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由此可见,“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等学习意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即使在相同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所思考、感悟的东西也是富有个性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课堂交流,就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应当努力创设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学习中全面获取各种信息,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他的学习伙伴。
一、实际教学中交流的方式
1.同学之间——自由交流。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同一个学习小组乃至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突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
2.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的学习伙伴。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关系上来。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的发现再幼稚也是发现,教师应当倾听、质疑、点拨、激励,而倾听有时就是一种激励。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3.学生和教材之间——双向交流。教材是学生学习时的一个例子,它能提供给学生很多的信息,但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也是双向的。因为,学生阅读教材或根据教材开展学习活动时,仍旧是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基础的。学生不仅能从教材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从而積极思维;也能对教材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进一步拓展思维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同的问题就像不同的锁,不同的交流形式就像不同的钥匙。教师就应像一位高明的“锁匠”,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交流,切实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益。
二、实际教学中交流的形式
1.主题——研讨。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是数学课堂交流最主要的形式。研讨的范围视需要而定,同桌之间、若干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全班之间都可以。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研讨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的确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把握,也信赖于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变。这种灵活应变的、开放性的研讨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2.展示——评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必将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学生就有大量的机会进行非常有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并形成独特的发现。将这些实践、探索、发现展示出来,请学习伙伴共同评议、相互启发,使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因劳动成果得到肯定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对于学生学习和创新的价值,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质疑——辩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中交流是学习的向导和动力。学生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开拓智力。使学生的理解更能把握数学知识的实质。
在有效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操作、猜想、思考、推理、验证、应用,而合作交流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这一连串的学习活动的始终,使学生更好地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的发展。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当学习活动接近尾声,作为对有效学习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自主评价、自主反思时,若能发挥交流的作用,学生将受益匪浅,特别是反思自己在数学思想、数学策略上的领悟,可能令学生终身受益。这样的交流,使每位学生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上有所领悟,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创造力的发展也就有了基础。
总之,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一、实际教学中交流的方式
1.同学之间——自由交流。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同一个学习小组乃至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突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
2.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的学习伙伴。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关系上来。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的发现再幼稚也是发现,教师应当倾听、质疑、点拨、激励,而倾听有时就是一种激励。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3.学生和教材之间——双向交流。教材是学生学习时的一个例子,它能提供给学生很多的信息,但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也是双向的。因为,学生阅读教材或根据教材开展学习活动时,仍旧是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基础的。学生不仅能从教材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从而積极思维;也能对教材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进一步拓展思维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同的问题就像不同的锁,不同的交流形式就像不同的钥匙。教师就应像一位高明的“锁匠”,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交流,切实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益。
二、实际教学中交流的形式
1.主题——研讨。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是数学课堂交流最主要的形式。研讨的范围视需要而定,同桌之间、若干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全班之间都可以。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研讨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的确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把握,也信赖于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变。这种灵活应变的、开放性的研讨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2.展示——评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必将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学生就有大量的机会进行非常有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并形成独特的发现。将这些实践、探索、发现展示出来,请学习伙伴共同评议、相互启发,使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因劳动成果得到肯定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对于学生学习和创新的价值,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质疑——辩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中交流是学习的向导和动力。学生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开拓智力。使学生的理解更能把握数学知识的实质。
在有效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操作、猜想、思考、推理、验证、应用,而合作交流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这一连串的学习活动的始终,使学生更好地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的发展。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当学习活动接近尾声,作为对有效学习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自主评价、自主反思时,若能发挥交流的作用,学生将受益匪浅,特别是反思自己在数学思想、数学策略上的领悟,可能令学生终身受益。这样的交流,使每位学生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上有所领悟,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创造力的发展也就有了基础。
总之,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