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9年6月6日,李城外在《关于筹备成立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信阳五七干校群”概念。初步摸清信阳辖区内五七干校的存续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条件。
关键词:五七干校 存续 空间分布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河南省 “五七干校”存续时间和空间分布研究(编号:SKL-2015-55)阶段性成果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批阅《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即“五七指示”。1968年3月,黑龙江省革委会主要负责人利用纪念“五七指示”两周年契机提出按“五七指示”精神办一个五七干校。5月8日,首批学员进驻庆安县柳河,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成立。
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创办了五七干校。据叶至善先生的记述,“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务院系统的干校共136个”[1]。需要注意的是,刘全聚在2012年第3期《文史博览》发表《团中央五七干校旧事》认为党中央、国务院系统各部门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6所五七干校。叶至善和刘全聚分别提及的136和106这两个数字,何者为确?待考。
在当时的信阳地区(现信阳市),五七干校分布在辖区内明港、罗山县、息县、潢川、淮滨等处。“信阳专区的‘五七’干校(中央的)有三十七个,约五万人”。[1]185
一、信阳域内五七干校研究简况以及研究意义
信阳五七干校本土研究者有息县徐泽林、孔繁家等人。研究成果有《关于建立信阳市五·七干校纪念馆的建议》[2]、《钱钟书杨绛在五七干校》[3]、《厚重黄湖》[4]等。
2009年6月6日, 李城外在《关于筹备成立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信阳五七干校群”概念。初步摸清信阳辖区内五七干校的存续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条件。
二、信阳域内五七干校的存续时间和空间分布
鉴于柳河“五七”干校正式进驻于1968年5月7日。1971年林彪“九一三事件”发生。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五七干校很快被撤销。所以,信阳“五七干校”存续时间的上下限大致范围可以初步界定为1968年—1979年。
从目前所见资料来看,信阳五七干校主要分布在信阳地区的明港、罗山、息县、潢川、淮滨等地。
(一)信阳市区境内的五七干校
当时,信阳市区境内的五七干校主要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二外)、对外文委和对外友协、总参五七干校、邮电总局干校等。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史记载,1969年1000多名师生员工南下到河南信阳明港办五七干校,1971年11月,大部分人员回京复课[5]。另据罗强回忆,1969年11月至1971年11月两年多的时间,二外遵照上级指示,二外教职工在明港镇大胡村建五七干校。[6]
周而复在《干校看病记》里回忆,1969年11月中旬,他被派到五七干校监督劳动,度过三年零一个月。1972年12月下旬,从对外文委、对外友协明港韩庄村五七干校回北京。[7]
河南省信阳县革命委员会文件信发(72)53号《关于立即组织下乡知识青年迁往县农场的通知》中提及“县委常委十一月三十日研究决定:成立信阳县五七青年农场(刑集公社兰桥大队原电总五七干校东岗)”,据此,可知邮电部电信总局(邮电总局)干校确曾驻扎在刑集公社兰桥大队(兰店乡)。[8]
1971年4月至1972年7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由息县迁至明港镇。
另据乔健回忆,四十多年前,父亲单位在河南罗山建了五七干校,作为子弟,乔健到了河南——先是潢川,后来是罗山,最后到了信阳的李家寨——在李家寨住了大约不到两年。[9] 另外,有人回忆河南省信阳市李家寨有一机部干校家属点。[10] 还有人认为,1969年初其父亲下放到河南信阳农业部五七干校。[11]还有人认为农机部五七干校曾驻信阳五里店[12]。这些均有待考察。
(二)罗山县境内的五七干校
据《罗山教育志(1840-1994)》记载,1951年河南省五一农场在罗山县伍家坡建立……1968年五一农场撤销,子弟小学由五七干校管理,改名为育红小学,1972年,五一农场恢复接管学校 [13],可以初步判断一机部罗山五七干校存续时间应在1968年5月8日至1972年区间内。另外,根据1999年4月22日是我们一机部五七干校的30周年纪念日推算[14] ,一机部五七干校应成立于1969年4月22日。由此,可以进一步判断,一机部五七干校在罗山的时间应在1969年4月22日至1972年区间内。
