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并不是历史的配角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tianer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瘟疫是历史的配角,其实瘟疫一直是历史的主角,大瘟疫的每一次到访都深刻地改变历史进程。自从人类开始群居以后,瘟疫就一直在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我们。由此产生的信仰、巫术,更是长时间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瘟疫为何如此可怕?在于强大的传染性、变异性,病毒的变化速度惊人,而人类进化出抗体的速度相对缓慢,瘟疫爆发,大规模的族群死亡,对于任何人都将带来强大的冲击和震撼。
  这种刺激,是任何人为的战争、酷刑、惩罚都无法比拟的。

病菌阻碍南北融合


  古代中国人为何不爱去南方?因为瘟疫,古人称呼为瘴气。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著名的黄帝炎帝大战都是在今天的山西和华北地区开展,这里气候干燥,四季分明,不利于病毒的快速繁殖,是那个时代最为合适的生活区域。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经提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也就是江南气候潮湿,人不能长寿。从史料上看,被派往南方的官员往往任期很短,而且死亡率高得出奇。
  造成人员大量死亡的显然不是潮湿的气候,而是居住在潮湿环境中的病菌。在黄河流域,天气帮了人类大忙,寒冷的冬天杀死了大量病菌,而在温暖的江南,病菌可以一年四季肆意繁殖,长年累月,这里就充斥着大量北方人从未经受过的疫病,比如登革热、疟疾等等,它们就在这里等候北方移民自投罗网。
  所以自古被发配到南方都被认为是有去无回的,极有可能病死他乡,因为北方人没有适应当地的各类病菌,而当地人已经很好地适应了。
  三国曹操赤壁大败很大的因素就是北方士兵到了长江流域,大量染病,瘟疫流行,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这次打败而回幸存的士兵也因此有了抗体,所以经过几十年的适应,当再次伐吴时,瘟疫不再发挥作用,晋军得以顺利进军。
  北宋时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目的就是要让当地的瘴气将其置于死地,还不会背上杀才士的骂名。

战胜病菌才能统一中国


  由于病菌的阻隔,南北融合的过程一直很缓慢,唐代以前南北文化、语言、经济差异显著,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形成两个各自进化的中国。
  随着永嘉之乱,大量人口被迫开始南迁。但是直到唐代,也就是8世纪左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人口密度都不高,到了400年后的南宋,成千上万的农民才遍及华中和华南地区。
  可以想象,移民的过程是缓慢且痛苦的,人们要面对从未经受过的疾病,然后在漫长的调适期里和它们逐渐适应、共存。所幸,中国人完成了这个艰难的融合。

