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档案是否能够长久保存进行了分析,接着以档案生命周期曲线图为据探讨了档案静态保存的局限,并对超越档案静态保存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档案工作 静态保存 档案介质
档案工作是一项超长时间跨度的工作。这个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档案保存上。因为档案保存可以跨越几代人,可以跨越多次社会变迁。这个特点使得档案保存成为档案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檔案因为保存不当而损毁,档案的其他工作将无以为继。在超长的时间跨度中,档案能否和如何长久保存,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而是要不断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档案是否能够长久保存
档案保存有三个主要环节:预防保护、日常维护和修复补救。预防保护是为防止档案发生破损而预先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例如温控、防火、防虫等。日常维护是在档案存放和利用过程中保持档案的完整有序。修复补救是在档案发生破损之后采取各种修补措施,延长档案的寿命。通过长期的实际工作,在这些环节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档案保存方法,例如温湿度控制、密闭管理等。这使得档案能够长期保存。
长期保存不等于长久保存。长久保存是不设期限的,而长期保存是有期限的。档案长期保存的最终期限是档案介质的寿命。已经有案例证明,即便是在受到保护的情况下,档案也可能发生自然损毁。在中外档案界的交流活动中,人们往往感慨于国外一些档案馆保存档案的悠久历史,及其档案的排架长度。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在保存了数百年之久以后,其中一些档案已经到了一触即溃的程度。这些档案已经无法翻阅,失去了实际利用价值。类似案例提醒我们关注:现在的档案保存方法是否适于档案的长久保存?如果不能,问题出在哪里?
二、档案静态保存与其局限
现在的档案保存方法属于静态保存。所谓静态保存,即在一件档案的生命周期中,通过控制光照、温湿度等因素,力求使档案内外的各种变化静止下来,从而保持档案的原貌、延长档案的寿命。可以用曲线图表示静态保存状态下一件档案的生命周期。图中的纵轴表示保存状态,箭头所指方向为状态更好;横轴表示保存时间,箭头所指方向为时间更长。曲线的平直部分表示档案的状态处于稳定期,弯曲部分表示档案的状态处于衰减期。在稳定期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衰减,档案的寿命将趋于终止。图中虚线部分表示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后档案寿命的延长。可以看到,目前档案保存的三个环节基本对应了这个生命周期。那么,档案的静态保存有哪些局限呢?
档案静态保存的局限之一是不能让变化真正停止下来。希望静态保存能够使各种变化停止下来,实现档案的长久保存,这是一个美好愿望,但是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在这个世界上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例如,各种保护措施无法终止档案介质本身在微观上发生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变化,只是减缓或延长这个变化的过程。只要这样的变化存在,档案寿命的终结就不可避免。上面提到国外有些档案“一触即溃”的状态,不仅是其寿命接近终结的真实表现,更是档案静态保存局限性的具体体现。
档案静态保存的局限之二在于档案信息与其载体的绑定。档案是一定介质与信息的结合。介质是档案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档案介质的价值所在。二者之间存在着固定联系。档案静态保存则进一步将它们紧紧绑定。即使原始载体出现破损,也要通过裱糊等方法继续实现这种绑定。可见静态保存注重的是档案载体的保护,力图通过载体的稳定不变,使其不致丧失承载档案信息的能力。由于存在这种捆绑关系,档案载体的寿命决定了档案信息的寿命,进而决定了一件档案的寿命。不能防止档案信息随其原始载体的寿命终结而一起消失,这正是档案静态保存难以避免的结局。
档案静态保存的局限之三是弱化档案的功能。文物古迹和历史事件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记录人类活动的则是档案。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已有三百万年,在不同的阶段留下了异彩纷呈的丰富结果。然而人们对这些结果作出的各种解读不尽相同甚至相互对立,由此证明能够留存下来的档案极为有限。纸是记录档案信息的主要介质。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物可以证明,纸在封存状态下能够保存千年以上。而纸质档案却在保存利用数百年后开始自然损毁。据此推断,纸质档案的寿命极限在千年左右。档案工作的意义不能仅仅是在档案介质的自然局限期间内保存好档案,而是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延伸。档案静态保存可能将这个使命缩短为只是干分之一的瞬间。
三、如何超越档案静态保存的局限
人们往往寄希望于找到保存时间更长的介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多种介质,诸如龟甲、牛骨、纸草、竹简、绢帛、纸、羊皮、胶片、光盘、磁带等等。这些介质都可以、或者曾经用于承载档案信息。能够长期并且广泛用于记录档案信息的介质只有有限的几种。纸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也不能长久保存档案信息。至今为止,比纸保存时间更长、可以同样得到广泛使用的档案介质还没有出现,似乎也不会出现。