据王耀平回忆,他是1969年11月3日早晨4点钟从北京来到信阳,告别罗山五七干校是在1972年4月。而《罗山教育志(1840-1994)》记载:1974年,罗山县农机局办起农业机械化学校。校址在城南十里塘。用中央对外经委五七干校移交给地方的59间房子作校舍[15]。据《罗山县志(1986-2003)》载,1974年10月初,中央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五七干校(地址在今龙山乡十里塘村)撤销,校舍移交给县机械局,改建为农业机械学校;干校圆钉厂移交给县工业局,改名为罗山金属制品厂。[13]180
据以上材料可以初步判断中央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五七干校在罗山存续时间大致为1969年11月至1974年10月。
据罗山县交通局退休干部、当时亲历者孔繁家的回忆,全国总工会罗山五七干校历经1969年3月至1974年10月五年。[16] 《罗山教育志(1840-1994)》的记载印证了孔繁家的说法,1975年罗山县革委组织农林局、卫生局、机械局联合举办了一所“罗山五七农业大学”,校址在庙仙刑桥村(樊寺)。该“农大”用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移交地方房屋120间做校舍,耕地105亩做农场[13]P180。这样,孔繁家所说的全国总工会罗山五七干校存续时间为1969年3月至1974年10月,其中的下限1974年10月可以采信,上限距离1968年5月8日也已较近。“全总”罗山五七干校是在河南省五一劳改农场三分场基础上建立,总部设在樊寺。1969年3月14日,打前站的队伍到罗山县樊寺农场。接着二批、三批相继开到樊寺农场。干校实行部队编制,共分为8连,其中农业生产6个连,另有后勤、工业生产两个连。当时所谓的九连其实是避讳用语特指墓地所在荒地。[17] 总部下边分设有农、工、副、机等连队,其中严冲农场为最大,号称全总三连,人多地广,很有名气。其他连队为五六十人。全国总工会罗山五七干校当时有“向贫下中农学习,向农民看齐”科目,挂带了刑桥大队的南里畈和赵堰两个生产队,作为工农相结合的试点(示范点)。[16] 另外,《工人日报》社美术编辑王鸿、张步、于人、何伟、叶春旸等随全国总工会干部一起下放到罗山庙仙樊寺五七干校劳动。 当年在罗山还有一机部、学部、物资部、外经委、团中央、国家经委、国家科委、旅游局等十来个“五七干校”。主要分在五一农场、高店乡、尤店乡、龙山乡、庙仙乡等处。
其中,国家科委五七干校、工程兵五七干校、燃化部五七干校、河南省革委罗山五七干校驻伍家坡五一农场(楠杆镇)。 在马堰北公路边的是4连(一机部通用机械所),再往北走上7、8里地是8连(情报所),再走3、4里地就是干校最大的一块校部所在地,还有机械连,1连(设计院),2连(五局)和3连(基建局),从校部拐向西走上几里地是10连(机械研究院),然后是其他几个连。
一机部(八机部) 五七干校驻高店乡罗山县粮食局“第二粮库”(不是罗山县城的“西关粮库”),1969年初来,1974年夏秋撤离。校部在凡(樊)大楼,距离陈山(尤店乡罗洼村陈山组,和楠杆镇搭界,当年是楠杆公社罗洼大队陈山小队)很近。
物资部五七干校,后改为国家计委罗山五七干校,曾驻城西八里棚。
华北电力局罗山五七干校驻城北北桑园。
七机部罗山干校驻高店乡高庙村。
物资局罗山五七干校驻罗山县城西八里棚。
国家旅游局罗山五七干校(游览局)驻龙山乡的县原种场(现罗山工业区内);
对外经委五七干校驻城南十里塘往东南300米[18]一说是龙山乡十里头村。[19]895
团中央罗山五七干校曾经驻庙仙乡刑桥。
信阳地革委罗山五七干校驻罗山县高店乡张河村五一农场下属分场。
河南省革委罗山五七干校驻罗山县楠杆镇伍家坡五一农场。
(三)息县境内的五七干校
《息县志》较详细地记载了息县境内各干校的撤离时间:1968年,对外经济委员会息县干校撤离。1971年初,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息县干校、物资部息县干校撤离。1973年全国总工会和《工人日报》社息县干校撤走。翌年,铁道部息县干校撤走。10月,对外经贸部息县干校撤走。境内五七干校随着人员撤离而停办,土地和部分资产移交部队或地方政府。[20]229这样,息县境内各干校存续时间的下限基本清楚,需要考证的是息县境内各干校存续时间的上限。
据顾准日记记录,顾准所在的学部经济所是1969年11月16日上午10:30集合,在北京站上车,车行十四小时至驻马店下车,……车经汝南、平舆、新蔡、包信集,……到东岳为下午2时。17日到达,[21]161-162 1971年春天,上级指示,学部五七息县干校停办,全体队员到河南明港的一个军营集中。[21] 250 另据杨绛在《干校六记》回忆,钱钟书所在的学部文学所是11月17日走。[22]学部经济所和文学所亲历者的回忆的出发时间显然存在差异。
