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文人聚会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n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林外史》作为描写儒林文人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描绘了相当多文人相聚的场景,本文主要探究书中文人聚会的要素,了解聚会功能的丰富性和重要性,最后分析书中产生如此之多文人聚会的深层因素。
  关键词:《儒林外史》;文人聚会;特点;文学功能;深层因素
  《儒林外史》中有多次文人的聚会活动,尽管这些聚会的规模大小、形成原因、目的和意义等各不相同,参会人员也良莠不齐,但每次聚会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风俗文化的体现等都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本文主要以三人以上的文人聚会为主要切入点,以此来观察《儒林外史》中文人聚会的人员、形式和地点等要素,分析这些聚会的文学功能性,并探究作者记录如此之多的文人聚会的原因。
  一、文人聚会的人员、类型及地点
  此部分主要对文人聚会中的若干方面进行基本分析,以更好地认知《儒林外史》中文人聚会的特点。
  (一)聚会人员
  吴敬梓在书中穷形尽相地描绘了相当多文人士子,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识字之人便自诩“名士”,聚会中的文人良莠不齐,间或还有无才之人滥竽充数。而“外史”二字恰好表明书中绝大部分读书人已经远离传统文人的气节和情操,即所谓的“儒而不儒,士而不士,遂有《外史》之作”。[1]而且这些文人聚会活动的群体不仅是同一阶层身份,而是延伸至盐商、侠士、戏子等社会各阶层,因而《儒林外史》中具有“风雅”意味的文人聚会倒是罕见,更能反映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的文人交际的真实性、广泛性与世俗性。
  (二)聚会类型
  《儒林外史》中的文人聚会与世俗化的聚会有相似的一面,如文人聚会多伴有宴饮场合,多备有各种美食、茶酒,这种世俗化、平民化的饮食内容符合人们的聚会习惯,使小说中的聚会更加具有真实性、亲切感。而又因文人聚会的目的、性质的不同,这些聚会也表现出独特的内容及形式,或是遵循礼乐传统的理想寄托,或是文人朋友之间的娱乐之举,或是关系较为亲密的文人之间的私下聚会。
  1.祭典、习俗类的文人聚会
  文中记录了许多祭典、习俗类的聚会,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蕴。这种文人聚会场面庄重、有一定流程与安排,在表现文化追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作者对时人、时事等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例如泰伯祠大祭盛典,诸多文人在祭祀部分极讲究礼乐传统步骤,作者为的就是“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
  2.應酬、娱乐的文人聚会
  非祭典、习俗类的文人聚会多为娱乐之举,雅集中的文艺切磋活动较少,其中少数品诗、评文的情节也凸显出多数文人的知识涵养不足。这种情况有时会使聚会的性质发生变化,如西湖诗会本为一场文人之间的“雅集”,作者却重点描写了文人们对口腹之欲的追求,欲望的不堪入目,诗文切磋的技艺不卓,难免让人怀疑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聚会。
  3.巧合、随意性的文人聚会
  文人之间私交甚广,除却约定的聚会外,文人间的许多随意性的走访、拜谒也较常见地出现在文中。例如在书中第四回,张静斋与范进本意是去高要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却在见汤知县之前先遇到了严贡生,张范与严三位倒是先宴聚了一番。这样的聚会在书中还有很多,这些聚会具有巧合性、不确定性,对于人物性格描写和情节推动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聚会地点
  1.文人聚会发生的地域背景
  笔者观书中涉及到的地域其实是十分广阔的,但是文人聚会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地区多集中于江南城镇地区,像南京、扬州,五河等地。而文人常聚于这写地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江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为多数文人提供了谋生的环境,这为文人聚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城镇地区因为长期的人口聚集,历史文化基础较深厚,文人士子难免对于这个地区有向往之情;三是此地区水系发达、交通便利,为文人走访、交际提供了有利条件。
  2.文人聚会发生的小场景
  文人阶层比普通百姓更加讲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的精致,因此文人聚会的地点不同于其他职业和身份的人群,这体现了文人群体独特的审美意趣以及附庸风雅的心理。而书中除却特殊聚会需要的空间场景,文人聚会发生的更具体的、更具文人特质的小场景则多在河湖旁和客厅、书房内,这对聚会的性质或多或少有影响。
  2.1河湖旁
  古代文人历来对自然景色有向往之情,因此他们对山林、河川等自然之美具有独特的审美感受。他们的身份让他们极其追求雅致,而山林河湖充满了诗意,为文人们提供了远离尘嚣的场所,因此山水之处极受文人雅士们的推崇。文中记录了较多的河湖旁的聚会,颇多为应酬娱乐、饮酒赋诗性质的聚会。聚会中人物自居风雅,唱酬娱乐,美好的自然风景为聚会增添了雅致诗情。在书中第三十回,杜慎卿和季苇萧二人也在莫愁湖上“逞风流”,第三十五回,庄尚志与杜少卿、迟衡山等人,于南京元武湖清谈甚欢……花酒陶情之时,湖光山色为文人聚会增添了无限韵味。
  2.2厅堂、书房内
