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基与陆基战略导弹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俄罗斯“布拉瓦”潜基导弹试射的坎坷过程再次提出这个前提战略:陆基和潜基战略弹道导弹是应分别发展还是同型发展?下面就谈此话题。
  李:潜射和陆射弹道导弹的区别,一是导弹小型化,潜艇空间有限,潜基弹道导弹也不会与艇长方向平行部署,因为这种方案潜艇设计更复杂,导弹发射时还得起竖,整体可靠性降低。而采用垂直部署,如果潜艇直径过大,不仅增加制造难度,而且增加航行阻力,潜艇设计将十分被动。俄罗斯采用“白杨”M技术的“布拉瓦”导弹外形也做了较大改变,弹长缩短了9.5米,直径增加0.14米,发射重量减少10.2吨。
  第二点是弹体加固设计。弹道导弹冷发射方式要求导弹出筒速度高,导弹在筒内要承受很大过载和冲击力。导弹以很高速度在水中弹道运行中,其表面将承受水深静压力和水介质的冲击动压力,很可能造成弹体变形、破裂、泄漏,因此弹体需要额外加强。
  三是导弹发射技术的区别。潜射导弹发射一般分干发射和湿发射。
  记:干发射、湿发射,冷发射、热发射的关系是什么?
  李:应明确一点。干发射和湿发射只是潜基弹道导弹的概念,而冷发射和热发射是陆基弹道导弹的概念。
  
  湿发射是向筒内注满水,再打开筒盖进行发射,这样不适合弹射,只适合发动机点火发射。因为发动机点火发射,推动的只是导弹自身,而弹射是靠导弹底部的u型密封环和支承环来推动导弹,u型密封环和支承环会连同导弹及筒内的海水一起向上高速推动,显然不值得。
  苏联早期的SS-N-5导弹就是用湿发射,有人猜测印度刚试验完毕的K-15也用这种方式。但湿发射安全性差,注水准备时间长,还会产生较大噪声而失去隐蔽性。
  周:这个噪声不是从高处注水时溅落的声音,它是供水泵的机械噪声以及水在两个舱之间转移时产生的噪声。而且这里是矛盾的,你要想注得快,噪声就大:噪声小,注得就慢。
  李:所以湿发射已很少见,只有D-Ⅳ的SS-N-23还是湿发射,其它一般都用干发射。干发射只能用弹射方式,但即便是弹射,也要增加燃气发生器和冷却器等部件,如果弹射药选择不当也很容易造成弹尾烧蚀,或造成弹力不足。而且冷发射方式需在弹上增加尾部保护罩,出管后还要考虑保护罩分离,增大了发射复杂度。
  在制导技术上,陆基与潜基导弹也不同。陆上弹道导弹发射一般需要进行大地测量,确定发射点详细坐标和射向,以初始化惯性陀螺组件,并设定打击参数。而这在水下漂浮的潜艇上很难做到详细精确,因此必须完善水下发射惯导对准技术。此外,为解决潜射导弹的制导精度问题,导弹出水后需要进行新的制导干预,以修正惯导系统。最早采用天文惯导系统的是苏联的SS-N-8导弹,该方案也被大多数苏联潜射导弹采用。该系统包括惯性平台、弹载计算机、天文修正系统和陀螺瞄准仪表,配置在导弹前端仪器舱内,工作时由星体跟踪仪跟踪天体,并与弹载星图进行比较,但由于星图和累计误差,这种方案仍与陆射导弹惯导系统有较大差距。
  周:星光制导只是在发射初始无法精确瞄准时采用,而陆基导弹惯导系统的精度已高于潜射导弹,因此没必要用设计难度大、精度低的星光制导。
  李:例如,苏联1983年服役的固体导弹SS-N20的CEP(圆概率误差)为500~600米,目前仍在使用的1986年服役的液体导弹ss-N-23的CEP为500-900米,而1975年服役的液体燃料井射导弹SS-19的CEP为380~550米,
   1987年服役的陆上机动导弹SS-24的CEP达到了2大体00米。可见同时代技术的潜射导弹打击精度低于陆射导弹,因此冷战时期美苏均将潜射导弹用于打城市和地面机动目标。注意,这种地面机动目标不是一般的运输车辆,而是战略导弹发射车及车载指挥所等。它是靠弹头打击半径来覆盖这些车辆的机动躲藏范围。
  采用“白杨”M技术的“布拉瓦”目前试验得出的CEP为350米,与“白杨”M的90米仍差距很大。
  周:水中弹道设计也是潜基与陆基导弹的区别。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时,潜艇不是静止的,而是以一定速度航行,这样会更好地控制艇的姿态 因此还要考虑导弹的横向运动和出筒后所受的垂直冲击,而此时如果海面有浅水流和浪涌,将使水中弹道更复杂。为此潜射导弹发射也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一般是海浪小于5级,艇速小于4节,深度40-50米。如果再浅,就存在和水面舰艇碰撞及被反潜机发现的可能,而且受风浪作用导致的流向、流速等水情影响更大,40~50米这一深度相对较好。
  记:干发射、湿发射与固、液导弹的关系是什么?
