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茗爱壶得雅趣
从梅调鼎传世的茶联、茶诗、壶铭中,可窥其对茶饮及茶具的喜好。
其茶与器合二为一的茶联有两对:
其一为:雷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其二为:墨梅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第一联原作者为郑板桥。一说是他自题故居小书斋,另一说为题浙江省绍兴日铸山。“雷文”亦作“雷纹”,古代“文”、“纹”通用。“雷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的几何图案。“八九”为虚数所指,与下联的“三两”对仗。日铸茶为宋代越州(今绍兴)名茶。“瓯”,原指盆盂一类的瓦器,常被诗人代指茶碗。
第二联原作者亦为郑板桥,只是“墨梅”原为“墨兰”,梅调鼎爱改为“墨梅”。“宣德纸”指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年)的宫廷用纸,代指优质书画用纸:“成化窑”指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时的景德镇官窑,代指官窑茶具等。品茗,画梅,欣赏古鼎及官窑茶具,从联句中可以看出,梅调鼎笔下的茶事何等风雅。
梅调鼎书录过苏轼《次韵周种惠石铫》诗,该诗为苏轼感谢周种惠馈赠茶具石铫所作: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苏轼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可知茶具不宜用铜器等金属制作,而以石质或紫砂等泥质为好。梅调鼎书录此诗,说明他认同苏轼的高见而挚爱紫砂壶。
梅调鼎还在三款壶铭中,记述了他对东坡石铫和阳羡陶的赞赏,以及对紫砂壶的喜好:
其一:
羡煞周石铫,种底赠东坡,老雅人谁造,千载犹完好。自入天家,遗制从图考;匠心巧砖,沙瓮草不坏,前贤妙。赧翁题,山农学制。
其二:
东坡石铫阳羡陶,一瓯睡足日正高,优孟岂不孙叔敖。赧翁题,山农刻。
其三:
原物已归天上,遗风尚在人间,漫道区区茶具,令人忆煞坡仙。赧翁题,山农制。
三铭文均从苏轼的《次韵周种惠石铫》诗化出。作者以周种惠东坡石铫茶事,借用重情重义的春秋时期楚国大臣孙叔敖和诙谐幽默的楚国宫廷艺人优孟的典故,赞美东坡石铫、阳羡紫砂,记述以茶会友,其乐融融,同时表达了对苏轼道德文章的敬仰和追怀。
梅调鼎另有书法茶联:“林间煮茗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此联典出白居易的《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描写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诗酒情怀。梅调鼎将“暖酒”两字改为“煮茗”,巧妙地将酒诗变成了茶联,说明他嗜茶而不好酒。
联后有朱、白两鉴:“调鼎”为白印,“字廷宽号友竹”为朱印。一般简介说梅调鼎字友竹,从此联落款来看,他的字应该为廷宽,友竹只是他别号。
梅调鼎创作的一款壶铭,更直截了当地褒茶贬酒,认为茶可清心,酒则误人:“酒令人昏,茶令人清,嗟!嗟!椰子醉乡人。赧翁题。”
他改写的书法茶联还有:
“十亩苍烟秋放鹤,一池清露晓烹茶。”此联另有下句为“一帘凉月夜横琴”,传为晚清书法家、凤阳知府杨沂孙所作。梅调鼎将下句改为“一池清露晓烹茶”,表达了秋高气爽季节,隐士放鹤云海,晨起烹茗挥毫的豁达心境。
“浙东书风”代表人物
据《赧翁小传》和现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凌近仁等称,梅调鼎早年应试时因书法不合而被拒,从此放弃科举,发愤练习书法。其书法初学颜体,再学王羲之,中年学欧阳询,晚年潜力魏碑,旁及诸家,兼收并蓄,博众所长,融会贯通,刚柔相济,独树一帜。
梅调鼎在清代书法家中成就最高,书风高逸。宁波鄞县(今鄞州)籍现代书法大师沙孟海(1900~1992年),1930年在《东方杂志·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说:“说到他的作品的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呢?——郑苏堪先生曾经称赞过他,说是二百年来所无。”
近代书法家、文史家、慈城同乡冯君木(1873~1931年)称:“其书品,乃风行于海内,书家至谓:三百年来所无。抑翁非仅以书法擅长也,人品卓然,逸民之列。”
传日本称梅调鼎为“清代王羲之”,出处未详。
很多著述、文章称梅调鼎为“浙东书风”创始人,但有学者认为,“浙东书风”创始人应为王羲之。笔者认为此说不无道理。唐代有余姚籍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等,称梅调鼎为近代“浙东书风”代表人物比较合适。虽然王羲之祖籍山东,但他长期在浙东越地生活,墓地在嵊县(今嵊州),其著名的《兰亭叙》也诞生在绍兴,梅调鼎书风师法王羲之,又被誉为“清代王羲之”,可以说是传承人。而以王羲之为“浙东书风”创始人,则有了虞世南等历代传承人,书法艺术传承更完整。这一问题不妨由书法界开展学术研讨。
梅调鼎还是一位诗人,有诗集《注韩室诗存》及《梅赧翁手书山谷梅花诗真迹》等传世。“千古一梅”,心怀敬意
梅调鼎一生布衣,通过刻苦努力,成为“浙东书风”和紫砂文人壶代表人物,在书法界和紫砂界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可谓“千古一梅”,诚为难得。
梅调鼎个性独特,有人说他生性孤傲,我原来也认同这一观点,而仔细解读其人生经历,才知道这是不准确的。也许是科举打击对他的影响太大,与他晚年所用的别号“赧翁”一样,仿佛因害羞而避世、隐世,害怕与官员接触——传说一位同乡受李鸿章重托,转弯抹角请他题字,他写好发现有李鸿章的字号,坚决撕碎了已经写好的条幅。他淡泊名利,自甘寂寞,不肯随俗,身为一字千金的书法大家,不肯折腰于肯出大价钱买字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宁肯固守清贫,孤芳自赏。他曾反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并贴在门上:“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传说他给钱越多越不写,官品越高越不写,反映了他避富避官的内心世界。
除了书画名家,他很少与达官贵人往来,这等于是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人品高尚,书艺出众。从他的诗书壶铭中,我们可看到他热爱生活、风雅倜傥的一面。
梅调鼎曾外孙、著名文史、书画家洪丕谟(1940~2005年),1998年撰文《梅调鼎作品集稀如星凤》,其实不只是其书法作品稀如星凤,其人又何尝不是稀如星凤呢?
