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与路径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hig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质量管理活动、质量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规模扩张过快、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育质量管理方法不科学等是影响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因素,而目标建设、理念建设和制度建设是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质量;文化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49-03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大发展,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陈旧等等,教学质量堪忧。特别是一些本科教学历史较短的院校,除在快速扩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外,由于缺少本科办学经验,缺少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积淀,更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保障机制,难以形成自觉的教学质量文化。重视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本科院校的共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本科院校发展的主题。
  本文在借鉴他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结合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情况,探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通过对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探讨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国内外研究概述
  国内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理论成果较少,但总体上有逐渐升温的趋势。
  王朝兵《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研究》中从哲学的高度和文化的视角,将质量文化的理论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阐述了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关系,对教育质量及其文化建设进行了哲学思辨。谢翌、马云鹏等在《优质学校建设的背景、理念与维度》、《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等若干以优质学校为主题的文章中,着重对学校文化的内在结构、优质学校的合作型学校文化及其生成进行了阐释,强调学校文化不仅是影响学校教与学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关键,继而对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角色和责任、如何培植支持合作的文化网络等进行了分析。邱文教在《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探讨》一文中指出:“教学质量的保证并不是单纯靠一些硬性措施的实施就能一劳永逸的。保证措施的有效运行,的确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只是强制性的改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行为,使之被动的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要想从根本上质量行为成为员工的自发行为,使员工自觉遵从质量规则,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学校的质量文化建设,使质量行为成为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自觉行为。”[1]
  高校质量文化建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从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中移植过来的,即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体系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探究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应始于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在工商界,早期质量管理关注的是组织活动的主要结果──即单个产品,后逐渐发展到关注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上。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所追求的“不再是确保组织给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而是要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其使命和远景目标”[2] 。近年来,企业的质量管理思想被引入了高等教育学校的管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明确指出:“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的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这样做,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我国在“九五”期间引进了教育质量保障的思路,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建立校内教学督导机构、强化教学过程控制、改革考核评价方法等等。但总体来讲,其质量保障只局限于一些单一的、孤立的措施,且分散于教育过程各环节中,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必须将其规范化、系统化,也就是说要形成一种质量文化[3]。
  二、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教育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形态之一,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学校质量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和灵魂。本科教学质量文化是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活动、质量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提升学校公信力和美誉度的主旨和灵魂。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对教育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它既是本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质量管理的基础。重视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现代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必由之路。
  发表于2003年4月28日《中国教育报》的《学习型社会需要的新理念》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文化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维系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凝聚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持久推动力。”“教育文化是教育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物质是教育文化的表层和载体,精神层次的教育文化是教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集中表现为‘教育中人’这个群体的教育观念、道德意识、情感态度,支配着‘教育中人’的行为状态及行为结果。”[4]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文化实践。高等教育从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已是必然趋势,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首要任务,应切实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关于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尚不完善,其定义也不尽统一,尚未形成权威的概念,有的学者将教学质量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质量文化等同混淆。综合诸多学者对教学质量文化的定义与表述,笔者认为:“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自觉形成的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管理思想、道德准则、制度规范与保障等。通常来讲,质量文化包涵四个层面:物质层面、行为层面、技术层面和道德层面。物质层面是教育质量文化中最基础、最表层的部分,是质量文化的载体,表现为实体性的教育文化实施;道德层面是教育质量文化的核心,是决定因素,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形成;行为层面是学校教育的行文模式,以物质层面为载体;制度层面是规范行为层面的主要机制。