  李:湿发射由于要导弹直接点火,一般用于液体导弹。液体发动机更易控制局部高温,避免将发射筒烧蚀,另外液体导弹的体积重量大,如果用于发射弹射,将很费力。
  液体导弹发射时先从专用的贮水容器中将水注满发射筒,然后点燃液体火箭发动机,从而在燃料箱下底与尾段壳体所包络的空间形成一个钟形气腔,用以缓冲发射时产生的气体动力。所谓钟形气腔,是指这个气体空间上小下大,像个挂钟。由于潜艇发射筒没有专门焰道,因此钟形气腔可将导弹在筒内所遇到的力与热降到最低。但这种方式注水时间达30分钟以上,且会发出很大声响,隐蔽性差。
  周:像SS-N-23这类液体导弹,推进剂都事先封装好,因此不存在加注燃料过程。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湿发射的国家,第一种从水下发射的SS-N-5导弹和以后的SS-N-6、SS-N-8直至仍在服役的SS-N-23都用这种方式。俄主要潜射导弹中只有“台风”级的SS-N-20(现已退役)采用干发射,目前正在试验的“布拉瓦”导弹也用干发射,有报道曾称,正是由于掌握干发射技术的马卡耶夫设计局的退出,才导致了“布拉瓦”的一再失利。实际上这一技术对负责“布拉瓦”设计的俄罗斯莫斯科热工研究所也的确是不小的考验,因为即使是已经掌握固体导弹干发射技术的马卡耶夫设计局的SS-N-20导弹、设计得也比两方同类导弹体积大,其总长达到16米,直径2.4米。同等射程的SS-N-23的总长不到15米,直径只有1.9米,而美国“三叉戟”总长10.4米,直径1.8米。俄罗斯为“布拉瓦”设计的潜艇“北风”级对导弹的要求是弹长11.5米(不包括弹头),直径2米,这与上一代的SS-N-20相比要求较高。
  记:西方的干发射技术与 俄罗斯干发射的区别是什么?
  周:差别很大。美国和西方的潜射导弹冷发射可分三种:空气动力、火药动力和燃气蒸汽动力。其中,空气动力弹射要耗费太多的压缩空气,所以已被燃气蒸汽技术淘汰。
  记:燃气不能直接弹射导弹而只能转换成蒸汽。
  周:因为燃气温度太高,存在烧蚀问题,只能转换成高压蒸汽来弹射导弹。美国搞水下发射时,第一步用压缩空气,第二步用压缩蒸汽,第三步用燃气。用燃气作火箭推力时,第一步用的是复合药,第二步是双基药。复合药技术简单,但点火后燃烧不稳定,而且燃焰大,容易对火箭尾部产生烧蚀,双基药技术复杂,但燃烧稳定。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了导弹常规潜艇技术。潜地导弹水面发射装置是随艇转让的,1966年完成了安装、调试、试验后交付海军。但该型导弹采用水面发射,以后我国第一代战略核潜艇直接采用水下弹射方式发射,而且直接采用了双基药。
