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部几乎不知从何说起的话剧。它从被看见的第一眼开始,就备受舆论的褒贬。被捧上中国话剧史的圣坛,也曾被不解和质疑。至于何以被瞩目,千头万绪。
30个演员,跨越80年,分饰100个角色,需要400套戏服;话剧涉及的年代和地域有20年代的上海,30年代的巴黎和诺曼底,30、40年代的巴黎,然后再到70年代的台北和香港,最后是80年代的法国。整场演出8个小时。
这在中国话剧史上是先例,在世界话剧史上除了80年代彼得布鲁克9小时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之外,也再无类似作品。2000年,赖声川在世界的另一端把《如梦之梦》呈现出来,成为华人戏剧当中试验性的第一次。
人们回想起,在关渡首演时,一口气看整天戏的人是从下午一直看到深夜,分两天看的人,连续两天的傍晚,第一天看上半场,第二天看下半场。看到旁边坐的都是同样的人,参与同样的一件事情……剧终时,整个剧场唯一的照明就是蜡烛。而这种空前的话剧形式,究竟是一次荒诞的探索,心灵的旅程,还是一次创作的颠覆,我们很快就将会有一个答案。
赖声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灵魂建设中渗透了很多关于对人性的关注。作为一个剧作家,这是天然的动机。《如梦之梦》的起源,恰恰就是在这个动机最原始的源头——印度圣菩提树下。在那儿,来自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不同肤色,生活在不同政治环境及体制中,不管是被尊重推崇还是被忽略甚至惩罚的人,都围绕菩提树转圈。他们行动一致,体态却各异,脸上写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些都是什么样的人生呢?”那一刻,赖声川有了探究人生、探究世态、探究命运的念头。
2009年,《宝岛一村》在大陆第一轮演出获得成功,演出之后,王可然陪赖声川出去散步,他问赖老师:“你觉得‘赖声川超越巅峰之作’,这个推广语怎么样?”赖声川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说:“可然,我还有一个作品,叫《如梦之梦》。”
2013年,赖声川决定再次将《如梦之梦》搬上话剧舞台,这次是大陆,距离上一次的演出时隔11年,由李宇春、许晴、胡歌、张静初主演,叶锦添也作为造型师参与进来。而关于为什么将这部“史诗话剧”搁浅十余年,又为什么选择在北京复演,其中有很多“客观”,而且“无奈”的原因。王可然跟随赖声川四年,目前负责所有赖声川戏剧在内地的制作及演出,这一次,他的央华公司全权制作《如梦之梦》在北京的演出,包括资金的大量投入。这被他自己称是一次“自杀”式的制作。
Q&A’
“自杀,不是崩溃,崩溃是安慰一下又活过来了,自杀是要崩断你所有的来路去路,不是没有人想做,是因为做不了。”’
circle:《如梦之梦》之前在香港或国外演过很多场,但在内地是首演。
王可然: 它在香港和台湾各演过一轮,距今已经八九年了,场次也不多,两个地方加起来不超过20场。除此之外全世界了解这个戏的人都是从文本上或者从资讯上,有幸看到它的人不多,到目前为止不会超过5000人。
circle:为什么搁浅了这么久?
王可然: 用赖声川老师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让制作人自杀的项目。
circle:让人崩溃?
王可然: 自杀,不是崩溃,崩溃是安慰一下又活过来了,自杀是要崩断你所有的来路去路,不是没有人想做,是因为做不了。或者说,时机并不成熟。
circle:这个所谓的“自杀”具体点儿说是什么概念?
王可然:首先他要把剧场全部改造,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一楼的所有座位都需要重新搭建,传统舞台也已经彻底颠覆:坐在整个剧场正中间的观众可以360度观看四个舞台,舞台的核心部分变成了观众席,1500个人的剧场可能最多只能坐900人。这900个座位还要减掉50个,政府、朋友、公安和消防,就剩下440个左右。整个时长需要8个小时,分成上下两个半场,一个半场将近3个半小时,其实相当于4部戏。
circle:我特别想知道的是做这样一部话剧,他的成本大概多少?
王可然: 舞台布景,服装,灯光,都是一般话剧的四倍。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代要求的是不同的服装和不同的环境。这至少是4部大戏制作的容量。
circle:听上去很壮观。
王可然: 而我们的体量,观却只能容纳平常戏剧的二分之一的观众。
circle:一部自杀式的话剧,但什么东西吸引你们来做?
