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灌输·科研促进·实践强化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methean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一个热点。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必须有全局的观点和系统的方法,处理好三个关系,寻找到着力点。
  
  一、教学方式多样化,仍需讲授灌输为主
  
  在近几年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许多研究文章中,课堂讲授成了空洞的说教的代名词,备受创新者的批评。实际上,众所周知,由于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三分之二是用来学外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头脑,关键在进课堂。
  据不完全调查,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安排中相当一部分是社会实践环节所用,要在剩余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只能以课堂讲授为基本形式,其他教学方式为辅助。
  教学实践证明,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的采用,有些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很有效的,而在事实上却并不尽如人意。如讨论式教学,是大多数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文章都极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他们认为,这一方法可以改变以往一份讲稿、一支粉笔再加一张嘴的“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的陈旧的课堂讲授;可以克服课堂讲授法呆板、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之缺点,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气和活力等等。以上所言不无道理,然而从教学实践来看,有两点异议:一是高校扩招后,师资力量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短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大班上课,一二百人的班级,课堂讨论,有机会上台发言的只是少数;二就是课下准备问题了。讨论式教学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定好题目,课下每位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准备,课上热烈发言。可事实是同学们做准备,是否有足够的且愿意为此使用的时间、图书资料是否齐全、分析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是否充分;教师能否做到检查和指导每个学生的发言提纲等等。如是,则目的可达矣;如否,课堂上常常是“帕金森定律”在起作用,即“开会时,时间耗费的长短,与议题重要与否成反比”。
  其他的被看好的教学方法还有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辩论、参观、演讲、对话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自由抽签演讲法、练习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竞赛法等。新的教学方法要尝试,但一味满足于求新求异,未必能有效促进教学。原则上讲,什么方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头脑,又有实施的条件和可能,方可以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必须以课堂讲授法为主,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当然,运用课堂讲授法必须注意不断改进提高:一是从内容上合理安排,突出要点,突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教学既要注意理论本身的系统性,又要充分分析阐释重点和难点,有说服力地回答学生中的热点问题;既要把握基本理论,又要学习和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新发展;既要注重灌输,又要运用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达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既要善于正面论证,又要对各种理论思潮、社会问题进行如实分析,讲出是非曲直,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正确的选择。二是从形式上注重启发式教学,授人以渔。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既要让学生记住结论,又不仅仅是记住一个结论本身,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这个结论的方法和思路,即在授课中设法引导学生随着自己的讲解而积极思维,逐渐深入,最后和教师一道得出结论,从而提高认同感。三是从性质上牢记信仰教育,避免照本宣科,言不由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高层次的信仰教育,对教师而言是一种信仰活动,这是她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突出特点。因此,一个信仰坚定并投入无限热情的人在宣讲马克思主义时才具有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用一种与生命俱在的激情投入,用自己的理论之火点燃自己,点燃一代年轻人的生命,焕发出师生共同的为人生、为事业、为理想的追求。四是在运行中要建立完善的反馈和鉴定机制,弥补讲授法单向性思想交流之不足。教师要经常深入同学中间,双向沟通;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反馈信息,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提高科研能力,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能力
  
