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主题绘本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容上涵盖了有关春节的神话传说、传统习俗、现代生活内涵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形式上,传统中国风和现代立体互动性图书共生。同时,春节主题绘本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们要加大现代生活内涵、少数民族特色以及各区域风俗类春节主题作品的创作力度。
春节主题绘本,顾名思义,是指围绕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进行创作的绘本。春节主题绘本展现了丰富的节日习俗,传播了生动的节日故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创作内容来看,春节主题绘本具有继承和发展、立足我国又面向世界的特点,内容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体现当下的时代特征。
一、有关春节的神话传说
绘本中的春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节俗称过年,指除夕和正月初一。狭义的春节主题绘本给孩子们讲述了为什么要过年以及过年的习俗为何而来,带有浓重的民间文学色彩,想象力丰富,一般都有固定的叙事模式。“年”是怪兽,侵犯人类,刚出场具有强势地位,而后故事得到翻转,人们发现怪兽也有弱点,比如它害怕火光、吵闹声以及红颜色等,最后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了“年”,并形成了固定的节日习俗。荆其柱改编,朱新建绘画的《春节的故事》、熊亮创作的《小年兽》、俄罗斯画家欧尼可夫创作的《斗年兽》都体现了这样的创作规律,作品内容相似而不同,相似点如上所述;不同点在传说基础上,年的长相、生活环境、故事细节都有新的内涵。比如,《春节的故事》中“年”是世上最凶恶的野兽,身体比骆驼还要大,跑起来比风还要快,吼起来声音比雷还要响。情节是最贴近原汁原味的传统故事。《小年兽》里,“年”是一个生活在山里的怪兽,由寒冬夜里的孤独聚集而成。作品把年和孤独连接,富有新意。《斗年兽》里的“年”生活在海底,是一只有着龙头、鳄鱼四肢的硬皮巨兽。广义的春节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期间,一般都要开展祭祀、迎新、祈福等活动。广义的春节主题绘本围绕着其间的各个节日交代由来和习俗,如《灶王爷》《元宵节》《十二生肖的故事》等,使春节主题绘本内容更加丰富立体,春节文化内容更加系统化。
二、有关春节的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来的,具有稳定性,春节主题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再现了春节期间生动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春节》开篇的过年歌谣,传唱了最富神韵活力的春节习俗,承载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北京的春节》有浓郁的老北京色彩,铁皮炉、踩高跷、剃头挑子等老物件也开拓了儿童的视野。《打灯笼》通过小女孩招娣讲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风俗故事。每年正月初五舅舅要送外甥和外甥女灯笼,到了正月十五,人们认为年过完了就要碰灯笼,把灯笼烧掉,展现了北方农村独特的节俗传统。
三、有关春节的现代生活内涵
神话传说放飞了儿童对春节的遐想,传统习俗丰富了儿童对春节的认识,还有些春节主题绘本讲述了一个个当下的亲情故事,融入了现代生活内涵,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品味春节蕴含的独特民族文化精神。《团圆》写了典型的中国南方过年的故事,徽派建筑、小桥流水、舞龙灯、包汤圆、好运硬币……作品关照了春节合家团聚的主题,反映了当下留守儿童的过年心理,对外出打工的父亲从最初的躲藏、陌生到最后的不舍、祝福。《外婆和大公鸡》体现了现代和古代节日习俗的传承与碰撞,团聚不再是儿女回乡下找父母团聚,而是父母追随儿女到城市过年,外婆带来的大公鸡会做成美味的鸡汤还是被小悦当成宠物?《回家》写了家俊的爸爸艰难的回家之路,火车、汽车、摩托车、渡船、步行,一路奔波到家。作品展示了中国春节特有产物-——春运,无论多远多难,大家都要回家过年。这些作品更贴近现代生活,最能体现中国当代特色。虽然时代变了,但是过年的习俗未变,节俗背后的情感体验、文化心理没变,那就是过年要回家团圆。阖家团聚,追求幸福生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春节文化心理。
四、有关春节的中外文化交流
这类春节主题绘本多采用外国人视角,展示春节的风俗习惯,表现核心的节日内涵,都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部分。例如,《美丽的新年》是美国画家托马斯汉德福思创作的20世纪30年代老北京春节的故事,异国他乡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拿压岁钱、赶庙会、看演出、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也捕捉到了中国人过年的特殊情感,祭祀祈福、阖家团聚等。《跟着伊伊过大年:伊伊,春节快乐》这本书借新加坡归来伊伊的眼光看春节,爸爸和伊伊以问答的方式聊起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参照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介绍了新加坡的习俗捞鱼生,中文版和英文版还有配图差异,中文版是剪春字贴窗花,英文版是做立体卡片赠送朋友。《Peppa’s Chinese New Year》中西合璧,小猪佩奇穿上了喜庆的红色中国风衣服,写福字备年货穿新衣看舞狮表演,体验了中国特色的年。作品还介绍了英文版新年祝词,如“吉祥如意”是Everything Goes Well等。
