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合作探究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来源 :教育研究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kk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突出的是探究,在探究中强调合作,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如何通过科学教学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如何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科学思维方法,又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去体验新的探究全过程,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本文作者通过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惯性》的课堂设计和点评,诠释了以上问题。
  【关键词】合作;探究;思维;方法
  1 演示实验(惯性小球)——创设问题情境
  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
  图1:惯性小球结构示意图
  教师:请看大屏幕惯性小球结构示意图。
  问题1:支柱上端是什么形状?同时出示实验装置实物。
  问题2:支柱和球是什么材料?(评:这两个问题都是老师提出的,是对学生有意观察能力的初步培养)。
  问题3:原来钢片和钢球是静止的,当钢片运动状态改变(由静止变为运动)时,钢球能保持静止状态吗?
  请同学们猜想(评:第三个问题的猜想,需要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诱发直觉思维。)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后,全班同学惊奇情绪溢于言表(评:创设情境—激发兴奋之趣)
  教师:根据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一个问题或者疑问吗?用“为什么….”的句式把疑问表达出来?(评: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事实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当钢片运动状态改变(由静止变为运动)时,为什么钢球能保持静止状态呢?(评: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疑问,疑问是一种学习主动性的体现;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
  教师:那好吧,你猜想是什么原因呢?(评:演示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做为猜想的基础,激发新的猜想——激活思维)
  学生:猜想1、支柱顶端有凹坑;猜想2、支柱有磁性吸住了钢球;猜想3、钢球太重;猜想4、静止钢片受力改变了运动状态,静止钢球没受力所以保持静止状态。(评:学生的猜想是建立在演示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而不是凭空瞎想)
  教师:猜想4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钢片运动状态改变(由静止变运动)的原因是因为受了力,二是钢球本身就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习惯,或者说静止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习惯),第一层意思安排以后专题研究,第二层意思做为猜想4的简化即:静止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那么谁的猜想正确呢?用什么方法验证呢?(评:根据学生实验验证的心理--激发探究之趣)
  2 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2.1 小组合作探究之一:静止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教师:大屏幕展示以下内容(评:注意了实验探究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性——引导思维)
  2.1.1 探究内容:
  纸条迅速抽出时,压在纸条上的金属柱、烧杯等物体保持原来静止状态吗?
  2.1.2 自选器材:
  光滑课桌面代替支柱;纸条代替钢片;大小不同的烧杯3个,轻重不等的金属块3个代替钢球;硬卡片、核桃等。(评:教师点播引导,根据探究内容选取器材)
  2.1.3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课桌面有无凹坑?有无磁铁?金属块轻重相等吗?(评:教师点播引导,设计实验时首先考虑必须控制哪些变量,怎么控制变量?)
  2.1.4 实验过程(组内比赛产生的冠军,在班内冠军之间进行PK,是激励有效探究的手段;教师巡回指导是有效探究的保障)
  ①先分工后实验——把握观察重点是关键。
  原来纸条、玻璃杯(或其它物体)是静止的,后来纸条由静止变运动时,重点观察的是:纸条上的物体能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吗?(评:组长做好分工是同伴合作的前提;有目的地观察是收集证据记录实验现象的前提)
  ②先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后比较现象的共同点——最后归纳结论抢先展示。
  学生组内:每个人汇报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评: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培养边看边想的观察分析习惯)
  学生组内:共同分析比较所有实验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评:培养学生通过异中求同的比较法,发现共同特征并归纳出结论的习惯)
  学生班内:每组推荐一名组内冠军作为中心发言人汇报:我们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分析比较发现所有实验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概况以上实验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评: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发展了学生运用科学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实验探究结果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归纳结论时需要与探究目的相呼应;教师做一个倾听者和发现者)
  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评:保证每个人积极参与,不能有旁观的现象)
  2.1.5 实验结论:
  学生:虽然烧杯(大小不等),金属块(轻重不同),(烧杯和金属块也不是一样的物体),但是大、小烧杯和轻、重金属块都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概况以上实验我们得到的结论是:静止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评:学生归纳结论时,自觉地把结论与探究目的相呼应)
  教师:你是如何排除另外几个猜想的呢?(评:为学生创设具体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论证的机会)
  2.2 小组合作探究之二:运动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特殊排版提出新问题。
  学生:那么运动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吗?
