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畿》中的魏晋六朝民俗大观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山畿》作为魏晋南北朝民歌保存在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华山畿》一文不仅尤其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内涵.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古今乐录》中所保存的“华山畿”相关信息,从南朝巫术治疗、丧葬与婚俗角度分析《华山畿》作为民歌对当时民俗的反应与承载,对文学与社会民俗关系进行探究.
其他文献
《布登勃洛克一家》向人们生动详细地描述了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随着社会变迁、时代变幻由兴旺鼎盛逐步走向衰败没落的过程,透过家族在发展过程中遭受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强势打压、野蛮排挤等现象,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性.这部经典作品突出的现实主义风格,被人们视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不过,由于这篇作品的创作者--托马斯·曼深受尼采等哲学家理念的熏染,缺乏反抗精神和竞争意识,对于强势野蛮的帝国主义,托马斯·曼并未采取积极有效的反抗手段,而是持消极态度,对于势单力薄的自由资产阶级,只能在哀婉之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用细腻而冷峻的笔法再现了当代犹太女性生存的艰辛与坚韧.并用女性视角和儿童口吻的叙述,将以色列女性遭到不公对待的处境做了有力地控诉,深入挖掘了当代犹太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奥兹的小说作品,借助女性话语建构了想象中的女性心理和女性世界,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男性视域下的女性群像图.
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帷幕.《德伯家的苔丝》中工业文明与身体之间产生了一种对抗关系,身体在这一对抗中居于劣势.与此同时,操控机器的男性与女性身体之间也存在着另一种对抗,女性面临着机器与男性的“双重压迫”.本文将运用身体理论并结合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工业发展状况,解读维塞克斯的机器意象以及机器与身体的对抗关系,从而揭示哈代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现代社会的悲观情绪.
《幽暗之地》是库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越南计划》和《雅各·库切之讲述》两部分组成.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讲述了尤金·唐恩参与设计越南战争和荷兰裔殖民者雅各·库切“远征”南非内陆的故事.两则故事,情节、人物、时代、地域迥异,但都将边缘群体噤声,使抵抗话语缺席,折射出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库切所描述的殖民故事没有呈现种族融合、和谐发展或多元共融的真实共同体景象,反而映射出强权政治、暴力武装、资源掠夺、经济压迫以及伪善文明.
《世说新语》征引现象向来备受关注.总体来讲,其征引类别分为古代文献、历史典故、谣谚三类,目的在于应辩、抒志、称誉、讥讽,征引方式上体现出“杂”“巧”“新”的特征.广泛征引使《世说》本身充满了文学性和典雅性,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作家卡夫卡的《城堡》当中有着非常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丰富了整个故事情节,支撑起整个小说内容,同时卡夫卡对于这些女性的刻画也侧面反映出了他是如何看待当时女性的.不同阶级阶层的女性拥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一般的女性只有利用攀权富贵方式才能够有比较理想的生活,得到外界人士的尊重,如果不走这一条路那么生存状况就会十分艰辛,更有甚者反抗权贵,这些女性的下场都会更加悲惨.对于卡夫卡《城堡》作品当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和研究,能够反映出当时作者在男权社会中所表达出来的同情以及在男权社会中男性对于女性的看法.
短篇小说《世上最丑的女人》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早译介至国内的作品之一,讲述了马戏团经理和“世上最丑的女人”之间怪诞的“爱情”故事.“世上最丑的女人”被身为马戏团经理的丈夫作为展品四处推销,成为观众凝视的对象,在凝视中成为非人的客体,并作为商品在推销、展览过程中产生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成为丈夫谋利的工具,直到其因病去世.相比其更为宏大的长篇创作,《世上最丑的女人》体现了托卡尔丘克作为女性作家更为细腻、敏锐的关怀,集中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和人性异化的反思.
在数字媒介引领教育方法变革的背景下,高校外国文学教师不仅需要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还需及时探究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需求.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借助数字媒介主动求变,实现了互联网平台和教育主旨之间的横向传播与纵向融合.本文主要以伊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例,探讨在数字媒介背景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实践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名著改编电影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及辅助手段.本文试从分析电影与文学作品在文学性与文化性方面的交叉点与分歧点,探索英美文学教学中电影与文学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与意蕴,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品鉴能力与思辨能力.
高校文学类课程是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积累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面对新的历史背景,其不对等的师生教学关系、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文学类课程与时代脱节,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实现文学类课程的育人功能,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构建新的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