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扎根在新疆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留在这里。”大学生村官邓策,不是新疆人,却胜似新疆人。从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在新疆择业、创业、安家。
  邓策,不是新疆人。1983年,他生在陕西省汉中西乡县,20岁前都生活在那里。
  邓策,是新疆人。2003年考入新疆农业大学后,选择在新疆择业、创业、安家。
  他,一米六七的个头,身板单薄,利索的小平头衬着黑瘦的脸,常穿一套洗得有些发白的迷彩服,好像随时待命出发的战士。
  2009年9月的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说起邓策工作的事。
  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遇事却很有主见。“新疆大得很,娃有奔头,还是去新疆找工作好。”
  说走就走,国庆节时,邓策来到乌鲁木齐,同学们大多都选择了留在城市里谋生,而他通过一则招聘启事,来到偏僻的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应聘温室大棚基地技术员。
  新地乡距离县城36公里,海拔1460米,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不完善。为了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乡党委改造升级传统农业,启动温室大棚建设。
  六户地片区荒凉的山丘上,新建的100座大棚横成排、竖成线,非常壮观。邓策看在眼里,喜上眉梢。“规模这么大、设施如此齐备的大棚,全疆也找不出几个,干不好不给我发工资都行。”
  “寒窗十年就种大棚?你傻呀?去了就是吃苦,还是留在城里发展吧!”一位要好的同学劝他。
  “我是农民的儿子,学的也是农林专业,别的我不干。”邓策铁了心要种大棚。
  “一天50元钱,管吃住,干得好再加奖金。”基地负责人王东也看中了眼前这个小个子。
  邓策一头钻进大棚,与农民工一起平地、打埂子、上棉被,虚心向技术员请教。一个月后,王东放手让邓策管理育苗棚、做种植计划、安排工人干活。
  他吃住在基地,刻苦钻研温室大棚种植技术,育苗、选种、移栽、浇水、打叉……样样干得一丝不苟,还常常半夜起来看天气、架煤炉,天麻亮就起床卷帘子下地。
  在邓策精心管理下,大棚蔬菜长势旺盛,新地乡大棚一跃成为全县的“标杆”,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2009年冬季到2010年春季,基地纯收入100万元。
  丰收的景象印证着母亲的话,他觉得浑身充满干劲。
  “在这落地生根吧,一定能大有作为”
  邓策在大棚种植技术管理上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2010年3月底,州领导到大棚检查工作,听完邓策的介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就在这落地生根吧!有这么好的条件和机会,一定能大有作为。”
  这时,随行的吉木萨尔县原县委书记朱发林幽默地对他说:“小伙子,你好好干,工作不是问题。但媳妇不能给你‘发’,得自己找!”朱发林叮嘱乡领导想办法留住邓策。
  爱才、惜才的新地乡原党委书记董兆新想方设法帮邓策迁移了户口,并鼓励他报考大学生村官。
  当年6月,邓策被破格录用为新地村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主任助理、新地乡设施农业专干,同年被评为“优秀大学生村官”。
  2011年6月1日,吉木萨尔县委决定,破格提名邓策为泉子街镇副镇长人选,他以高票当选。
  泉子街镇也是山区乡镇,是乌昌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之一。当时正是昌吉州发展设施农业的高峰期,该镇1200座各类大棚也进入到稳定巩固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
  邓策上任后,先后前往各地市场考察,大胆从山东等地引进蔬菜及林果新品种。他亲自浸种、拌药、催芽、育苗、定植,先实验再推广普及。
  2012年,邓策结合工作经验和积累,总结出适合本地种植的设施农业常规蔬菜栽培管理技术,起草编写了辣椒、花椰菜等10种蔬菜(水果)的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并通过自治区评审,于2013年3月1日发布实施,使泉子街镇成为全疆首个制订《蔬菜地方标准化操作规程》的乡镇。他汇编了《吉木萨尔县设施农业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为该县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现代农业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邓策邀请自治区相关部门,对泉子街镇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产地、产品进行认证,申报注册了“桦泉”牌商标,将桦树园子村千亩设施农业基地成功创建为国家蔬菜标准园。