  教师:你是怎么猜想的?(评:这个问题的猜想借助直觉思维)你的猜想对吗?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学生:实验探究法(学生已经熟悉实验探究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教师:请看大屏幕
  2.2.1 探究内容:
  驾驶汽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刹车时的模拟实验,用来验证汽车突然刹车时,汽车上的物体还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吗?   2.2.2 自选器材:小车6辆、圆柱形铜、铁、铝金属块各2个、双面胶带等(评:引导学生首先要明确探究的内容,然后围绕实验探究的内容思考选择哪些器材。)
  图2.2小车遇障碍物时的情况
  2.2.3 制定计划、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围绕探究内容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光滑的桌面上,用什么可以做障碍物?小车刚启动时,车上圆柱形铜、铁、铝金属块能随小车运动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了完成这个实验的重点观察内容,做一个怎样的改进?(评:设计实验前对实验探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设计出解决方案。这里设计的几个问题是实验中必然遇到的,教师没有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学生经过几次这样的过程,就会逐渐掌握设计实验应从何处入手,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这里采取的组内分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的分类优化是有效探究的前提)
  2.2.4 实验过程:(组内比赛产生的冠军,在班内冠军之间进行PK,是激励有效探究的手段;教师巡回指导是有效探究的保障)
  ①先分工后实验——抓住观察重点是关键。
  原来小车、金属块(或其它物体)都是运动的;后来运动的小车遇障碍物由运动变静止时,车上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吗?(评:教师安排组长做好分工是同伴合作的顺利完成的前提,每位同学只能选择1至3种圆柱形金属块,横放竖放各做一次;重点观察车上物体)
  ②先交流后比较——归纳结论抢先展示
  学生组内:每个人在汇报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评: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思考或回答说明了什么?培养边看边想的观察分析习惯);
  学生组内:共同比较分析所有实验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评:培养学生通过异中求同的比较法,发现共同特征并逐渐养成比较归纳的习惯)
  学生班内:每组推荐一名组内冠军作为中心发言人汇报:我们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分析发现所有实验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评: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发展学生运用科学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实验探究结果的能力)
  教师:你还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出类式急刹车的实验吗?生活中有类式的例子吗?(评: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不是偶然现象,需要反复重复实验,使得论证更加有力。)
  学生:推窗户时手停止运动,窗户还继续向前运动;踢出去的足球离开脚时继续运动等。
  2.2.5 实验结论:
  学生:概括以上实验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运动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评:学生归纳结论时,已经习惯结论与探究目呼应性)
  2.3 分析归纳——概括总结。
  教师引领学生:我们所做的这些实验,不管是静止状态的物体还是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保持的属性----保持原来状态的属性——原来是运动状态的——继续运动,原来是静止状态的继续静止,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实验告诉我们烧杯和金属块、橡皮和棋子等有惯性,虽然没法把所有物体都实验一遍,但是我们可以推论:所有物体都有惯性。(评:因为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并不成熟,只能让学生跟随老师初步尝试分析归纳法,在这里教师引导甚至讲解是有效探究的关键)
  3 拓展活动——放飞思维
  教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惯性的事例,请看大屏幕:(评:知识服务于生活——激发成功之趣)
  3.1 惯性源于生活——观察现象(展示图片),作为范例进一步认识惯性的应用。
  3.2 生活中还有哪些惯性的事例(评:组内比赛产生的冠军,在班内冠军之间进行PK,是激励活跃思维的手段。
  3.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为了防止急刹车、急转弯时造成的伤害,驾车和乘车时分别注意什么问题?(评: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4 课堂小结——提炼方法
  教师: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了所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惯性;在生活中惯性既有利也有害,我们应该利用科学方法趋利避害,让惯性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评:学生虽然没有说出更多的科学方法,但是已经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科学方法熏陶,能通过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体验新的实验探究即可)
  教师:还有哪些意外收获或者疑问呢?还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金属柱滚动一段距离总会停下来(评:这是课堂生成的宝贵资源)
  教师:为什么滚动一段距离总会停下来呢?怎样才能一直运动下去呢?
