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阐述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状况,之后概述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明确的观点以及需要转变的观念,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自主学习;问题导向;引导作用;激发动机
曾记得,在希尔伯曼著的《积极学习》一书中列举了一项实验数据:
1.现实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的比例为
从数据可以看出,95%的教师最热衷的讲授法让学生对所教的内容记住率只有5%,而平时老师最不经常采用的指导学生实践和学生互助学习的生教生的方式却让学生记住的平均率高达70%~95%。不同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
我也曾在两个任教班级里做过这样的一项学生问卷调查:
从数据上看,被调查的学生最反感的是完全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最倾向于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以上两项结果让我意识到:“教师的‘讲’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教师讲得越多,就越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活动时间和练习时间”,这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相违背的,是不科学的。把“只关注教师如何教,不关注学生怎么学”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并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这正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
之前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和近来备受推崇的山东杜郎口的“预习一展示一反馈”的模式席卷全国,把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地方争相模仿,又根据自己地方的实际情况,推出了讲学稿、导学案、作业前置单、三环四式,甚至是在课堂上教师不讲一句话等教学模式。不管哪种模式,无为而治的课堂总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师应积极作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实施什么有效的教学策略呢?下面结合初中科学教学的内容,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应该先理解什么是“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过程。科学的“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所以教师应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变教学为导学,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而轻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做法,确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二、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差别化的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年龄、个性、发展程度、心智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相关学习任务的表现状况和完成情况来做合理的判断,以便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比如课前预习的内容、问题的设置、探究活动的安排、习题的巩固等能呈现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顺序。
对自主学习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放开一点,像长者一样多给一点鞭策和“敲打”,在他们遇到困难之时,像学友一样,在民主的交流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对自主学习能力水平较弱的学生,像引路人一样指引方向,多给一点机会,让其多一点交流,多一点援助,多一点鼓励和表扬。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的“远近高低”的不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转换所担负的角色。
三、根据教学内容做出教学策略的调整
科学课程知识包罗万象,有些属于陈述性知识,适合课前预习,可以提前获知,而有些属于规律、概念性知识,则需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科学探究来获取结果,因而不适合课前预习,否则无法体验到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兴奋和喜悦。
对于可以设置课前预习环节的课题,教师要借机抓好抓实预习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1.尽可能开展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活动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方法的学科,能做的实验尽量创造条件和学生一起做或演示给学生看或由学生演示给同学看,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都会触动学生的神经,激起他们探求的渴望。根据学生需要还可以优化课本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采用边做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并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如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看着塑料瓶收缩,学生都表现得很兴奋,自然地掌握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又如讲“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时并不局限于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可让学生用鸡蛋壳与稀盐酸或食醋反应看能否制取二氧化碳,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鸡蛋壳的成分有碳酸钙。因此,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
2.运用问题导向,组织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中
“问题”是架设学习内容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之间的桥梁的工具。提问的目的有多种,但是在自主学习中,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引起兴趣和吸引注意力;二是组织或指导学习;三是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所以,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维的,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上“摩擦的利和弊”时设计一个“拔河比赛”的问题情境,取一根木棒,事先一端涂上油,给力气大的男同学,一端给力气小的女同学,结果女同学赢了,学生大惑不解,这种反常现象使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到“摩擦”上来。当我在课堂上演示“烧瓶中沸腾的水增大气压时的现象,停止沸腾的水减小气压时的现象”,“把乒乓装在漏斗里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不会掉下来”,“往两张纸片中间用力吹气”等实验后,学生都说这是从未想到的、“难以置信”的事实,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完全背道而驰,此时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为他们自主探究增添了动力。
五、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教师的“指明方向”
教师是做什么的?我觉得首先要把握方向问题,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确定目标,指明道路。只有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使学生产生达到目的的需要,而这种满足需要的渴望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形成学习的推动力。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越清楚、越深刻,兴趣就会越浓,越长久,就越能有效地通过意志努力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并且能较快地将注意从“强迫”的水平发展到自觉的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的“退居二线”
自主学习,一定要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球”踢给学生,把展示的舞台“让”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热烈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自己去体验学习、合作、研究的快乐,而教师呢?则是退居二线,少开“金口”,不轻易地把结果“灌”给学生,也不能在时机未成熟的时候就过早地把结论公布出来。
3.教师的“适当点拨”
教师退居二线,不是不闻不问,不是无事可做,而是适时点拨,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穿针引线”,面对课堂上无法预设的生成,教师的精神要高度集中,大脑要快速运转,要积极地看,用心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及时采用恰当的策略解决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因此,教师看似悠闲,实际上“忙得可不少”,教师的掌控只不过是在“幕后策划”,不露痕迹而已。
总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核心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为此,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新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希尔伯曼,积极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阿兰兹,学会教学,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自主学习;问题导向;引导作用;激发动机