  导弹弹射装置中的燃气发生器使用的火药在点火后,瞬间要达到几千度高温,瞬时又要冷却,把巨大的火箭从几十米下推出水面,如冷却不及时,会把导弹烧坏,而如果速度慢了,海水灌进开盖后的发射筒,会把导弹冲歪,造成发射出水的姿态不稳定,从而会影响准确命中。
  弹射系统很复杂,见右下图在导弹与发射筒之间设计有适配器。它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型橡胶塑料与金属件复合制品,是发射装置的关键部件之一,主要用以完成导弹与发射筒之间的配合,并保证火箭与发射筒之间的密封状态,从而牢牢控制导弹出水姿态的稳定适配器的材料必须耐高温,因为燃气热量可传到适配器上,而导弹发射出筒后,适配器随即被抛掉。正是由于适配器的密封,才使膨胀燃气不会泄漏,造成弹射能量的损失。
  电视画面上,我们会看到“三叉戟”导弹出筒瞬间有大量的气泡涌出,这主要来源于发射前在筒中薄膜内充入的4~5个大气压的气体(有些人曾认为那是导弹第一级发动机点火后将海水加热沸腾所致)。这些气体在导弹高速冲破隔膜瞬间大量冲出发射筒,而筒外大量海水会很快涌入发射筒,从而在筒口形成复杂的水、气对流,即“筒口效应”。国外有许多火箭从水下发射被冲歪的例子,有时因角度太偏而不得不发出信号让它在空中自毁。如果导弹已完全弹出筒外,则剩余弹射燃气或蒸汽自然会大量向上涌出,但不会对导弹形成太大影响。但导弹高速上升会在导弹尾部形成负压,这对导弹运动会产生一定影响,不过这属于水中弹道设计解决的问题了。
  从下图中还可以看出,导弹在发射筒内时,其重量是靠筒底的u型密封环和支承环来承受的。支承环与导弹的接触面正是导弹尾部的尾罩,而且导弹在筒内和水下都有气密和水密的要求,尾罩正是密闭导弹尾部的部件。此外,导弹在弹射过程中,气体膨胀的巨大弹射力正是通过u型密封环和支承环传递给导弹的,当然,导弹在点火前必须抛掉尾罩,一级发动机才能正常点火,因此尾罩在潜射导弹发射中起重要作用。导弹在作战时不需回收弹体和尾罩,但像“布拉瓦”试验时,必须回收弹体和尾罩,以检验试验效果。
  此外,均压系统也起重要所用,潜艇一般是在水下40-50米隐蔽发射,即发射装置外有4~5个大气压的水压力。
  李:发射深度再增加不太可能,因为对均压系统和发射筒的设计要求过高,而且水中弹道过程加长,要求燃气发生器提供的弹射气体压力也十分高,这对膨胀气室的压力设计也提出了不可能达到的要求,而且导弹承受水压加大,必须再额外加固,这样导弹重量也会更高,因此,发射深度只能在水下40~50米。
  周:发射筒内通常与潜艇舱室内气压一致,为一个大气压。由于筒内外压差很大,无法打开筒盖,因此要用均压系统来均衡发射筒内外压力差,具体做法是:在发射筒防水膜下的内筒内充气,在防水薄膜上的筒盖与膜间注水,注水时筒盖内外海水相通。
  记:薄膜是否承受水压?