  这就是我们以后初中将会学到的牛顿定律,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评:在展示提升过程中,教师做一个倾听者和发现者,善于抓住课堂上新的生成,及时把“偶发事件”价值最大化---引向了课外探究。)
  5 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惯性这个核心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学生演示实验初尝探究之趣,两个合作探究实验由易到难,学生充分体验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收集事实——归纳概括——得出结论”的实验探究过程。从开始的老师提出问题到后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直觉思维的猜想到发散思维的猜想,所有问题与猜想的提出,都以实验现象或事实为依据;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过程中事实的收集和比较分析都采取了组长分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分类优化;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其他文献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构成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因素,它不仅为学习提供直接的动力,而且制约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现阶段,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读书漫无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糊涂涂地打发时光,学习上松松垮垮,敷衍了事,毫无上进心,认为学习是为了应付父母、教师的“差使”,细究原因就是缺乏明确长远的学习动机。因
期刊
【摘要】在现有的初中课程中,思想品德课程几乎是最具拓展延伸性的。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空有限,对本课程的拓展延伸应把握好广度与深度。本文中,笔者试就以自身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谈谈现阶段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尚存的一些怪象,并由此提出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广度与深度的要求以及注意点。主要是通过深入研究,领会宗旨;全盘把握,量体裁衣;横向比较,恰当延伸;纵向剖析,适度挖掘;克厘精当,量质
期刊
【摘要】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部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基于课间操形成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组织形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教学实例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功能及应注意的地方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认识;素质教育  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期刊
创新意识即是对创新的一种期待,在情感上是一种支持、享用、投入,并化为学生的一种生命本质,表现为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思想方式和文化方式。它是创新的开启、激发与铺垫,只有创新意识转化为学生们的一种日常思维、行为方式,才可能走上创新的道路上去。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开启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点看法。  1 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乐于创新。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
期刊
1 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一堂课能否成功有实效,学习者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就有了参与的积极性,才不会缺乏探究,学习也不只停留在记忆、背诵、模仿的肤浅层面上。反之,如果一堂课没能调动起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那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不高,探究也就无从谈起,这堂课就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课。没有激情的课堂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
期刊
由于小学体育与健康标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没有一统全国的教材,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只是制定了各个水平阶段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和对如何达成学习目标提出了一些教学内容的建议,小学体育课的目标绝不是单纯的进行身体锻炼,我们应该注重小学体育课的多功能,如意志品质的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法律法规的渗透等等,因此,真正具有选择教学内容权利的应当是学校和教师,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为了更好
期刊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当下对教师来说,一方面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加大阅读指导深的研究,已经
期刊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因此,教师应及时地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同时又是一个痴迷于绘画的人,所以,在我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的所有日子里,绘画成了我与孩子们沟通的重
期刊
地理教具的制作过程是教师不断实践、创新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地理教具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考虑教具的材料、制作程序、制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因素。  1 教具制作的材料  自制教具学具的材料可以来源于日常生活用品,废旧物品,学习用品等,这些材料经济实用,来源比较广,而且材料比较容易加工处理。比如笔者在进行《地球仪》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发现地球仪虽然上有经线纬线,但是往往
期刊
【摘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要从教学仪态、课堂设计、授课语言等方面坚持情感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职专语文;情感教育  职业中专语文教材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名著名篇中精选出来的作品,无论是从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看,还是从语言、意境和情感等方面来审视,都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语文教师讲课既要有饱满的激情,情动于衷,形诸于外,还要善于创设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