档案静态保存的局限和可选档案介质的有限形成了一个狭小的范围,限制着人们的视野和思路。尽快走出这个狭小范围,让视野与思路得到拓宽,才能找到实现档案长久保存的方法。
关键词:档案工作 静态保存 档案介质
档案工作是一项超长时间跨度的工作。这个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档案保存上。因为档案保存可以跨越几代人,可以跨越多次社会变迁。这个特点使得档案保存成为档案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檔案因为保存不当而损毁,档案的其他工作将无以为继。在超长的时间跨度中,档案能否和如何长久保存,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而是要不断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档案是否能够长久保存
档案保存有三个主要环节:预防保护、日常维护和修复补救。预防保护是为防止档案发生破损而预先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例如温控、防火、防虫等。日常维护是在档案存放和利用过程中保持档案的完整有序。修复补救是在档案发生破损之后采取各种修补措施,延长档案的寿命。通过长期的实际工作,在这些环节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档案保存方法,例如温湿度控制、密闭管理等。这使得档案能够长期保存。
长期保存不等于长久保存。长久保存是不设期限的,而长期保存是有期限的。档案长期保存的最终期限是档案介质的寿命。已经有案例证明,即便是在受到保护的情况下,档案也可能发生自然损毁。在中外档案界的交流活动中,人们往往感慨于国外一些档案馆保存档案的悠久历史,及其档案的排架长度。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在保存了数百年之久以后,其中一些档案已经到了一触即溃的程度。这些档案已经无法翻阅,失去了实际利用价值。类似案例提醒我们关注:现在的档案保存方法是否适于档案的长久保存?如果不能,问题出在哪里?
二、档案静态保存与其局限
现在的档案保存方法属于静态保存。所谓静态保存,即在一件档案的生命周期中,通过控制光照、温湿度等因素,力求使档案内外的各种变化静止下来,从而保持档案的原貌、延长档案的寿命。可以用曲线图表示静态保存状态下一件档案的生命周期。图中的纵轴表示保存状态,箭头所指方向为状态更好;横轴表示保存时间,箭头所指方向为时间更长。曲线的平直部分表示档案的状态处于稳定期,弯曲部分表示档案的状态处于衰减期。在稳定期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衰减,档案的寿命将趋于终止。图中虚线部分表示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后档案寿命的延长。可以看到,目前档案保存的三个环节基本对应了这个生命周期。那么,档案的静态保存有哪些局限呢?
档案静态保存的局限之一是不能让变化真正停止下来。希望静态保存能够使各种变化停止下来,实现档案的长久保存,这是一个美好愿望,但是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在这个世界上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例如,各种保护措施无法终止档案介质本身在微观上发生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变化,只是减缓或延长这个变化的过程。只要这样的变化存在,档案寿命的终结就不可避免。上面提到国外有些档案“一触即溃”的状态,不仅是其寿命接近终结的真实表现,更是档案静态保存局限性的具体体现。
档案静态保存的局限之二在于档案信息与其载体的绑定。档案是一定介质与信息的结合。介质是档案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档案介质的价值所在。二者之间存在着固定联系。档案静态保存则进一步将它们紧紧绑定。即使原始载体出现破损,也要通过裱糊等方法继续实现这种绑定。可见静态保存注重的是档案载体的保护,力图通过载体的稳定不变,使其不致丧失承载档案信息的能力。由于存在这种捆绑关系,档案载体的寿命决定了档案信息的寿命,进而决定了一件档案的寿命。不能防止档案信息随其原始载体的寿命终结而一起消失,这正是档案静态保存难以避免的结局。
档案静态保存的局限之三是弱化档案的功能。文物古迹和历史事件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记录人类活动的则是档案。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已有三百万年,在不同的阶段留下了异彩纷呈的丰富结果。然而人们对这些结果作出的各种解读不尽相同甚至相互对立,由此证明能够留存下来的档案极为有限。纸是记录档案信息的主要介质。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物可以证明,纸在封存状态下能够保存千年以上。而纸质档案却在保存利用数百年后开始自然损毁。据此推断,纸质档案的寿命极限在千年左右。档案工作的意义不能仅仅是在档案介质的自然局限期间内保存好档案,而是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延伸。档案静态保存可能将这个使命缩短为只是干分之一的瞬间。
三、如何超越档案静态保存的局限
人们往往寄希望于找到保存时间更长的介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多种介质,诸如龟甲、牛骨、纸草、竹简、绢帛、纸、羊皮、胶片、光盘、磁带等等。这些介质都可以、或者曾经用于承载档案信息。能够长期并且广泛用于记录档案信息的介质只有有限的几种。纸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也不能长久保存档案信息。至今为止,比纸保存时间更长、可以同样得到广泛使用的档案介质还没有出现,似乎也不会出现。
档案静态保存的局限和可选档案介质的有限形成了一个狭小的范围,限制着人们的视野和思路。尽快走出这个狭小范围,让视野与思路得到拓宽,才能找到实现档案长久保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