  周:薄膜内充气和薄膜上方注水可以同步进行,这样薄膜基本就不用受力了。当充气压力与海水压力相等时,即可打开筒盖。所以,均压系统是由充气系统和注水系统组成的,由于导弹发射时要承受约4~5个大气压的气体压力,进入水中弹道后要转变为海水压力,因此其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气密和水密问题。理论上讲导弹的气密要求要高于水密,但水密对导弹的外表材质和表面工艺处理有特殊要求。
  李:发射系统还包括有在潜艇或导弹突然出现意外情况时,为防止导弹爆炸危及全艇而将导弹抛入海中的应急抛射装置。导弹出筒后,海水将筒内注满,然后关闭筒盖。艇上的代换系统会将发射筒内部分海水排至专用水舱,使剩余海水与原导弹重量相等。然后注药系统将药粉注入发射装置内的海水中,以消灭容易附着在筒壁上生长的海蛎子一类的动植物。已排入专用水舱内的海水再排出艇外。当潜艇完成战斗任务返回基地后,再排出发射筒内的海水,进行淡水冲洗和内壁涂防锈油,为再次装弹做好准备。
  发射筒内还有导弹制导、动力及战斗部定时自检系统、自动空调系统、报警系统及排除筒内海水的疏水系统等。
  正是这些系统的配合才保证了正常发射。潜射导弹发射基本过程如下。当艇长发出发射命令后,艇上各观测导航设备将有关数据自动传递给导弹射击指挥计算系统,并将潜艇准确位置及目标准确位置计算得出导弹所需弹道数据,自动装入导弹。与此同时,射击指挥监测系统对导弹已做完全部检查,做好发射准备。导弹发射装置首先进行均压,使导弹发射装置的内筒充气、筒盖内注水;当薄膜的上下压力一致时,打开筒盖:发射时射击指挥系统控制设备为电爆管加电起爆,点燃燃气发生器的火药柱;火药柱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流向冷却器,将冷却器的水加温产生高压蒸汽,经进气弯管到气室膨胀,作用在导弹底部的高压气将弹道导弹弹射出去,导弹冲破防水薄膜,穿过几十米水层进入大气后,1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立即点火工作,推动导弹增速升高,同时,制导系统保证导弹适时由垂直升高按预定射角转为倾斜爬高。导弹方向的改变是通过改变燃气舵的喷射方向来实现的。
  记:有时照片上显示导弹出水时姿态已经有倾斜了。
  李:这主要是考虑到万一弹射或发射失败后导弹坠落砸艇。陆射导弹这方面问题不大,而潜射导弹发射环境恶劣,过程复杂,其发射可靠性相对低,必须有一定倾角,这就是潜射导弹发射试验照片中导弹一般都倾斜出水的原因,而这也使弹射过程变得复杂。还有一点,导弹在发射时潜艇仍在慢速前进,也会对导弹出水角度有影响。
  记:潜射导弹在水下弹道 过程中遇紧急情况是否能直接点火?“布拉瓦”出现过这种情况,但升空后即坠海。
  李:导弹在海面下就点火属于非正常点火,这将使水中弹道更加复杂,升空后很可能偏离弹道角度过大,因此容易发生坠海。但“布拉瓦”导弹仍处于试验阶段,上述爆炸或坠海的情况只是俄罗斯科研人员在发射试验中发现的现象,具体原因他们也正在分析中。
  记:潜基导弹的级间封闭技术和陆基导弹有无区别?
  李:潜射导弹的级间必须用封闭式结构,否则在水中弹道过程中将产生不必要的涡流和阻力,而且使导弹二、三级的气密更加复杂。陆基导弹级间封闭结构则和导弹的结构设计有关,并不是必须的,但即使采用密闭结构,其强度也不需要像潜射导弹那么高。
  记:现在的陆基战略导弹上也见不到“东风”5、“烈火”3上那种杆系级间连接方式了。
  李:弹道导弹弹体结构一般有蒙皮骨架结构、光筒式结构、整体板壁结构、蜂窝式结构和填料式结构、杆系结构等几种,弹体结构设计与制造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设计与制造水平。这些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到使用的材料情况、焊接能力和大型部件的刨、铣工艺能力。现在导弹的大部分板壁均为整体板壁结构。例如,苏联从SS-N-5开始,潜射导弹的燃料箱壁都是化学或机械铣切的网格状板壁,箱体的外壳都由冷作硬化的铝合金板材构成,而隔框则由滚压的冷作硬化铝合金框构成。网格结构中的“网格”可以根据受力情况制造出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样式,这种工艺可以加工出横向整体的肋条、桁条和蒙皮,然后再把“格”内的金属去掉一层便可以形成。这种结构在相同容积的情况下,结构重量要比其它结构的重量轻约30%左右,但缺点是浪费了铣切掉的宝贵金属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回收利用会增加成本,而且其强度会下降。你说的连杆式连接方式其构架只由端框和几根管形材料焊接而成,外表面没有蒙皮。当弹道导弹的级间采用热分离时,杆系结构有利于排导级间分离之前上一级火箭发动机的燃气流,保证级间分离准确可靠,同时可大大减轻结构重量。但这种结构使导弹整体上不紧凑,会增大体积,因此多用于运载火箭或早期导弹,现在这种结构越来越少。由于潜射导弹多用整体板壁结构,为保证级间分离,一般在下级燃料箱上端装有环形导爆索,导爆索爆炸后切断板壁结构,然后下级燃料箱内的增压气体反向工作,推离火箭下级,上一级再点火工作,而杆系结构的分离是靠安装在连接杆末端的雷管爆炸,切断结构连接实现分离的。
  记:潜基导弹为提高射程与载荷,在长径比规律上与陆基导弹是否有区别?
