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样的生命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37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8月,我第一次进藏,从西安乘火车到格尔木,再搭乘越野车到拉萨。夜宿沱沱河畔的小客栈,我被漫天的繁星震撼,头顶,肩膀,指尖,睫毛上,无处不闪烁着星星,银河大概就是这般模样吧。那一夜,我几乎无法入眠,头痛,恶心,呕吐,紧随身体。
  


  围着牦牛粪炉子等饭吃的时候,端饭的女孩子手里端着饭碗,眼睛却瞅着比碗大不了多少的黑白电视机。催得急了,快走几步,端一碗递过来;不催不问,便双手端碗,取暖一般,偏着头喜滋滋,乐呵呵的。有人说,怎么连一点服务意识都没有,咋做生意的?立即遭到一位资深旅人的反驳:在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洪荒之地,有碗热乎的面条吃就不错了,人家这是积德行善;别用内地人的观念要求藏族人,况且她根本听不懂汉话。
  我便多看了女孩子几眼,对她充满了羡慕和喜爱。藏族人原来是这个样子呀,皮肤黢黑,脸庞黑中透红,从容自在,祥和欢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样子。而我们的脸上,除了焦虑、欲望和失落,就是得意、狂妄和傲慢。
  2006年7月,我从成都出发,过了雅安才知道从成都到拉萨2000多公里,不出意外的话需要六七天时间。当时我身穿一套单薄的便装,包里只装了两件内衣。每天晚上停车后,我最先背上轻便的小包,双手插在裤兜里,瞪大眼睛看同行者从车上卸下大包小包,汽车尾气直冲小腿肚子。终于有人发出惊叹:“你怎么连一件装备都没有呢?这个样子也敢走川藏线,简直是天方夜谭嘛。”
  就是这一次,我不但到了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沿途还写了专栏稿发回内地。每天傍晚找好住处以后,“驴友”们还在吃晚饭,我就独自走街串巷,四处打听网吧在哪里。理塘在地图上有另一个名字叫高城。从理塘的网吧出来,天空飘着雪花,我请网管送我。小伙子把伞举过我头顶,自己则远远地侧着身子。快到旅馆门口,他直奔过去,“哐哐”踢那卷闸门。余音缭绕中,小伙子已经消失在无尽的风雪夜。
  在巴塘的网吧里写完稿子出来,大约凌晨3点。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幽静神秘。一袭绛色袈裟走在不远处,我顿时平静下来,惶恐与惧怕烟消云散。我走在后面,他走在前面,整个世界似乎只有我们两个人,百灵鸟不鸣,杜鹃花不艳。忽然,我觉得这个画面似曾相识。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大雪飞扬,莫说瞒与不瞒,脚印已留雪上。噢,他不会是仓央嘉措吧?
  在横断山脉深处的左贡县城,我花一个小时就写完了稿子,但发送一个多小时还是发不出去。深夜的网吧热闹非凡,打游戏的,骂架的,唱歌的,喝酒的,唾沫星子在头顶飞来飞去,藏刀在眼前晃来晃去。我问网管有网速快点的地方吗。答曰,有的,在地区。地区在哪里?地区在昌都。多远?不远,开车四五个小时就能到。
  当时我哈哈大笑,四五个小时还不算远,这是什么鬼地方呀。
  在拉萨街头,晚上10点多还有兜售皮带、帽子的吆喝声,长长的竿子上挑着一只昏暗的灯泡,火锅热汽升腾。这个场景令我无法挪步,几年前的此时此地,街头一片宁静,亮光皆来自月亮和星星。
  青藏铁路为西藏带来的变化竟如此巨大。
  然后,一路西行到了阿里,翻越喜馬拉雅山脉,走过千里羌塘无人区,愈加觉得那次大笑是多么浅薄。辽阔无垠的藏北大地,几乎只有三种颜色,连片的褐色裸石,白雪皑皑的山巅阴坡,河流湖泊岸边的苍茫牧草。同样是草,内地的草娇嫩水灵,与传说和神话有着不解之缘。藏北的牧草却沧桑凛冽,刚冒芽就像肩负沉重使命的中年男女一般。即便是这种牧草,也不是随处可见。车行数日,就没有见过一株高过脚踝的牧草,更见不到树木。一天又一天,见不到一顶帐篷,偶尔邂逅一个牧羊女,兴奋得互相招手,如同见到久别的亲人。汽车一会儿断了钢板,一会儿陷进冰河,一会儿又遇见狼群。终于到了县城,所有人买水度日。整个县城没有一辆出租车,只有到靠近那曲的县城,才有几辆出租车。每见到新绿色的出租车,我们就亢奋得大呼小叫。
  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为什么还生活着众多藏族百姓和外来者呢?
