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ool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个月的日日夜夜,李聚奎风餐露宿,行乞千里,
  他凭着一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
  终于回到了红军的行列
   李聚奎(1904-1995),湖南安化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任总后勤部政委、中央军事委员会顾问等职。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5年逝世,享年91岁。
  西路军战败后,李聚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近两个月的日日夜夜,他风餐露宿,凭着一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凭着对党对革命的忠诚,终于回到了红军的行列。见到毛泽东,他欲哭无泪。毛泽东见到他这个湖南老乡时,大手一挥:“你是虽败犹荣呀!”
  “西路军是失败了,但革命没有完。找党中央去!找红军去!”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是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词句。当时活捉张辉瓒的一线指战员,是时任红9师27团团长李聚奎。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第二天,李聚奎因劳累过度,加上在长征途中负伤,一下子病倒了。他连续高烧,昏迷不醒。这时,他所在的部队被编入西路军,同河东主力失去了联系。一路上,战士们抬着他行军。到了永昌,他的病基本痊愈,但此时敌情已十分严重,军阀马步芳等人调集重兵包围了西路军。危急关头,李聚奎被任命为第9军参谋长。
  1937年的3月,为保存实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分散突围。军事上的失利加上恶劣的环境,让大家情绪十分低落。敌人疯狂搜山,同志们只好分散行动,人越来越少。最后,李聚奎身边仅剩下一个警卫员。
  一天傍晚,李聚奎看着被冰雪覆盖的祁连山,陷入沉思:“我自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投身红军之日起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斗,打过胜仗,也遭受过挫折,但还从来没有经历过像西路军这样全军覆灭的惨烈景象。”但他并未被压垮。
  望着渐渐落山的残阳,李聚奎生出一个念头:太阳有落就有升!西路军是失败了,但革命没有完,党中央还在,河东红军还在,西路军的指战员不会被捕尽杀绝。到河东去,找党中央去,找红军去!他站起身,带着警卫员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
  “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
  马家军在河西走廊撒下天罗地网,搜捕西路军人员。李聚奎作好了牺牲的准备。他把空枪拆散,零件一个个丢掉——不能落入敌手;红军奖章是光荣的象征,藏进树洞——不能被敌人玷污;一个指北针,是在井冈山反“围剿”时从敌师长手里缴获的——要找党、找红军,少不了要用它判斷方向。李聚奎把指北针塞进衣服的破洞里,一路上想着红军,想着党,想着1928年入党时的誓词:“一切为了党,一切为了人民。”他还清楚地记得一次战斗失利后自己在党小组会上说的话:“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他带着脚受伤的警卫员,两人白天藏在山沟和草丛里睡觉,晚上借着月光前行。
  为躲避马家军的盘查,李聚奎用自己的衣服找老乡换了一身满是窟窿的皮筒子,戴了一顶西北农民特有的毡帽,拿上一根棍子,俨然一副“叫花子”的模样。
   善良的老乡还给李聚奎和警卫员端来了两碗稀饭,饥饿的两人大口大口扒着,很快饭碗就见了底。在李聚奎的心里,这碗稀饭比一座祁连山还重,以至于几十年后,他当了军队的高级干部,还时常想起这比黄金还珍贵的稀饭。
  后来,因警卫员的脚烂得实在走不动了,李聚奎只好扶着他走进一户穷苦人家,这家老乡同情红军的遭遇,冒着风险收留了警卫员。李聚奎告别警卫员,一个人继续要饭找党。
  一天,李聚奎走到永昌以西的一条水沟边,迎面撞见两个敌骑兵。情况十分危急,躲闪不行,掉头走更容易引起怀疑。千钧一发之际,他发现不远处的地里有一头驴,便急中生智,抡起棍子,一边跑一边吆喝,假装赶驴的人,赶着驴跑开了。
  还有一天,他走在一群羊旁边,偶然回头一望,见西边尘烟滚滚。他问牧羊人:“那边是不是来了骑兵?”牧羊人仔细打量李聚奎,认定他不是当地人后,有些同情地说:“那是马家的队伍来了,你赶紧跑吧!”李聚奎说:“不要紧,请你把羊往南赶一赶,我和你一起赶羊。”牧羊人明白了他的意思,点头同意。于是,他们一起赶着羊群走开了。等他们走出二三百米远的时候,20多个骑兵疾驰而过。
  好不容易过了黄河,李聚奎实在饿得不行,敲开了一户老乡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个小伙子,他警惕地打量李聚奎,问他从哪里来。李聚奎说自己从靖边来。对方听出了李聚奎的南方口音,李聚奎只好撒谎:“我是8师的,去年打红军路过靖远,因病掉了队,就在老乡家里干活挣口饭吃。”
  小伙子追问:“你们8师师长叫什么?”
