧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7(08):42-44.
[4]张瑾.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11).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学研创;融合;博弈;利益相关者
0 引言
新时代汽车产业亟需以创新提升产业附加价值,构建新时代的竞争优势,利用智能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技术改造汽车产业,填补技术空白和解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因此,学术技术创新与企业产业需求的结合,其形成的核心技术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研究院所的科技创新及其人才支撑如何与汽车产业需求融合、互动?如何构建校企合作中产学研创(即产业、学校、科研与创新)的一体化融合平台与模式?成为亟需解决和研究的课题。
1 利用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研创融合为汽车产业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推进教学改革,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与后备力量。在强调产学研创的校企合作中需学以致用。政府部门也极力推动产学创合作,建立以兼顾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着重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进,以此弥补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缺口。通过学校与汽车产业密切的产学研创合作互动、产教交融,共同培养汽车产业急需人才。
汽车企业界应参与学校的课程规划,进行实训实习教学,提供相关设备供学校实践学习,积极提供实习与工作机会。在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方面,由于汽车产业链长、规模企业多、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所以汽车产业有着先天基因优势,汽车产业和高校的校企合作有着巨大的产业优势。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汽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将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到总教学量的50%以上。提高专业实验实训实践比例以及专业的顶岗实践环节。大多数开设汽车类专业的高校都增加了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智能车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课程。教师通过与汽车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可以对教学内容动态更新,而学校可以提供研究设备供企业进行产教合作,以實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方式培育学以致用的企业急需人才。产教融合对学校及老师而言,是一个相当值得耕耘的方向,但要获得理想的成效,成为办学特色,就需要很多人力投入及长时间经营。
以目前的大多数高校的现况,大学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重点应该被重新定位。近年来许多学校也努力转型,跳脱以往象牙塔式传统思维,积极为汽车产业提供人力资源,这里的人力资源包括学生资源和教师等研究人员的资源两方面。产学研创融合的对象也扩及公立和民办高校、研究院所,甚或是国外学校或组织。由研究比较分析之后发现,国内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创融合等领域的重视并未比欧美国家弱,在此方面推动的机构与相应的机制也较完善。然而,产学合作的绩效若想要更大幅度的提升,或许应由制度面与具体操作实务面加以思考。在政策面须考虑如何将政府的资源整合成更有效率、更有前瞻性的推动机制。而具体操作实务方面须针对提升学校和教师执行产学研创合作的诱因及吸引企业投入到产学研创融合的力度上加以具体引导和规划落实。
2 利用产学研创融合激活科技创新对汽车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与升级
当前部分制造业结构失衡,其本质是供给侧出了问题,造成了供需不匹配。汽车产业需要打通其结构障碍,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推动汽车价值链提升和产业链再造。汽车产业应持续、快速地适应市场需求。比如汽车市场对新能源、智能车联网、人工智能、手势识别与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在汽车领域应用表现出潜在的强劲需求。
这势必加速强化汽车企业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攻关与推广。汽车产业进入技术升级转型时期,由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到来,将进一步带来传统汽车产业的变革。传统汽车产业与价值链面临升级调整,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标配。汽车产业会强力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应积极整合资源,构建产学研创协作创新平台,为加速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提供动力。
但现实中由企业资助的产学研创合作比例较少,因此应对产学研创融合加大政策鼓励力度,构建校企协作平台,引导本地企业加大产学研创一体化协作平台的资助力度。要让企业成为创新决策者,成为研发服务、组织活动和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高校的科研与创新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把高校的成果进行产业转化,让成果在产业企业中得到更好地推广。其中高校在应用性基础研究中应发挥其优势,担起主要角色,而企业在技术转换和推广领域应成为主要力量。当前,高校、研究院所以及企业需要加大产学研创的深度融合,使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商业运行模式创新深度、长久、稳定融合起来,创新构建成果转化形式,加大合作的成果转化力度。
3 处理好各方在产学研创合作中的博弈从而达到长期共赢
若将产学研创融合过程视为合作方之间的互相博弈过程,产学研创融合之间的博弈包括零和、负和以及正和博弈。多方之间需建立起了长久稳定合作关系,且持续相互协调才能真正实现正和博弈,在合作体(协作平台)中,使正收益可以合理地分配给各个合作方。产学研创模式必须要达到各方互利,成就双赢。这样才能长久推动产、学、研、创的互动协作,才能在整合创新资源和企业技术升级中起到促进作用,使汽车产业获得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提升产学研创中各界的水平和效益,才能推动汽车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产学研床的融合中以企业、产业、市场为主体,以“科研”为魂,多方位推进“产学研创”模式,以合作为桥梁,推动校企产(学校、企业和产业)协同创新,并把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深度融合,利用汽车行业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来支撑协同创新平台开展融合,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博弈合作,实现产学研创一体化合作的长期稳定共赢的深度融合。 产学研创融合的不同模式选择对汽车产业升级转型有较大影响。应针对现阶段占主要地位的多种合作模式进行定量的博弈分析,对合作过程中的模式选择进行分析,给出基于博弈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组合应变型产学研创的合作模式。此模式是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创深度融合,合作各方之间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双赢和利益相联,实现正和博弈和正收益,以此建立起长久互利的合作关系。
4 构建產学研创合作中风险同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汽车的科研和技术研发具有不确定性,研发的周期一般较长,风险难预估。在校企合作中的各方掌握的信息属于非对称关系,因此,汽车企业常常不愿向学校的科研创新给予大投入,因此产学研创融合效果不佳。为了使产学研创融合的创新机制,真正有效地使之长期稳定运转。一要建立产学研创合作的风险共同承担的创新机制。应形成较完备的投资机制,从而保证融合资金的充足。同时,寻银行贷款、求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等多元化资金来源与投资体系。二要建立多方利益共享机制,建立产学研创融合模式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在合作的机制上要形成规范的体系,减少合作障碍,建立多方共赢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在保证合作各方的利益下,构建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创融合的共赢利益分配机制。
5 总结与展望
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研创融合对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巨大的助推作用,产学研创融合主要在汽车产业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方面,科技创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利用智力人才供给和科技创新支撑产学研创的融合是核心内容,处理好合作中各方博弈关系达到长期稳定共赢是关键。合作中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是深度融合的保障。新时代的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创融合环境在不断改善,产学研创融合日益成为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产学研创融合模式也将呈多样化发展。社会应支持组建产学研创融合的技术创新联盟与平台,联合攻克汽车产业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以此促进汽车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宋敬滨.高职院校深度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以汽车专业为例[J].决策探索(中),2019(07):86-87.
[2]冯海燕.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8):74-78.
[3]付梦印.高校如何发力政产学研合作供给侧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7(08):42-44.
[4]张瑾.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