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如何达成的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b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步》中妻子的角色较少受到评论家的关注.通过把焦点从“我”转移到妻子,文本会呈现出一番不同于以“我”为中心的图景.在到底走哪条路的问题上,有“我”的痛苦决定、母亲的聪明应对,还有就是妻子的无声沉默.三方基于各自视角做出了符合其理性计算后的决定,通过一番博弈达成最后全家皆大欢喜的结局.
其他文献
《世说新语》征引现象向来备受关注.总体来讲,其征引类别分为古代文献、历史典故、谣谚三类,目的在于应辩、抒志、称誉、讥讽,征引方式上体现出“杂”“巧”“新”的特征.广泛征引使《世说》本身充满了文学性和典雅性,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作家卡夫卡的《城堡》当中有着非常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丰富了整个故事情节,支撑起整个小说内容,同时卡夫卡对于这些女性的刻画也侧面反映出了他是如何看待当时女性的.不同阶级阶层的女性拥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一般的女性只有利用攀权富贵方式才能够有比较理想的生活,得到外界人士的尊重,如果不走这一条路那么生存状况就会十分艰辛,更有甚者反抗权贵,这些女性的下场都会更加悲惨.对于卡夫卡《城堡》作品当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和研究,能够反映出当时作者在男权社会中所表达出来的同情以及在男权社会中男性对于女性的看法.
短篇小说《世上最丑的女人》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早译介至国内的作品之一,讲述了马戏团经理和“世上最丑的女人”之间怪诞的“爱情”故事.“世上最丑的女人”被身为马戏团经理的丈夫作为展品四处推销,成为观众凝视的对象,在凝视中成为非人的客体,并作为商品在推销、展览过程中产生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成为丈夫谋利的工具,直到其因病去世.相比其更为宏大的长篇创作,《世上最丑的女人》体现了托卡尔丘克作为女性作家更为细腻、敏锐的关怀,集中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和人性异化的反思.
在数字媒介引领教育方法变革的背景下,高校外国文学教师不仅需要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还需及时探究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需求.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借助数字媒介主动求变,实现了互联网平台和教育主旨之间的横向传播与纵向融合.本文主要以伊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例,探讨在数字媒介背景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实践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名著改编电影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及辅助手段.本文试从分析电影与文学作品在文学性与文化性方面的交叉点与分歧点,探索英美文学教学中电影与文学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与意蕴,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品鉴能力与思辨能力.
高校文学类课程是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积累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面对新的历史背景,其不对等的师生教学关系、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文学类课程与时代脱节,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实现文学类课程的育人功能,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构建新的考核体系.
《华山畿》作为魏晋南北朝民歌保存在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华山畿》一文不仅尤其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内涵.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古今乐录》中所保存的“华山畿”相关信息,从南朝巫术治疗、丧葬与婚俗角度分析《华山畿》作为民歌对当时民俗的反应与承载,对文学与社会民俗关系进行探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多次强调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有的学校、教师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现状令人担忧.本文主要通过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宣汉县圣灯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是对空间本体论与认识论的重构,同时也会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尝试用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来对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进行分析,认为他通过建构一个真实与想象的阿房宫第三空间,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并对当朝的君王提出警示.
《男孩》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的童年自传体小说.本文对《男孩》中的叙事给予修辞性解读,分析其中的人称语法、声音的多重性以及叙事距离在叙事进程中对于读者判断的影响.笔者认为,库切以第三人称他者面目取代经验自我,保持声音的多重,同时控制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目的是为了突显出文本的意义始终处于德里达所提出的“延异”状态.作者通过揭示语言建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并对叙事的可靠性进行了规约,旨在告诫读者远离文本中所谓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