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赴危局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YW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
  陈 毅
  停骖问我意何如?词婉情真再致书。
  军令今当斩马谡,歧途何事泣杨朱?
  仲连智免蹈东海,武穆冤成走传车。
  凭君寄语强梁辈,摩擦自戕慎厥初。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常对新四军制造摩擦。这首诗作于1940年7月,所谓的谈判对象指国民党军驻泰州的李明扬、李长江部。当时,在反“摩擦”斗争中,为争取“二李”与新四军合作抗日,陈毅派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携亲笔信赴泰州谈判,诗题中的“送人”即送朱克靖。
  从诗意的起承转合来看,诗的首联即起笔。“停骖”即停车,“骖”指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在这两句中,陈毅表述了新四军争取与李明扬、李长江抗日合作的真情实意。
  诗的颔联含有典故。首先是“军令”句,马谡为三国时蜀国参军。在《三国演义》中,马谡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有街亭之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歧途”句中含有“歧路亡羊”的典故。“杨朱”是战国初期的哲学家。按《列子》所载,杨朱的邻居丢了一只羊,因岔路口太多没有被找到,杨朱听说后眉头紧锁,一言不发。后人用“歧路亡羊”比喻因事态复杂,人失去正确方向而误入歧途。在颔联里,陈毅借古喻今,用两个反例委婉地劝导“二李”不要误入歧途,切切要以抗战大局为重,与新四军团结合作,共同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
  颈联里“仲连”指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鲁仲连以能言善辩、擅长排难解忧著称,尤其以“义不帝秦”的故事为后人所敬重。当时魏王派魏将辛垣衍入赵国,想通过游说平原君赵胜来说服赵王尊秦王为帝,被鲁仲连痛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乃虎狼之邦的本质,声明自己宁“赴东海而死”,也不做秦国臣民。“仲连智免蹈东海”指鲁仲连凭借智慧免除了一场国家间的灾难。下一句中的“武穆”指岳飞,“传车”是古代驿站时的专用车辆。南宋初年,岳飞抗金有功却被诬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于风波亭。这一句是说岳飞的冤案流传很广,尽人皆知。在颈联里,陈毅将新四军比作鲁仲连,表明新四军反抗强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决心和担当;同时以岳飞的故事来警示李明扬、李长江,希望“二李”分清敌我,枪口一致对外,不要让同室操戈的历史悲剧重新上演。
  律诗中颔联、颈联须对仗,陈毅在此连用四个典故实现了诗意的由“承”到“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委婉地规劝了“二李”,又表明了新四军抗战到底矢志不移的决心。典故的运用则使全诗显得典雅含蓄且言简意赅。
  诗的尾联即收笔,“强梁”意为凶狠残暴的人,这里指国民党顽军。“摩擦自戕”指顽军抗日不力,与新四军同室操戈,无异于自杀,没有好结果。“厥初”即初始。这里陈毅奉劝那些顽固派要三思而行,改弦更张。尾联总结全诗,重申了新四军“灭敌、反顽、联李”的战略方针。
  在成功争取“二李”中立后,1940年10月,新四军以7000兵力,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3万人的进攻,取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这首写给“二李”的七律,也随之流传开来。1980年7月,为纪念新四军东进40周年,陈毅的长子陈昊苏敬录此诗并书赠泰州市博物馆,以供后人缅怀前辈的抗敌功勋。
其他文献
1941年1月7日凌晨,奉命北移的新四军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突袭。双方激战七昼夜,新四军因兵力薄弱陷入绝境,叶挺明知下山谈判情势凶险,却依旧掷地有声地说:“如果是党决定派我去,我就服从。”在被国民党军扣押后,1月21日,他开始在上饶李村监狱写作自述文《囚语》。在《囚语》的开篇,有被叶挺称为“戏拟”的“四句不协律的诗”:  不辞艰难哪辞死,生死原来相游戏。  只问此心无愧怍,赤
期刊
杭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一分会第三组会员陈生根,得知市会领导号召大家自费订阅一份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主办的《铁军》杂志这一情况后,他二话没说,当即出资2000元,为会员订阅40份《铁军》杂志。对陈生根这种学习、宣传、继承、宏扬新四军的光荣传统,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热情行为,我们深表敬佩和感谢。 (宣仕龙)
期刊
