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ancy_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由粗放型向质量型转化的阶段。文章在分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阶段和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办学结构与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为先导,以公益性与营利性兼顾为原则,以吸引国际名校来华设立分校为主要手段,积极吸收优秀教育资源以达到优化办学结构与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结构优化 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贺武(1965- ),男,湖南醴陵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财务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方向为金融与投资管理;刘平(1970- ),女,四川乐至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与金融。(浙江 宁波 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05-04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办学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已在全国范围迅速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既拓展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又增加了学生选择国际化教育的机会。随着我国开放政策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已由粗放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成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除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外的第三支重要办学力量。
  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阶段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向深层次推进的一个标志。办学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一是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末)。发展非常缓慢并一度停滞,仅在高校之间开展了探索;1986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二是开始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很少,仅有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71 家,多为非学历教育,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大学,在工商管理(MBA)等学科合作;1993 年出台了《关于境外机构的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三是规范发展阶段(1995~2003年)。逐步规范化,办学机构和项目迅速增长,2003年9月底,已达712家,其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为上海市和欧洲联盟共同投资,由上海交通大学和欧洲管理委员会派员参与日常管理。出台的政策有: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1996年《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2001年《社会力量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单位聘请外籍专业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四是迅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①,办学种类覆盖了教育所有阶段并向高层次发展,部分国外著名大学及专业进入,受众平民化,开始西进,其中西交利物浦大学2006年在苏州成立并于当年开始招生;出台的政策有: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状况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有合作办学机构和合作办学项目两种形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指外国教育机构与中国教育机构联合举办一个教育机构(具有法人资格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来开展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则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②。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信息网,截至2011年9月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157家(其中,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或境外学士以上学位教育的36家);经批准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38个(其中本科以上的合作项目579个)。下文所涉数据以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为研究对象。
  1.合作办学规模。截止到2011年9月底,通过教育部审核的中外本科办学机构有32家,本科项目有435个;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有4家办学机构及144个合作项目,其中有3家办学机构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以及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我国1131所本科院校(含311所独立学院)中已有197所大学开设中外办学机构或项目,占院校总数的17.4%,其中设立办学机构的院校有32家,合作项目165家。经统计,每年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招收的本科生约53000人,研究生12800人,分别占全国相同层次招生规模的1.7%和2.69%。
  2.专业分布。本科层次中,435个本科项目涉及了122个专业,其中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共113个,占26%;电气及信息类(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75个,占17.2%;经济学类(如国际经济、金融学、国际贸易)49个,占11.3%;生物工程类(食品工程、制药工程)26个,占5.98%;机械类25个,占5.7%;艺术类(艺术设计、音乐、美术)24个,占5.5%;医学类(护理、医药)21个,占4.8%;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21个,占4.8%;化学化工类15个,占3.4%;其他66个,占15.2%(见图1)。
  另外,硕士研究生的144个项目中有73个授予管理硕士,占50.7%,其中工商管理硕士38个;另外工程硕士8个,法学硕士4个,会计学硕士3个,计算机科学、金融、教育学硕士各2个,其他硕士50个。
  3.合作办学的外方所在国家或地区。从合作对象国别和地区分布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18个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本科合作项目的排名(见图2)依次是:英国91个、美国68个、俄罗斯63个、澳大利亚62个、德国42个、港澳台25个、加拿大18个、法国12个、新西兰8个。
