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多层次资本市场驱动中国最伟大的一次创业创新活动,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第四次制度大变革。
最近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很多县市一级的地方去调查。观察中国的经济现象和企业群体,在省会大城市里还感受不全面,要真正深入到第一线,就能感受到更深刻、更鲜活的变化。从真实的情况出发,再思考我们资本市场的体系设计,应该如何适应新的变化、新的市场。
创业板市场在10月底就正式推出了,第一批企业已挂牌交易。围绕着创业板,各界长期以来有很多讨论,我们究竟怎么理解内地的创业板,为什么已有了中小企业板还要还搞创业板?有了创业板还要设立柜台市场?为什么要发展这么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多层次资本市场布局的考量
首先,中国必须需要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干差万别的中小企业群体的不同融资需求。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前十大经济体里面,其他地区的资本市场基本上都发展了上百年,我们才建立了二十年。怎么在短时间内让资本市场能满足中小企业旺盛的需求,怎么设计出合理的制度,牵涉很多问题。各界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或批评,但我认为,创业板经过10年的磨砺和审慎决策,必然有很多非常复杂的要素考量。
我们经常与海内外的专家和同仁交流,大家会提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堆问题,但怎样去解决更重要。比如我们创业板应该怎样创新,毕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和想法,每个人的观点各异,只能寻找相对共识,减少质疑。如果只看创业板的财务门槛,有成千上万家企业都能达到最低财务标准,但这些企业短时间都能上市吗?还要考虑到普通投资者的诉求以及市场监管的现状等。
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细分”,创业板推出以后,和中小企业板还有一点儿竞争,但至少有了两个可以让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市场出口。现在中国经济的本质就是中小企业经济、创新型经济,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本身就有行业细分,而通过细分资本市场层次就可以进行更专业的服务、更专业的监管。分析一下准备上创业板的企业,不难发现,和中小企业板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内地的创业板和海外的创业板,我觉得没有太多可比性。首先建立的基础不一样,内地创业板最低的门槛指标是“两年连续盈利且累计不低于1,000万元”,但实际上执行的标准和这个门槛又有差别,因为现在达到门槛的企业非常多。从创业板第一批挂牌的企业来看,最近一年的平均净利润达到4,000多万元,最高的超过2亿元,最低的也接近2,000万元。创业板办法中的门槛制订的低一点。可以把一些财务指标相对较低但发展前景很好的企业也纳入进来。以后上创业板的企业可能靠近最低门槛指标的会越来越多。对于内地的创业板,我们不是要担心流动性的问题或者上市资源的问题,最担心的应该是风险管理和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
我们现在理解的创业板会在实践中演变,目前设计出来的制度,是依据现在的智慧和现实情况做出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再完善。今天理解的创业板和明天理解的创业板,现在这个阶段上创业板的企业和未来几年上创业板的企业,都会有所不同。
创业板要成为新兴企业的摇篮
创业板要成为新兴企业的摇篮和制度创新的平台。现在说起纳斯达克,我们马上就想到互联网、新经济,像中国的百度、新浪等公司都在纳斯达克上市。我想以后说起中国的创业板,能够给人们一个非常强烈的概念,就是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管理层现在也提到,创业板要更加关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生物制药、现代服务等领域。其实这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因为在保荐机构储备的上市资源中,这几个领域的企业数量比较多,这也反映出了中国新兴产业的基本现状。
从准备上创业板的企业群体中可以看出,行业分布排在第一位的是电子信息产业,这其实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因为中国的计算机通信方面的人才和技术积累比较扎实,信息化也开始跟各个行业相结合,发展非常迅猛。其他像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产业,正反映了国际上的产业发展趋势,也符合国家产业创新战略的基本要求。创业板应该更加突出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创业板能否成功,就是要看几年以后它能不能在这些领域培育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企业,包括技术水平处于国际一流的企业。
观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时不能光从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要到企业第一线去,能发现很多过去不了解的更真实的情况。比如去一个二线城市,前后几年一对比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天翻地覆,发展非常快。中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现在一、两年的发展,就可能相当于过去五年甚至更长。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所有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增长4.8%,但上报创业板的企业平均净利润增长速度2008年近40%,2007年则超过100%。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有条件培育出一批引领行业发展趋势,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创新型企业。十年以前我们曾专门做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很难找到几家国际一流技术的企业。但最近这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每年至少要看上百家企业,专门看有独特模式和亮点的企业,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敢宣称自己的技术能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我认为,中国企业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起飞阶段,这不是广义上的经济起飞,而是技术创新起飞。我们有大量的技术人才,过去由于缺乏制度上的配合,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现在有了制度配合,尤其是下一阶段资本市场的配合,将极大限度地释放人们技术创新的生产力。这也和中国制造业三十年的积累密不可分。
制度变革的力量非常重要。多层次资本市场已逐步成型,如果我们敢于和善于利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我相信会带来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经济变革,我称之为第四次大变革。第一次大变革是1950年代初搞土地改革,每个人分得一亩三分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后面没有持续下去。第二次大变革是1980年代再分地,彻底释放了农民的生产力。第三次大变革是1990年代初,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现在要经历的第四次大变革可能更为深刻,就是以多层次资本市场驱动中国最伟大的一次创业创新活动,培养中国自己的世界级企业。
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概括就是“技术优势+资本优势”,这一轮大变革的关键点就是要通过资本市场带动科技创新,用市场化的手段来支持国家的创新战略需求,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这决定了我们在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洗牌过程中能否占领经济科技的制高点。
