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客娘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ysb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新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个赣西古邑,古风遗存很重,侠义之风浓郁,就连女子也多有汉子之风。
   永新女子单是称谓,就颇有些讲究和学问。未成年时,唤之“女崽娌”, 崽者,小孩子也;成年而未嫁时,谓之“客娘”,意指客居娘家,在娘家做客;婚后则唤之“娘货”,做娘的货色,孩子他妈的意思;年老了便叫作“老妪”,这可是个古称谓,诗人杜甫《石壕吏》就写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因为曾经在天河煤矿生活时的邻居们大多是永新人,兼之成家后,我的妻子也是永新女子,我对永新客娘可谓是深谙其味。永新客娘,如农家自种之土辣椒,外皮光艳,内质脆爽,辣味劲爆。
   外皮光艳,乃上天所赐。永新是山区,自古耕读传家,即使今天,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水清,山秀,空气甜,自种的菜蔬格外鲜。在这样绿色生态的环境下成长,容貌自然有一份天生丽质。唐朝时,永新客娘许和子能被选入宫廷,歌唱得好固然是一方面,我想更为重要的应该还是相貌出众,毕竟容貌才是货真价实的入场券,否则歌声再优美也传不进深宫禁院。
   “认可你,短裤都可以脱给你”,“看上你,打倒贴都会嫁给你”——这两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永新客娘还真有这么干的,她们有时干脆直爽得让你怀疑人生。永新客娘的嫁妆,大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小到桌椅板凳和碗筷,压箱底还有或大或小的存折,几乎恨不能把家都搬了去。当然,如果永新客娘看不上你,她可不管你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直接就把态度挂在脸上,正眼都不愿瞧你一眼。
   “讨婆冇巧,头餐打饱,三天不打,上梁揭瓦”。这是老辈永新男子私下教导年轻一代的密招,大意是驯服老婆没有什么窍门,第一次夫妻打架一定要打赢她,打怕她,否则今后三天不打她,她就会跳起来连屋瓦都给掀了,可见,永新客娘之刚烈。不过,据我几十年的观察和经验总结,这招险棋姑且不论敢不敢用,单是用的效果就会很不理想,甚至会起反作用。弄不好,没把永新客娘打怕,反倒把自己给打得没了脾气。永新民间,常有老公被老婆打得头破血流的,我甚而见过老婆操刀提棍追着老公满田埂跑的。我岳父可算得上是个脾气暴烈之人,但半个世纪都快过去了,他却依然没有驯服我岳母娘。两人有事没事常干仗,你别看我岳母娘矮小瘦弱,但她勇于与我岳父针锋相对,且口齿伶俐,气势恢宏,最终总能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当然,打过,吵过,永新客娘依然会若无其事地走进厨房。
   永新客娘辣味之劲爆,不尝不知道,一尝就会忘不了。提起永新客娘贺子珍,人们心里总会莫名地复杂起来。这是个十分典型的永新女子代表,认理不认人。因为刚烈倔强,她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与毛泽东同志走在了一起,但同样因为刚烈倔强,她最终却与毛泽东同志闹得感情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
   “永新娘货顾家。”这是外界对永新客娘的客观评价,也是她们应得的荣誉。男人若娶永新客娘为妻,只要肯放弃家中权力,基本上便可换来终身安逸。永新客娘会将家里家外收拾得妥妥当当。每日里归家,男人们大可重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童年生活。当她炒菜、做饭、洗衣服、搞卫生忙得不亦乐乎时,你大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翻杂志,她一般极少会叫你也参与一下,最多只是拖地到你身边时会说一句:“把脚抬一下。”
   永新客娘一般习惯以家为中心,她们把感情的忠诚看得特别重。男人感情的背叛对于永新客娘来说,那是天塌地陷般的大事,一旦被她揪住,非闹个天翻地覆、鸡犬不宁不可。如此,在防范自家男人偷腥方面,永新客娘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堵源头(财政权上交),灭苗头(日常防控)。很多年前,我在单位办公室操持写材料之苦役,每完成一个材料时,便喜欢邀约二三同事打打“跌分”的扑克游戏放松放松,往往三五十块钱也能玩到夜半三更。我爱人对此很是不爽,不仅口头严重警告,更是以反锁门来对付。进不了家门可不是个光彩事,于是,我几位领导与同事先后出面勸解,但皆无效。不曾料到,我一位在永新县做过父母官的领导笑着对我爱人说了一句话就破解了这个难题:“小李偶尔打打小牌放松下,或许输掉的只是几个小钱,但你反锁门,他一旦去宾馆开房,你却有可能人财两空。”我爱人当时虽然嘴上说:“有本事,他就去开呀!”但,从此我家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在我进门之前就反锁了家门的尴尬场景。