从最传统的神话传说、绵延至今的传统习俗到现代生活内涵的融入、中外文化的比较,春节主题绘本既完成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继承,又实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创造性挖掘。总体来看,春节主题绘本创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神话传说的创作基本都是先有故事后有绘图的创作模式,创作空间有限,而且很难有大的突破;传统习俗创作主要观照的是北方、南方大的区域风俗,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可以介绍更多具有特色的风俗项目,另外这些习俗集中在汉族传统节日里,其间很少看到其他民族的作品;现代生活内涵作品比较时代特色,可惜作品数量有限;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多是我国春节习俗的介绍和输出,很少有中外相似节日的比较。
结合这些问题,春节主题绘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第一,加大现代生活内涵作品的创作。现代生活中的春节已与过去有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应该是创作的焦点。比如,现在祭神祭祖的活動少了,以前的田园生活乐趣少了,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大改变。第二,加大少数民族春节作品的创作。以上看到的作品几乎都是汉族春节风俗,其实少数民族在春节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比如藏族要用“吉祥水”洗脸洗手、吃手扒肉、奶饼、喝青稞酒。蒙古袍、公羊肉、奶制品、几坛好酒是蒙古族的新年必备等。第三,加大各地风俗习惯作品的深度挖掘,缩小区域范围,挖掘每个地方的独家记忆。比如,浙江人春节早上吃汤团,湖北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广东逛花市,云南边贴春联边唱等。第四,加大中外文化交流的对比。类似节日的比较,直观生动,理解更深刻。比如,比较圣诞节和春节。第五,形式上继续保持中国风特色,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和实物环节。比如,考虑摄影图画书类型,像彭懿的《驯鹿人的孩子》一样,像草编文化、剪纸文化等都可以留下更多实物记忆。
绘本寓言大师李欧·李奥尼说:“儿童在图画书中会体验到的是一连串已结构成形的幻想,但这些幻想却会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感觉与想象。”春节主题绘本有助于儿童开拓想象力,丰富生活智慧,是接受中国文化熏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渠道,对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有重要意义。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李静(1980-),女,河北南宫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
春节主题绘本,顾名思义,是指围绕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进行创作的绘本。春节主题绘本展现了丰富的节日习俗,传播了生动的节日故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创作内容来看,春节主题绘本具有继承和发展、立足我国又面向世界的特点,内容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体现当下的时代特征。
一、有关春节的神话传说
绘本中的春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节俗称过年,指除夕和正月初一。狭义的春节主题绘本给孩子们讲述了为什么要过年以及过年的习俗为何而来,带有浓重的民间文学色彩,想象力丰富,一般都有固定的叙事模式。“年”是怪兽,侵犯人类,刚出场具有强势地位,而后故事得到翻转,人们发现怪兽也有弱点,比如它害怕火光、吵闹声以及红颜色等,最后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了“年”,并形成了固定的节日习俗。荆其柱改编,朱新建绘画的《春节的故事》、熊亮创作的《小年兽》、俄罗斯画家欧尼可夫创作的《斗年兽》都体现了这样的创作规律,作品内容相似而不同,相似点如上所述;不同点在传说基础上,年的长相、生活环境、故事细节都有新的内涵。比如,《春节的故事》中“年”是世上最凶恶的野兽,身体比骆驼还要大,跑起来比风还要快,吼起来声音比雷还要响。情节是最贴近原汁原味的传统故事。《小年兽》里,“年”是一个生活在山里的怪兽,由寒冬夜里的孤独聚集而成。作品把年和孤独连接,富有新意。《斗年兽》里的“年”生活在海底,是一只有着龙头、鳄鱼四肢的硬皮巨兽。广义的春节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期间,一般都要开展祭祀、迎新、祈福等活动。广义的春节主题绘本围绕着其间的各个节日交代由来和习俗,如《灶王爷》《元宵节》《十二生肖的故事》等,使春节主题绘本内容更加丰富立体,春节文化内容更加系统化。
二、有关春节的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来的,具有稳定性,春节主题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再现了春节期间生动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春节》开篇的过年歌谣,传唱了最富神韵活力的春节习俗,承载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北京的春节》有浓郁的老北京色彩,铁皮炉、踩高跷、剃头挑子等老物件也开拓了儿童的视野。《打灯笼》通过小女孩招娣讲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风俗故事。每年正月初五舅舅要送外甥和外甥女灯笼,到了正月十五,人们认为年过完了就要碰灯笼,把灯笼烧掉,展现了北方农村独特的节俗传统。
