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学人一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移情问题初探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个案实务研究的方法,首先從移情的概念入手,借助社工亲身在武汉高校社区所做的空巢老人社区照顾个案,对老人对社工表现出的移情现象以及产生移情现象的特殊和非特殊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理论解释,同时从社工当时对该移情现象的处理方式进行理性的评价,从而获得对该种现象的处理经验和反思总结,以期为自己和同工在日后再遇到类似移情问题时提供参考意见和理性指导。
  关键词:移情 空巢老人 情感投射
  一、序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一直呈现出严峻的趋势。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机会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国深造和发展,这就导致了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沦为空巢老人。本文的研究背景来源于笔者在武汉某高校社区一个空巢老人家庭进行社区照顾过程中的真实经历。案主作为典型的空巢老人独自居住,自理生活。在社工服务的过程中因缺乏家庭的关怀而逐渐对社工产生了移情现象。因此,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对笔者曾做过的空巢老人社区照顾进行还原,重点在于还原社工在服务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案主移情现象和社工当时的处理方式,以及后期的反思和总结。在进行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中,社工往往会遇到许多始料未及的情况,比如案主的移情,如何正确且有方向地去处理案主的移情现象,是需要社会工作者努力探究和经过实践而不断积累的。移情和反移情的理论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疗法中常出现,而社会工作理论对它涉及并不多,但是该现象的发生其实是很常见的,无论在老年社会工作还是青少年社会工作中,案主因为特殊的成长或情感经历,都较易对工作者产生移情,而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甚而是鼓励这种移情现象,就会对个案工作服务产生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在社会工作中,研究移情现象的发生并及时而合理地处理移情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在理论和实务的衔接上其实是有所欠缺的。本文旨在从社会工作实务出发,通过所做的社会工作实习中的个案研究,增强移情理论对实务的指导,同时结合笔者自身的反思和总结,对移情现象进行研究初探,希望借此对社工理论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巧妙的运用。本文也将结合需求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区照顾和老年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对移情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当理论被深刻认识后,在实务进行过程中就免除了对特殊现象缺乏敏感性的问题。
  2.现实意义
  在社会工作服务进行过程中,移情现象一定会对服务的开展产生影响。对工作者来说,案主的意愿是我们的服务目的和宗旨,我们希望不仅案主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并且能够为案主增能,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优势视角坚信案主是有能力的,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都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资源链接帮助其重新适应社会。而案主移情无疑会影响正常的社会工作服务,案主对工作者特殊的情感投射和依赖会导致案主偏离自我抉择、独立做决定的轨道。因此,如何解决在服务过程中的案主移情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个案工作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最终个案工作介入是否产生效果。
  (三)研究综述
  1.移情在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研究现状