  古代文人常在客厅、书房行待客之礼,《儒林外史》中描绘了众多的文人聚会,其中客厅、书房成为了若干聚会发生的常见地方。厅堂、书房都是比较封闭、私密性很强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举行的聚会多为文人间的私交聚会,相较于开阔场景下的聚会,其间多伴有的是较为随意性的交谈,但其对发生的礼制活动和唱酬、娱乐活动的丰富性可能有所限制。
  二、文人聚会的文学功能
  文人聚会作为文人活动的一种形式,在《儒林外史》中自然被大量书写与描绘,聚会成为小说重要的叙事手段,它一方面与故事情节联系紧密,一方面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活动场景,文人间的对话、行动等都容纳于其中,可见文人聚会是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简而言之,它与文本、文人的关系都相当紧密,这些联系体现了它的文学功能。
  (一)文人聚会与文本之联系——结构功能
  本文所探讨的文人聚会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文人聚会在《儒林外史》中的结构功能。文中描写了大量文人间的聚会并不是随意为之,它成为小说叙事的一种手段,其结构作用表现在贯通小说情节和勾连各色人物上。   1.贯穿情节
  在《儒林外史》中,以单个人物为情节中心,几个章节便成为一个故事单元。而文人间的聚会常见于各故事单元中,起到了很强的贯通作用。如第二十六回中,季太守宴请鲍文卿,其间有季苇萧陪坐,这为下一回目鲍延玺与季苇萧的相遇埋下了伏笔,使他的再次出现不显突兀,进而产生新的小说情节。
  2.勾连人物
  《儒林外史》中回目和人物众多,如何让人物合理地分布、勾连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每个人物带着自己的故事和其他人物勾连,难免就会形成文人间的聚会。而形形色色的大小聚会让人物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让小说具有了动态的延续过程,不似真正意义上的“短制”,互不相连,这对于表现《儒林外史》的主题和意义起到了集约效果。
  而勾连人物的作用,首先便体现在引出新人物上。文人聚会汇集众多文人士子,他们的交际关系也是逐渐辐射给其他人的,各色人物之间通过聚会形成了一张关系网。除了个别自然入场的人物之外,文人的入场方式书中多次通过文人之口提及下文要出场的其他人物,或是以此文人为纽带连接彼文人的故事,从而让各色人物“行列而来”,不显突兀。
  其次,文人聚会能汇集更多相似品性的文人,起到聚合作用。书中的文人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意图纷至沓来,因此在人物和人物关系上处处体现了文本意图。作者如此集中地叙述文人,主要也是为了勾勒出明清文人士子群像,从而反映儒林、世相和人情,不仅要发现从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社会问题,还要寄托理想并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文人聚会与文人之联系——表现功能
  文人聚会与文人之联系,除却上文提及的勾连人物的作用,文人聚会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有效方式。笔者暂不论大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共性,单就文人聚会营造的小空间场所而言,聚会人物之间的对话、行为,他们微妙的关系及其流动变化,都能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途径。笔者将这方面的作用划分为两个部分:表现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性格。
  1.表现人物性格
  文人聚会作为联系人际关系的平台,文人士子面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物,往往会展示出不同的性格,他们的性格在聚会中便可窥之一二。杜慎卿自认为是个不流于俗、高雅风流的才俊,从书中第二十九回的几次聚会来看,作者多次提到杜之吃食清雅,喜江南鲥鱼、樱、笋等物,不喜俗食,加之其学识不俗,暂可视为风雅名士。然而在第三十回中,他要纳美妾,但却对季苇萧说:“为嗣续大计,无可奈何;不然,我做这事怎的?”“妇人那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见他的臭气。”[2]他以端庄之态引用激愤之语,“臭气”二字更显其矫揉做作、虚伪不已。而他举办莫愁湖梨园大会不仅是为了寻欢作乐,也是为自己博取名声,成为了沽名钓誉的一类人物,因此在书中第四十六回中,杜慎卿这一番热闹,在虞育德等真名士品评时不过一笑而过,或许成为了笑谈。以上这些文字说明,与他风流名士的形象大不相同,反而颇具讽刺意味。
  2.塑造人物性格
  上文提及的文人聚会具有聚合作用,而这种聚合力产生后往往能带出新的人物关系。一个人的性格不是静态的,它会随着新的交际关系、新的环境等产生新变化。书中的匡超人便是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原来是一个本分踏实、孝顺父母的人,性格中潜藏着“乖觉”,但随着景江兰的引导,他加入到了“名士”行列之中,参与这些斗方名士的交往聚会,聚会的聚合作用让他逐渐被浸染,客观环境的改变让他迷失自我,了解到学识之外还有名望这种东西。在不断更新的交际关系中,他的性格也在不断变化,可见聚会在塑造人物性格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文人聚会之深层因素
  《儒林外史》中的文人聚会雅趣不足,文人间聚会的目的也变得复杂起来。文中记录了如此之多的文人聚会,更多地表露了一种畸形的交际观与日益低下的社会风气,而书中文人如此热衷于集聚,是受书中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群体的特殊性影响的。
  (一)聚会传统