教育文化质量的四个层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共同构成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有机整体。   高校教学质量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一种管理文化、组织文化。作为后起的新建本科院校,基于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质量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意义体现为:质量文化建设可以助推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自主发展,可以全面整合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的力量,可以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三、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质量管理源于商品生产,已走过漫长的历史,而质量文化建设的研究却始于20世纪后期,方兴未艾。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源于企业管理中的质量文化建设,将企业质量文化的思想移植到高等教育的管理中,目的是提高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大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我国在引进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30余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高等教育质量也在这一背景下得到很大的提升,不论是学校规模、办学水平、教学设施等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大跃进式的扩招,教学质量问题逐步显现,已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因此被引入高等学校之中。
  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培育人、塑造人,高等学校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发展,因此,吸收优秀的质量文化,塑造符合我国国情的、富有激情和活力的教学质量文化,就要对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并予以解决。
  (一)规模扩张过快
  据教育部网站发布,我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总数为2 358所,其中本科高校1 112所;而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为1 020所,其中大学、专门学院为603所。教育部网站2011年统计数据,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为13 496 577人,招生人数为3 566 411人,当年毕业生人数为2 796 229人;而1997年在校生人数为1 986 125人,招生人数为579 679,当年毕业生人数为381 647人[5]。
  通过两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经过15年的发展,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已经翻番,在校生人数、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997年的6.795倍、6.152倍和7.326倍,可以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太快,呈大跃进式发展。在高校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首先要满足学校的人财物等基础设施需要,势必对教育文化质量建设有所忽略。著名教育家、学者刘道玉先生曾对《同舟共进》记者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大体控制在10%左右,可是大学扩招速度平均为25%,最高的年份竟然达到49%。发达国家大学大众化经历了半个世纪,而中国用8年时间就实现了大众化,这不是冒进和浮夸又是什么?高度学校大跃进式的发展,带来了质量危机、学风危机和财经危机,而首先是质量危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是世界顶尖大学之一,该校本科只有4 000多人,研究生仅有2 000人左右,至今没有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它的成功秘诀是什么?用校长雪莉·蒂尔曼女士的话来说,就是“不贪大求全”、“小就是美”,集中全部精力和资源做好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要把这两件事做到极致。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国多数大学所缺乏的。
  (二)制度不完善,体制没有理顺
  国家有关部门为了加强高等教学的发展,先后颁布了“教育发展纲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各种“决定”和“政策”,这些文件多次强调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但由于这些文件不健全、不配套,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国高等教学依然延续行政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学术管理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化痕迹,缺少大学精神,办学定位及专业设置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需要,功利性强,浮躁,急功近利,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乏力,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氛围不强。
  (三)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师资短缺问题严重
  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是“万人规模”的学校,由于本科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明显不足,长线专业教师多,短线专业教师少,尤其是与学校特色战略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理论型教师多,应用型教师少,双师型教师更少。教师疲于应付上课,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往往被忽略,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教育质量管理方法不科学
  教育质量文化,既是一种组织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文化。教学质量管理源于企业质量管理,而企业广泛应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标准,又不能生硬地套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这就需要探索出一套适于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的体系标准。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需要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去支撑。构建一套以人为本,侧重提升教职员工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的科学的质量管理机制和体系对本科教学文化质量的建设意义重大。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学永恒的主题,教学质量的内涵和标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市场需求是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学校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必须把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四、加强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
  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不仅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影响乃至决定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在高校开展的历史不长,尚无可以借鉴的成功蓝本,许多问题仍处于探讨阶段,因此,探寻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标建设——确定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