  机会总是垂青能干的人。自治区农科院、伊犁州林科所等单位看上了邓策,纷纷以升职、加薪等条件来“挖”他,邓策动过心。
  可是此时的新地乡因为缺乏技术支撑,不少大棚闲置。“哪里更有奔头?谁更需要他?”权衡再三,他作出了让人吃惊的决定,向组织递交了一份调动报告,他要回新地乡。“父母永远留在了这里,我要留在这”
  2013年7月,邓策重新回到新地乡。
  在大棚基地,他习惯性地一呆就是一天。他提出把菌菇种植和养牛引进大棚基地,盘活闲置资源,建议得到乡党委支持。
  很快,大棚又传出欢笑声,种植菌菇效益最好的一个棚每天纯收入2000多元;养牛的大棚里,几百头体格健壮的牛儿满圈撒欢。
  忙,成为邓策工作、生活的主基调,可他喜欢。
  邓策的工作日志记得密密麻麻——
  5月14日,负责从奇台县调运海棠果树苗,带林业站干部和农户到示范园栽植……
  6月1日,组织石场沟村哈萨克族村民到宝明矿业面试,123人与企业初步达成务工意向……
  6月12日,带队参加全县刺绣大赛,获得一个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不到两年时间,邓策主笔或参与撰写调研报告近20篇,参与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工作30多项,成功使乡里新天地惠农合作社的“惠农”牌土豆创建成新疆名牌产品。
  邓策是孝子,2014年元旦结婚后,把父母从陕西老家接到身边,彻底安下心大展拳脚。
  2014年5月8日是母亲节,邓策给母亲买了两身新衣服。穿着新衣,母亲流泪了:“新疆就是有奔头,娃有出息了。”
  然而一连串的变故接踵而至。
  8天后,闲不住的母亲到邓策工作过的大棚基地帮忙,一辆铲车不慎撞倒了新砌的砖墙,把母亲砸倒在血泊中。
  董兆新回忆当时的情景:“邓策在赶往医院的路上,紧紧怀抱着浑身是血的母亲,面色苍白,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没有落下,不是一般的坚强。”
  54岁的母亲就这样走了。邓策掩抑住心中的悲痛,把母亲安葬在上班能经过的县公墓,以这样的方式多看看老人。
  祸不单行。12月5日,坚持独居的父亲因煤气中毒生命垂危。因为工作太忙,邓策分身无术,只得白天请护工照料父亲,晚上自己陪。最终父亲还是走了,连即将出生的孙子也未能瞧上一眼。
  安葬父亲那天,邓策在坟前长跪不起,“爸妈,儿子不孝,没有照顾好你们,也没有把你们送回老家安葬,你们就陪着儿子一起在新疆吧……”
  人生的变故和痛苦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格和定力,邓策挺住了。
  在春耕现场,在排水渠边,在丈量小麦面积的田间地头,在邻里调解纠纷的现场,邓策始终在忙碌。
  新地乡党委书记张艳珍证实,在一年多时间里,虽然邓策承受了如此大的人生变故,但没有请过一天额外的假。
  在父亲离世一个半月后,邓策的儿子在啼哭声中来到世界。新生命的到来,给了邓策新的温暖与力量。他给儿子取名邓王泽,希望儿子能铭记新疆的恩情,惠泽一方水土。
  远在深圳的弟弟心疼他,想让他离开新疆兄弟团聚,他拒绝了,“是新疆给了我机会,让我成长,如今,父母永远留在了这里,我儿子出生在这里,这里的百姓也需要我,我要留在这里。”
其他文献
“新疆,我来了。一年志愿者,一生西部情,既然选择了西部,来到新疆服务,我们就不会做过客,就打算扎根这里……”这是每一位志愿者真情的告白。  《新疆,我来了》是新疆青年杂志社副社长路海龙正在筹备出版的一本书。作为扎根新疆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一员,路海龙有着深深的“志愿者情结”,从千里之外的山东来到新疆立业又成家,路海龙对新疆满怀感恩。他试图用这样一本书,用100位年轻人投身西部的志愿历程,折射不一样的
期刊
以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标志,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  天蓝蓝,空气优良市民舒心。耗资近300亿元实施煤改气工程治理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让乌鲁木齐常见蓝天白云”的承诺,掷地有声;  花艳艳,乡村农庄鸟语花香。249万农牧民受益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2015年,全区1700个行政村得到整治”的目标,备受期待;  水清清,水质变好鱼蟹肥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
期刊
