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课程教学的融合与创新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iqiang7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与教学资源,越来越受到小学教育界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在2016年主办第一届全国小学绘本课程与教学研讨会的基礎之上,于2017年10月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研讨会。本届大会聚焦绘本课程教学的“融合与创新”,有主题多元的专家演讲,有实践探索者的经验分享,有形式多样的现场展示课,有汇聚多方声音的交流与研讨,还有异彩纷呈的分会场延伸。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的600多名专家、学者、校长、一线教师、出版人和爱好者,齐聚京师,共话绘本教学的理论前沿问题,同时来自全国的优秀教师也用22节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例,诠释了目前小学教学领域对绘本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目的的实践运用。
  【关键词】绘本 绘本课程与教学 研讨会 学科融合 教学创新
  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小学绘本课程与教学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6日到10月28日在金秋十月的北京胜利召开。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位校长、教师、教研员、学者、出版人和绘本爱好者的积极参与。本届大会以“绘本课程教学的多元融合与创新”为主题,探讨绘本课程的跨学科、跨领域整合,以及绘本教学方式的多元创新。继第一届大会“阅读与表达”的主题研讨之后,本次大会规模更加盛大,内容更加丰富。研讨会上,参会代表们尽情领略绘本的魅力,思考绘本的教育价值,探讨绘本课程的建构,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收获满满,启迪颇丰。
  一、主题多元的专家演讲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绘本创作、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教育、儿童美育、特殊教育等领域对绘本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为与会代表奉上了不同主题的学术演讲。立体的视角,各方的声音,启发代表们更全面地理解绘本的价值和教学方式,开拓了研究视野。
  作为第二届绘本大会的第一部分,大会特约美国绘本大师大卫·威斯纳先生亲临北京,在大会分会场之一的北京西城区黄城根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大师班活动。大卫·威斯纳是六次美国绘本最高奖——“凯迪克”奖的得主,有极富想象力的绘本代表作《疯狂星期二》《海底的秘密》《7号梦工厂》《三只小猪》等。他的作品以精巧的故事情节、精湛的绘画功底、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受到无数儿童和成人读者的喜爱。在本次大会中,大卫主要以《无字绘本的想象空间》为题,讲述了他多年的创作历程、基本创作思路、创作技巧,还分享了他创作故事的灵感来源以及在构图设计方面的见解。大卫的绘本作品除了丰富的想象力之外,更为人称道的是其作品巧妙地将文学、艺术与科学融于一体,非常契合本届大会的主题。这一难得而又精彩的演讲,给与会代表们更加专业的引领,为第二届绘本大会后续活动开启了序幕。
  在北京师范大学主会场的学术活动中,最具有分量的是专家们的主题演讲。这些演讲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关于探索绘本与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关系的讲话;我国特殊教育理论研究界泰斗朴永馨教授对绘本作为连接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桥梁作用的思考;来自台湾台北市立大学的绘本研究专家刘淑雯教授,从绘本在肢体疗育、STEAM课程、乐龄阅读等跨领域的教学应用为我们开拓了绘本教学的思路;大会主创北京师范大学姚颖副教授关于绘本课程多元融合与教学创新的主旨演讲;资深的绘本研究专家、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朱自强教授所带来关于绘本阅读教学法的精彩讲授,以及作为绘本文学创作者的向华老师,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绘本作品的分享,探讨了现代绘本创作怎样汲取和消化传统文化养分的有益话题。
  这些专家学者既从理论层面对绘本的多元融合进行了阐述,也为一线教师和运用者指出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探索道路。
  二、实践探索者的经验分享
  如果说专家主题演讲是从高屋建瓴的角度带领我们拓展绘本研究与应用的新视野,那么,来自一线实践者多年来在学校中推进绘本教学应用的经验反思和分享,则让我们看到了推动小学绘本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方式。
  北京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多年来利用和中央美术学院比邻的地理优势,不断探索原创绘本,在本届大会主会场上,学校的学生与家长就共同讲述了他们的原创绘本《听得到的彩色世界》。通过创作绘本、演绎绘本、讲述绘本,传达出学生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深刻的寓意,即使不用眼睛去看,依然可以用心去感受世界的色彩。淋漓尽致地将该校绘本关爱心灵、启迪思维、激发创意的作用凸显出来,达到了一定的育人目标。
  在本届大会上,除了专家们理论与学术引领之外,来自教学一线的声音更给与会代表以启发,也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作为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王乐芬老师,是本次大会的特约嘉宾。她不但为大会带来一节跨学科融合的主旨课《巴夭人的孩子》,同时也从自身绘本教学的经验出发,针对绘本阅读策略,为代表们呈上了一场演讲,特别是在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多种阅读策略的运用,引发在座教师的积极互动和思考。同时,本届大会还聚焦特殊教育领域的绘本运用问题,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王爱玲老师,以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动案例,为我们分享了该校在绘本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探索中的心路历程。
  三、形式多样的现场展示课
  除了专家和一线实践者的主题演讲外,为了能让参会教师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绘本的价值,学习到绘本的教学应用策略方法,大会还组织了多节现场展示课。