  移情理论的兴起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的审美心理学研究中。在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中,移情被翻译为“transference”,指在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将自己对过去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过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在庞卓恒、王京春的《移情的发生机理、活动主体及认识论含义》一文中,作者解释移情是一种人将亲身经历的东西,力量、感觉、努力和意志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件中去的过程。心理学的移情主要出现在咨询过程中,成为资访双方的一大困扰,直接影响咨询效果。表现一般如受访者不再关心自己的症状和问题,反倒关心起咨询师的感受,刻意迎合咨询师。在有关移情的心理学文献中,不难发现心理学对移情现象并不是一味排斥的,如果移情发生在咨访双方身上,咨询师不能过分伤害对方的情感,破坏好不容易建立的专业关系,而应采取冷处理方式,保持中立位置,直面受访者的问题和症结。
  2.本文研究的创新
  移情这一概念在社会工作实务方面的文献并不多见,而社会工作对于移情的界定也与心理学比较接近,只是因服务方式的不同导致表现的形式不同。笔者就针对实习过程中案主的移情表现来分析社会工作中的移情问题,并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来解释该现象的发生,同时提出笔者自己的反思与总结。
  (四)重要概念界定
  移情本指一种审美心理,即在审美过程中,当审美者全神贯注地观察、欣赏某一事物时,由于情感和想象的强烈作用,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对象,从而达到物我一体的作用。我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者、开创者之———朱光潜先生,曾把这种“主体将情感移置灌注到客体”的移情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性化”。
  在社会工作中,移情表现为案主不把工作者看作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员,而是把早年情感生活经验中对特定某人(尤其是父母)的特殊感受或反应投射到工作者身上,把其当作案主早年情感生活经验中的特定某人看待。移情是精神动力学上常用的名词。精神动力学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内在的潜意识上的意义,一个成年人当年对别人的态度和反应常受其早年生活经历的影响。案主在早期生活中和那些对其心理影响较大的人接触时的态度与反应模式将会带入其随后的成年生活中。在移情过程中,由于对象的错置,案主的态度与反应常常是不适当的,妨碍了正常的交往。来到机构求助的案主,大多处在无助的状况中,且有扭曲的感觉与心理,容易退缩到儿童时期对父母保护的需求以及对权威的恐惧情绪状态。因而,在个案工作过程中,案主容易产生移情反应。
  与移情相对应的反移情是指工作者对案主产生一种非现实的感情、态度与反应。这种感情往往是专业人员过去与他人关系的经验之一,如今把它转到其所服务的案主身上。不管是美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工作,移情这个概念都有类似的部分,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社工在社区照顾的案主身上感受到了明显的移情现象,因此对此现象做了一个分析。只有我们认真分析移情现象,并对其进行理论解释和分析,并且从社工处理的方式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才能更好地在现实的社工服务过程中处理移情问题。   二、案例分析
  (一)背景資料
  案主李奶奶,80岁,空巢老人,为武汉市的退休干部,现独居住在武汉某高校教职工北区宿舍。案主患有较轻度的帕金森综合症,仍坚持生活自理,但明显已有困难。案主育有一儿一女,现都居住在美国。案主老伴于2014年年初去世,老人处于丧亲初期。家中只有女婿相伴,而女婿因平日工作繁忙,每天晚上9点以后才回家且与老人无太多交流。因老人处于丧偶初期且独居,十分需要陪伴和开导,且生活照料问题需要解决,案主主动找到社区居委会,希望能有社工或志愿者对其进行定期陪伴和情绪疏导,并帮助老人完成一些日常家务打扫等工作。
  案主丧偶后情绪不稳定,常会伤心哭泣,经常讲述老伴生前的生活点滴,对老伴十分想念,无法走出丧偶的阴霾。其家中设有灵堂,每天祭拜,并时常购买鲜花或采摘野花布置灵堂。社工初次去案主家中也祭拜了老人。该个案是社工在专业课程实习中负责的,时间始于2014年5月,地点是武汉市某高校社区教职工区,原计划的实习时间是一个月,但是在实习结束后,案主一直与社工保持着联系。
  (二)案主的过往生活经历