  4.合作办学的中方地域。全国已经有24个省和直辖市开展了本科以上层次的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和大中城市,其中办学机构最多的是辽宁6家,上海5家,重庆3家,北京和江苏、河南及广东各2家,浙江、天津和河北分别1家。合作项目最多的省份是黑龙江156个、上海57个、河南40个、江苏35个、山东29个、北京20个、浙江19个、吉林13个、湖北11个、天津及重庆10个(见图3)。   5.学费和生源。教育部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坚持公益性原则,学费标准均由当地物价部门审核。例如上海规定的本科合作项目收费不得超过同期相同专业收费的3倍。由于各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类别和层次不同,因此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收费标准也不一样。大部分合作项目国内学习阶段在每年2.5~3万元,办学机构大多在5~6万元一年。取得学士学位全过程的学费约在50~60万元。由于学费高昂,中外合作办学只能服务于经济实力相对优越的家庭群体。除了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少数几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按照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之外,大多数机构和项目生源都只能按照第二批和第三批招生。
  总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以本科项目为主,硕士学位项目次之,博士学位项目较少。在各高校、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高校主要集中于二、三类院校,地区主要集中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及东南沿海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外方合作者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科技教育先进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在学位授予上,本科项目既有授予中方学位的,也有授予外方学位的,硕士和博士项目以外方学校单独授予学位为主。教学模式有“3+1”“2+2”“1+2+1”等③。中外办学模式有三种:一是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院校采取的独立设置合作办学机构模式;二是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等院校采取的中外合作二级学院模式;三是大多数院校采取的项目制模式④。
  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结构与质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已成为支持高等学校以及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开放的重要平台,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办学的结构趋同、专业设置不合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积极倡导教育服务贸易的英语国家。在合作办学项目中,有56.7%的合作方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特别是与英国的合作项目将近1/4。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分布也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主要集中在办学成本低廉的学科专业,以国内高校本身均已设置的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为主,占了项目总数的 49%,硕士中的管理学硕士占了项目的56%,理工科专业以及应用技术类较少,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海洋、农学门类专业更是空白。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许多高校没有充分依托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没有充分考虑合作双方的学科互补性,对于引进课程和专业设置不加选择,导致了目前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千篇一律。同时,部分高校过于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对项目本身缺乏长期规划,没有结合高校自身的定位、发展以及本地需求,缺少根据本校特色设立的特色专业,致使合作办学低水平重复开展,缺乏特色和亮点,致使本校资源得不到优化。
  2.合作双方的价值取向各异。我国将中外合作办学定位于公益性事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办学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是“办学”,核心是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很多外方教育机构更看重投资回报和经济利益,特别是靠教育出口获得巨大利益的国家,完全把教育国际合作纳入贸易行为来看待和推进,希望通过合作办学获得商业或经济利益⑤。中外双方因为价值取向不同,导致双方在办学投入、质量保障、收费标准、办学规模、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分歧。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合作者主要是以非资金投入的方式,即主要以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软件、教师、相关文凭等无形资产作为主要投入;中方合作者一般无财政性投入,主要利用已有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与师资,相当部分则主要靠学生学费支撑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双方投入比较有限,势必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滚动发展。外方不能得到期望的经济回报,往往降低入学和发证标准,在教学环节偷工减料。他们或者不愿派遣一流教师和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或者派遣的教师不能按照原先拟订的授课计划,而是采用短时间内填鸭式的集中授课而忽视授课效果⑥。因此,不能片面地强调合作办学的公益性质,而忽略在教育贸易服务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和收益性并存的实际情况。中方的公益性与外方的产业性和市场性如何取得平衡,这点非常重要。
  3.合作办学长远效益与项目短期性难以兼顾。中外合作办学双方的投入主要包括资金投入、知识产权投入、实物投入以及教育资源的投入,资产投入可以在短时间完成,但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一蹴而就。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是优异的学风、教风,独特的教育理念,特色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等,都需要长期磨合与积淀。⑦中外合作办学如果要成为优质的教育资源,需要注重长远效益和长远发展。但当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项目形式存在,教育部2011年9月核准的本科办学机构仅仅37家,合作项目却有425个。项目制虽然灵活、迅速,但高度依赖于行政审批,办学自主性小;稳定性低而短期性特征强,商业化程度很高,所以项目制的主导目的并非是办学本身,而是赢利。
  4.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和高收费相矛盾。近年来,世界一些知名院校及国际一流大学与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了强强合作的联合办学,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与我国合作的外方教育机构总体来说水平和层次偏低,甚至连国内一流大学的国外合作伙伴大多也是二流、三流,因此外方合作者的资质普遍较低。主要原因一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很难吸引国际一流大学和我国高等院校合作,而低水平外方大学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看好广阔的中国教育市场,因此愿意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大部分机构都是国外中等甚至中下等的院校,其学术声誉和课程质量难以判断和得到保证。自身办学水平低下的院校显然会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据统计,一个学生在国外留学(无论是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是英国、美国),一年的费用约为人民币二十万元左右。如果由中外合作办学来完成,在国内只需在国外成本的 1/4 甚至 1/5。但这与普通的公办学校甚至私立学校的教育相比,仍然属于高收费项目。