  首先,展示课中选用的绘本类型多样,形色各异。在主会场的7节展示课中,既有外国经典绘本,包括日本的“11只猫”系列、法国的互动绘本《点点点》、英国的立体绘本《兔子的12个大麻烦》等,也有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原创绘本,包括摄影绘本《巴夭人的孩子》、台湾怀旧体裁绘本《喀哒喀哒喀哒》和根据古文改编的绘本《桃花源的故事》等;绘本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新颖性,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开放性,体现出绘本的多元融合的本体特征。
  其次,展示课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丰富,交融共生。除了常见的语文阅读课上的应用外,还有以绘本为依托进行的美术拓印法的教学;在探究绘本的过程中学习数的排列规律的数学绘本课;以及关于运用绘本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的绘本STEAM课的设计与思考。   除了跨学科外,绘本展示课所针对的对象范围也有所突破。从年龄层次跨度上来说,本次绘本大会现场展示课,涵盖了从二年级到五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打破了以往认为绘本只适用于学龄前或小学低年级阅读的局限。从教学对象上来说,更关注特殊儿童的绘本阅读价值与教学实践。来自北京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的数学老师,带领一班中重度智障儿童,展示了一节感人又有效的绘本活动课,在阅读中、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感官和行为的训练。
  形式各异、对象不同、内容丰富的现场展示课,都让我们看到了绘本在教学中多主题、多角度、多功能的价值,也让我们看到了其跨领域、跨学科、跨年龄的无限可能。
  四、对话研讨中的交流与碰撞
  本届大会最受与会代表欢迎的是现场交流研讨板块设计。大会在诸多环节之后,都有意留出了互动交流的时间,使代表们可以和专家、学者、教研员和执教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对话。
  大会第一天下午设计传统文化绘本教学单元,特邀黑龙江省小学语文教研员杨修宝老师执教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绘本《喀哒喀哒喀哒》。《喀哒喀哒喀哒》是一本富有韵律的绘本作品,充满了怀旧和追忆的情结。杨修宝老师通过唱、读、玩的方式,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着作品所传递出来的浓浓的祖孙之情。随后,来自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的李之彤老师执教了著名绘本画家蔡皋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编创作的绘本《桃花源的故事》。李老师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补充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东晋时期连年战乱的社会背景和桃花源中的幸福平和与美好,引发学生日后不断寻找自己心灵中的“桃花源”,呈现出浓浓的历史与文化的味道。在两节展示课后,海南省小学语文教研员王玉琴老师,以自己多年带领海南省“小语人”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执教老师、现场代表们展开了充分交流互动,特别肯定传统文化绘本在传承经典、启迪心智、浸润心灵等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同样精彩的互动交流环节也出现在第二天下午的大会现场。台湾刘淑雯教授和大陆绘本阅读推广人刘殿波老师,与当天执教的特教教师、府学胡同小学的数学教师也展开了多元互动。在这一环节中,先由授课教师介绍本课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构思,以及上课后的总结与反思,之后,专家学者针对展示课中的精彩亮点和可以改进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也有现场与会代表,谈到观课感言,以及自己在绘本教学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实践者和研究者直接对话和思想碰撞,更有助于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审视绘本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起到总结、反思、升华的作用。参会老师在聆听参与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吸纳借鉴,批判创新,相信他们能在日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新的道路。
  五、异彩纷呈的分会场延伸
  本次大会在第一届大会的基础之上,吸引了更多北京优质小学的积极参与,特设4个分会场,包括北京西城区进步小学、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北京海淀区翠微小学和北京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每所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绘本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成果,为与会代表更近距离走进学校、深入课堂了解运用绘本,提供了契机。
  府学小学分会场安排了不同科目的数学绘本课、科学绘本课、国学绘本课,以及同样针对语文阅读有着不同教学目标的绘本阅读课、阅读拓展课和墙书阅读课。翠微小学分会场则展示了绘本阅读课、跟绘本学写童话以及传统文化绘本的教学。进步小学分会场的绘本课展现了语文与音乐的大胆结合,利用绘本创编故事,以及通过绘本阅读促进学生阅读策略掌握和思维发展整合的方式。花家地实验小学分会场则在三节课中呈现了绘本的读写结合教学、原创绘本的阅读赏析以及主题绘本的关联阅读教学。
  可以说,各个分会场的内容丰富而精彩,四所参与学校,五大分会场,15节展示课,吸引更多一线教师参与教学实践与探索,各执教教师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绘本教学的多种可能。分散在各分会场的专家、学者、教研员们,也都针对课程内容和自己对绘本教学运用的思考和理解,进行了深入而中肯的评析。参会的教师们也在听课之余,积极参与到交流互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谈感想,话思考,說收获,甚至展开激烈的讨论和辩驳,在此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倍感获益匪浅。
  本次大会聚焦热点又拓展视野,以融合与创新为主题,既涉及广泛多元的领域,同时也关注特殊群体教育;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多方参与交流,合作共进。参会代表们在领略到绘本价值和魅力的同时,也激发了教师们关注绘本、阅读绘本和运用绘本的热情,各种形式的主题演讲、现场观摩、互动交流,也为他们今后的绘本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启发和借鉴。相信随着绘本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拓展,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和教师参与其中,共同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创新。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开展和推进,教师们发现小学英语三年级教材中的语音板块发生了相对较大的变化。教材的变化让教师们意识到语音学习涉及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语音的学习应该从学生张嘴说英语开始。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语音教学课堂的效率,已然成为广大教师新课改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教英语是为教会学生用英语,而不