俞平伯在给儿子信中先后记载:此一月之中三迁其居,北京——信阳——罗山——息县。信阳12日,住罗山(尤店乡罗洼村)丁洼(组),14日,到包信四日。[23]4从丁洼到罗山12里。[23] 71969年11月15日……随学部文学研究所乘火车赴河南干校。12月11日辗转抵达息县包信集……1970年1月23日,由包信移居东岳。[23] 528 1972年7月10日,因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从河南迁回。[23] 53016日晨六时抵信阳,到民主路170号信阳区第一招待所,27日下午3时同乘卡车行,4时3刻抵罗山丁洼五七干校,28日到菜园班劳动、学习。30日(星期日例假),晨7时步往罗山县,15里弱。12月5日上午大会,宣布移息县。11日9时半同乘大轿车行,10时半过罗山,11时过息县,逾淮水桥而北,12时3刻抵息县之包信集。[23] 377 1970年23日由包信移东岳,[23] 378,34 1971年1月15日晚移居公社大院,16日八时半乘有蓬之卡车行过息县逾淮河到罗山,停甚久。下午1时3刻到信阳第三招待所,[23] 381 1972年7月10日学部从河南迁回,[23] 382据《息县志》载,1968年,中央部分单位在息县征用土地,相继办起五七干校。对外贸易部在项店公社办外贸五七干校,校部在徐集村;铁道部五七干校在张陶公社;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五七干校在东岳公社;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日报》社五七干校、对外经济委员会五七干校在孙庙公社;对外文委五七干校在路口农场三分场;中央物资部五七干校在城北周庄及杨店公社。[20]229
国家物资部五七干校1969年元月创建,地址在息县杨店乡,校部位于老街南棉花仓库处;连队在何庄、娄庄,占地2000亩。1971年2月撤走后,交军委空军后勤部农场,现旧址尚存。后期在县城北原县一中旧址(现县城息州大道南侧),建豫南电机厂(又称干校小工厂),文革后期交县政府。旧址保存尚好。国家外贸部五七干校1968年创建,地址在项店镇徐集村南,一说为项店镇杨楼村。[19]1974年10月撤走。原址交豫南农专,旧址保存一般。国家铁道部五七干校1968年创建,地址在息县张陶乡圈行村,共建房30栋,近400间,原办公室、仓库、车库、锅炉房现保存较好。1974年撤走,现旧址尚存。全国总工会《工人日报》社五七干校1968年迁建,地址在息县孙庙乡。1973年撤走,现旧址尚存。国家对外经济委员会五七干校1968年建,地址在息县孙庙乡。1968年底撤走。现旧址尚存。国家对外文化委员会五七干校1968年创建,地址在息县路口农场三分场。后撤走。现旧址尚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五七干校:由于前期在罗山无地可耕。干校人员连同家眷1969年11月由罗山迁至息县东岳镇西唐坡,占地约24平方公里。1970年基本建成,房700多间,人员一百多人。1971年初撤走。现存住房四排,近百间,当年水井、饭堂尚存。旧址保存较好。[24]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息县志》还是徐泽林的研究都提及7所五七干校。而身为亲历者的顾准在日记里写道:信阳地区各县是五七干校相对集中之区,息县五七干校有8所。[21]167 (四)潢川县境内的五七干校
1969年4月15日,团中央系统的1970名干部和工勤人员在天安门广场宣誓后,列队出发,由北京火车站乘专列到信阳后,分乘43辆大卡车到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1973年4月,干校人员陆续回京。
据孙诚回忆[25],当时团中央五七干校的具体编制情况为:校部驻黄湖农场厂部,包括军代表、放映队、总机班;团中央行政处(一连)驻方寨;青年杂志、万年青、辅导员杂志驻白虎岗(二、八连);团中央机关驻关寨(三连);机务队(四连)下辖各单位抽调、汽车队、拖拉机、康拜因、发电站;青少年报社驻窑厂、二郎岗北岗(五连);青少年报社驻二郎岗(南岗、果园、杨寨)(六连);(七连)青年出版社;青年印刷厂(九连);中央团校(十连);亚洲学生疗养院驻霸王台(卫生院)(十一连);五七干校子弟入读霸王台南的五七中小学。
而据郑闻慧的观点,黄湖农场里稀稀落落的有几个自然村。团中央革命委员会接管农场后,按自然村划了连队,出版社是七连,中国青年报是三连、四连,印刷厂是五连、六连,团中央本部是一连、二连,中国青年杂志社是八连。[26]
1969年春,河南日报社桂花岭五七干校驻潢川县桂花岭农场。
(五)淮滨县境内的五七干校
1969年冬,中国人民银行河南淮滨五七干校驻三空桥农场。[27] 也有人认为中央财金学院(财政部)干校在固城乡和马集。而据《淮滨县志》载1969年省民政厅马集农场、期思镇农场与县农场合并。[28]至于合并前后和干校的关系目前不详。
三、结语
目前,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看,五七干校相关研究论文数量相对不多,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待取得进展,需要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叶小沫,叶永和,编.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M].人民出版社,2007:615.
[2] [DB/OL]根在中原.http://xy.rootinhenan.com/rootinhenan/html/2011/4/11031.htm.2013-3-29.