  一位教育工作者指着惟余莽莽的雪山对我说,那边就是邻国了,有的地方还属于争议区,边境上如果没有边民居住,多年以后这地方可能就是别国的领土了。
  我暗自思忖,这里长冬无夏,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连一棵树、一株草都不长,人怎么生存呀?这些边民牺牲太大了,祖祖辈辈与狂风和雪山为伴,孤寂一生,穷困终老。
  脑海中,第一次冒出“边疆”这个词。边疆,原来不仅仅是名词,更是真真切切的动词。一生一世,从出生到老去,当地人,边防军人,援藏者,千千万万的人流水般来到边疆,来到西藏,目的只有一个,稳定边疆,建设边疆。边疆稳定了,内地才会繁荣富庶,长治久安。
  当我翻过一座又一座雪山,爬过一条又一条沟壑,终于俯瞰到喜马拉雅山脉褶皱深处的一座县城时,有人指着荒芜的小城对我说,这个地方原本没有树木,有位县长从新疆带回了白杨树苗子,几十年过去,县城终于有了几十棵白杨,风过时哗啦啦响,那声音真醉人。这是方圆几百公里内仅有的树木,许多人骑马步行几天,专为看一眼它们。
  我问县长现在在哪里。对方说,退休后回上海了,听说回去以后也不适应上海的生活。年轻时来到西藏,为了修通从县城到阿里地区狮泉河镇的公路,带上锅碗一走数天,翻山越岭勘察路基。一个春节,发现他不见了,大家四处寻找,原来他在丈量一个沟坎。老县长也不容易,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在西藏,同事和朋友全在西藏,夫妻长期分居,得不到家庭温暖,也照顾不了妻儿老小,回到上海多孤单呀。
  有一次,我请一位当地官员帮忙寻找从阿里到拉萨的长途汽车。他是一位“藏二代”,父辈是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较早一批援藏者。他兴高采烈地对我说,曾经有一位知识青年,从内地千里迢迢来到西藏,有关部门希望他留在拉萨工作,所有部门任由他挑。可他希望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于是就把他分配到藏北的一个县当老师。校园里第一次响起了二胡和笛子声,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热闹。两个月以后,什么声音都没有了,那位老师也不知去向。有人到内地打探过,一点消息都没有,就像他从来就没有来过西藏。   记得非常清楚,听完这个故事,我俩相对而立,哈哈大笑。高原的阳光照在脸上,刺得两只眼睛不能同时睁开。
  在西藏自治区驻内地的一家干休所,我拜访了一位90多岁的“老西藏”。他面容慈祥,靠滑轮支架行走,汉语听力和口语都不错。我把自己的作品《阿里阿里》双手递到他手里,他摸着这四个大字,嘴角抽动,眼睛亮了一下。我说,中央医生,我来看你了。他望着我,看了许久,脸上忽地腾起笑容。
  那一刻,我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在不同场合听过他的故事和传说。他曾经在国民党部队服过役,新中国成立不久,随一支中央医疗小分队从北京到阿里。原本援藏时间为一年,但由于工作需要,往后的几十年都在西藏度过。由于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他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他终身未娶,却抚养了多名孤儿。
  十多年间,我数次进藏,经历、见识了许多。一个黄昏,我在狮泉河镇街头拦车,想去泥石流灾害的现场探访。一辆私家车应声而停,问我是不是陕西来的作家,我反问他怎么知道的。对方说,阿里这地方平时很少来陌生人,好不容易来了个女人,还是内地女人,不出三天全城人都知道了。我说自己的确才来了三天。