【案例背景】  当今社会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快乐。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电脑的普及程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的青少年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当今的世界,他们也渴望像成年人一样享受网络给人们带来的神奇,但是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和虚拟性,对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的孩子又构成了一定的危险性,导致一些家长谈网色变,从而干涉孩子上网。  我所带的班是今年的小学毕业班。为
【摘要】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核心目标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本文以《折线统计图》作为课例研究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感悟统计的价值。案例中选取了有效、生动的生活素材,重视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树立学生统计意识。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价值 统计意识 数据分析能力  【研究目的】  “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属于“统计与概率
【摘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出现过太多这样的字眼:我怕,我担心,小心翼翼……从而精心地、一步一步地、细致地设计着每一课的教学,可谓是细致入微,生怕讲得不到位,生怕学生犯错,为了避免自己头脑中想象出的学生会犯的错误,而“导航”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其实,这样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以为,我们应对学生放手、放心、放飞,我们应努力避免课堂教学中的过度“导航”现象。  【关键词】数学课堂 导航 独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何为一节好课?再不是关注教师的“表演”有多精彩,而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习,学到了什么,生成了哪些精彩的瞬间。但是,生成也绝非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全面分析学情、深度钻研教材、构建弹性教学方案,才能在课中机智地用活预设、整合预设,从而收获生成,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
崔允漷教授在《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一书中指出,课堂评价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既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又是诊断、调控、引导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目前,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短板,教师大多只考虑“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至于“教得怎样”,却成了一本“糊涂账”。  《布卢姆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从新的视角阐述了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过程及课程评价,提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的一致性”,要求教
【摘要】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进行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助学课堂 核心素养 教学模式  检讨课改以来的课堂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是变得更精致、更细腻、更流畅了。
【摘要】教学“取舍有道,游刃有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做加法与减法。体现学科本质,抓住育人主线,做足做够各类准备工作,在教学的各个层面做好“加法”与“减法”。教师在“加”与“减”中学会智慧地“偷懒”,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智慧“偷懒” 学习能力 自然发展  记得我在文章《数学,教、育在方圆之间》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新常态”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改变数学
【摘要】“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生活中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是有一些区别的,可是这一点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数学课上教学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是具有数学意义的,教师应将部分内容当成概念来教学,而非侧重于探索。本文基于常规教学的基础,结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开发,从理解概念、巩固概念、深化概念、拓展概念外延等方面,以同课异构为例展开阐述。   【关键词】概念教学 图形 放大 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苏教版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文以《第一朵杏花》“两次对话”教学片段为例,聚焦对话、品味对话、实践对话。教师应该充分钻研文本,挖掘文本中独特的“语用”价值的内容,“让思于生”“让学于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语用 实践 思维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