  案主李奶奶本是南京人,后到武汉读书并嫁到当地,近些年与南京的亲人已经鲜有联系。案主的老伴左爷爷是左宗棠的第五代传人,也是武汉某高校附中的创办人之一,生前在高校储备处工作,后任楼栋栋长,案主说老伴生前性格温和,宽厚待人,谦和善良,受到许多人的爱戴。这也是案主无法接受老伴突然离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案主常说“怎么该享福却走了呢,老左。”
  提到案主的子女,案主的儿子在国内读完大学后便赴美留学且在美国生活至今。案主和老伴曾多次赴美国看望儿子一家,但是都没有在美国生活的想法。就案主解释,因为儿媳是美国人,其观念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不认可养儿防老的说法,并且儿媳的父亲也是独自生活,后不幸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在自己家中去世。所以案主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去美国让儿子为自己养老送终的。同时,案主也很难放下已经习惯了的国内生活。案主的大女儿目前也在美国陪伴儿子攻读博士学位,并表示会在儿子博士毕业在美国找到工作后回国,但是已经近一年过去了,案主的女儿只在父亲去世时回来过一次。案主的女婿在国内,会在晚上工作结束约9点以后来看望老人,但是案主与女婿的关系并不亲近。社工观察到,案主都是一个人去医院看病住院,并且抱怨女婿只去看过她一次,从不陪她去医院。让案主最难以释怀的是在案主的老伴病重时,儿子女儿都不在身边,老伴十月份开始住院,直到将近除夕儿子女儿才从美国赶回来,在儿子女儿见到病重的老人后的第二天,老人去世。案主老伴去世的那天正好是除夕夜,案主每次说起都不住地悲伤哭泣。现阶段案主仍独自生活在国内,照料自己的衣食起居,她曾去居委会请求主任帮其寻找一个小时工,主任建议案主去养老院,案主的态度是不能接受。
  (三)案主移情现象的判断与识别
  社工初步与案主建立关系时,案主处于丧偶初期的悲痛阶段。案主习惯性地向旁人叙述老伴的离去,并会止不住地哭泣。所以社工首先把介入的重点放在了处理案主丧偶的悲痛情绪上。社工通过叙事疗法探寻案主对老伴离去的真实心理。在经过2—3次的谈话后,案主再提到老伴的离开,情绪已经不会像之前一样激动,只是觉得老伴离开得早,语气中充满了遗憾的意味。社工也主动将案主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当下的生活上。如案主喜欢去寺庙里拜拜,社工在案主的邀请下陪同案主去寺庙烧香。并向案主介绍社区服务站的一些设施和使用方法,同时鼓励案主多与外界沟通,可以同社区邻里一起散步聊天等。
  随着专业关系的稳定建立和个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同案主的关系似乎也变得亲密起来。案主也常常会询问我们的日常情况。因为案主一个人生活比较孤单,我们也会将自己的生活趣事分享给案主。随着关系的深入,我们开始发觉了移情现象的产生。首先是案主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更希望通过我们帮助她来解决。有一次案主接到了诈骗电话,虽然案主并没有向骗子透露过多信息,并未导致财产损失,但是案主还是要求我们陪同她一起去报案。其次,案主曾要求我们参加她的非常私人的家庭活动,比如让我们陪同她去墓地看望去世的老伴,请我们在家中的灵堂为案主老伴烧纸钱祭拜,以及让我们陪同她去寺庙烧香拜佛。在个案工作结束后,案主仍打电话给社工前去帮忙解决问题,曾经的几段谈话记录也体现了案主的移情表现。
  访谈片段一:这段谈话发生在我们陪同案主去寺庙祭拜的路上,案主碰到了几位熟人时的对话。
  熟人:这两个姑娘是谁啊?
  案主:这是我的两个女儿,居委套找来照顾我的,比亲生女儿都要好啊,陪我散步,照顾我,对我可好了。
  工作者:奶奶,您怎么称呼我们是女儿啊?
  案主:因为你们对我好,就像我的女儿一样。我的儿子去美国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辛苦养大的儿子就丢在美国了。
  工作者:奶奶,其实您可以常和他联系,也可以要他回来看望您或者您去美国啊,您的身子骨那么硬朗,一定可以的!
  案主:他很忙没有时间回来看望我的,而儿媳妇不喜欢和老人一起住,也不喜欢老人干涉他们的生活,所以我也不可能去美国生活的。
  案主已经不是第一次向别人介绍我们是她的女儿,按照年龄和辈分,隶主称呼我们为她的孙女儿更为合理,但是她坚持叫我们女儿,实际上更像是对儿女不在身边的这种缺博的心理安慰和弥补。案主因儿女不在身边,缺乏家人的关心,所以将我们移情为她的女儿,这种情感投射是源于案主现在情感上的孤独和无法感受到的家庭温暖。
  访谈片段二:
  这段谈话发生在我们的最后一次个案工作服务中,我们需要对案主进行离别情绪的处理,尽管我们在实习开始时就和案主约定了服务时间并且在上一次服务时向案主表明了这次是最后一次服务,但是案主对我们服务的结束还是表现出了无法接受和抗拒。首先案主要求我们帮助她寻找一张碟片,社工翻遍了柜子中的上百张碟片后无果,服务时间拖延了将近一个小时之久,最后案主送别我们时潸然泪下。   工作者:奶奶,这是我们进行的最后一次社區照顾服务了。看到您现在每天开开心心的,开始注重养生和邻居们散步聊天,我们觉得您做的特别好,希望您接下来也好好照顾自己,健健康康的。
  案主:(反复询问)你们以后就不来看我这个老太婆了吗?
  工作者:奶奶,我们会去居委会和主任说为您再安排两名志愿者进行服务的,而且我们有空会来看望您的。
  案主:那你们什么时候来看我啊?