  “毛炳文。”李聚奎脱口而出。
  这样的问题难不倒他,因为双方是交战敌手,敌军指挥官叫什么名字,他自然知道。岂料小伙子突然发问:“不对吧,你们师长叫毛泽东吧?”
  李聚奎一惊,没想到自己给敌人送上门来。他正在想对策,对方却解释道:“我原是26路军的,去过江西,同红军打过仗,现在请假回家奉养母亲……红军现在到了陕北,你们到河西的只是一部分。我知道你有难处,你准备到哪里去?”
  李聚奎含糊地说:“回家去。”
  让李聚奎意外的是,小伙子拉住他的手,对他说:“不要回家,当红军好。红军就在庆阳,你到庆阳就找到红军了。”小伙子请李聚奎进屋休息。李聚奎十分感激,但不敢多留,不久就离开了。
  一路上,李聚奎渴了,喝一口路边的积水;饿了,嚼一把野草,或向老乡讨口饭吃;困了,就在荒野中露宿。
   就这样,行乞千里,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多次搜捕,凭着惊人的智慧和善良百姓的帮助,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终于横穿宁夏,到达陇东镇原境内。
  毛泽东见到这个湖南老乡时,大手一挥:“你是虽败犹荣呀!”
  一天晚上,李聚奎借宿在骡马店里。临睡前,他听到几个生意人在议论:“奇怪!驻在王家洼子的军队真好,买卖公平,不扰商人。”“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军队。”李聚奎听得心中一阵狂喜,马上凑过去问他们那是一支什么队伍。他们告诉李聚奎:“是红军,是红军28军团。”
  李聚奎问:“那此地离王家洼子有多远?”
  “整整一百里,我们昨天才从王家洼子动身来的。”
  两个月来,李聚奎终于得到了红军的确切消息,真高兴啊!这一百里路,他恨不得一步跨过去。天还没亮,他就匆忙起身赶路,一鼓作气,找到了满是红色标语和红色旗帜的王家洼子——他终于找到了红军,找到了党!顿时,他激动得泪流满面。
  近两个月的日日夜夜,李聚奎风餐露宿,行乞千里,多少次险处逢生,多少次被好心人真诚相助。他凭着一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凭着对党对革命的忠诚,终于回到了红军的行列。见到毛泽东,他欲哭无泪。毛泽东见到他这个湖南老乡时,大手一挥:“你是虽败犹荣呀!”