最近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很多县市一级的地方去调查。观察中国的经济现象和企业群体,在省会大城市里还感受不全面,要真正深入到第一线,就能感受到更深刻、更鲜活的变化。从真实的情况出发,再思考我们资本市场的体系设计,应该如何适应新的变化、新的市场。
创业板市场在10月底就正式推出了,第一批企业已挂牌交易。围绕着创业板,各界长期以来有很多讨论,我们究竟怎么理解内地的创业板,为什么已有了中小企业板还要还搞创业板?有了创业板还要设立柜台市场?为什么要发展这么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多层次资本市场布局的考量
首先,中国必须需要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干差万别的中小企业群体的不同融资需求。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前十大经济体里面,其他地区的资本市场基本上都发展了上百年,我们才建立了二十年。怎么在短时间内让资本市场能满足中小企业旺盛的需求,怎么设计出合理的制度,牵涉很多问题。各界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或批评,但我认为,创业板经过10年的磨砺和审慎决策,必然有很多非常复杂的要素考量。
我们经常与海内外的专家和同仁交流,大家会提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堆问题,但怎样去解决更重要。比如我们创业板应该怎样创新,毕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和想法,每个人的观点各异,只能寻找相对共识,减少质疑。如果只看创业板的财务门槛,有成千上万家企业都能达到最低财务标准,但这些企业短时间都能上市吗?还要考虑到普通投资者的诉求以及市场监管的现状等。
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细分”,创业板推出以后,和中小企业板还有一点儿竞争,但至少有了两个可以让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市场出口。现在中国经济的本质就是中小企业经济、创新型经济,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本身就有行业细分,而通过细分资本市场层次就可以进行更专业的服务、更专业的监管。分析一下准备上创业板的企业,不难发现,和中小企业板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内地的创业板和海外的创业板,我觉得没有太多可比性。首先建立的基础不一样,内地创业板最低的门槛指标是“两年连续盈利且累计不低于1,000万元”,但实际上执行的标准和这个门槛又有差别,因为现在达到门槛的企业非常多。从创业板第一批挂牌的企业来看,最近一年的平均净利润达到4,000多万元,最高的超过2亿元,最低的也接近2,000万元。创业板办法中的门槛制订的低一点。可以把一些财务指标相对较低但发展前景很好的企业也纳入进来。以后上创业板的企业可能靠近最低门槛指标的会越来越多。对于内地的创业板,我们不是要担心流动性的问题或者上市资源的问题,最担心的应该是风险管理和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
我们现在理解的创业板会在实践中演变,目前设计出来的制度,是依据现在的智慧和现实情况做出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再完善。今天理解的创业板和明天理解的创业板,现在这个阶段上创业板的企业和未来几年上创业板的企业,都会有所不同。
创业板要成为新兴企业的摇篮
创业板要成为新兴企业的摇篮和制度创新的平台。现在说起纳斯达克,我们马上就想到互联网、新经济,像中国的百度、新浪等公司都在纳斯达克上市。我想以后说起中国的创业板,能够给人们一个非常强烈的概念,就是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管理层现在也提到,创业板要更加关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生物制药、现代服务等领域。其实这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因为在保荐机构储备的上市资源中,这几个领域的企业数量比较多,这也反映出了中国新兴产业的基本现状。
从准备上创业板的企业群体中可以看出,行业分布排在第一位的是电子信息产业,这其实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因为中国的计算机通信方面的人才和技术积累比较扎实,信息化也开始跟各个行业相结合,发展非常迅猛。其他像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产业,正反映了国际上的产业发展趋势,也符合国家产业创新战略的基本要求。创业板应该更加突出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创业板能否成功,就是要看几年以后它能不能在这些领域培育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企业,包括技术水平处于国际一流的企业。
观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时不能光从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要到企业第一线去,能发现很多过去不了解的更真实的情况。比如去一个二线城市,前后几年一对比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天翻地覆,发展非常快。中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现在一、两年的发展,就可能相当于过去五年甚至更长。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所有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增长4.8%,但上报创业板的企业平均净利润增长速度2008年近40%,2007年则超过100%。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有条件培育出一批引领行业发展趋势,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创新型企业。十年以前我们曾专门做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很难找到几家国际一流技术的企业。但最近这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每年至少要看上百家企业,专门看有独特模式和亮点的企业,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敢宣称自己的技术能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我认为,中国企业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起飞阶段,这不是广义上的经济起飞,而是技术创新起飞。我们有大量的技术人才,过去由于缺乏制度上的配合,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现在有了制度配合,尤其是下一阶段资本市场的配合,将极大限度地释放人们技术创新的生产力。这也和中国制造业三十年的积累密不可分。
制度变革的力量非常重要。多层次资本市场已逐步成型,如果我们敢于和善于利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我相信会带来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经济变革,我称之为第四次大变革。第一次大变革是1950年代初搞土地改革,每个人分得一亩三分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后面没有持续下去。第二次大变革是1980年代再分地,彻底释放了农民的生产力。第三次大变革是1990年代初,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现在要经历的第四次大变革可能更为深刻,就是以多层次资本市场驱动中国最伟大的一次创业创新活动,培养中国自己的世界级企业。
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概括就是“技术优势+资本优势”,这一轮大变革的关键点就是要通过资本市场带动科技创新,用市场化的手段来支持国家的创新战略需求,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这决定了我们在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洗牌过程中能否占领经济科技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