  工作者:这个要等到我们考试结束后了。
  案主:那好,那我等你们给我打电话,谢谢你们愿意来看我这个糟老太婆。
  在期末结束后,我们遵守约定去看望了案主,案主对我们的到来表现得十分热情,为我们煮了绿豆粥,还询问我们假期回家要不要给父母带东西,她去准备。我们婉言谢绝了案主的好意,询问了案主的健康状况,案主说一切很好,只是对儿女的想念溢于言袁。在离开前,案主希望我们开学后能来看望她,我们再次答应了。
  访谈片段三:
  这段内容是案主给社工打的一通电话,这通电话是在实习结束后的第三个月。之前,因为和案主的约定,社工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案主一次。
  案主:小杨么?我有个事情想求你帮个忙。
  工作者:奶奶您说就好,不用说求,什么事情啊?
  案主:我的儿子要回国开个会,所以我要去上海和他会合,你能不能来帮我剪个脚趾甲?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需要你帮忙。
  工作者:好的,周末我去看望您。
  不得不提到的是,从我们开展个案工作开始,就负责案主的一些简单家务。一是因为案主年纪大了却不愿请保姆,有的活动是真的无法单独完成;二是因为这的确是快速与案主建立关系的有效方法。至于帮助案主剪脚趾甲,是因为案主以前是和老伴互相为对方剪脚趾甲,而案主的老伴去世后,刚好我们介入了个案,于是剪脚趾甲也成为了我们的简单家务之一。
  让社工很难理解的是,案主是去见儿子的,但是却不想让儿子帮助她剪脚趾甲,反而一定要求社工去做。极力在儿子面前表现得体面一些,不知是因为许久未见儿子的疏离感,还是想要去展现一个母亲的尊严,让儿子放心她一切都很好。这件事使社工觉得对案主来说,社工是更为亲近的,可以看到她的脆弱和需要的人,而不是她的儿子。
  三、移情现象的理论和非理论解释
  (一)心理学的理论解释一精神分析治疗阶段理论
  在心理学中,当代分析治疗没有一个统一的过程模式,但也没有太大的分歧。按照亚罗(Arlow,2000)的说法,治疗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阶段、移情发展阶段、修通阶段和移情的解决阶段。该理论也表明了移情是精神分析治疗中的常见现象。在长时间的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会逐渐出现一种特殊的表现,他不再关注自己的疾病,而对治疗者变得越来越有兴趣。他与治疗者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密切,似乎治疗者正变成他个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这便是病人对治疗者发生了移情。移情的实质是当事人对过去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如父母等亲人的情感在治疗师身上的投射。
  移情作用的分析是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工作之一。他帮助当事人区分幻想与现实、过去和现在。当事人在理解过去的经验行为怎样影响、决定着他现在的行为和体验后,就能选择较为灵活而非刻板的行为方式,并做出更适当的选择。同时,治疗师应警惕反向移情,面对当事人的奉承、表扬、批评等其他情绪的表达,治疗师应保持足够的客观。而接下来的修通和移情解决阶段,主要是依靠治疗师运用各种以解释为主的技术,结合自由联想的材料和移情表现,向病人揭示他的无意识欲望和无意识冲突,使病人了解症状的真意,获得并加深理解和领悟,尤其是情感性领悟。对移情的解决主要还是靠解释。在终止治疗前,对当事人关于结束治疗后的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望要给予重视,使之具有现实。
  (二)社会工作的理论解释
  1.需求理论
  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是社会经济进步和现代人口结构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但空巢家庭的增多会给社会、家庭及老年人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空巢老人会有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
  案主作为典型的空巢老人,在经济供养方面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案主是发改委退休干部,每月有4000元的退休金,足以覆盖所有生活花销。案主日常的医疗花销也有医保保障。在生活照料问题上,由于案主已是80岁的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处于衰退的状况。子女在老人生活照料上的缺位,使其在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如我们的案主李奶奶就曾独自在家关窗时不慎从椅子上跌落,好在老人有惊无险,但是类似事件是很令人后怕的。空巢家庭问题的实质就是老年人安全带发生危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强。如果老人身边缺少监护人,他们与家人及社会之间的信息就发生了断层,将导致安全带出现松弛甚至断裂。而在精神慰藉方面,这是案主最大的痛楚,也是案主移情的根源之一。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即孤独感,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案主就是空巢感强烈的一类老人,她常常觉得自己是被儿女抛弃了,又丧偶不久,自己一个人在国内没有亲人,孤独可怜,每次谈到国外的孩子,案主都不禁潸然泪下,不能自已。老人并没有为空巢生活的到来做好准备,对老年生活没有做好规划。对案主来说,老伴的去世是突然的,女儿去美国一年都不回来也是她不能接受的,因此老人在心理和情感上对于突如其来的空巢期是接受不了的。而子女认为老人不愁吃住就没事了,往往忽视了与父母的精神交流和情感慰藉。案主的儿子和女儿每周给案主打一次电话,据案主描述无非是问问案主的身体好不好,过得怎么样,而案主只会说她很好,事实上案主的身体一直都不太好,常常需要自己一个人去输液。但是她不忍自己远在国外的孩子担心而不得不撒谎。案主向我们描述,每次看到自己的病友都有儿女陪伴,心中十分酸楚。所以案主的移情表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生活照料上日渐不能自理,以及缺少与家人的精神交流和情感慰藉。   2.社会支持理论