目前,很多合作项目大都办学初期红红火火,但慢慢平淡甚至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合作前期许多高校对项目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认识不充分。在运作过程中,合作双方没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仍然是各自为政,难以产生“1+1﹥2”的效应。此外,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此类教育形式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高收费的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着有效生源不足的窘境。因此,办学的长远效益与项目短期性的矛盾,制约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的深入发展。   5.办学质量不能满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来培养国际化人才。因此,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项重要任务⑧。一方面,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一是很多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没有体现一致性;二是教学模式的缺乏互相融合,部分合作项目引进外方核心专业课程以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授课的比例很低,仅仅英语课程由国外教师担任,专业课程为中方教师,中外教师缺乏专业上的融合互补,学生专业语言应用能力未能强化,高质量的外教及外语授课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这种情况下难以保证办学质量⑨。另一方面,我国迫切需要大批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据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报告,到2020年,中国公司将需要7.5万名能够在全球环境中有效开展工作的领导,但中国每年培养的60万新工程师中,仅有1.6万具有在外国公司工作的实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在培养能够适应国际传播形势和要求的新型新闻人才方面,我们也存在差距。据统计,在我国各高校每年培养的三万余新闻类毕业生中,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传播能力、能够进入国际性新闻机构的学生屈指可数。国际法专业也有同样的问题。中外合作办学有责任也有条件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进行一些探索,加快为我国培养大批高、优、尖人才。
  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结构与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
  1.制定具体鼓励政策并落实到位。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要密切结合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鼓励在国内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与外国高水平大学以及具有优势学科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国家层面需要制定具体的相关鼓励政策,引导国内高校积极寻找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国外合作伙伴在新兴和急需的学科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各地方政府也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名校⑩。例如,江苏省允许有关高校把国际影响力作为无形资产投资,可占30%的股份;对合作举办的教育机构在新建、扩建时,地方政府在用地及建设的有关收费方面给予优惠;合作办学机构招生可根据需要纳入提前招生计划;适当放开收费政策限制,由合作双方根据实际办学成本及学生经济承受能力,共同商定具体收费标准;参与合作办学的外籍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享受中国政府聘用相关国际文教专家同等待遇;国际合作建立的教育机构,办学者可依法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同样,国家鼓励在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制定具体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国外教育机构与西部地区高校合作办学,对参加合作办学的国外教育机构,给予在其他经济领域适当的优惠;对参加合作办学的西部地区高校,则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教育经费上的适当扶持。
  2.寻找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利益平衡点。中外双方来自不同国度,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办学理念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在合作办学的终极目标上截然不同。对外方来说,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将教育视作一种产业,合作办学就是要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对中方来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同时在《实施办法》中又允许它有合理回报,合理回报的方式比照《民办教育法》来实行11。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观念上的冲突,这是正常现象。为了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使双方取得共识,合作并不意味着一方要吃掉另一方,或是强行使合作按照自己的方式运作。国外合作方应可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国内合作方在办学方面则应重视社会效益而不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因此,合作双方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找到合作双方利益的平衡点,真正实现合作办学的互利共赢。另外,还可积极寻找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国外教育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是我国政府与欧盟共同创办的一所独立设置的非营利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宁波诺丁汉大学也明确表示,坚持办学公益性价值取向,不以营利为目的。英方不但不会抽取办学资金还会加大资金投入。
  3.吸引著名大学举办中国校区。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还是以项目为主的短期模式,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所占比例还很少,我国应该从办学的长期效益出发,增加中外办学机构。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中国地方政府与国际联盟联合举办的有法人地位的独立学院,也有国内与国外大学联合举办的非法人地位的二级学院,还有外方投资并授予国家认可的国外文凭或双文凭的二级学院等等。当前世界跨国高等教育最突出的办学形式就是设立海外分校,美、英等国都有大学在海外设立分校。这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开办分校是保证输出跨国高等教育质量最有效途径,这样可以减少与合作办学国家和高教机构的直接摩擦,将母体的办学理念、文化氛围、占优势的学科与专业、原文教材、教学设备、高水平的师资、高效的教育管理等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资金“直接地”移植到异国,确保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并且也维护了其母体作为世界知名大学的办学形象。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柏林、佛罗伦萨、京都、莫斯科、牛津、巴黎、圣地亚哥等地开设了分校,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在西班牙建立了分校等12。