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讽刺的艺术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a1a1a1a1a1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集,虽取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有着其现实针对性,因而带着鲁迅深刻的批判精神,是一部充满讽刺艺术的作品。本文就《故事新编》的批判精神和讽刺艺术进行分析,强调欣赏鲁迅的《故事新编》应站在与欣赏《呐喊》和《彷徨》既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视野上,充分认识其中的批判精神和讽刺艺术,方能准确把握《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鲁迅 《故事新编》 批判与讽刺艺术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独特的小说集,收录了鲁迅的八篇小说,即《补天》《奔日》《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政》《起死》。《故事新编》取材上不同与鲁迅前期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如果說《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对中国现实社会种种现象的深刻思考的艺术结晶,属于现实题材的小说,那么《故事新编》就是取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作品,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故事新编》说它独特,是因为它不拘泥于历史文献依据,不是单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否则那就成为《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一类的纯粹的历史小说了。《故事新编》是借着历史故事,而还现实世界之魂,是以历史来讽刺现实,因此,它是历史与现实高度交融的小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称之为“新编”,而非“旧述”。
  评析鲁迅及其作品,似乎永远都离不开“批判性”这个词汇,无论鲁迅的小说、散文、随笔,特别是杂文,都无法回避“批判性”这样的字眼。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始终就是一个“批判者的斗士”的形象。他深刻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卫道者,以及国民劣根性……
  《故事新编》中,鲁迅一如既往地延续了《呐喊》和《彷徨》的基本格调,那就是带着他特有的批判勇气和批判精神。
  一、高度的批判精神
  毋庸置疑,《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对中国现实社会种种现象的集中批判的两部最优秀、最重要的小说集,代表了鲁迅小说批判艺术的最高典范。而《故事新编》所表现的批判精神似乎就是承继《呐喊》和《彷徨》而来的。
  (一)《故事新编》是《呐喊》和《彷徨》的同期或稍后作品,其批判精神一脉相承
  我们只要比较一下这三部小说集的创作年代,就不难发现它们的承继关系。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年至1922年所作短篇小说十四篇。随后的《彷徨》收录鲁迅自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短篇小说十一篇。《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自1922年至1935年所作小说八篇,是鲁迅的最后一本小说集。由此可见《故事新编》中最早的作品与《呐喊》《彷徨》有的作品是在同一时期创作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说明鲁迅的这三部小说集是在作者同样的人生阶段,同样的思维状态或者说创作状态下开始的。相同或者相近的创作理念、创作目的,创作艺术就会带有其近似的一面。鲁迅为什么要呐喊?他在《呐喊·自序》里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迫切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悲哀罢了,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①可见,鲁迅写小说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故事新编》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理念之下开始创作的,因此它没有写成一本纯粹的历史小说,鲁迅仍是抱着“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主旨而进行创作的。所以,《故事新编》如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一样带有对现实的高度批判性。
  (二)《故事新编》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全方位的彻底批判
  《故事新编》和《呐喊》及《彷徨》一样带有对现实的高度批判性,但却是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全方位的、更加彻底的批判,是鲁迅冷静分析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概括和反思,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文章合为时而作”,鲁迅当时写《故事新编》都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他在致萧军、萧红的信中说:“近几时我想看看古书,再来做点什么书,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②这些“坏种”就是鲁迅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人物,他们被鲁迅称为“洋绅士”“假道学”。鲁迅从这些“坏种”身上看到了古代人物的阴魂,经鲁迅刨祖坟,挖老根,揭露他们的本来面目和欺骗伎俩。
  《出关》批判了老庄复古倒退、清静无为,以及所谓“与世无争”的超现实的人生态度;《起死》批判了庄子“无生无死”“无事无非”的错误观点;《采薇》批判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的“腐儒”可笑,复古倒退的思想行为。鲁迅对这些古代人物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呼吁人们积极入世,投身于现实、改良现实的大潮。
  如《采薇》中对伯夷、叔齐的批判,就是针对当时日本侵华大肆传播的所谓“王道”,部分知识分子逃避现实,害怕斗争,只想以“不合作”代替积极反抗。鲁迅通过伯夷、叔齐的悲剧命运,嘲讽了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一部分知识分子逃避现实,害怕斗争,消极抵抗的思想。
  又如《出关》中老子提倡无为,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鲁迅看来这种人是“一事不做,徒做大言的空谈家”。在光明与黑暗,民族生死存亡大搏斗的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这种人不仅无立足之地,而且于国于民是有害的。