  由于西藏地域辽阔,人烟稀少,从一个县城到另一个县城通常有四五百公里,从一个乡到另一个乡,动辄上百公里,翻雪山、趟冰河是常事,大多还没有通班车,加之物价昂贵,食宿困难,经常得求助各方面的人。一次,我被安排到一家能洗热水澡的旅馆住宿,尽管洗澡水滴滴答答地连不成线,我依然感激不尽。刚住下就被请去吃饭,亢奋激动地吃过饭,有人对我拉拉扯扯,说要送我。我举起手机求助熟人,对方夺过我的手机摔到地上,机身和电池分离。次日清晨,还处在高原反应期,服务员打来电话,让我马上退房,立即走人。
  我带上所有行李,站在街道上,身旁就是万岁山。仰望嶙峋的山峦,那儿是寸草不生的烈士陵园,陵园里不仅埋着解放阿里的烈士遗骨,还有孔繁森的衣冠冢。一只雄鹰从狮泉河以南飞向昆仑山方向。那一刻,我“哇”地哭出了声。哭了几声强行止住——在这空气稀薄的万里碧空之下,号啕大哭是件极为奢侈的事,一口气上不来倒地身亡是常有的事。
  第一次讨饭,实在有些难为情。那是从神山冈仁波齐下来,我口干舌燥,肚子饿得咕咕叫,全身上下除了一根登山杖、一个空空如也的背包,连一个雪团都没有。正在我发愁怎样才能填饱肚子,以走完后面的几十里土路时,发现几个藏族人正围在荒滩上吃肉干喝酥油茶。迟疑了一会儿,我还是走了过去,连比带画,问能否买一点食物。有人聽懂了我的汉话,把一条风干的生羊腿递给我,还摇摆着手,意思是送给我的。我抱着讨来的生羊腿,面对高高的冈仁波齐雪峰,嚼得有滋有味。
  往后,无论在寺庙还是村庄,藏西还是藏东,经常能讨到饭吃。一位藏学专家对我说,在藏族人的理念中,乞讨与布施对等,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年后,这位藏学专家在欧洲讲学的时候去世,他只比我年长几岁。
  非常感念有机会接触公益慈善领域,特别是西藏公益慈善。我随志愿者一起四处走访,过县进村,救助大病儿童,将他们送进拉萨医院,送上前往内地的火车和飞机。回到内地,我把在西藏的所见所闻讲给众人,尽微薄之力宣传西藏,得到了爱心人士的支持。有人因此走上援藏和支教之路,捐款捐物属于常事。有次我在西安做讲座,一位老师当着听众说,几年前,杜文娟脸上布满惆怅嫉恨,现在满脸都是温和友善。
  这位老师的评价一点也不过分,西藏的确赐予我宽容和悲悯,这种变化以经历死亡和无常为代价。
  (本文节选自作者的长篇小说《红雪莲》后记,原载《红豆》2017年第5期,李 晨图)
其他文献
音乐的陶冶是用耳朵走心,在高山流水觅知音的路上,有时也会遭遇动乱时代焚琴煮鹤的大恸。  最具民国气质和音乐气场的就是丰子恺的这幅画了,孩子们唱得见嘴不见眼,先生一袭长袍、一把胡琴悠然自得,窗外柳枝已经吐芽。画题令人神往:村学校的音乐课。这就是传说中的学堂乐歌吧。    我们上世纪70年代的青春,面对的音乐歌曲大体有三种:样板戏,战地新歌,知青的歌。八个样板戏以京剧为主,几乎每天灌入几亿人的耳朵,从
期刊
曾雪梅    曾雪梅七岁时,喜欢趴在窗台上,仰面数飞机。飞机跟小鸟似的,翅膀不动地滑过去。时或起一记嘘声,仿佛有人吹口哨。地平线轰然颤动,团起阵阵乌云。曾雪梅觉得像是过年放鞭炮,便拍手欢呼。母亲兜头一掌道:“看啥西洋镜,东洋鬼子投炸弹呢,把闸北炸平了,还在南京路上开枪杀人。回头捉牢你这种不听话的小囡,扯成两爿,蘸蘸腐乳吃掉。”  是年,曾雪梅已开始念书。父亲说:“女小囡学点文化,以后不被婆家欺负。
期刊
两个人在山谷里走着,其中一人手指着山边,问道:“看到那座茅庐了吗?有个人与世隔绝,常住其间。他在寻找上帝,对世间万物视如敝屣。”  另一个人说:“他不会发现上帝的,除非他离开茅庐,结束孤独的隐居生活,回到世间与人们同乐共悲,在婚宴上与舞者共舞,在葬礼上隨灵柩旁的哭者一起痛哭。”  第一个人虽觉此言不错,但还是说道:“我赞成你说的一切,但我相信这位隐士是個好人。做一个真善的遁世者难道不胜过许多伪善的