  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于本个案的案主而言也不例外。社会支持主要依靠正式的社会支持网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前者的支持主要是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社区正式组织的帮助等,后者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亲戚、邻里、朋友、同龄群和同事。坷莱尔婉格尔认为老年人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是社会支持网络类型的基础,划分依据有三点:在当地社区有无亲近成员;与家庭、朋友和邻居交往的密切程度;与社区志愿者团体的互动水平。他认为在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上存在五种基本类型:家庭依赖型、社区整合型、自我涵括型、社区依赖型、自我局限型。
  (三)非理论解释
  国内的社会工作者处于很尴尬的角色,由于几乎没有人了解社会工作者这样一个职业,人们常常将其等同于志愿者或者义工义务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案主也不例外,每次去案主家,社工都被要求完成部分家务,其中包括扫地擦地,擦桌椅板凳玻璃等简单的家务活动,也包括帮老人剪脚趾甲等较为私密的劳动。因当时介绍单位华师居委会委派社工前去就是要照顾老人,也因社工当时的确缺乏经验,对此类家务劳动并没有拒绝。这是社工与老人建立联系的较快捷的方式,但是这也导致老人后来对我们的依赖,不仅来自心理还有生活方面。同时,因社工经验的缺乏,导致有反移情的倾向,如老人在叙述生活苦恼时,社工也会将其当作自己的奶奶去劝慰和关心,而缺乏更为理性的解决办法。因此,案主的移情并不只是来源于老人的情感投射和精神缺乏慰藉,也是因为社工一开始并未定义好自己的工作任务,为了方便建立关系而破坏了专业原则。
  四、反思与对策
  (一)反思
  在实习过程中,因为社工首次面对移情问题,且考虑到与案主刚建立不久的专业关系,所以并未做出最为及时的反映和处理。而仅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案主丧偶不久的心理抚慰上。在这一点上,社工是需要反思的。
  首先,社工应保持对案主的专业性,同理心并不等于情感投射,更不能因为方便专业关系的建立而鼓励案主产生移情现象,这样是违背社工原则的。其次,在对待案主时,尤其是对待较易发生情感投射并有相似情感经历的案主,社工要注意保持对案主情感的敏感度,适度进行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澄清,使案主意识到情感的非现实性,防止发生移情现象。社会工作的服务宗旨是帮助案主解决困难,并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成为案主的情感替代品是有违原则,也是不被允许的。
  其次,在已经意识到了案主产生移情现象时,既不应该强烈的制止,也不应该放纵或鼓励这种现象,工作者应该利用专业的解释方法,向案主表明他现在的知觉、理解和反应方式是将社工当作了自己的家人,让案主区分出期望与事实,并接受过去,活在现在。社工应给予案主分析和解释,加深、打通案主的领悟。
  最后,对于社工来说,尤其是刚接触实务工作不久的一线社工来说,对老年社会工作中的老年人,或者是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儿童产生比专业关系更为亲密的一种情感并不难理解。但是当移情和反移情的现象发生时,无疑会对专业关系产生影响。当社工明确移情现象出现,应及时向督导说明具体情况并听从督导建议,严重时需要进行个案转介。同时,社工要进行自我调适,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为案主解决问题,给予案主自决的能力,不可因为主观的情感投射就擅自为案主做决定,也不可以不制止案主依赖工作者的行为。为案主增权一直是社工所秉承的原则,无论哪一个年龄层的案主都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处事能力,社工要做的就是将社会资源为案主重新链接,并鼓励其培养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达到最好的社会化状态,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
  (二)对策
  第一,社工应明确与案主的专业关系和伦理原则。做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可能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对老年人缺乏耐心和关怀,也可能会出现“反移情”,表现为对老人过度保护。国外有学者提出“弥赛亚情结”,意指当面对一个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存在多重丧失的老年人时,助人专业的人自己感到有压力,因而一再要求自己“做点好事”“让事情更好一点”。当无法缓解老年人的丧失时,同情就变成了怜悯,助人工作便会失去成效。在社工介入该个案工作时,对老人刚刚丧偶且儿女远居国外的孤单处境产生了同情,在与案主的沟通过程中,社工难免被带入一个比较悲伤的环境中,并常联系自身,有将案主当作自己长辈的反移情倾向。这种现象就导致社工在面对案主时会产生情感投射,这在专业性上难免有失偏颇。这就说明在面对个案时,社工应该时刻进行反移情的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社工的反移情现象,纠正和克服这种不良的情感与反应。