1月12日上午,张冰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行。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副局长刘建国、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闻慧斌、海安新四军联抗纪念馆馆长徐广春,张冰烈士弟妹亲属后代30多人参加。  张冰191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40年11月参加联抗部队,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加入中共情报系统,曾协同徐楚光策动汪伪警卫第三师起义。1948年因叛徒出卖被捕,次年5月牺牲于
期刊
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朱农同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长期在皖南地区坚持工作和战斗,主要领导地方政府和游击队工作,与战斗在皖南、皖江地区的新四军关系密切。2011年,笔者曾采访过95岁高龄的朱老,他对当年那段历史如数家珍。  新四军引领他走上革命道路  1917年10月,朱农出生于安徽省铜陵县栖凤乡朱家嘴。少年时代,朱农在县城读过几年书,后来又读了两年私塾。1938年8月,新四军派张伟烈等到铜陵地区
期刊
前几年,我在同学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仍在务农的新四军老战士,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至少应该享受副处级以上的离休待遇,怎么还会是农民呢?于是我怀着敬佩和感慨对他进行了多次访问。下面是他的自述。  抗战时期走上革命道路  我原名陈齐元,浙江定海义桥人,1925年11月出生,曾在书院弄小学上学,在这里接受了抗战卫国的启蒙教育。  1944年7月的一天晚上,我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从北蝉钓门乘上一只
期刊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诞生了红二十八军、新四军第五师、中原军区,留下了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  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中央一系列扶持老区政策的落实,打响了新时期老区建设的攻坚战。  随州“六山一水三分田”,换个思路看,山场是随州老区的最大优势,随州老区建设思路更清晰。  风景区里的“羊风景”  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设如火如荼,这里有23万多亩山场,有丰
期刊
去年5月下旬,我收到堂弟世圯从台湾寄来的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撰写的《蒋家门外的孩子》一书,蒋先生亲笔在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了“世基先生惠存,蒋孝严二○一二年五月四日”。我迅速翻读,感慨万千。  蒋章地下恋情酿悲剧  抗日战争初期,蒋经国先生携妻子和子女从苏联回国后,于1938年在江西赣州任县长,后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区专员。此时他结识了属下的、出生江西南昌(原籍永修)逃难到赣州的章亚若。章出身书香门第
期刊
初冬的淮北原野,薄霜乍降,葱茏连绵的林木披染了一袭金黄。神秘的老窑就在这一刻走进我的世界。  这个朔风萧瑟的下午,相山之麓一个开发区工地上,轰鸣的挖掘机戛然而止,一座深埋于土丘之下的单孔老窑,大量锈迹斑斑的弹壳和残缺武器零部件的赫然现身,令施工人员大惊失色。相山区人武部杨政委接报后迅即带领民兵应急分队赶赴现场。砖石结构的老窑或许因年代久远、土丘重压,抑或其他缘由,早已坍塌。杨政委对弹壳进行认真仔细
期刊
冯仲云是中共早期党员,清华优秀学子,东北抗联名将,水利科教精英,对抗日战争、新中国建设和家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冯仲云诞辰105周年,为了学习冯仲云的革命精神,弘扬民族正气,教育一代新人,建设幸福新武进,在纪念冯仲云将军诞辰105周年之际,笔者特以极其崇敬的心情撰写了此文。这是我们与家乡人民对冯仲云将军的最诚挚的纪念。  冯仲云将军1908年3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余巷村,
期刊
他患过喉癌和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癌,但依然乐观,开朗,谈笑风生;带瘤生存10年。或许是他的坚强和顽强,癌症恶魔害怕了,从而放缓了步伐。他从容而快乐的性格,让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感叹不已。他叫王锋,军转干部,退休于温州市广电局,现为温州中共党史学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  自己在手术书上签字  2003年的一天,54岁的王锋在单位组织的例行体检中查出患有喉癌,并很快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做了手术。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