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国家一系列支农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为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农业金融业务提供了大好时机。不少股份制银行纷纷涉足农村市场,先后在全国出资成立村镇银行,并在农户小额信贷上有了创新的举动。本文结合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要求,以大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探讨农村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未来发展 思路
在国家对“三农”经济一系列惠农政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下,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成立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172家,遍及城乡的小企业专营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市场潜在着巨大的可发展力。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特殊企业,其经营目标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获得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为了获得这种经济效益,就要通过有效的金融服务来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现结合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要求,以大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大通县联社)为例,探讨农村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思路。
一、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发展
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大通县联社于2006年12月完成了统一法人社改革,经过四年多的改革和发展,大通县联社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以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结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三个干事”的要求,把学习活动与推动科学有效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破解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彻底转变经营管理机制,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优化工作方法,促进联社各项业务科学有效发展。同时连续三年被省联社评为“综合经营管理先进单位”。
二、开拓创新,加快业务发展
2010年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存款11.56亿元,大通县联社新增占比为39%。一是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旺季营销活动。二是设立客户营销中心,加大联社对各类优质客户的直接营销力度。三是督导各社不断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四是实行了25个网点分类竞赛,激活内部竞争潜力。
但从远期利益来看,大通县联社虽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但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大企业、大项目资金需求相对较大,服务这样的大企业面临着贷款集中度过高的流动性风险;其次,大通县联社虽在近年与几家大客户有过业务合作,但这种单纯的贷款客户不仅不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其他业务贡献,而且使农村信用社一直处于高成本、低收益的不良营运局面;再次,以信贷资产的规模效益促进联社的整体发展,虽然成效已经显现,但相比忠诚度高的大量基础客户,这些大客户缺乏对农村信用社的综合贡献度,并且其业务很容易随管理层的变动而人去楼空。
三、扎实推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继续倡导“一社一品”金融服务
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及时结合省联社相关实施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全面建立起“营销、审查、发放、管理”相分离的精细化信贷管理模式,并在信贷投放中做到“了解你的客户、了解客户业务、了解客户风险”,谨慎涉足房地产行业,严禁进入“两高一剩”行业,在审慎开展好中小企业金融套餐信贷产品服务的同时,严格以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和审慎标准为信贷准入条件,结合实际开发相宜的信贷产品,实现信贷的有效投放和理性增长。
结合县域经济规划,通过对农户,设施农业,中、微小企业,公职人员等多层面客户的大面积、全方位、多元化营销、培育,成就未来一批忠诚度高、结构稳定的客户,从而实现“广泛播种芝麻,集中收获西瓜”的预期目标,最终以 “一社一品”的金融服务方式。
四、多策并举,努力盘活不良贷款
2007年来,大通县联社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力度,全面实现双降和资产结构优化,持续提升业务经营的健康发展。一是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清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多措并举,严格杜绝新增不良贷款,狠抓已形成的存量不良贷款;二是联社领导班子、部(室)中层干部多深入基层,多调查研究,切实处理好基层社在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三是继续加大通县纪委、县法院、县公安局等部门的联系沟通,运用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盘活不良贷款。
五、强化稽核监督,保持高压态势
按照“内控优先、制度先行”和“开办一项业务、出台一项制度、建立一项流程”的原则,大通县联社从以下方面建立合规、有效地风险防范防线:一是狠抓会计制度及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及财务核算流程;二是继续认真抓好员工行为排查、岗位轮换制、强制休假等制度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三是继续加强信贷管理工作,对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和信贷档案进行规范管理,不断夯实基础;四是在不断完善各项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开展业务岗位风险点排查,抓好制度执行的检查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隐患,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郭陈华)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未来发展 思路
在国家对“三农”经济一系列惠农政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下,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成立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172家,遍及城乡的小企业专营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市场潜在着巨大的可发展力。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特殊企业,其经营目标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获得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为了获得这种经济效益,就要通过有效的金融服务来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现结合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要求,以大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大通县联社)为例,探讨农村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思路。
一、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发展
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大通县联社于2006年12月完成了统一法人社改革,经过四年多的改革和发展,大通县联社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以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结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三个干事”的要求,把学习活动与推动科学有效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破解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彻底转变经营管理机制,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优化工作方法,促进联社各项业务科学有效发展。同时连续三年被省联社评为“综合经营管理先进单位”。
二、开拓创新,加快业务发展
2010年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存款11.56亿元,大通县联社新增占比为39%。一是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旺季营销活动。二是设立客户营销中心,加大联社对各类优质客户的直接营销力度。三是督导各社不断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四是实行了25个网点分类竞赛,激活内部竞争潜力。
但从远期利益来看,大通县联社虽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但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大企业、大项目资金需求相对较大,服务这样的大企业面临着贷款集中度过高的流动性风险;其次,大通县联社虽在近年与几家大客户有过业务合作,但这种单纯的贷款客户不仅不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其他业务贡献,而且使农村信用社一直处于高成本、低收益的不良营运局面;再次,以信贷资产的规模效益促进联社的整体发展,虽然成效已经显现,但相比忠诚度高的大量基础客户,这些大客户缺乏对农村信用社的综合贡献度,并且其业务很容易随管理层的变动而人去楼空。
三、扎实推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继续倡导“一社一品”金融服务
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及时结合省联社相关实施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全面建立起“营销、审查、发放、管理”相分离的精细化信贷管理模式,并在信贷投放中做到“了解你的客户、了解客户业务、了解客户风险”,谨慎涉足房地产行业,严禁进入“两高一剩”行业,在审慎开展好中小企业金融套餐信贷产品服务的同时,严格以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和审慎标准为信贷准入条件,结合实际开发相宜的信贷产品,实现信贷的有效投放和理性增长。
结合县域经济规划,通过对农户,设施农业,中、微小企业,公职人员等多层面客户的大面积、全方位、多元化营销、培育,成就未来一批忠诚度高、结构稳定的客户,从而实现“广泛播种芝麻,集中收获西瓜”的预期目标,最终以 “一社一品”的金融服务方式。
四、多策并举,努力盘活不良贷款
2007年来,大通县联社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力度,全面实现双降和资产结构优化,持续提升业务经营的健康发展。一是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清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多措并举,严格杜绝新增不良贷款,狠抓已形成的存量不良贷款;二是联社领导班子、部(室)中层干部多深入基层,多调查研究,切实处理好基层社在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三是继续加大通县纪委、县法院、县公安局等部门的联系沟通,运用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盘活不良贷款。
五、强化稽核监督,保持高压态势
按照“内控优先、制度先行”和“开办一项业务、出台一项制度、建立一项流程”的原则,大通县联社从以下方面建立合规、有效地风险防范防线:一是狠抓会计制度及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及财务核算流程;二是继续认真抓好员工行为排查、岗位轮换制、强制休假等制度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三是继续加强信贷管理工作,对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和信贷档案进行规范管理,不断夯实基础;四是在不断完善各项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开展业务岗位风险点排查,抓好制度执行的检查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隐患,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郭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