王可然:很简单,你怎么知道这个项目的?影视杂志很少做话剧吧,你报选题了吗? 你的领导也像你一样关注赖声川吗? 他为什么支持这个选题?你周围有别的朋友知道这个剧吗?
circle:!
王可然: 第一,话剧到今天,我认为它需要有一些有强大颠覆能量的作品。能够让整个中国了解或者不了解话剧的人群关注到话剧,这个颠覆不是破坏,而是建设。
第二,这一两年,我从制作的角度看,这个市场有被伪明星作品伤害的趋势。话剧市场原来就没有建立,前40年大家认识的话剧作品,话剧气质,不是年轻人愿意接受的戏剧形式,所以就迫切的需要有新的戏剧形式,但急功近利的是大家以為有明星就是新话剧。明星确实把观众带到剧场来了,但是作品本身不好,结果像30年前的话剧一样,伤害了话剧的真正发展,因为戏剧本身没有抓住观众的情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拿什么样的作品出来说话呢?”’
circle:这个话剧它是为了颠覆?
王可然: 话剧在部分人群中顽固得不可亲近,不可接受,和这个时代的审美,生活审美、情感审感有距离。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拿什么样的作品出来说话呢?难道是《茶馆》、《四世同堂》?你可以把他吆喝进去,结果就像是十年前看交响乐一样,进到剧场为证明我是一个名流,想退场还不敢出去,怕我左右的人说我不懂欣赏,但最后我会睡着,最后甚至变成一种恐惧。 circle:话剧本身也变成一种快餐文化,很快消费掉。
王可然: 这个时代大家需要快餐文化,但快餐也有不同。它并不是不要营养地吃这顿饭,我们不能说时代节奏快,就是一种错误。快餐是可以用最快的时间吸收最丰富的均衡的营养。
话剧不排斥这个时代的审美和生活的变化,你排斥就死掉了,一个剧种或一个艺术门类在这个时代要死掉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完全取决于被接受者的需求。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为了取悦别人。
circle:这就是它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所在?
王可然: 我刚才用一个弯弯曲曲的方式向你解释了商业性和艺术性的本质关系。
circle:觉得这部话剧会冲击话剧市场吗?
王可然: 我不希望它冲击话剧市场,成为话剧市场更大的一分子,实际上希望他影响到几千万人去关注话剧,就这么简单。让这几千万人关注话剧的同时,知道原来话剧可以成为去选择一种文化习惯。
circle:北京的文化氛围最近这些年有很大改善。
王可然: 正因如此!我们希望话剧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在合肥、昆明、成都、在兰州、南京、郑州……任何一个地方而不只是首都。活在这个时代,作为这样一个职业的人,这是一种侮辱。
circle:为此做了些什么?
王可然: 我们的作品每年去十几个城市,最近两三年,从做这个项目的第一天起。2010年中国的话剧市场还是很萧条的,我们这部戏5个月,深圳去了两轮,上海去了三轮,杭州两轮、成都、南京、昆明、贵阳、郑州、武汉、台北十个城市。
“无数戏剧观众沉睡在广阔的中国城市里,没有进过剧场的他们,不是不会享受剧场而是怕剧场的内容不让他们享受。”’
circle:提到话剧,我们可以想起的人,赖声川,孟京辉,再讲一讲,田沁鑫、林奕华。
王可然: 昨天、前天连续两天腾讯的人找我,说他们的游戏要做一个大师顾问团。我看了看他们的方法,我建议他们应该找孟导,孟导做的一些作品我很喜欢,它们非常另类、前卫、先锋。
我想说的是,每一种话剧风格都是一种舞台的形态,我们需要先锋艺术,也需要更贴近生活的艺术。我问过赖导对前卫怎么看,赖老师沉默了两秒钟,说我认为前卫要成为后面创作的规则,否则前卫就失去了价值。circle:话剧能够变成主流艺术么?
王可然: 凭什么要去做贵族化的圈养?主流就是公平,你能给大众,能把你的作品奉献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活在这个时代,不会因为他活在合肥,他就覺得没活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好的精神产品他也有权利去享受,对不对?我觉得中国缺乏戏剧制作团队,这个制作人团队是带着创作的愿望,艺术的愿望、对市场的理解和市场的组织能力的。
但是如果《如梦》(指《如梦之梦》)成功以后,应该会有一大批这样的项目跟上。
circle:大众化意味着“商业化”?
