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尤其是教学难点,如同学生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绊脚石。而这许许多多的“绊脚石”,有的是由于知识内容本身的性质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基础和心理障碍造成的,还有的是由于教学行为不当而人为造成的。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产生教学难点的基本原因
学生感性认识不丰富 初中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建立,往往需要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但有不少学生,平时不爱动手操作,不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对课本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缺乏感性认识,当然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例如,学生对“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虚像”很容易理解,但对“小孔成像特点”以及“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由于缺乏感性的认识就很不理解,因而形成教学上的难点。
概念有联系,方法相类似,容易混淆 有一些物理概念,其内涵或外延有相联系或交叉之处,如果不注意它们之间的异同,常会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造成理解和应用上的错误,形成教学难点。例如,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F=ρgV排,液体内部压强公式为P=ρgH,两个公式很相似,而且浮力与液体压强有联系(浮力的产生原因就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因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不少学生常用计算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来计算浮力大小,而且还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和它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学生思维定势及分析能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迁移原理是教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正向迁移有利于学习新的知识,但思维定势引起的负迁移却严重干扰学生对新的概念及原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给物理教学带来较多困难。例如,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学生常常有这样的错误观念:即认为物体的惯性与它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这个错误观念似乎早已形成。尽管教学时老师再三告诉他们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但是到具体问题,学生的思维定势仍然起作用。比如,认为开得快的车子不容易停下来,开得慢的车子容易停下来,就是由于两种情况下车子的惯性大小不同造成的。
突破难点的主要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来突破教学难点。
视实验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 许多难点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物理表象,不能展现物理过程,缺乏感性基础导致的。因此要重视实验,能留给学生自己做的实验,教师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做,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体会以及感悟物理过程、物理规律等更是无法代替。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物理实验不能停留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要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以及大自然中去。
教师应注重分散知识难点 分散知识难点是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对于难点问题,不可企图一次就能解决,一堂课就能搞定,而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掌握的过程。难点问题每堂课渗透一点点,不断加深,不断提高要求,就像父母领着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登上楼梯一样。
物理教师的讲解力求生动形象,准确到位,通俗易懂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掌握的物体知识还很少,要让他们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确实有一定难度。不仅需要大量的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支撑,还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很轻松地很自然地掌握抽象的知识。例如,许多同学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车子开得越快越不容易停下来,说明惯性与速度有关”,这时教师如果仍以书本上的抽象知识“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它与运动状态无关”来硬压学生改变自己的观点,学生心里越是不服或是口服心不服,到时还会出错,教师更不能用高中的物理知识“牛顿第二定律”来详细解释这个现象,那怎么办呢?不妨举个简单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车子开得快难停下来,不是车子快时惯性大,而是车子初速度较大时,要让它停下来,其速度的变化量大,难度当然大了。如车速从每秒20米减到0与从每秒1米减到0,就像让同一个人从20级台阶上跨到平地上与从1级台阶上跨到平地上相比,哪个容易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中兴实验学校)
产生教学难点的基本原因
学生感性认识不丰富 初中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建立,往往需要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但有不少学生,平时不爱动手操作,不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对课本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缺乏感性认识,当然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例如,学生对“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虚像”很容易理解,但对“小孔成像特点”以及“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由于缺乏感性的认识就很不理解,因而形成教学上的难点。
概念有联系,方法相类似,容易混淆 有一些物理概念,其内涵或外延有相联系或交叉之处,如果不注意它们之间的异同,常会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造成理解和应用上的错误,形成教学难点。例如,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F=ρgV排,液体内部压强公式为P=ρgH,两个公式很相似,而且浮力与液体压强有联系(浮力的产生原因就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因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不少学生常用计算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来计算浮力大小,而且还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和它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学生思维定势及分析能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迁移原理是教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正向迁移有利于学习新的知识,但思维定势引起的负迁移却严重干扰学生对新的概念及原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给物理教学带来较多困难。例如,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学生常常有这样的错误观念:即认为物体的惯性与它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这个错误观念似乎早已形成。尽管教学时老师再三告诉他们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但是到具体问题,学生的思维定势仍然起作用。比如,认为开得快的车子不容易停下来,开得慢的车子容易停下来,就是由于两种情况下车子的惯性大小不同造成的。
突破难点的主要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来突破教学难点。
视实验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 许多难点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物理表象,不能展现物理过程,缺乏感性基础导致的。因此要重视实验,能留给学生自己做的实验,教师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做,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体会以及感悟物理过程、物理规律等更是无法代替。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物理实验不能停留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要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以及大自然中去。
教师应注重分散知识难点 分散知识难点是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对于难点问题,不可企图一次就能解决,一堂课就能搞定,而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掌握的过程。难点问题每堂课渗透一点点,不断加深,不断提高要求,就像父母领着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登上楼梯一样。
物理教师的讲解力求生动形象,准确到位,通俗易懂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掌握的物体知识还很少,要让他们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确实有一定难度。不仅需要大量的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支撑,还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很轻松地很自然地掌握抽象的知识。例如,许多同学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车子开得越快越不容易停下来,说明惯性与速度有关”,这时教师如果仍以书本上的抽象知识“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它与运动状态无关”来硬压学生改变自己的观点,学生心里越是不服或是口服心不服,到时还会出错,教师更不能用高中的物理知识“牛顿第二定律”来详细解释这个现象,那怎么办呢?不妨举个简单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车子开得快难停下来,不是车子快时惯性大,而是车子初速度较大时,要让它停下来,其速度的变化量大,难度当然大了。如车速从每秒20米减到0与从每秒1米减到0,就像让同一个人从20级台阶上跨到平地上与从1级台阶上跨到平地上相比,哪个容易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中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