  第二,社工应以为案主解决最切实的问题为宗旨。个案中的老年人作为社工的主要辅导对象,专业工作的重心是改变老人所面对的处境,对于个案工作中的老人来说,最期盼的是与自己的儿女生活在一起。社工在帮助老人解决丧偶的情绪处理后,更应该关注空巢老人的愿望。老人怕成为自己儿女的负累,所以对孩子是报喜不报忧的,儿女们也并不知道老人的处境,如孤独的空巢老人心态和最现实的去医院无人陪同照料的问题。社工应与老人的儿女沟通,将老人的状况如实告知,再由他们自己作出决定。在进行专业服务的同时,社工依然要秉承增权意识,即使案主是一个高龄老人,也要相信老人有做决定的能力,能自己解决问题,并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维持生活。所以,在老年人社会工作中,要维护老人独立自主自决的能力。与老人的儿女沟通也必须要征得老人的同意。切勿为老人做决定,在服务过程中坚决将老人的意愿放在首位。
  第三,社工应为案主增能,通过邻里守望与社区照顾的形式为案主链接社会资源,搭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社工在介入个案的始终,一直抱着为案主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案主解除丧偶的痛苦以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始料未及的情况,而忽视了从优势视角看待问题,为案主链接社会资源。案主与邻里的关系比较密切,在日常可以与邻里街坊守望相助。案主喜欢去散步遛弯,社工可以为案主建立一个时间规律性的散步小分队,这样邻里之间不但可以使关系更为密切,而且可以使案主不与外界失去联系,保证与外界人员的联系,从而保证案主的安全。对于案主的这种情况,除儿女等亲戚关系,应该充分发挥社区资源。案主的老伴也为华师付出了一辈子的努力,华师社区也应该对这类老人多加关照。案主作为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上有些许困难,社工应对居委会说明老人的情况,并利用华师社区所特有的“一对一”助老服务,将此项目长久落实好,如让志愿者定期(如一周三次)到老人家里看望照料,在特殊情况发生时及时给予帮助。在老人身体出现状况时,让志愿者陪同老人去医院检查身体等。社区居委会应担当起社区照顾空巢老人的责任,以避免不幸的发生。
  五、总结
  虽然移情对专业关系是一种干扰,但并不是无意义的。移情是案主不健全的心理机制的一种反映,对于工作者了解案主与案主自我了解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专业人员对移情的发生应有足够的敏锐感觉,以便能深入探究移情的深層心理意义。同时,对转移的感情除给予有效的释放和宣泄外,还需给予适当的澄清,使案主意识到其感情的非现实性,从而促进专业关系的建立。
  这次的个案工作实习经历让我领悟到了真诚在建立社会工作关系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坦诚相待和从不拒绝案主要求,这位丧偶不久的空巢老人对我们产生的情感寄托和生活上的依赖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这就使我们的专业关系陷入了案主移情的困境之中。同时也使我感受到了非专业关系的建立为案主和社工带来的苦恼。这使社工陷入了伦理困境。案主将我们当作她的女儿,认为要求我们为她剪脚趾甲、擦玻璃等都是正常的,但是这完全忽略了我们作为社工的专业性原则。而我们一面考虑到违背专业关系,一面又不忍拒绝老人提出的要求,就导致在实习结束后,我们仍与案主进行着非个案跟踪关系的联系和帮助关系。空巢老人需要家庭温暖,而社工只能提供专业帮助,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也体会到了无力感。社工并不是保姆,不能陪伴跟随老人,为老人切实解决问题才是最根本的服务目的。就像社会政策呼吁的那样,让老人回归家庭养老,享受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而社工是否能为案主架起家庭的桥梁,并且如何架起这座桥梁才是每一个做老年社会工作的社工应该深刻反思的。
  校对:张帅 林莉
其他文献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精
期刊
在日常工作中,李霞坚持党建引领,把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居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抓好为民服务,让社区从一个矛盾集中、硬件老化的老旧小区,变成了—个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幸福社区。  一、颂扬“十九大”,锻造宏城人“精神之家”  蔡奇书记在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讲:“基层党员群众学习十九大精神要用关键词、关键句,要领会要记住。”李霞以社区“文化驿站”、“儒林百步廊
期刊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这着实让社会工作界喜出望外,迅速得到业内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随即组织开展“习总书记‘2·23’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讲话精神学习与征文活动,以期形成社会工作“迎