[3] 徐泽林.钱钟书杨绛在五七干校[J].名人传记,2012(2).
[4] 政协河南省潢川县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厚重黄湖[M].(《光州文史资料第十八辑,团中央五七干校专辑之一).
[5] [DB/OL]二外校史馆.http://www.bisu.edu.cn/Item/22442_2.aspx.2013-3-29.
[6] [DB/OL]二外新闻网.http://www.bisu.edu.cn/Item/21744.aspx. 2013-3-29.
[7] 周而复.《干校看病记》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21/16/885070_47718504.shtml。节选自唐筱菊、陈少铭,编:在“五七干校”的日子[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8] (县革委政)知青迁往农场和安置工作的通知.县政府全宗,馆编374,室编10,信阳市平桥区档案馆藏。
[9] 乔健,李家寨.劳动午报[N].2012-10-30(15).
[10] [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5d68190101
7ybh.html. 2013-3-29.
[11] [DB/OL]刘卫国回忆http://liuweiguo995.i.sohu.com/blog/view/146082722.htm. 2013-3-29.
[12] [D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8183960.html.2013-3-29.
[13] 罗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罗山县志(1986-2003)[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99.
[14] [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8281b0100
gfzn.html. 2013-3-29.
[15] 罗山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罗山教育志(1840-1994)[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180.
[16] 孔繁家,述写.罗山县史志研究室王远德,整理.全国总工会在河南罗山的五七干校(未刊).
[17] 孔繁家,述写.罗山县史志研究室王远德,整理.五七干校里的故事(未刊).
[18] [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3832b0b4a730
2768e99397f.html. 2013-3-29),笔者依据翻查罗山相关旧地图结果和实地走访,进行了部分校对。
[19] 附录一:五七干校在信阳情况调查表.信阳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文员会编:五七干校在信阳[M].(信阳文史资料第九辑(下)),豫内资信文广新审字[2014]第016号.
[20] 息县县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29.
[21] 顾准,陈敏之,丁东.顾准日记[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2] 杨绛.干校六记[M].上海三联书店,2010.
[23]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十卷)[C].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24] [DB/OL]http://www.xjscz.cn/article-1518-1.html.2013-3-29.
[25] [DB/OL]孙诚《想到哪写到哪<黄湖五·七干校生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95d710100spuq.html. 2013-3-29.
[26] [DB/OL]郑闻慧:北京—黄湖,我和黄胄两地亲情,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53344_37120.html. 2013-3-29. 节选自唐筱菊、陈少铭编:在“五七干校”的日子[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27] 为学为商都应秉持求真务实,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吴念鲁[J].中国金融,2011(3): 11;濮存昕、童道明著:我知道光在哪里[M].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13.