  再比如《铸剑》一篇,它原名《眉间尺》,完成于1927年4月,正是北洋军阀制造“三一八”惨案之后。小说塑造了眉间尺、宴子敖两个复仇者形象,表达了向强权者讨还血债的主题,在那个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令我们想到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它和《铸剑》是有着巧妙的背景联系的,一篇是对“三一八”惨案制造者北洋军阀的直接控诉,另一篇则是向强权者讨还血债的复仇主题,都是“为时而作”的名篇,只不过艺术形式上不同,一篇是杂文,一篇是小说。
  二、杰出的讽刺艺术
  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而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讽刺艺术大师。《故事新编》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艺术的一朵奇葩,鲁迅以渊博的历史知识、精湛的艺术造诣、特有的对生活的锐利观察和鞭辟入里的深入剖析,把讽刺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他文献
摘 要: 老舍《我的母亲》 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此文常见的解读角度是“母爱”,而细品后认为品读的支点或切入点可以从一个词“不易” 出发,因该词准确地概括了老舍母亲的一生——高龄生子不易,寡妇养家不易,社会变乱日子不易,寡姐欺辱隐忍不易,子女离别割舍不易。人生虽各种不易,但这位平凡且伟大的母亲,硬是为儿女撑起一片天,这份力量的背后是那无私且永恒的母爱。  关键词:不易,母爱,《我的母亲》  老舍
摘 要: 奥登的著名短诗《美术馆》阐释了诗人在观赏勃鲁盖尔的油画《伊卡鲁斯的坠落》之后的有感而作。从新批评形式论“反讽”和“张力”的角度解读该诗,可以看出诗中的反讽意味,同时挖掘出诗中所传递的存在主义哲学上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奥登 《美术馆》 反讽 张力  W·H·奥登(1907—1973)于1938年底到比利时旅游,参观布鲁塞尔的皇家美术博物馆,在琳琅满目的博物馆藏品中,《伊卡鲁斯的坠落》尤
摘要:《三十而立》是王小波用来解释自己的小说,展现的是普通知识分子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空间”两个维度的二元对立揭示出“俗世”和“存在”两个世界的逻辑,并阐述了“俗世”的荒诞性。主人公王二经历了一个从回归存在到被俗世规训后又回归存在的历程,是一个加缪式的存在主义英雄。  关键词:王小波 《三十而立》 存在 俗世  《黄金时代》小说集包含《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这三个中篇,主
摘 要:本文主要对毕飞宇《青衣》中的人物进行解读,并将侧重点放在对女主角筱燕秋这一复杂人物形象的剖析之上。本文首先由镜像理论出发探讨筱燕秋与其他“青衣”的关系并寻求其对于自我存在的体认与身份的确认;其次探讨在这种自我复杂性之下生存困境与悖论的显现,分析其亦坚守亦迷失的过程;最后由毕飞宇提出的自己的创作母题,即“伤害”,结合《青衣》进行进一步探析和总结。  关键词:镜像 身份认同 生存困境 “伤害”
摘 要: 文章主要将黄庭坚诗与辛弃疾词进行对比研究,考察了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文化交游,指出他可能受到了黄庭坚的影响。然后结合具体作品,从二者的创作理念、诗词意象、创作技巧、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或许可以看出,黄诗与辛词,一北宋,一南宋,一诗,一词,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时代和体裁方面的差异,内里却隐藏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黄庭坚 辛弃疾 诗 词 对比 研究  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
摘 要:近年来,《智取威虎山3D版》《湄公河行动》《战狼》等带有主旋律色彩的战争(动作)电影引发热潮,获得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肯定。这一方面缘于这几部电影制作精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几部电影建构起的大国形象和大国自信,与当前受众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及民族自豪等情绪密切缝合。在这些作品中,上映于2018年的现象级作品《红海行动》,在建构国家形象方面又实现了新突破。  关键词:《红海运行》 想象的共同体
摘 要:笔者以参加红旗渠建设者摄影项目为契机,整理了2018年采访得来的红旗渠口述史料,并将采访视频和录像转换成文本,再以此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印证,最后将采访得来的红旗渠口述史料妥善地分類保存。  关键词:红旗渠 口述史料 保存  2018年春,郭怀玉老师和我等三位同学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红旗渠建设者”、(摄影)主持人秦国防老师的委托,对红旗渠口述史料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2019年春,我们在郭怀玉
摘 要: 张网络以其便捷性、时效性、共享性,使得网络小说发展迅速,文学得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以穿越小说《如果我有霸总光环》为例,多方面解读当代网络文学的虚拟性和想象性特征。网络文学的虚拟性和想象性来源于现实世界,有其特定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网络文学 虚拟性 想象性 现实基础  网络文学的发展在国内已有二十余年之久,在我国文坛也已成功占据一席之地。网络文学作品中一般会展现出一个充满传奇、跌宕起
摘 要:《第七天》中,余华以小人物杨飞的鬼魂游走在虚幻世界的七日见闻拆解现实谜团,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取材于现实新闻的荒诞故事。这些荒诞是中国社会可笑可悲却司空见惯的种种现实,是人们为欲望为保有生存之地的思想扭曲,也是余华借以呼唤至纯至美的警钟。余华用一系列密切联系的荒诞情节向读者搭建了一个荒唐悲哀的世界,同时借这个世界的诡异唤醒人们对荒诞的反思,呼唤亲情、爱情,唤醒对社会的关怀与爱。  关
摘 要: 诸葛亮是历史演义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其形象的塑造,作者突破常见写法,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智慧,都不同常人而具备神化的特点。本文从文学塑造的需要、作者理想的寄托、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就《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的神化写法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形象 神化写法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从三十六回徐庶举荐到一百〇五回临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