三、有关春节的现代生活内涵
神话传说放飞了儿童对春节的遐想,传统习俗丰富了儿童对春节的认识,还有些春节主题绘本讲述了一个个当下的亲情故事,融入了现代生活内涵,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品味春节蕴含的独特民族文化精神。《团圆》写了典型的中国南方过年的故事,徽派建筑、小桥流水、舞龙灯、包汤圆、好运硬币……作品关照了春节合家团聚的主题,反映了当下留守儿童的过年心理,对外出打工的父亲从最初的躲藏、陌生到最后的不舍、祝福。《外婆和大公鸡》体现了现代和古代节日习俗的传承与碰撞,团聚不再是儿女回乡下找父母团聚,而是父母追随儿女到城市过年,外婆带来的大公鸡会做成美味的鸡汤还是被小悦当成宠物?《回家》写了家俊的爸爸艰难的回家之路,火车、汽车、摩托车、渡船、步行,一路奔波到家。作品展示了中国春节特有产物-——春运,无论多远多难,大家都要回家过年。这些作品更贴近现代生活,最能体现中国当代特色。虽然时代变了,但是过年的习俗未变,节俗背后的情感体验、文化心理没变,那就是过年要回家团圆。阖家团聚,追求幸福生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春节文化心理。
四、有关春节的中外文化交流
这类春节主题绘本多采用外国人视角,展示春节的风俗习惯,表现核心的节日内涵,都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部分。例如,《美丽的新年》是美国画家托马斯汉德福思创作的20世纪30年代老北京春节的故事,异国他乡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拿压岁钱、赶庙会、看演出、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也捕捉到了中国人过年的特殊情感,祭祀祈福、阖家团聚等。《跟着伊伊过大年:伊伊,春节快乐》这本书借新加坡归来伊伊的眼光看春节,爸爸和伊伊以问答的方式聊起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参照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介绍了新加坡的习俗捞鱼生,中文版和英文版还有配图差异,中文版是剪春字贴窗花,英文版是做立体卡片赠送朋友。《Peppa’s Chinese New Year》中西合璧,小猪佩奇穿上了喜庆的红色中国风衣服,写福字备年货穿新衣看舞狮表演,体验了中国特色的年。作品还介绍了英文版新年祝词,如“吉祥如意”是Everything Goes Well等。
从最传统的神话传说、绵延至今的传统习俗到现代生活内涵的融入、中外文化的比较,春节主题绘本既完成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继承,又实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创造性挖掘。总体来看,春节主题绘本创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神话传说的创作基本都是先有故事后有绘图的创作模式,创作空间有限,而且很难有大的突破;传统习俗创作主要观照的是北方、南方大的区域风俗,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可以介绍更多具有特色的风俗项目,另外这些习俗集中在汉族传统节日里,其间很少看到其他民族的作品;现代生活内涵作品比较时代特色,可惜作品数量有限;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多是我国春节习俗的介绍和输出,很少有中外相似节日的比较。
结合这些问题,春节主题绘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第一,加大现代生活内涵作品的创作。现代生活中的春节已与过去有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应该是创作的焦点。比如,现在祭神祭祖的活動少了,以前的田园生活乐趣少了,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大改变。第二,加大少数民族春节作品的创作。以上看到的作品几乎都是汉族春节风俗,其实少数民族在春节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比如藏族要用“吉祥水”洗脸洗手、吃手扒肉、奶饼、喝青稞酒。蒙古袍、公羊肉、奶制品、几坛好酒是蒙古族的新年必备等。第三,加大各地风俗习惯作品的深度挖掘,缩小区域范围,挖掘每个地方的独家记忆。比如,浙江人春节早上吃汤团,湖北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广东逛花市,云南边贴春联边唱等。第四,加大中外文化交流的对比。类似节日的比较,直观生动,理解更深刻。比如,比较圣诞节和春节。第五,形式上继续保持中国风特色,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和实物环节。比如,考虑摄影图画书类型,像彭懿的《驯鹿人的孩子》一样,像草编文化、剪纸文化等都可以留下更多实物记忆。
绘本寓言大师李欧·李奥尼说:“儿童在图画书中会体验到的是一连串已结构成形的幻想,但这些幻想却会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感觉与想象。”春节主题绘本有助于儿童开拓想象力,丰富生活智慧,是接受中国文化熏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渠道,对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有重要意义。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李静(1980-),女,河北南宫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