曾记得,在希尔伯曼著的《积极学习》一书中列举了一项实验数据:
1.现实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的比例为
从数据可以看出,95%的教师最热衷的讲授法让学生对所教的内容记住率只有5%,而平时老师最不经常采用的指导学生实践和学生互助学习的生教生的方式却让学生记住的平均率高达70%~95%。不同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
我也曾在两个任教班级里做过这样的一项学生问卷调查:
从数据上看,被调查的学生最反感的是完全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最倾向于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以上两项结果让我意识到:“教师的‘讲’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教师讲得越多,就越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活动时间和练习时间”,这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相违背的,是不科学的。把“只关注教师如何教,不关注学生怎么学”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并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这正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
之前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和近来备受推崇的山东杜郎口的“预习一展示一反馈”的模式席卷全国,把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地方争相模仿,又根据自己地方的实际情况,推出了讲学稿、导学案、作业前置单、三环四式,甚至是在课堂上教师不讲一句话等教学模式。不管哪种模式,无为而治的课堂总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师应积极作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实施什么有效的教学策略呢?下面结合初中科学教学的内容,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应该先理解什么是“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过程。科学的“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所以教师应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变教学为导学,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而轻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做法,确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二、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差别化的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年龄、个性、发展程度、心智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相关学习任务的表现状况和完成情况来做合理的判断,以便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比如课前预习的内容、问题的设置、探究活动的安排、习题的巩固等能呈现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顺序。
对自主学习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放开一点,像长者一样多给一点鞭策和“敲打”,在他们遇到困难之时,像学友一样,在民主的交流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对自主学习能力水平较弱的学生,像引路人一样指引方向,多给一点机会,让其多一点交流,多一点援助,多一点鼓励和表扬。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的“远近高低”的不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转换所担负的角色。
三、根据教学内容做出教学策略的调整
科学课程知识包罗万象,有些属于陈述性知识,适合课前预习,可以提前获知,而有些属于规律、概念性知识,则需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科学探究来获取结果,因而不适合课前预习,否则无法体验到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兴奋和喜悦。
对于可以设置课前预习环节的课题,教师要借机抓好抓实预习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1.尽可能开展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活动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方法的学科,能做的实验尽量创造条件和学生一起做或演示给学生看或由学生演示给同学看,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都会触动学生的神经,激起他们探求的渴望。根据学生需要还可以优化课本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采用边做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并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如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看着塑料瓶收缩,学生都表现得很兴奋,自然地掌握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又如讲“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时并不局限于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可让学生用鸡蛋壳与稀盐酸或食醋反应看能否制取二氧化碳,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鸡蛋壳的成分有碳酸钙。因此,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
2.运用问题导向,组织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中
“问题”是架设学习内容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之间的桥梁的工具。提问的目的有多种,但是在自主学习中,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引起兴趣和吸引注意力;二是组织或指导学习;三是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所以,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维的,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上“摩擦的利和弊”时设计一个“拔河比赛”的问题情境,取一根木棒,事先一端涂上油,给力气大的男同学,一端给力气小的女同学,结果女同学赢了,学生大惑不解,这种反常现象使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到“摩擦”上来。当我在课堂上演示“烧瓶中沸腾的水增大气压时的现象,停止沸腾的水减小气压时的现象”,“把乒乓装在漏斗里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不会掉下来”,“往两张纸片中间用力吹气”等实验后,学生都说这是从未想到的、“难以置信”的事实,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完全背道而驰,此时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为他们自主探究增添了动力。
五、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教师的“指明方向”
教师是做什么的?我觉得首先要把握方向问题,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确定目标,指明道路。只有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使学生产生达到目的的需要,而这种满足需要的渴望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形成学习的推动力。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越清楚、越深刻,兴趣就会越浓,越长久,就越能有效地通过意志努力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并且能较快地将注意从“强迫”的水平发展到自觉的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的“退居二线”
自主学习,一定要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球”踢给学生,把展示的舞台“让”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热烈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自己去体验学习、合作、研究的快乐,而教师呢?则是退居二线,少开“金口”,不轻易地把结果“灌”给学生,也不能在时机未成熟的时候就过早地把结论公布出来。
3.教师的“适当点拨”
教师退居二线,不是不闻不问,不是无事可做,而是适时点拨,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穿针引线”,面对课堂上无法预设的生成,教师的精神要高度集中,大脑要快速运转,要积极地看,用心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及时采用恰当的策略解决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因此,教师看似悠闲,实际上“忙得可不少”,教师的掌控只不过是在“幕后策划”,不露痕迹而已。
总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核心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为此,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新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希尔伯曼,积极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阿兰兹,学会教学,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