  周:提高射程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增加导弹级数,或加长燃料箱增大燃料装载量,然后才是增大导弹直径,扩大燃料箱容积。因为增大直径加工起来很困难。导弹发展较为初级的国家首选方式就是增大长度,或增加级数,或加长燃料箱。但导弹长径比直接影响气动和结构强度,一般这一比值在10~20以内。而潜射导弹因长度限制,长径比较小。当然太矮胖了飞行阻力会大,而且飞行不稳定。长径比是依据导弹飞行特性和总体要求确定的。例如,朝鲜“大浦洞”1采用增加级数来扩大射程,这直接限制了其发展,因为长径比已经很大的导弹无法再通过加长来扩大射程,因此外界在对“大浦洞”2的猜测中普遍认为直径更大。而印度也采用加长方式将“烈火”1发展到了“烈火”2,发展到“烈火”3时,导弹结构已全新设计,长径比再次变小(见下图),这使它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李:大直径导弹弹体板壁加工当然要困难些,但对潜射导弹而言,导弹长度直接决定了潜艇直径,而对大直径潜艇壁的加工难度远甚于导弹。
  记:“布拉瓦”如此不成熟,而SS-N-20已是非常成熟且威力很大的导弹,俄罗斯为何不继续生产SS-N-20的缩小型装备在“北风”级上?
  李:SS-N-20和SS-N-23(包括“蓝天”)的区别主要是固体和液体燃料的不同。而“布拉瓦”与Ss-N-20的区别主要是技术进步。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为“台风”级研制了新型导弹“巴尔克”(D-19M,“远洋帆船”,俄代号RSM52,北约代号SS-N-28)。它是富有潜射导弹开发经验的马克耶夫设计局在SS-N-20基础上开发的新一代固体潜射导弹。在承担任务不久的1994年,马克耶夫设计局进行了“巴尔克”的实弹发射试验,但失败了,之后进行的试验都未能成功,这使俄高层失去了耐心。终于在1998年11月25日“巴尔克”连续第三次试验失败后,俄安全会议决定停止这种导弹的研制。此后新一代潜射导弹设计任务转到了设计“白杨”M的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布拉瓦”比SS-N-20更小,可适用于体积更小的“北风”级潜艇,而且采用了更新的技术,兼顾了与陆基导弹的部件通用性。可见俄最初也曾想走SS-N-20改进之路。
  记:“布拉瓦”与“白杨”M有70%的零部件通用,是否必要?陆基与潜基战略弹道导弹是否应共型发展?
  周:零部件通用虽会降低生产维护费用,但会造成弹体性能上的相互折衷和过度设计,反而造成成本上升。世界上还没有由陆向海的例子,但由海向陆的例子是有的,“东风”21就是由“巨浪”改型来的,两者有高度的相似性,
  “白杨”M是乌克兰南方设计局将样弹连同资料移交莫斯科热工的,它不是俄罗斯自己的产物,而“布拉瓦”从设计起就完全由俄罗斯进行,是纯俄罗斯血统如果“布拉瓦”出生在美国,这么多次试验失败早被淘汰了,这是计划体制同市场经济的区别。
其他文献
我军新一代服装——07式军服的常服系列包括春秋常服、夏常服和冬常服三个品种系列。2007年,建军八十周年之际。全军已装备07式军服的春秋常服、夏常服和军官礼服。2008年10月,全军军官换发07军官冬常服。2009年底前,士兵将换发07士兵冬常服。    07式冬常服品种    冬常服是军人在冬季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时穿着的制式服装。07军官冬常服系列包括军官冬常服、军官常服大衣、内衣裤、毛上衣、
战争中的典型装备    战争以格军炮击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开始。在8月8日的这次大规模炮击中,格军的捷克造RM70型40管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的火焰划破了夜色。这种老式火箭炮有着罕见的古怪外观,卡车外型的驾驶舱两侧开有小型观察窗,其“太脱拉”813 8×8越野卡车底盘有极好的机动性。RM70衍生自俄罗斯的BM-21火箭炮,此炮虽然没准头儿,但却有21千米的射程,一辆炮车一次齐射可以向南奥城区倾泻2
策划:2 2工作室  执行:秦蓁  编辑:秦蓁 李海峰 严晓峰    “请注意听吧!孩子们。在运转着的地球上,有一个又穷又富的地方,她的名字叫伊朗,她经历了无数次浴血的战斗,但她从不屈服,越战越强,她的名字灿烂辉煌,是因为那遍地的火泉,永不熄灭地喷射火光。”  这是伊朗诗人拉胡蒂在1949年所著诗集《我的祖国——写给孩子们》的片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伊朗人对于祖国深沉的爱,更可看出对祖国昔日辉煌的怀