  古人有言:“群居而切磋”,可以说“乐群”是文人们普遍拥有的心理倾向,已深化为一种“社会性地体现在身体中的”惯习,[3]漫长的历史没有将文人们各自冲散,反而让他们喜于相聚。聚会不仅仅成为文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消遣,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作品与交际友人的绝好时机。到了明清时期,文人喜聚会的传统依旧存在,而在《儒林外史》中记录的读书人勉强算的上“文人”,其中的大多数辛苦地维持着文人的身份,也就沽名钓誉的追求着文人的“风流”“高雅”等, 企图通过参与文人聚会融入这一阶层。
  (二)文人的生存困境
  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八股取士的高压,文人们的精神风貌已经大不如前,这令“文人”这个群体的准入门槛已经越来越低。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儒林外史》中的文人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难免会被裹挟,呈现出特殊的一面,而文人聚会恰好体现了一部分文人的生存空间,间接地反映了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的真实情况。
  1.科举制度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隋唐时期之后盛行的科举取士,使得文化中心下移,文化不再为上层社会所垄断,平民阶层也能参与其中,这使得文人群体逐渐扩大。明清文化专制加强,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这对世风、学风等造成了负面影响。书中的文人士子们对功名更是趋之若鹜,研读经典名著不是为了“仁义礼智信”,而是成为通往富贵功名道路的垫脚石,这种情况在聚会中多次被体现出来。如书中第三十回,高翰林在聚会中的一席话:
  他家祖上几十代行医,广积阴德,家里也挣了许多田产。到了他家殿元公,发达了去,虽做了几十年官,却不会寻一个钱来家……这些话,是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词藻,他竟拿着当了真!惹的上司不喜欢,把个官弄掉了。[4]382
  高翰林痛斥别人的种种事迹,恰能说明他本人的卑劣下作,何以配得上“名士”二字呢?高翰林、鲁编修之流甚多,反映了社会上文人的普遍心态。诸多文人企图通多聚会去扩大交际圈,不过是便于他们打通关系、追名逐利而已。
  2.商品经济的冲击
  经济的膨胀让人们对物质财富更加追求,人的精神也逐渐变得空虚,人们开始思考的是“生存问题”而不是“存在问题”,社会风尚也不可能避免的走向浮躁与堕落。《儒林外史》中许多文人丧失了文人的清高,混迹在各种交际聚会之中,穷困潦倒成为许多文人不得不交际聚会的原因之一,贫苦的文人们只有积极地交友相聚,才能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和财势之欲。如书中第四回,张静斋劝说范进与其一同前往汤知县处打秋风;书中第二十九回,季恬逸面对窘困的生计问题时,撺掇萧金铉为诸葛天申选文章。
  文人聚会表现出来的可以说是文人种种欲望的集合体,没有了功名富贵做保障,鲜少有文人能泰然处之,在他们的生存困境中,文人意识大部分丧失。
  结语
  《儒林外史》勾勒了士人群像,其中产生了相当多的文人聚会,而这些聚会的内涵和作用是十分丰富的。本文主要从文人聚会的基本情况、文学功能和文人集聚的原因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但文人聚会对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影响未做详细阐述,还需要笔者和更多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第 29 页。
  [2](清)吴敬梓著,陈美林批注.新批<儒林外史>[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第334页。
  [3]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170页。
  [4](清)吴敬梓著,陈美林批注.新批<儒林外史>[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第382页。
  作者简介:蒋秀梅 (1995-),女,汉,安徽阜阳,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单位:扬州大学,单位所在地:江苏扬州,单位邮编225100
其他文献
摘要: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由一个又一个的“包袱”串联而成,所谓的“包袱”体现在相声语言的幽默艺术上,而语言是创造幽默的主要因素。在相声语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引用使相声语言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相声民俗学”。民俗现象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三种,相声则通过语言艺术将其融入相声表演艺术中,通过语言偏离、语序颠倒、词语巧释、词汇歧义、词语误用等语言表达策略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
期刊
摘要:晏几道是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以写男女恋情为主,有《小山词》一卷。在《小山词》中,晏几道提及了许多有名字的歌妓舞女,为这些女子写下了许多缠绵凄恻的词句。本文从晏几道的《小山词》入手,梳理分析《小山词》中提及的名字的歌妓舞女,将她们分类探讨,来分析词人对这些女子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晏几道;《小山词》;歌妓舞女;男女恋情  晏几道,字书原,号小山,是北宋著名词人,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他擅长
期刊
摘要:根据环境和时代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审美倾向,笔者关于美的几点特性做简要阐述,并对当下时代产生的部分审美进行拙见分析。  关键词:美学;相对性;时代性;容貌;审美  一、美是什么?  美是自由的。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己、欣赏一切你认为美的事物或情感,  摆脱外界的定义束缚和已有的所谓的规则和偏见,真正的站在自己的立场发现美,欣赏美,而并非人云亦云地选择随波逐流。  美具有以下特性:
期刊
摘要: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解读作品《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是如何唤醒读者的审美期待,打破读者审美期待并推动读者去感受欧亨利所描绘的社会底层人民的对希望和美好的渴求,对存在于资产阶级与平民阶级之间的不公正的无情揭露和鞭挞。  关键词: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接受美学;审美期待  一、引言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是与莫泊桑、契诃夫齐名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欧亨利
期刊
摘要:教堂山会议的举办标志着法国学派的式微和美国学派的崛起。艾田伯的《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不是理由》批评了法国的影响研究盲目地追随朗松,使得研究变得狭隘。教堂山会议标志性文章《比较文学的危机》全面地阐释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缺陷,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使得众多学者重新思考这门学课。比较文学尚处于稚嫩阶段,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学者们的探索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关键词:艾田伯;韦勒克
期刊
摘要:欧洲长篇小说《金驴记》在学界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但是这部小说的价值和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它是罗马时代的一部风俗录,记录着肮脏的情欲和人性的冷漠,通过这部小说反观当下的社会,虽然现实社会少了小说中演绎的巫术,但是人生存的境遇都是一样的,这给了当下读者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金驴记》 情欲 人性  一、情欲的肆虐  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
期刊
摘要:在这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在建设文化强国、说好中国故事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本文以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在美国的风靡,从文化内部的角度,初步探讨了美国受众对于花木兰形象喜爱的原因,并指出其对我国文化交流传播时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花木兰 中华文化 文化融合  一、引言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融无法避免。对外传播中华文化
期刊
摘要:翻译理论、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共同构成了翻译这门学科的基本构架。翻译批评同时影响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研究翻译不能忽略的重要学科分支之一[4]。而翻译批评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批评角度也各异。本文从语言、文化和认知三个维度来评析《岳阳楼记》的两个英译本,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译作,同时提升我们的翻译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为后续的典籍英译提供一定启示,让译文更为出色。 
期刊
摘要:名词“一路”在普通话中使用方式丰富多彩,本文以“一路”为对象,研究其语法化进程。首先分析了“一路”的语义特征,其次对“一路”的句法分布进行说明,最后通过研究对“一路”所具备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一路”;名词;副词;线性;连接;语法化  零、引言  我们所说的“一路”,最开始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名词出现的,如:  ○1 太平之时,岂更为男女各作道哉?不更作道,一路而行,安得异乎?(
期刊
摘要: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在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拉帕西尼的女儿》讲述了一个科学悲剧。小说的主人公拉帕西尼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位科学家,但在追求科学主义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他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把女儿作为实验对象,改造自己的女儿,变成全世界最毒的毒药。故事折射出霍桑对美国19世纪科技工具理性对人的影响以及父权制和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压迫,揭露了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性的沦丧以及人与自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