  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是所有经验介绍中的共同之处。确实,身处转型社会、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积极创新,与时俱进,敢于和善于研究现实问题,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科研化,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深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战斗力和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正是因为拥有了一大批科研和教学双丰收的同志,才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不断深入,“四信”教育作用显著。
  但是,关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面,那就是某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工作不仅没有促进教学,反而削弱了它。在许多高校,科研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评起来不要”。职称评定在高校是最为敏感的事情,是学校工作的导向和指挥棒。而重科研、轻教学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恰恰就是在职称评定这一关键环节中。在许多学校,科研突出而教学工作量严重不足、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被评为教授、副教授的情况并不少见。受上述导向影响,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成果日丰,从总的讲,它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深入。但是,其中的一些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有些同志是纯粹为评职称而搞科研,急功近利。虽有客观原因,实不宜提倡。
  因此,唯有献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事业,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为主题搞科研,探讨其重点、难点、疑点,研究其对象、内容、方法,做到理论性、科学性、思想性和教学实践性相统一,方能真正形成“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循环局面,而科研目的定位不准,仅为完成任务或职称评定,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科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大,甚至会削弱该课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正确引导方能正向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青年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走的是不出校门的成长之路,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不多,经历比较简单、思想比较单纯,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这种状况,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巩固。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也证实,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种种稳定的东西,并不都是可以通过灌输和说教完成的,其中许多如观念、情感、意志等,更多地是在劳动、社会交流和反复实践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自我体验才形成的。
  但是,盲目的、没有引导的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负效应,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几乎在所有的著述中都是对社会实践的全面肯定。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笔者多次组织、指导并亲自带队,深入广大农村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对此深有体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家既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广大农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所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触了我们不愿看到听到的一面,如难以承受的负担、令人担忧的社会治安状况、痛失民心的各种腐败现象、不断壮大的宗族势力、贫乏的文化生活、沉渣泛起的封建迷信及部分农民日益淡薄的社会主义信念等。面对农民的迷茫、无助、无奈和愤慨,充满理想色彩的青年学生激动、困惑、失望和沮丧,如不是及时加以引导,其后果可想而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学生思想问题,表明有些学生不能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说明了我们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缺陷,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够,必须加以改进。要努力使学生掌握被列宁称之为“伟大的认识工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核心的东西,即蕴含于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的出现也表明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引导,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目前,有许多学校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但让学生感受成就的多,分析问题的少。这种做法与单纯的正面理论灌输无异,永远是阳光灿烂的一面,社会的多样性藏在教育内容的外边。学生一旦接触到真实社会中的另一面,理想、信念和信心极易出现短时间的动摇和灭失。回避现实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我们既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好,不放弃主旋律的引导,又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刻意回避存在的社会问题,注意疏通复杂的社会现实与理论的内在关系。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笑迎挑战的需要,也是青年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早日成才的需要。
其他文献
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理论在教学中有诸多用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应用强化理论,以促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教育心理学中,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映率下降,则是惩罚。”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
期刊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便有了价值的属性,随着时代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价值越来越大,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终身教育成为了必然。本文从教育价值的视角探讨终身教育的必然性。    一、终身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体系    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也都需要教育,教育是一个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结合。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无论人类是自觉地,还是
期刊
现代性问题是当今时代的焦点性话题之一,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已经意识到,现时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相关。因此,现代性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理论主题,不同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来切入并探讨现代性问题。在20世纪西方众多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中,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其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从作为
期刊
读了梁衡老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匠人与大师”一文,感悟颇多,受益匪浅。梁老师把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归纳为: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他把大师比为辉煌的里程碑,把匠人看作是可贵的铺路石。得出社会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  由此联想到教师这个特殊行业,心中竟是一惊。  教师绝对不能做匠人!    一、教育过程就是创造过程,教师是创造者    教育的对象是人
期刊
不管大家承认与否,每位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原因,在有意无意间,会或多或少留下些“遗憾”。经常听人说起,现在高校里一些青年教师上的课“惨不忍睹”,一些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的教学也叫人“不敢苟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扑面而来,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情况的纷繁复杂,有多少教师仍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有多少人能够认真地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呢?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
期刊
在2006年4月27日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她强调“鼓励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
期刊
一、问题的引出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问题之一,此处“道德”指的是一切道德吗?问题之二,阶级社会中所有道德都具有阶级属性吗,若有,那么“文明礼貌”“勤俭自强”属于哪个阶级的道德?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必然会发出疑问。对此,教师如何给学生答疑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教师流动已成为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教师流动既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流动的管理也成为当今教育发展中的一大课题。而幼儿教育由于没有纳入义务教育,整个教育体制相对不太健全,幼儿教师流动的管理就更为混乱。笔者通过对广西第一届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一年的跟踪调查,将其作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该个案分析高学历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
期刊
21世纪是中国现代化持续发展,全面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发展时期,即中国现代化的实现阶段。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一场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1991年由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关于“社会发展总体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全面的、整体性的转型过程。我们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
期刊
人才的培养应该首先是人才意识的培养,即首先解决一个“有意为之”的问题。从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现代社会需要来看,高等教育更为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大学生构建现代人才的成才意识框架。  成才意识体系的建构,实际上从人接受教育起就开始了。但是在高等教育前,它是十分零散和被动的。进入高等教育的同时,青年的身心发展引发主体的觉醒,怎么成才就成为一种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因此,建构一个合乎现代社会要求的成才意识体系也就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