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诸多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式、结构、流向、流量、流速、返乡,直接影响工农、城乡关系,影响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和谐安定的大局。秦皇岛在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洪流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进行秦秦皇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发展中最大的矛盾和问题就是农业人均资源少、农民人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土地人均产出效益,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河北省秦皇岛市作为我国最早的沿海改革开放城市,4县3区30个乡政府政府,45个镇政府,2265个村民委员会,乡村人口2009年为2020147人(2009年秦皇岛统计局统计数字),在这场改革的洪流中顺应潮流,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需大量转移及就业问题。在此对秦皇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有利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据秦皇岛市统计局统计,2009年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返乡人数为10848人,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人数在3万人左右(2009年初河北省农民工失业返乡人数为56.59万人)。此外秦皇岛的2010年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还有11万左右未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9万左右新成长的劳动力、0.3万人的复员转业军人的就业问题,这些都给秦皇岛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尤其是农村就业工作不容乐观。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我国农村的稳定、发展,关系着我国最广大人口—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妥善安置,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有利于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对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稳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对秦皇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研究是寻求一条秦皇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可行之路,也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重要途径。
二、为政府部门制定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政策提出理论支持
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就业训练。《宪法》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作为国家公民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促进他们就业是他们享有的公民权利,同时也是国家的责任。秦皇岛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农民工培训、城镇就业保障的一些文件,但农民工培训和城镇就业服务体系依然是初步建立、保障不足,在地方依然存在着政策性的歧视。
三、加快河北城镇化步伐,实现河北战略目标
2010年,河北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50万、培训100万人。到2015年,全省将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1842万,比2009年底增加600万,秦皇岛市力争到2015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稳定充分转移就业。虽然连续四年在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位居河北首位,城镇化率达48.7%(数据来源:2011年秦皇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但要实现2015年顺利转移23万人的这一目标,必须继续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秦皇岛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环渤海,近京津,地处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的港口城市,进行秦皇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研究是有效实现河北省2015年顺利转移1842万人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
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节城乡社会经济结构
秦皇岛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9年9394元提高到2010年的171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3376元提高到2010年6214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河北农民纯收入的41%来自工资性收入,52%左右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其余的7%左右来自转移性支付和财产性收入。到2015年,河北省战略目标为农村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55%以上。金融危机不仅影响我省的沿海的出口企业,还影响了农村工业,这就降低了秦皇岛转移就业农民的收入。只有提升农民工的技能,调节城乡社会经济结构,今后才能在转型升级的经济体里找到更高收入的工作,最终达到就业且提高收入的目的。因此通过进行秦皇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研究探讨解决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
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民人均可利用农业资源条件得到改善,使得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之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就会得到提高。他们外出打工和就地打工一方面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收入在打工城镇消耗掉,促進了当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六、有利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降低农民工失业率,促进城乡公平就业
2009年秦皇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3.1万人、劳务输出2.8万人(2010年秦皇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金融危机袭来时,农民工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很多人失去在城镇的工作,纷纷返乡,造成这一时期农民工返乡潮呼啸而至,给社会带来的极大的压力。就业不充分,稳定成问题。农民工在金融危机中最脆弱,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民工受到的教育培训不够,使他们在城镇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难以抵抗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的冲击。因此通过进行秦皇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研究探讨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探讨秦皇岛农民工充分就业途径,保障公民平等就业的权利。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发展中最大的矛盾和问题就是农业人均资源少、农民人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土地人均产出效益,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河北省秦皇岛市作为我国最早的沿海改革开放城市,4县3区30个乡政府政府,45个镇政府,2265个村民委员会,乡村人口2009年为2020147人(2009年秦皇岛统计局统计数字),在这场改革的洪流中顺应潮流,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需大量转移及就业问题。在此对秦皇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有利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据秦皇岛市统计局统计,2009年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返乡人数为10848人,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人数在3万人左右(2009年初河北省农民工失业返乡人数为56.59万人)。此外秦皇岛的2010年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还有11万左右未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9万左右新成长的劳动力、0.3万人的复员转业军人的就业问题,这些都给秦皇岛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尤其是农村就业工作不容乐观。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我国农村的稳定、发展,关系着我国最广大人口—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妥善安置,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有利于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对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稳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对秦皇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研究是寻求一条秦皇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可行之路,也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重要途径。
二、为政府部门制定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政策提出理论支持
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就业训练。《宪法》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作为国家公民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促进他们就业是他们享有的公民权利,同时也是国家的责任。秦皇岛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农民工培训、城镇就业保障的一些文件,但农民工培训和城镇就业服务体系依然是初步建立、保障不足,在地方依然存在着政策性的歧视。
三、加快河北城镇化步伐,实现河北战略目标
2010年,河北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50万、培训100万人。到2015年,全省将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1842万,比2009年底增加600万,秦皇岛市力争到2015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稳定充分转移就业。虽然连续四年在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位居河北首位,城镇化率达48.7%(数据来源:2011年秦皇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但要实现2015年顺利转移23万人的这一目标,必须继续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秦皇岛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环渤海,近京津,地处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的港口城市,进行秦皇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研究是有效实现河北省2015年顺利转移1842万人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
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节城乡社会经济结构
秦皇岛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9年9394元提高到2010年的171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3376元提高到2010年6214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河北农民纯收入的41%来自工资性收入,52%左右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其余的7%左右来自转移性支付和财产性收入。到2015年,河北省战略目标为农村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55%以上。金融危机不仅影响我省的沿海的出口企业,还影响了农村工业,这就降低了秦皇岛转移就业农民的收入。只有提升农民工的技能,调节城乡社会经济结构,今后才能在转型升级的经济体里找到更高收入的工作,最终达到就业且提高收入的目的。因此通过进行秦皇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研究探讨解决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
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民人均可利用农业资源条件得到改善,使得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之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就会得到提高。他们外出打工和就地打工一方面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收入在打工城镇消耗掉,促進了当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六、有利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降低农民工失业率,促进城乡公平就业
2009年秦皇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3.1万人、劳务输出2.8万人(2010年秦皇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金融危机袭来时,农民工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很多人失去在城镇的工作,纷纷返乡,造成这一时期农民工返乡潮呼啸而至,给社会带来的极大的压力。就业不充分,稳定成问题。农民工在金融危机中最脆弱,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民工受到的教育培训不够,使他们在城镇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难以抵抗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的冲击。因此通过进行秦皇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研究探讨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探讨秦皇岛农民工充分就业途径,保障公民平等就业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