瘟疫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过去几千年里,人们虽然无法用科学解释瘟疫,但对瘟疫的观察,却让我们总结出一套远离瘟疫的方法,以仪式的方式流传下来。比如,有的宗教禁食猪肉。要知道,过去的养殖条件可不像今天,猪的饮食相当庞杂,包括腐烂的动物尸体、粪便,还有各种不干净的东西。假如猪肉没有彻底煮熟,人一旦吃进去,就很容易感染寄生虫。所以,在麦克尼尔看来,古代禁食猪肉的宗教习俗,本质是建立在对疾病的恐惧之上,它可以减少病从口入的几率。除此之外,另一个宗教仪式——沐浴,则能够避免因皮肤接触导致的感染。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中都有沐浴仪式。
  但讽刺的是,年深日久,这些仪式最初的功能在传播中逐渐被人们淡忘,再后来,仪式被彻底神圣化,反而成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比如,为了庆祝宗教节日,成千上万的朝圣者聚集在一起集体沐浴,这就为疾病寻找新的宿主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你看,疾病对文化的塑造,催生了一套颇为实用的制度习俗,这些习俗以文化的方式留存下来,但有的习俗在传承和演绎中,却又渐渐背离了初衷,甚至发挥了反作用。
  另外两大宗教,佛教和基督教,在宗教文化上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疾病的影响。佛教源自印度,与寒冷地区相比,传染病在印度的发病率显然更高;基督教形成于耶路撒冷等城市,人口密度比较高,传染病的发病率也肯定高于人口稀疏的地区,所以从一开始,两种宗教都把突如其来的疾病看作理所当然。他们都劝导人们说,死亡是对痛苦的超脱,是进入极乐世界或者天堂的必经之路,在那里,生前受到的所有不公和痛苦都将得到补偿。
  在公元251年的罗马大瘟疫中,一位基督教主教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大概意思是:瘟疫对异教徒来说是灾难,但对上帝的仆人来说则是一场拯救。那些死去的人中,正义者被召唤去开始新生,非正义者则被召去受刑,所以,这场瘟疫凸显了正义,测试了人类的灵魂,它爆发得正是时候,而且很有必要。这套解释对正遭受瘟疫的人来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安抚。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疫病,基督教和佛教才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痛苦、疾病和乱世的思想和情感体系,收获了大量的追随者。
  除了对宗教的影响,瘟疫对文化的塑造也深入日常生活。在大部分农业社会,早婚和多生孩子都是一种美德,也是天赐福泽的标志。当然,繁衍后代是生物的本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医疗条件落后,婴儿的死亡率很高,生育尽可能多的后代,也可以抵御疾病带来的不确定性。
其他文献
[开开心心——阅读]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呢?”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
乔治·格什温是世界著名作曲家,美国民族音乐奠基人。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凭借极高的天赋和刻苦的学习,在青少年时期就创作出了大量流行歌曲和音乐剧,赢得了众多歌迷的喜爱。26岁前,格什温从未写过交响曲,可是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家保尔却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屡次邀请他为乐团创作一部交响乐。格什温深知创作交响乐需要深厚的功底和长期的积淀,绝非自己所能掌控驾驭,所以一再推托。  一天,格什温意外地在《纽约
一、黑红的案板上,酣睡着雪白的面团。另一端,黄褐的瓷盆里,猫腰伏着半盆蓄势待发的酵面。光洁的竹质菜板上,堆着一颗圆头憨脑的西红柿,和半截桔黄色的胡萝卜。两个扭着腰身的尖嘴辣椒,撺掇着半块刻薄的洋葱,平白勾出两行热扑扑的泪。惊的一对未加提防的青皮鸡蛋,咕噜噜滚到一边。  一把腰腿细长的小菠菜,甩着绿茵茵儿地罗袖。在一束火苗的吹捧下,晕晕地、斜斜倚在一口浅锅里,闪悠悠打着转转。墙角,一把白裤绿衫的水葱
湖北地区湖泊多,刘姓两兄弟各承包了紧挨着的两片湖泊搞养殖,哥哥养虾弟弟养鳖。不过,哥哥养殖技术高超,赚的钱总比弟弟多。弟弟虽心里不服气,但还是尊重哥哥,兄弟俩相处还算和睦。  有一年,哥哥出远门,把养虾的事交给了儿子刘良明。走时,他反复叮嘱:“如果你在咱家湖里发现了鳖,别声张直接放回你叔家湖里,千万别让他知道。”劉良明性子直,不明白父亲的意思,只是心里嘀咕:“我实话实说不更好?”  过了半个月,刘
专家解读“个性官员”现象    “中国官员形象经历了一个从老黄牛式到个性多元的转变。”有关机构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官场文化”进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仇和就是“个性多元”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行政管理学家们给仇和这样的“个性官员”总结了一个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在中国政坛上的个别官员,他(她)或者敢于挑战官场的所谓“显规则”或“潜规则”,立场鲜明,仗义执言,敢做敢当;或者敢于突破
经济学家科斯逝世,引发中国企业家和知识分子的怀念。多年来,中国改革者和民营企业家将科斯视作导师,并将他们的成功归于科斯理论的功劳。  信奉自由和高举中国共产党旗帜(张五常语)的特征,毫不矛盾地融合在科斯身上,同时具有经济学技术和温和的善意,使他有机会与中国的市场改革进程不断产生奇妙化学反应。  被当作改革“洋导师”的还有德国人格里希、美国人李敦白以及胡耀邦向高级干部推荐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  
老师们,同学们,“才艺展示台”是我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在欣赏别人的作品时,你可以把自己的书法、美术作品带到这里来。让我们共同欣赏,共同提高吧!  (开心果)
如果你错过了我坐的那班火车  你应明白我已离开  你可以听见  一百英里外飘来的汽笛  一百英里,一百英里  一百英里,一百英里  你可以听见一百英里外飘来的汽笛  多少年后,我才知道这是美国民谣《五百里》(500 Miles)的歌词。  青葱岁月,我和同学们乘着火车离开生活多年的京城时还不知道火车会把我们带到哪里。一百里,二百里,五百里,锃亮的铁轨永不交叉地铺展着,火车突突地冒着白烟,鸣着决绝的
“世界上最幽默的舞台表演。”《纽约时报》如是说。“对芭蕾敬意和调侃的完美平衡。”《华盛顿邮报》如是说。“如果你喜欢芭蕾,你会爱托卡黛罗;如果你不喜欢芭蕾,你会更爱托卡黛罗。”澳大利亚国家电台如是说。在芭蕾舞界,托卡黛罗这个“全男班”的舞团每去一地,必能引发一场赞扬的风暴。如今它即将奔赴中国大陆。2011年9月17日,在纽约,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托卡黛罗的艺术总监托利·多布林先生。  一副蓝黑色细
[摘 要] 我们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既要关注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概念、新词汇、新提法,更要用心把握和领会其承载的新思想、新意蕴、新内涵。历史性新成就、历史性新变革形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内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一个“变化”,锁定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