王可然: 我做的这个东西观众要看,这就是商业性。我们一直尊重商业的方式,不然我们活不下去,我们所有人不会被政府养,我们还要纳税,我们每场演出一半的钱是在供养市场。我们不能讲观众爱看就是商业性,就批判他。观众爱看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但我们不能跳到商业里成为他的奴役。
“表演是什么?表演是敢于表演,能够表演。李宇春具备。赖老师很喜欢她,还为她专门写了一首歌。”’
circle:这次角色的设置也是挺颠覆的,比如用到了没有过戏剧经验的李宇春。
王可然: 赖老师对演员他有他自己的选择标准,赖老师是柏克莱大学的教授,也是柏克莱大学的戏剧博士,我们可以相信一点:他不是非学院派。
circle:这样强调是因为是否很多媒体质疑李宇春这个选择么?
王可然: 很多媒体不质疑,质疑的往往是旧的戏剧传统阵容里的人,媒体反而不。对赖老师来说,表演是什么?表演是敢于表演,能够表演,除此之外别的一切都是框框,创意要放开,怎么能把它局限起来呢。
我看过李宇春的《十月围城》。李宇春很能演,很会演,只要导演给他放在他自己得体的位置上。
这个剧本里有一个医生,大学毕业第一天去工作,带着很多理想,结果第一天上班,5个病人死掉了4个,看着医生对待死亡司空见惯的冷漠,她问,我们怎么能这么简单地对待生命?这个人倔强地追问下去,我想这个角色与李宇春很接近。
“塑造”是自己在敢演和能演过程中不断揣摩,他达到了这个标准,他和这个人物又有天然的契和,当朋友给我介绍李宇春的时候,我回想,快10年了,他没有一点点和我坚持的戏剧理念对立的绯闻,恶吵,与正面的价值背道而驰的负能量,没有啊,我突然觉得这个人很神奇。
circle:李宇春本人对这个角色有信心么?
王可然: 他看完这个剧本很高兴,她觉得接受这个人物。她和我们现场的绝大多数演员都一样,非常之用功、仔细、谦谨,赖老师很喜欢她,还为她专门写了一首歌。
30个演员,跨越80年,分饰100个角色,需要400套戏服;话剧涉及的年代和地域有20年代的上海,30年代的巴黎和诺曼底,30、40年代的巴黎,然后再到70年代的台北和香港,最后是80年代的法国。整场演出8个小时。
这在中国话剧史上是先例,在世界话剧史上除了80年代彼得布鲁克9小时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之外,也再无类似作品。2000年,赖声川在世界的另一端把《如梦之梦》呈现出来,成为华人戏剧当中试验性的第一次。
人们回想起,在关渡首演时,一口气看整天戏的人是从下午一直看到深夜,分两天看的人,连续两天的傍晚,第一天看上半场,第二天看下半场。看到旁边坐的都是同样的人,参与同样的一件事情……剧终时,整个剧场唯一的照明就是蜡烛。而这种空前的话剧形式,究竟是一次荒诞的探索,心灵的旅程,还是一次创作的颠覆,我们很快就将会有一个答案。
赖声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灵魂建设中渗透了很多关于对人性的关注。作为一个剧作家,这是天然的动机。《如梦之梦》的起源,恰恰就是在这个动机最原始的源头——印度圣菩提树下。在那儿,来自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不同肤色,生活在不同政治环境及体制中,不管是被尊重推崇还是被忽略甚至惩罚的人,都围绕菩提树转圈。他们行动一致,体态却各异,脸上写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些都是什么样的人生呢?”那一刻,赖声川有了探究人生、探究世态、探究命运的念头。
2009年,《宝岛一村》在大陆第一轮演出获得成功,演出之后,王可然陪赖声川出去散步,他问赖老师:“你觉得‘赖声川超越巅峰之作’,这个推广语怎么样?”赖声川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说:“可然,我还有一个作品,叫《如梦之梦》。”
2013年,赖声川决定再次将《如梦之梦》搬上话剧舞台,这次是大陆,距离上一次的演出时隔11年,由李宇春、许晴、胡歌、张静初主演,叶锦添也作为造型师参与进来。而关于为什么将这部“史诗话剧”搁浅十余年,又为什么选择在北京复演,其中有很多“客观”,而且“无奈”的原因。王可然跟随赖声川四年,目前负责所有赖声川戏剧在内地的制作及演出,这一次,他的央华公司全权制作《如梦之梦》在北京的演出,包括资金的大量投入。这被他自己称是一次“自杀”式的制作。
Q&A’
“自杀,不是崩溃,崩溃是安慰一下又活过来了,自杀是要崩断你所有的来路去路,不是没有人想做,是因为做不了。”’
circle:《如梦之梦》之前在香港或国外演过很多场,但在内地是首演。
王可然: 它在香港和台湾各演过一轮,距今已经八九年了,场次也不多,两个地方加起来不超过20场。除此之外全世界了解这个戏的人都是从文本上或者从资讯上,有幸看到它的人不多,到目前为止不会超过5000人。
circle:为什么搁浅了这么久?