期刊
摘要:社会工作的实务性和操作性较强,“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教育是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主要趋势。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MSW)核心课程《高级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应该依据社会工作教育的能力要求标准,确立能力取向的实务教学目标,引入参与式教学理念,构建基于教学—实务—研究三位一体的能力为本的实务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工作实务人才。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能力为本;社会工作服务  社会工
期刊
第八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和第二届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6月7日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  习近平强调,中国高度重视清洁能源发展,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国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期刊
2017年6月17日-18日,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举行,这是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10年举行考试。6月18日上午,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到北京考区首都經济贸易大学考点巡视了考试情况。  在巡考过程中,宫蒲光副部长听取了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民政局有关负责同志对本次考试考务情况的介绍,详细了解试卷保密、视频监控、防作弊设施配备、考场安保措施等情况,对考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宫蒲光副部长指出,社
期刊
一个社会服务机构要承担非基本公共服务,其宗旨、理念、目標、定位、路径、策略、技术,等等都需要有整体的考量。要走这样一条路,也急不得,广州市荔湾区的少儿成长中心花了四年的时间走上了一个新台阶,是政府、社会抱着共同的目标,协力推进的结果。  广州市南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通过专业服务的项目化探索最终使得南源街家综服务孕育出广州首家社区级的特殊儿童早期介入中心,现已通过民政独立注册,成为名为“广州市荔湾区
期刊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协办主任、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朱锐  演讲题目:共建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发言概要: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社会组织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推动民心相通既要动员中国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又要凝聚外国社会组织的智慧和力量;合作网络建设将在交流合作、联系联络、对外宣传方面为推动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青年社会组织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未
期刊
2017年以来,惠金所连续推出了投资者教育公共空间建设的系列公益行动,涵盖艺术项目、线下课堂等形式,包括“惠金所·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艺术长廊展”系列公益项目,助力公共空间的艺术项目发展与构建投资者教育互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其中,2017年12月20日至2018年3月13期间,阳光保险集团旗下惠金所携手藏酷文化、SEE+画廊、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推出“以敬畏·敬无畏”肖像摄影大师优素福·卡什艺术跨年展。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一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兼实习督导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律与行政学院讲师  人民网于7月3-4日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这款手游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整件事件都已经闹得沸沸扬扬,除了使开发“王者荣耀”的腾讯股价短时间内暴跌了不少,这还引发各方人员论证如何能有效处理未成年人网络沉溺的社会现况。故此,本文旨在提出具有社会工作视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