2006年3月13日,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旗下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自筹资金研制的L-15首机于当天下午16时26分在南昌某机场离开跑道,飞向天空。首飞试飞员前座为张景亭,后座为杨耀。飞机在空中盘旋3圈后,于16时41分顺利着陆,整个过程近乎完美!它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教练机有了质的飞跃,在我国教练机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L-15是性能先进、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达到国际同类飞
聆听世界榴弹发射器的发展曲,美国以其气势恢宏的合奏曲成为其中的最强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军的M203低速榴弹发射器和MK19高速榴弹发射器演绎的二重奏不但在美国本土上赢得了阵阵喝彩,在国外也是掌声如潮。如今,旧曲未尽,新曲又起。2005年是美军榴弹发射器发展最关键的一年,许多产品进入到实质阶段。其中虽有对旧曲的回顾,但更多的是激扬创新的新乐章,共同奏响了美军最新的榴弹发射器五重奏。    
他是德国空军在北非最大牌的超级王牌,被誉为“非洲之星”。他以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和超群的空战技艺闻名天下,被二战德国空军最具影响力的王牌阿道夫·加兰德称为“最棒的飞行员”。他的总击落数达158架,是空战史上击落西方盟国飞机最多的飞行员。他就是德国超级王牌汉斯一约阿希姆·马赛。  法国后裔  汉斯一约阿希姆·瓦尔特·鲁道夫·西格弗里德·马赛(Hans-Joachim Walte r Rudolf Si
作客专家/王 玮路 洪  目前各国都在造大型两栖舰,读者也对船坞登陆舰非常关注,本次就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先谈一下船坞登陆舰与两栖攻击舰、船坞运输舰、直升机航母的区别,西方对这些舰种的称谓很乱,与我国的理解也差异很大。  路洪:美国后来的发展已经使这些概念区分不太明确了。从我们的理解看,船坞登陆舰是综合平衡运载的,而且是抢滩登陆;两栖攻击舰侧重航空打击和运载,且自身的武备比其它几种舰都强大;船坞运输
主动拒止技术是远距离使用毫米波电磁能以阻止、延缓和挡回前进之敌的一项突破性非杀伤技术。在杀伤性对抗出现之前,以非杀伤方法阻止单兵前进有望能拯救无数条生命。  该技术是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和美国国防部非杀伤武器联合董事会合作研发的。在过去10年里共耗资近4 000万美元。  车载主动拒止系统打算用来保护军事人员免于遭到1 000米有效射程的轻武器火力,但据称其有效作用距离仅为640米。  对抗车载主
俄罗斯国家媒体1月22日报道称,缅甸武装部队已经签署协议,采购了一种曾经令人生畏的“铠甲”-Sl(Pantsir-S1,北约代号SA-22“灰狗”)防空系统。  俄罗斯官方媒体塔斯社(TASS news agency)称,正在缅甸进行正式访问的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Sergey Shoigu)和缅甸武装部队总司令敏昂莱(Hin Aung Hlaing)出席了协议签署仪式。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
2010年,英国政府以“因為财政困难而不得不大幅削减国防预算為由”,宣布原定要服役至2015年的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HMS Ark Royal)退役。一年后,这艘前皇家海军旗舰在英国国防部网站上被“挂牌出售”,成了一件拍卖品。在买家当中,更有来自中国的商界大佬的身影。无论结局如何,在网传中国第一艘航母即将试水之际,回顾中国以各种名义购买外国航母的历史,将使人们对中国第一艘航母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