王可然: 用赖声川老师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让制作人自杀的项目。
circle:让人崩溃?
王可然: 自杀,不是崩溃,崩溃是安慰一下又活过来了,自杀是要崩断你所有的来路去路,不是没有人想做,是因为做不了。或者说,时机并不成熟。
circle:这个所谓的“自杀”具体点儿说是什么概念?
王可然:首先他要把剧场全部改造,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一楼的所有座位都需要重新搭建,传统舞台也已经彻底颠覆:坐在整个剧场正中间的观众可以360度观看四个舞台,舞台的核心部分变成了观众席,1500个人的剧场可能最多只能坐900人。这900个座位还要减掉50个,政府、朋友、公安和消防,就剩下440个左右。整个时长需要8个小时,分成上下两个半场,一个半场将近3个半小时,其实相当于4部戏。
circle:我特别想知道的是做这样一部话剧,他的成本大概多少?
王可然: 舞台布景,服装,灯光,都是一般话剧的四倍。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代要求的是不同的服装和不同的环境。这至少是4部大戏制作的容量。
circle:听上去很壮观。
王可然: 而我们的体量,观却只能容纳平常戏剧的二分之一的观众。
circle:一部自杀式的话剧,但什么东西吸引你们来做?
王可然:很简单,你怎么知道这个项目的?影视杂志很少做话剧吧,你报选题了吗? 你的领导也像你一样关注赖声川吗? 他为什么支持这个选题?你周围有别的朋友知道这个剧吗?
circle:!
王可然: 第一,话剧到今天,我认为它需要有一些有强大颠覆能量的作品。能够让整个中国了解或者不了解话剧的人群关注到话剧,这个颠覆不是破坏,而是建设。
第二,这一两年,我从制作的角度看,这个市场有被伪明星作品伤害的趋势。话剧市场原来就没有建立,前40年大家认识的话剧作品,话剧气质,不是年轻人愿意接受的戏剧形式,所以就迫切的需要有新的戏剧形式,但急功近利的是大家以為有明星就是新话剧。明星确实把观众带到剧场来了,但是作品本身不好,结果像30年前的话剧一样,伤害了话剧的真正发展,因为戏剧本身没有抓住观众的情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拿什么样的作品出来说话呢?”’
circle:这个话剧它是为了颠覆?
王可然: 话剧在部分人群中顽固得不可亲近,不可接受,和这个时代的审美,生活审美、情感审感有距离。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拿什么样的作品出来说话呢?难道是《茶馆》、《四世同堂》?你可以把他吆喝进去,结果就像是十年前看交响乐一样,进到剧场为证明我是一个名流,想退场还不敢出去,怕我左右的人说我不懂欣赏,但最后我会睡着,最后甚至变成一种恐惧。 circle:话剧本身也变成一种快餐文化,很快消费掉。
王可然: 这个时代大家需要快餐文化,但快餐也有不同。它并不是不要营养地吃这顿饭,我们不能说时代节奏快,就是一种错误。快餐是可以用最快的时间吸收最丰富的均衡的营养。
话剧不排斥这个时代的审美和生活的变化,你排斥就死掉了,一个剧种或一个艺术门类在这个时代要死掉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完全取决于被接受者的需求。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为了取悦别人。
circle:这就是它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所在?
王可然: 我刚才用一个弯弯曲曲的方式向你解释了商业性和艺术性的本质关系。
circle:觉得这部话剧会冲击话剧市场吗?