[28] 淮滨县志(1951-1983)[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344.
关键词:五七干校 存续 空间分布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河南省 “五七干校”存续时间和空间分布研究(编号:SKL-2015-55)阶段性成果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批阅《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即“五七指示”。1968年3月,黑龙江省革委会主要负责人利用纪念“五七指示”两周年契机提出按“五七指示”精神办一个五七干校。5月8日,首批学员进驻庆安县柳河,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成立。
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创办了五七干校。据叶至善先生的记述,“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务院系统的干校共136个”[1]。需要注意的是,刘全聚在2012年第3期《文史博览》发表《团中央五七干校旧事》认为党中央、国务院系统各部门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6所五七干校。叶至善和刘全聚分别提及的136和106这两个数字,何者为确?待考。
在当时的信阳地区(现信阳市),五七干校分布在辖区内明港、罗山县、息县、潢川、淮滨等处。“信阳专区的‘五七’干校(中央的)有三十七个,约五万人”。[1]185
一、信阳域内五七干校研究简况以及研究意义
信阳五七干校本土研究者有息县徐泽林、孔繁家等人。研究成果有《关于建立信阳市五·七干校纪念馆的建议》[2]、《钱钟书杨绛在五七干校》[3]、《厚重黄湖》[4]等。
2009年6月6日, 李城外在《关于筹备成立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信阳五七干校群”概念。初步摸清信阳辖区内五七干校的存续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条件。
二、信阳域内五七干校的存续时间和空间分布
鉴于柳河“五七”干校正式进驻于1968年5月7日。1971年林彪“九一三事件”发生。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五七干校很快被撤销。所以,信阳“五七干校”存续时间的上下限大致范围可以初步界定为1968年—1979年。
从目前所见资料来看,信阳五七干校主要分布在信阳地区的明港、罗山、息县、潢川、淮滨等地。
(一)信阳市区境内的五七干校
当时,信阳市区境内的五七干校主要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二外)、对外文委和对外友协、总参五七干校、邮电总局干校等。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史记载,1969年1000多名师生员工南下到河南信阳明港办五七干校,1971年11月,大部分人员回京复课[5]。另据罗强回忆,1969年11月至1971年11月两年多的时间,二外遵照上级指示,二外教职工在明港镇大胡村建五七干校。[6]
周而复在《干校看病记》里回忆,1969年11月中旬,他被派到五七干校监督劳动,度过三年零一个月。1972年12月下旬,从对外文委、对外友协明港韩庄村五七干校回北京。[7]
河南省信阳县革命委员会文件信发(72)53号《关于立即组织下乡知识青年迁往县农场的通知》中提及“县委常委十一月三十日研究决定:成立信阳县五七青年农场(刑集公社兰桥大队原电总五七干校东岗)”,据此,可知邮电部电信总局(邮电总局)干校确曾驻扎在刑集公社兰桥大队(兰店乡)。[8]
1971年4月至1972年7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由息县迁至明港镇。
另据乔健回忆,四十多年前,父亲单位在河南罗山建了五七干校,作为子弟,乔健到了河南——先是潢川,后来是罗山,最后到了信阳的李家寨——在李家寨住了大约不到两年。[9] 另外,有人回忆河南省信阳市李家寨有一机部干校家属点。[10] 还有人认为,1969年初其父亲下放到河南信阳农业部五七干校。[11]还有人认为农机部五七干校曾驻信阳五里店[12]。这些均有待考察。
(二)罗山县境内的五七干校
据《罗山教育志(1840-1994)》记载,1951年河南省五一农场在罗山县伍家坡建立……1968年五一农场撤销,子弟小学由五七干校管理,改名为育红小学,1972年,五一农场恢复接管学校 [13],可以初步判断一机部罗山五七干校存续时间应在1968年5月8日至1972年区间内。另外,根据1999年4月22日是我们一机部五七干校的30周年纪念日推算[14] ,一机部五七干校应成立于1969年4月22日。由此,可以进一步判断,一机部五七干校在罗山的时间应在1969年4月22日至1972年区间内。