期刊
吕蒙正出身寒微,后来入朝做官,难免有人瞧不起他。有一天退朝的时候,他听见背后有一个声音说:“吕蒙正是什么东西,今天也站在这里!”  吕蒙正的同事自告奋勇,要去调查这话究竟是谁说的。吕说不必:“我不想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如果一旦知道了,就终生不能忘记了。”  世上善于做出回馈的人很多,善于消化、享受回馈的人太少了。甚至有许多人在乱了方寸、失去控制之后,会犯许多错误去“喂养”那些谤词,反而使它们长成。 
期刊
那些一生都在追逐爱情的人,往往是从未真正得到过爱情的。关于爱情,最怕的就是还有“幻想的空间”,意犹未尽,最让人心痒。所以年轻时多谈恋爱,就是要把自己谈到心力交瘁。有一天你实在累得不行了,敲开某个人的心门,安安稳稳地住下来,从此才能过一辈子。  女人,要懂得示弱,更要懂得示强。示弱是小女人的娇嗔,不过用来调剂情趣;示强是大女人的风采,这才是安全感的保障。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强有力的伴侣来巩固生活
期刊
这些美丽的图像是由美国艺术家本杰明·格兰特使用几百英里外的地球軌道卫星拍摄并加工而成。“我想尽力表达的意思是:人类已经到了历史的关键点,我们的地球家园已经被深刻地改变。”格兰特说。他希望这些图像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地球之美,又能凸显人类对地球造成的严重影响。      (摘自微信公眾号“利维坦”)
期刊
出席一位日本教授的退职仪式,听他讲了人生好友的故事,原话直译——  上小学三年级时,班里来了个插班生,个子很小,不太爱说话,据说因为父母离婚,他转了三回学,变得不愿跟人说话。但不知为何,他跟我很合得来,也许因为我的个子比他还小。有一回我带他到我家吃我母亲做的家常饭,他很高兴。不过,很快他又转学了。之后,我们将近30年没见。有一回很偶然,我们同在一家咖啡店,他认出了我,而我完全认不出他了。那时他已是
期刊
在所有吃饭的仪式中,吃航餐最像做礼拜,乘客们循规蹈矩地坐在各自的位置上,十分主动地拿一根带子把自己缚住,广播里叫干吗就干吗,每个人都怀着对死亡的恐惧,不停地喝水、喝饮料、喝茶、喝咖啡。当手推车第二次推来小山一样的份餐,每个人心里都“噢”地欢呼一声。其实那些东西多半难吃得要命,放在锡纸盒子里的盖浇饭,一个奇怪的果冻、蛋糕、面包,甚至还有一小包榨菜,非中非洋,一律带着冷冻厂的腥味儿。吃的时候邻座的人会
期刊
“如果你知道,这将是世界的最后一夜,你会怎样?”  “我会怎样?从没想过。”  他往杯子里倒了一些咖啡。客厅里,两个小女孩儿坐在地毯上,在绿色防风灯的灯光下玩积木。咖啡的香气弥漫在傍晚的空气中,给人清爽舒适的感觉。  “那你现在不妨想想。”他轻轻地搅着咖啡,“一切都要结束了,就像合上一本书。”  “这我就不明白了。”  “说真的,我也不明白。一种感觉罢了。有时我害怕得要死,有时一点儿也不怕,不仅不
期刊
我的女儿和儿子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入了美国籍,孙子和外孙女都生在美国,自然是美国人了。也就是说,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都是美国人,这使我深感遗憾。    我并不认为美国是什么天堂,它的社会同样存在着种种问题,而且有些问题非常严重。但相对来说,人们比较自由。我的孙子Brady,现在13岁,上初中二年级,他小学五年级时,在全美数学考试中取得第二名,纽约州第一名。他是他们小学中唯一被亨特中学录取的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