   “慈母多败儿,女辣多把家”,这话拿来用在永新客娘头上,无疑是可以验证出几分真理的。
  责任编辑:秀 丽
  美术插图:知 止
其他文献
冬天,死亡站在地狱入口呼唤你。   暴风雪高高低低地狂吼着,迎面刮过来,爆炸,再爆炸,一股股透骨的冰刺感,缓慢地融化,浸洇,四处散开,消失了。让你不得不感慨,这平原上暗夜潜行的姿势,“咵咵——咵咵”,一路向北,小跑,像一列列士兵似的急行军。   如果你打开地平线,小心哪小心,嗬,薄薄的,打开那层冻壤,下面的,全都是“呼哧,呼哧”睡着的小精灵。谁,从冰凉的土壤里调整一点点睡姿呢?谁谁谁?哦,小蚰
期刊
小时候,生产队部在我家东南角,而只有一道之隔的马圈牛棚、碾房磨道,是我經常玩耍的场所。后来因地势低洼,夏天饱受南沟子水患欺负,队部又整体搬到了我家东北角的上岗地方,还好,离我家远近还一样。渐渐地,我熟悉并喜欢碾房和磨道这种场所。喜欢看老驴老马在晃悠悠地遛弯弯、转圈圈,喜欢看大人们陀螺似的在磨米、压面。伴随着“驾”“吁”的吆喝声和鞭打棍捶的呵斥声,碾盘和磨具在转动中呻吟着、哼唧着,“吱呀呀”“嗞扭扭
期刊
说这话的,是我的邻居孙奶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上小学。家里盖了四间大瓦房,还没等院墙落成、房屋干透,全家人就欢天喜地地搬了家,逃离了那个人口众多的老院子、破旧不堪的老屋。巷子里的六家住户几乎同时盖的新房,因为家里都有小孩子上学,家家的饭点也是颇为一致的。往往在晌午时分,邻居们就三三两两都端着饭碗出来了,在巷口蹲着、坐着、站着,边吃饭边聊天,东家长、西家短,一起集体上工干活发生的趣事
期刊
三北伏龙山是三北平原诸多濒海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山岩突兀,远看像一条莽莽巨龙卧饮大海。  三年前秋高气爽的一天,我携妻重上伏龙山。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寻古觅幽。山下南麓东首即现今光华学校校址,明清时为接经禅院,占地30余亩,建有正殿佛堂三间,偏房十余间,专供香客居住休闲。下院登上佛道的山坡正道,民国时期龙山所人朱祖炳捐建双柱平门式大石牌坊赫然在目。牌坊高5米,坊额石勒“古箬山”三个大字
期刊
五行中,水和土完美的婚配,孕育出一件件傳世的陶器、瓷器。我甚至怀疑,它们的弧度,被多少脊梁支撑着!  一位老农告诉我,柔弱的草,赐予了它们筋骨,一壶水,赐予了它们血液。时间的绳索,无法拴住一段光鲜岁月,却把坍塌的余晖落入窑洞之内。任何破碎的事物,在时间的刻度上,都显现出从容。尽管沧桑,它们同样具有神性的魅力。只是,被一把锈涩的铁锁封存着。  五百年的长度,我无法揭开,却被一群外来客反复丈量,而谜底
期刊
偶然在简书与赵希君邂逅,只因那一行行温暖又苍凉的诗句,撩拨着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每每读来,总会唤起对人生以及生存问题的深层思考。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赵希君的诗推荐给诗文群。   当有一天,师兄“跨鲸而来”携手师姐“晏萍”,在简书掀起一场声势浩大与赵希君和诗的狂澜,我才真正了解了“渐冻症”,而且已经病随十年。   赵希君1987年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普乐保镇。17岁时迷恋于木雕,拜师学艺,至
期刊
“胭脂”是一只雄性玄凤鹦鹉,通体洁白,微微泛黄,头顶有黄色的凤冠,两腮各有一抹嫣红,好像化了妆,很是美丽,所以为它取名“胭脂”。至于它的性别,我完全忽略不计。现在想来,以它的性格,若是能言,应该断不能忍受如此女性化的名字吧?唉!   春节期间,女儿从花鸟市场买来时,它才3个月,毛发蓬松、毫无光泽,嘴巴附近有很大一块灰黑色羽毛,看起来脏兮兮的。我从没养过任何小宠物,对它的到来很是木然。女儿非拉着我
期刊
母亲说,有舍的人才有得。    母亲出生于胶东半岛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乡民纯朴、友善、热忱。在老解放区做过青妇会工作的她,后来随打淮海战役受伤转业的父亲进城,并辗转于父亲任职工作过的一些城市,曾有过一段任国家公职的经历。父亲离休后,由于改革开放的好环境,母亲便想起重开而立之年中断的育儿工作之花。在父亲的支持帮助下,她办起家庭托儿所,收留了就近家属院十多名一岁半至三岁的孩子。她把家中最大的一间二十
期刊
春节刚刚过,公司紧急安排我启程,远赴新疆担任一个政府重点大型项目的总负责人,地点在距乌鲁木齐约60公里的昌吉州阜康市。   万事开头难,中标通知书下达一周就要签合同并筹备进场,20天之内正式开工建设,19个子项目工程分布在市区和乡镇,项目之间最远相距73公里。除了协调设计、监理、跟踪审计和分包,还要负责内部人员调配、外部人员招聘,吃住行全要安排。最怕的还有新疆的酒文化,伊力小老窖起步按斤喝,令我
期刊
记忆中,在父辈们口中总是零零碎碎地听说一些关于永胜的地名儿,像“打红”、“马过河”、“仁里街(gai)”、“黑乌海子”、“永北城”等,这些地名在孩提时代听取来颇具传奇色彩,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再后来,长大点儿了,才知道父辈们口中那些传奇的地名,其实是在“文革”后的一段特殊时代里,父辈们为了维持全家老小的生计,从华坪县的通达乡维新村,途径鱼比叉垭口、打红村、马过河、仁和镇、程海镇,到达永胜县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