王可然: 我不希望它冲击话剧市场,成为话剧市场更大的一分子,实际上希望他影响到几千万人去关注话剧,就这么简单。让这几千万人关注话剧的同时,知道原来话剧可以成为去选择一种文化习惯。
circle:北京的文化氛围最近这些年有很大改善。
王可然: 正因如此!我们希望话剧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在合肥、昆明、成都、在兰州、南京、郑州……任何一个地方而不只是首都。活在这个时代,作为这样一个职业的人,这是一种侮辱。
circle:为此做了些什么?
王可然: 我们的作品每年去十几个城市,最近两三年,从做这个项目的第一天起。2010年中国的话剧市场还是很萧条的,我们这部戏5个月,深圳去了两轮,上海去了三轮,杭州两轮、成都、南京、昆明、贵阳、郑州、武汉、台北十个城市。
“无数戏剧观众沉睡在广阔的中国城市里,没有进过剧场的他们,不是不会享受剧场而是怕剧场的内容不让他们享受。”’
circle:提到话剧,我们可以想起的人,赖声川,孟京辉,再讲一讲,田沁鑫、林奕华。
王可然: 昨天、前天连续两天腾讯的人找我,说他们的游戏要做一个大师顾问团。我看了看他们的方法,我建议他们应该找孟导,孟导做的一些作品我很喜欢,它们非常另类、前卫、先锋。
我想说的是,每一种话剧风格都是一种舞台的形态,我们需要先锋艺术,也需要更贴近生活的艺术。我问过赖导对前卫怎么看,赖老师沉默了两秒钟,说我认为前卫要成为后面创作的规则,否则前卫就失去了价值。circle:话剧能够变成主流艺术么?
王可然: 凭什么要去做贵族化的圈养?主流就是公平,你能给大众,能把你的作品奉献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活在这个时代,不会因为他活在合肥,他就覺得没活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好的精神产品他也有权利去享受,对不对?我觉得中国缺乏戏剧制作团队,这个制作人团队是带着创作的愿望,艺术的愿望、对市场的理解和市场的组织能力的。
但是如果《如梦》(指《如梦之梦》)成功以后,应该会有一大批这样的项目跟上。
circle:大众化意味着“商业化”?
王可然: 我做的这个东西观众要看,这就是商业性。我们一直尊重商业的方式,不然我们活不下去,我们所有人不会被政府养,我们还要纳税,我们每场演出一半的钱是在供养市场。我们不能讲观众爱看就是商业性,就批判他。观众爱看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但我们不能跳到商业里成为他的奴役。
“表演是什么?表演是敢于表演,能够表演。李宇春具备。赖老师很喜欢她,还为她专门写了一首歌。”’
circle:这次角色的设置也是挺颠覆的,比如用到了没有过戏剧经验的李宇春。
王可然: 赖老师对演员他有他自己的选择标准,赖老师是柏克莱大学的教授,也是柏克莱大学的戏剧博士,我们可以相信一点:他不是非学院派。
circle:这样强调是因为是否很多媒体质疑李宇春这个选择么?
王可然: 很多媒体不质疑,质疑的往往是旧的戏剧传统阵容里的人,媒体反而不。对赖老师来说,表演是什么?表演是敢于表演,能够表演,除此之外别的一切都是框框,创意要放开,怎么能把它局限起来呢。
我看过李宇春的《十月围城》。李宇春很能演,很会演,只要导演给他放在他自己得体的位置上。
这个剧本里有一个医生,大学毕业第一天去工作,带着很多理想,结果第一天上班,5个病人死掉了4个,看着医生对待死亡司空见惯的冷漠,她问,我们怎么能这么简单地对待生命?这个人倔强地追问下去,我想这个角色与李宇春很接近。
“塑造”是自己在敢演和能演过程中不断揣摩,他达到了这个标准,他和这个人物又有天然的契和,当朋友给我介绍李宇春的时候,我回想,快10年了,他没有一点点和我坚持的戏剧理念对立的绯闻,恶吵,与正面的价值背道而驰的负能量,没有啊,我突然觉得这个人很神奇。
circle:李宇春本人对这个角色有信心么?
王可然: 他看完这个剧本很高兴,她觉得接受这个人物。她和我们现场的绝大多数演员都一样,非常之用功、仔细、谦谨,赖老师很喜欢她,还为她专门写了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