  不久,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李聚奎出任129师386旅参谋长,是旅长陈赓的得力助手。刚归队的李聚奎,奔赴抗日战场。
  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李聚奎始终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他有一句口头禅:“共产党员,除了追求信仰之外,应该别无所求。”1995年,李聚奎临终前,长子李路雨看到昏睡的父亲忽然举起了手,闭着眼睛好像是在摸索什么。李路雨凑近,听见父亲在嘟囔:“贺国中!贺国中!你来了啊!”贺国中是李聚奎的入党介绍人。李路雨说:“几十年前那个昏暗的夜晚,因为屋里连灯都没有,是父亲的另一位入党介绍人潘泗浜划着火柴照亮,贺国中领着父亲宣誓,前后划了好几根火柴才念完,但这明明暗暗的微弱火光,却是父亲一辈子最深的记挂。”
  (责编/陈小婷 责校/黄梦怡 来源/《李聚奎:千里乞讨一心寻党的开国上将》,金况/文,《新湘评论》2020年第6期;《开国将帅历险记》,胡兆才/文,河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等)
其他文献
亲爱的读者朋友,欢迎加入传奇人专栏,“读人物、学知识、交朋友”。《今古传奇》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影响日巨。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对本期刊物有何建议和意见?请不吝指点!  温馨提示:互动为读者交流平台,来信(稿)选登,会作为年底评选优秀读者的重要依据。谢谢您的热情参与!  尊敬的主编:   您好!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党史,贵刊追根溯源,今年连续
期刊
与首任妻子相濡以沫40载,天人两隔。  与第二任妻子年龄相差31岁,黄炎培告知亲友:“佳人易得,同志难求”  黄炎培与王纠思:结发40载,相濡以沫  黄炎培20岁时,以家塾教师为生,在教书的同时,作诗写文,參加川沙、南汇、上海书院的征文大赛。他的文章屡次获奖,奖金加起来比一年教书的工资还要多。一次偶然的机会,黄炎培姑父的一位朋友王筱云看到了他的一篇文章,非常赞赏:“这个青年前途有希望。”黄炎培的姑
期刊
“我的父亲黄炎培历经五朝:前清举人,辛亥元老,北洋两辞教育总长而埋头办学数十年,抗日烽火中创建民盟,1949年出任政务院副总理。”黄氏后人,英才辈出。黄氏家训第一条:必须尊重老百姓;家训第二条:不但要爱人,还要喷出热血地爱人;家训第三条:做人再有才干也不能骄躁。  据黄炎培举人中式《朱卷履历》和《黄氏雪谷公支谱》史料,参以明清诗文别集及方志文献史料,考证黄炎培始祖为春申君黄歇,上海始迁祖为黄彦,而
期刊
“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  家训第一条:必须尊重老百姓  家训第二条:不但要爱人,还要喷出热血地爱人  家训第三条:做人再有才干也不能骄躁  黄大能是黄炎培第四子,黄炎培对他要求特别严格。黄大能初中就读于沪江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中多富家子弟,黄大能身处其间也受了些影响。黄炎培果断将其转到位于上海南市陆家浜贫民区的中华职业学校,他曾解释说:“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1936
期刊
出身厨师世家,  十年磨一剑,钻研楚菜,  推广楚菜饮食文化,他一直在路上   蒋文涛 男,出生于1982年,湖北汉川人。湖北特色蒸菜“二河三蒸”第四代传承人、“楚食官”组织创始人、千年楚菜餐厅总经理。著有《千年楚菜》《楚菜再出发》。  39岁的蒋文涛圆脸光头,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说起话来引经据典,言语有超乎他年龄的成熟感。可聊起楚菜和楚菜文化,他便兴奋地像个孩子。  走进蒋文涛的千年楚菜馆,第一
期刊
找党途中遇土匪抢劫,猛虎挡道  一行三人经大足、达县穿越秦岭,  一路上虽然历经了千难万险,  但刘伯承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讨饭,也要找到党   刘伯承(1892-1986),四川省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逝世,享年94岁。  1926年5月,刘伯
期刊
朱良才找到红军部队驻地门口时,  被小战士拦了下来。小战士怎么也不相信眼前的“叫花子”  是共产党部队里的领导干部   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委、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逝世,享年89岁。  1937年3月,党中央、中央军委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司令员、张浩为政
期刊
儿子许延滨曾问许光达: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千里寻党呢?”  许光达回答:“因为我坚信,胜利非共产党莫属。”   许光达(1908-1969),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9年逝世,享年61岁。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恶劣的环境,许光达义无反顾地参加南昌起
期刊
“我不能死在沙漠里,一定要走回延安”  突然有几个人从树丛中跳出来,不容分说地将两人捆绑起来,  审问中,对方无意间问道:“你俩是不是马匪军的探子?”  王树声一听这话,心里反倒有了底儿   王树声(1905-1974),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曾任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等职。1955
期刊
中弹牺牲,时年30岁  杨子荣倒在牡丹江剿匪的最后一战。  他的母亲至死也不知道,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英雄杨子荣就是她的儿子  杨子荣(1917-1947),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人。“特级侦察英雄”“战斗模范”。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牡丹江军区2团侦察排排长等职。1947年2月牺牲,时年30岁。201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天王盖地虎!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