“新疆,我们来了!”大学生志愿者们用联名信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愿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奉献青春和热血的真挚感情。他们告诉记者,来新疆,缘于党和人民的一声召唤:“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把这声召唤,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西部计划志愿者是我最想选择的路  “毕业有很多路可以选,西部计划志愿者是我最想选择的路。”当记者问来自河南安阳师范学院的志愿者高晓丽,为什么来新疆时,这个年轻的
期刊
时光荏苒,转眼已十年,回首青春往事,依然不悔来路。  记得大学生“西部计划”的宣传标语:假如人生能活七十岁,用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来做志愿者,让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十年前,当我徘徊在即将离别的校园,虽然对美好的未来有着无限憧憬,但是面对的就业形势却暗淡无光。得知“西部计划”在招募志愿者,我积极报名,如愿成为一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  非常清楚记得是2005年7月18日,我与家人别离远行时的
期刊
扎扎实实访民情以心换心 切切实实惠民生造福百姓——塔城公路管理局第二批“访惠聚”工作队工作纪实  2月15日,塔城公路管理局党委严格落实塔城地委对2015年“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工作安排,第二批住村人员共计18人分别到达各住村工作点,其中一支由锡伯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4种不同民族组成的6人工作队也如期抵达沙湾县西戈壁镇金河畔村,工作队队员带着不管多辛苦,一定要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做好工作,
期刊
老公谈起要再次回到新疆时,我的心为之一颤,这预示着我们要与新疆第三次亲密接触了。  十年前,我们刚刚走出校门,还是热血青年,踌躇满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吟着岳飞的《满江红》,伴随着第一批大学生志愿西部计划,我们来到了新疆,这个曾经只有在梦里出现的疆域。  丰满的热情和豪迈被骨感的残酷现状击得粉碎,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为了我们的承诺和誓言,也为了我们自身的锤炼。  
期刊
不经意间,来新疆已有五个年头。闲时想来,那些美好的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帧帧迎头涌上,历历在目。  当我拿着西部计划录取通知书,背上行囊,踏上西行的列车,在历经40多个小时,到达离家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乌鲁木齐的时候,发现这里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荒芜、那么条件艰苦,这边除了茫茫戈壁,植被稀少点外,城市的发展和功能与内地无异。  正值7月的乌鲁木齐,晴空万里,一片朝阳似火,却也有阴凉处的丝丝凉意,沁人
期刊
服务新疆,不曾后悔。  在我意识里只有玻璃珠子和泥巴的时候,就经常听老人们说在中国地图的尾巴上,有一个叫新疆的地方。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盛产美味的葡萄干、杏干等,但那个地方几乎没有什么人烟,有的只是数不清的牛羊和无尽的风沙。  2009年5月,我兴奋地告诉父母,我报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就这样,我圆了儿时的梦想,来到被誉为童话边城的布尔津县。  童话世界里并不是一切都很美好。2010年阿勒泰地
期刊
五月的边疆,花草树木开始葱茏起来,一场雨下来,天地间微尘不兴,都随了风雨从天而降。  一滴滴,顺着绽绿的树叶落下,似一条通向过往的线,在空气中将思念汇集。一条条,似脑海中纵横交织的线,记录我数十年的人生轨迹,细述着曾经的经历与梦想。  2004年,大学毕业之际,面临着工作和参加“西部计划”的选择,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现在,整整十年。  十年是个有
期刊
“各位旅客请注意,由济南发往乌鲁木齐的K1338次列车准备检票,请各位旅客准备好车票排队,依次检票。”  当我听着广播随人潮又一次登上这辆列车时,我的记忆深处总会不自觉地想起2013年的那个夏天,那个让我疯狂的夏天,那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夏天。  我开始和其他同学一样进入找工作的大军中,直到那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团委面向全国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开始心动了,进入系统填报了志愿,第一志愿是新疆。  先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