据王耀平回忆,他是1969年11月3日早晨4点钟从北京来到信阳,告别罗山五七干校是在1972年4月。而《罗山教育志(1840-1994)》记载:1974年,罗山县农机局办起农业机械化学校。校址在城南十里塘。用中央对外经委五七干校移交给地方的59间房子作校舍[15]。据《罗山县志(1986-2003)》载,1974年10月初,中央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五七干校(地址在今龙山乡十里塘村)撤销,校舍移交给县机械局,改建为农业机械学校;干校圆钉厂移交给县工业局,改名为罗山金属制品厂。[13]180
据以上材料可以初步判断中央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五七干校在罗山存续时间大致为1969年11月至1974年10月。
据罗山县交通局退休干部、当时亲历者孔繁家的回忆,全国总工会罗山五七干校历经1969年3月至1974年10月五年。[16] 《罗山教育志(1840-1994)》的记载印证了孔繁家的说法,1975年罗山县革委组织农林局、卫生局、机械局联合举办了一所“罗山五七农业大学”,校址在庙仙刑桥村(樊寺)。该“农大”用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移交地方房屋120间做校舍,耕地105亩做农场[13]P180。这样,孔繁家所说的全国总工会罗山五七干校存续时间为1969年3月至1974年10月,其中的下限1974年10月可以采信,上限距离1968年5月8日也已较近。“全总”罗山五七干校是在河南省五一劳改农场三分场基础上建立,总部设在樊寺。1969年3月14日,打前站的队伍到罗山县樊寺农场。接着二批、三批相继开到樊寺农场。干校实行部队编制,共分为8连,其中农业生产6个连,另有后勤、工业生产两个连。当时所谓的九连其实是避讳用语特指墓地所在荒地。[17] 总部下边分设有农、工、副、机等连队,其中严冲农场为最大,号称全总三连,人多地广,很有名气。其他连队为五六十人。全国总工会罗山五七干校当时有“向贫下中农学习,向农民看齐”科目,挂带了刑桥大队的南里畈和赵堰两个生产队,作为工农相结合的试点(示范点)。[16] 另外,《工人日报》社美术编辑王鸿、张步、于人、何伟、叶春旸等随全国总工会干部一起下放到罗山庙仙樊寺五七干校劳动。 当年在罗山还有一机部、学部、物资部、外经委、团中央、国家经委、国家科委、旅游局等十来个“五七干校”。主要分在五一农场、高店乡、尤店乡、龙山乡、庙仙乡等处。
其中,国家科委五七干校、工程兵五七干校、燃化部五七干校、河南省革委罗山五七干校驻伍家坡五一农场(楠杆镇)。 在马堰北公路边的是4连(一机部通用机械所),再往北走上7、8里地是8连(情报所),再走3、4里地就是干校最大的一块校部所在地,还有机械连,1连(设计院),2连(五局)和3连(基建局),从校部拐向西走上几里地是10连(机械研究院),然后是其他几个连。
一机部(八机部) 五七干校驻高店乡罗山县粮食局“第二粮库”(不是罗山县城的“西关粮库”),1969年初来,1974年夏秋撤离。校部在凡(樊)大楼,距离陈山(尤店乡罗洼村陈山组,和楠杆镇搭界,当年是楠杆公社罗洼大队陈山小队)很近。
物资部五七干校,后改为国家计委罗山五七干校,曾驻城西八里棚。
华北电力局罗山五七干校驻城北北桑园。
七机部罗山干校驻高店乡高庙村。
物资局罗山五七干校驻罗山县城西八里棚。
国家旅游局罗山五七干校(游览局)驻龙山乡的县原种场(现罗山工业区内);
对外经委五七干校驻城南十里塘往东南300米[18]一说是龙山乡十里头村。[19]895
团中央罗山五七干校曾经驻庙仙乡刑桥。
信阳地革委罗山五七干校驻罗山县高店乡张河村五一农场下属分场。
河南省革委罗山五七干校驻罗山县楠杆镇伍家坡五一农场。
(三)息县境内的五七干校
《息县志》较详细地记载了息县境内各干校的撤离时间:1968年,对外经济委员会息县干校撤离。1971年初,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息县干校、物资部息县干校撤离。1973年全国总工会和《工人日报》社息县干校撤走。翌年,铁道部息县干校撤走。10月,对外经贸部息县干校撤走。境内五七干校随着人员撤离而停办,土地和部分资产移交部队或地方政府。[20]229这样,息县境内各干校存续时间的下限基本清楚,需要考证的是息县境内各干校存续时间的上限。
据顾准日记记录,顾准所在的学部经济所是1969年11月16日上午10:30集合,在北京站上车,车行十四小时至驻马店下车,……车经汝南、平舆、新蔡、包信集,……到东岳为下午2时。17日到达,[21]161-162 1971年春天,上级指示,学部五七息县干校停办,全体队员到河南明港的一个军营集中。[21] 250 另据杨绛在《干校六记》回忆,钱钟书所在的学部文学所是11月17日走。[22]学部经济所和文学所亲历者的回忆的出发时间显然存在差异。