我们国内也有办学创新机制的成功经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均已在国内具有良好的美誉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及其运作的新机制,拓宽了教育投资渠道,提升了自身的档次和水平,培养了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4.引进符合我国实际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问题。高校要从学科的优势互补、国际化战略等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市场需求,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综合考虑合作伙伴的选择,进行科学准确的目标定位。我们一方面要引进国外的知名大学、知名教授;另一方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尤其要注重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通过有机的嫁接与合成,吸收、消化和创新,迅速提升自身水平和层次。此外,我们还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拓展国内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的空间,积极举办研究生教育,使国内一流大学成为我国“不出国的留学园地”;同时拓展国内本科院校与世界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空间,积极举办国内急需和新兴的学科专业。
  [注释]
  ①刘孙渊.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考察[D/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DFD2011&filename=1011187661.nh,2011-10-25.
  ②龚思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18-21.
  ③顾建新.跨国教育发展理念与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88-89.
  ④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65.
  ⑤李锣.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回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科版),2010(8):82-83.
  ⑥谭莉.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OL].https://svpn.nit.net.cn/kcms/detail/,DanaInfo=www.cnki.net+detail.aspx?dbcode=CMFD&QueryID=6&CurRec=13&dbname=CMFD9908&filename=2006060845.nh,2006-06-08.
  ⑦⑧侯定凯.象牙塔是平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7,47.
  ⑨郭丽君.全球化下的跨国高等教育——视点、问题与中国的应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8-79.
  ⑩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OL].https://svpn.nit.net.cn/kcms/detail/,DanaInfo=www.cnki.net+detail.aspx?dbcode=CMFD&QueryID=10&CurRec=1&dbname=CMFD9908&filename=2007150189.nh,2007-11-30.
  11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6(5):34-39.
  12严春燕.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37-43.
其他文献
期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总体上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持续大幅增长。尽管如此,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缺口仍然巨大。在依法落实《教育法》所规定的“三个增长”的要求上,特别是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上,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并长期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已是不争的事实,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健康、迅速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
通过对自动缫丝均方差的形成及控制量的转换的分析与推导,找到了影响均方差的主要原因,并在实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推行代表作评价,是当前科技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代表作,通常是指最能显示科技人员的科技认识、水平或贡献的作品。论文、专著、专利等,都是科技代表作的具体形式。
[摘要]动物的存在状态是生存,人的存在是为了生活。当代职业教育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把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这使受教育者走上被异化为工具的命运。人是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只有关注人的生活需要,才能使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体现。  [关键词]生存 生活 职业教育 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殷文杰(1979- ),男,河南安阳人,河南卫生职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河南 郑州 451
近年来,我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育制度创新实践,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促进教育科学发展、改善教育民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前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部分地区和基层开展重大改革试点,突显地方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价值。在我国大致相同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中,总有一些地方做出不同凡响的业绩,有效地解决了一些“老大难”的教育问题,这一事实不
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层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诉求。开放性是现代职教体系建构的灵魂,多元性是现代职教体系建构的内涵,系统性是现代职教体系建构的核心,人本性是
前不久,北京大学法学院在北大陈明楼举办了“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研讨会”。会议材料表明,2010年在北京2200万人口中大约1000万人没有北京市户口,这1000万人在北京生活、工作、纳税,已经是新市民,但他们的孩子却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只能读到高中或者初中后回到户籍地考试。仅广东、北京、上海三地,就有300多万这样的孩子。  为了孩子能正常参加高考,很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从小留在户籍地上学。根据20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推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发展。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组织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音乐这门学科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组成,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学生年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