  教学质量是本科院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准确办学定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关键。大学一般划分为三个类型,即科研型、教学型、教学和科研型。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学质量要求和标准不同,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也就不同。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故确定教学质量建设的目标是教学质量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确定了合适的质量目标,质量文化建设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不切实际的夸大目标或者没有正确评估而导致低估目标,都会导致质量文化建设无法落实或资源的浪费。”[6]本科院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客观科学地制订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总的来说,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层次目标不宜定得太高,应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具体来说,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应与学校的办学定位、质量氛围、质量环境 、质量现状和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理念建设——以“本科评估”为契机,激发建设教学质量文化的意识
  “质量观念”是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价值观。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观念,决定着学校的内涵建设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着学科和专业建设及教学效果。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始于1994年,从2003年开始,国家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评估,并形成了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教育部在2010年又出台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在第一轮教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重新修改评估指标,导向性也有所变化。《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指出:“本科教学评估的意义目的1.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科教学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能力;促进政府对高等学校实施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促进社会参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评价、监督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目的就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应抓住“评估”契机,凝聚全校师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意识。师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学校提出的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对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强化质量意识,形成浓厚的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氛围。
  (三)制度建设——科学制定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文化的生成蕴含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全过程和结果之中,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成熟的监控和保障体系,如美国的社会评价体系、法国的质量评价与拨款机制等等。国外诸多大学也都有各具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英国于1999年出台的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框架(HG6),更是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建设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对高校的硬件建设和质量重视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济大学从2005年起全面实施“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试行)”。该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四个主要方面,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设立了91个质量要求,通过定点监督、日常监督和定期监督,使得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培养的人才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树立“追求质量,以人为本”的精神,调动教学主体和办学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倡导“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完善”,遵循“教学为本、质量立校、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尽快构建和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教学是本科高校的基本职能,有序的教学活动是本科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质量是本科院校的生命线,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根。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有着传承人类文化、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是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的重要渠道。本科教学质量是本科高校管理者始终如一的追求,加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邱文教.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探讨[J].教育评论,2007,(5).
  [2] 佘元冠.从TQC到TQM——日本科技联盟的重大举措[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8,(2).
  [3] 刘晓欢.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改革高职教育质量管理[J].职教论坛,2002(20).
  [4] 康宁,杨东平,周大平,周作宇.学习型社会需要的新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3-04-28.
  [5]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82/list.html,最后访问日2013-08-26.
  [6] 王兰兰.关于建立企业质量文化的思考[J].江苏企业管理,2005,(11).
  [责任编辑 杜 鹃]
其他文献
介绍了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工作原理,在分析基于最近电平逼近(NLM)调制方式的传统MMC控制策略基础上,重点对一种能有效减少开关次数、降低开关损耗的优化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并
分析了现有汽车交流发电机励磁方式存在的问题;指出PWM方式励磁的必然性;提出了使用开关稳压器励磁方案的可行性;介绍了开关稳压器电路LM2576-ADJ的性能、参数;给出了使用开关稳
郑学付档案:郑学付,男,1968年出生在利辛县农村,1990年安徽省警校毕业后,先后在利辛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治安科工作,1998年去基层派出所,2001年至今担任刘集派出所所长。1996年
2005年10月22日,江玉芳的丈夫焦金涛因为舍己救人,献出了年仅36岁的生命。在中共歙县县委、县政府的见义勇为表彰会上。江玉芳含着热泪说:“我嫁了这样的丈夫,我以他为荣。”可是
变电站综自改造后,由于新旧设备之间的配合不当,时常发生故障,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与传统电磁操动机构在电气方面的配合问题,提高了系统稳定性。
教学督导是提高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督导团队的建立及运行机制要充分体现现代团队组织的整体功能,科学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指导的质量。
锂电池收入利润占比逐年提升。公司成立于1994年,国内铅酸电池的龙头企业之一,不过,锂电池近两年占比在逐年增加。从下游应用领域看,销售的电池包括通信、动力、储能等产品,
高发射功率的宏基站与低发射功率的小基站之间的资源分配策略直接影响着异构蜂窝网络的性能。这是一个联合资源优化问题,即用户的基站接入选择、宏基站预留给小基站的资源数量和基站的调度策略。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块并列下降方法,提出了一组新颖的资源优化算法。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能分布式实现,并兼容先进长期演进技术(LTE-A)协议中的先进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e ICIC)。大量的动态系统级仿真结果表明系统性能和用户
介绍了一种PCB平面型Rogowski线圈(PCB线圈)的绕制方法,设计了基于PCB线圈的新型电流互感器,针对互感器的误差特性,着重就PCB线圈的频率和温度误差进行分析,建立了PCB线圈的等效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