俞平伯在给儿子信中先后记载:此一月之中三迁其居,北京——信阳——罗山——息县。信阳12日,住罗山(尤店乡罗洼村)丁洼(组),14日,到包信四日。[23]4从丁洼到罗山12里。[23] 71969年11月15日……随学部文学研究所乘火车赴河南干校。12月11日辗转抵达息县包信集……1970年1月23日,由包信移居东岳。[23] 528 1972年7月10日,因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从河南迁回。[23] 53016日晨六时抵信阳,到民主路170号信阳区第一招待所,27日下午3时同乘卡车行,4时3刻抵罗山丁洼五七干校,28日到菜园班劳动、学习。30日(星期日例假),晨7时步往罗山县,15里弱。12月5日上午大会,宣布移息县。11日9时半同乘大轿车行,10时半过罗山,11时过息县,逾淮水桥而北,12时3刻抵息县之包信集。[23] 377 1970年23日由包信移东岳,[23] 378,34 1971年1月15日晚移居公社大院,16日八时半乘有蓬之卡车行过息县逾淮河到罗山,停甚久。下午1时3刻到信阳第三招待所,[23] 381 1972年7月10日学部从河南迁回,[23] 382据《息县志》载,1968年,中央部分单位在息县征用土地,相继办起五七干校。对外贸易部在项店公社办外贸五七干校,校部在徐集村;铁道部五七干校在张陶公社;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五七干校在东岳公社;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日报》社五七干校、对外经济委员会五七干校在孙庙公社;对外文委五七干校在路口农场三分场;中央物资部五七干校在城北周庄及杨店公社。[20]229
国家物资部五七干校1969年元月创建,地址在息县杨店乡,校部位于老街南棉花仓库处;连队在何庄、娄庄,占地2000亩。1971年2月撤走后,交军委空军后勤部农场,现旧址尚存。后期在县城北原县一中旧址(现县城息州大道南侧),建豫南电机厂(又称干校小工厂),文革后期交县政府。旧址保存尚好。国家外贸部五七干校1968年创建,地址在项店镇徐集村南,一说为项店镇杨楼村。[19]1974年10月撤走。原址交豫南农专,旧址保存一般。国家铁道部五七干校1968年创建,地址在息县张陶乡圈行村,共建房30栋,近400间,原办公室、仓库、车库、锅炉房现保存较好。1974年撤走,现旧址尚存。全国总工会《工人日报》社五七干校1968年迁建,地址在息县孙庙乡。1973年撤走,现旧址尚存。国家对外经济委员会五七干校1968年建,地址在息县孙庙乡。1968年底撤走。现旧址尚存。国家对外文化委员会五七干校1968年创建,地址在息县路口农场三分场。后撤走。现旧址尚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五七干校:由于前期在罗山无地可耕。干校人员连同家眷1969年11月由罗山迁至息县东岳镇西唐坡,占地约24平方公里。1970年基本建成,房700多间,人员一百多人。1971年初撤走。现存住房四排,近百间,当年水井、饭堂尚存。旧址保存较好。[24]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息县志》还是徐泽林的研究都提及7所五七干校。而身为亲历者的顾准在日记里写道:信阳地区各县是五七干校相对集中之区,息县五七干校有8所。[21]167 (四)潢川县境内的五七干校
1969年4月15日,团中央系统的1970名干部和工勤人员在天安门广场宣誓后,列队出发,由北京火车站乘专列到信阳后,分乘43辆大卡车到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1973年4月,干校人员陆续回京。
据孙诚回忆[25],当时团中央五七干校的具体编制情况为:校部驻黄湖农场厂部,包括军代表、放映队、总机班;团中央行政处(一连)驻方寨;青年杂志、万年青、辅导员杂志驻白虎岗(二、八连);团中央机关驻关寨(三连);机务队(四连)下辖各单位抽调、汽车队、拖拉机、康拜因、发电站;青少年报社驻窑厂、二郎岗北岗(五连);青少年报社驻二郎岗(南岗、果园、杨寨)(六连);(七连)青年出版社;青年印刷厂(九连);中央团校(十连);亚洲学生疗养院驻霸王台(卫生院)(十一连);五七干校子弟入读霸王台南的五七中小学。
而据郑闻慧的观点,黄湖农场里稀稀落落的有几个自然村。团中央革命委员会接管农场后,按自然村划了连队,出版社是七连,中国青年报是三连、四连,印刷厂是五连、六连,团中央本部是一连、二连,中国青年杂志社是八连。[26]
1969年春,河南日报社桂花岭五七干校驻潢川县桂花岭农场。
(五)淮滨县境内的五七干校
1969年冬,中国人民银行河南淮滨五七干校驻三空桥农场。[27] 也有人认为中央财金学院(财政部)干校在固城乡和马集。而据《淮滨县志》载1969年省民政厅马集农场、期思镇农场与县农场合并。[28]至于合并前后和干校的关系目前不详。
三、结语
目前,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看,五七干校相关研究论文数量相对不多,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待取得进展,需要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叶小沫,叶永和,编.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M].人民出版社,2007:615.
[2] [DB/OL]根在中原.http://xy.rootinhenan.com/rootinhenan/html/2011/4/11031.htm.2013-3-29.
[3] 徐泽林.钱钟书杨绛在五七干校[J].名人传记,2012(2).
[4] 政协河南省潢川县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厚重黄湖[M].(《光州文史资料第十八辑,团中央五七干校专辑之一).
[5] [DB/OL]二外校史馆.http://www.bisu.edu.cn/Item/22442_2.aspx.2013-3-29.
[6] [DB/OL]二外新闻网.http://www.bisu.edu.cn/Item/21744.aspx. 2013-3-29.
[7] 周而复.《干校看病记》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21/16/885070_47718504.shtml。节选自唐筱菊、陈少铭,编:在“五七干校”的日子[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8] (县革委政)知青迁往农场和安置工作的通知.县政府全宗,馆编374,室编10,信阳市平桥区档案馆藏。
[9] 乔健,李家寨.劳动午报[N].2012-10-30(15).
[10] [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5d68190101
7ybh.html. 2013-3-29.
[11] [DB/OL]刘卫国回忆http://liuweiguo995.i.sohu.com/blog/view/146082722.htm. 2013-3-29.
[12] [D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8183960.html.2013-3-29.
[13] 罗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罗山县志(1986-2003)[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99.
[14] [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8281b0100
gfzn.html. 2013-3-29.
[15] 罗山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罗山教育志(1840-1994)[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180.
[16] 孔繁家,述写.罗山县史志研究室王远德,整理.全国总工会在河南罗山的五七干校(未刊).
[17] 孔繁家,述写.罗山县史志研究室王远德,整理.五七干校里的故事(未刊).
[18] [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3832b0b4a730
2768e99397f.html. 2013-3-29),笔者依据翻查罗山相关旧地图结果和实地走访,进行了部分校对。
[19] 附录一:五七干校在信阳情况调查表.信阳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文员会编:五七干校在信阳[M].(信阳文史资料第九辑(下)),豫内资信文广新审字[2014]第016号.
[20] 息县县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29.
[21] 顾准,陈敏之,丁东.顾准日记[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2] 杨绛.干校六记[M].上海三联书店,2010.
[23]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十卷)[C].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24] [DB/OL]http://www.xjscz.cn/article-1518-1.html.2013-3-29.
[25] [DB/OL]孙诚《想到哪写到哪<黄湖五·七干校生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95d710100spuq.html. 2013-3-29.
[26] [DB/OL]郑闻慧:北京—黄湖,我和黄胄两地亲情,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53344_37120.html. 2013-3-29. 节选自唐筱菊、陈少铭编:在“五七干校”的日子[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27] 为学为商都应秉持求真务实,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吴念鲁[J].中国金融,2011(3): 11;濮存昕、童道明著:我知道光在哪里[M].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13.
[28] 淮滨县志(1951-1983)[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