梅调鼎故居没有保留,遗憾的是,由其弟子钱罕书写“梅友竹先生之墓”的墓地,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十年内乱”时被毁,现存墓地1992年由其后人重修。
作为文化传人,作为茶人,让我们对这位稀如星凤的布衣书法家和紫砂器名家,心存感激,胸怀敬意吧!
从梅调鼎传世的茶联、茶诗、壶铭中,可窥其对茶饮及茶具的喜好。
其茶与器合二为一的茶联有两对:
其一为:雷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其二为:墨梅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第一联原作者为郑板桥。一说是他自题故居小书斋,另一说为题浙江省绍兴日铸山。“雷文”亦作“雷纹”,古代“文”、“纹”通用。“雷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的几何图案。“八九”为虚数所指,与下联的“三两”对仗。日铸茶为宋代越州(今绍兴)名茶。“瓯”,原指盆盂一类的瓦器,常被诗人代指茶碗。
第二联原作者亦为郑板桥,只是“墨梅”原为“墨兰”,梅调鼎爱改为“墨梅”。“宣德纸”指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年)的宫廷用纸,代指优质书画用纸:“成化窑”指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时的景德镇官窑,代指官窑茶具等。品茗,画梅,欣赏古鼎及官窑茶具,从联句中可以看出,梅调鼎笔下的茶事何等风雅。
梅调鼎书录过苏轼《次韵周种惠石铫》诗,该诗为苏轼感谢周种惠馈赠茶具石铫所作: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苏轼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可知茶具不宜用铜器等金属制作,而以石质或紫砂等泥质为好。梅调鼎书录此诗,说明他认同苏轼的高见而挚爱紫砂壶。
梅调鼎还在三款壶铭中,记述了他对东坡石铫和阳羡陶的赞赏,以及对紫砂壶的喜好:
其一:
羡煞周石铫,种底赠东坡,老雅人谁造,千载犹完好。自入天家,遗制从图考;匠心巧砖,沙瓮草不坏,前贤妙。赧翁题,山农学制。
其二:
东坡石铫阳羡陶,一瓯睡足日正高,优孟岂不孙叔敖。赧翁题,山农刻。
其三:
原物已归天上,遗风尚在人间,漫道区区茶具,令人忆煞坡仙。赧翁题,山农制。
三铭文均从苏轼的《次韵周种惠石铫》诗化出。作者以周种惠东坡石铫茶事,借用重情重义的春秋时期楚国大臣孙叔敖和诙谐幽默的楚国宫廷艺人优孟的典故,赞美东坡石铫、阳羡紫砂,记述以茶会友,其乐融融,同时表达了对苏轼道德文章的敬仰和追怀。
梅调鼎另有书法茶联:“林间煮茗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此联典出白居易的《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描写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诗酒情怀。梅调鼎将“暖酒”两字改为“煮茗”,巧妙地将酒诗变成了茶联,说明他嗜茶而不好酒。
联后有朱、白两鉴:“调鼎”为白印,“字廷宽号友竹”为朱印。一般简介说梅调鼎字友竹,从此联落款来看,他的字应该为廷宽,友竹只是他别号。
梅调鼎创作的一款壶铭,更直截了当地褒茶贬酒,认为茶可清心,酒则误人:“酒令人昏,茶令人清,嗟!嗟!椰子醉乡人。赧翁题。”
他改写的书法茶联还有:
“十亩苍烟秋放鹤,一池清露晓烹茶。”此联另有下句为“一帘凉月夜横琴”,传为晚清书法家、凤阳知府杨沂孙所作。梅调鼎将下句改为“一池清露晓烹茶”,表达了秋高气爽季节,隐士放鹤云海,晨起烹茗挥毫的豁达心境。
“浙东书风”代表人物
据《赧翁小传》和现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凌近仁等称,梅调鼎早年应试时因书法不合而被拒,从此放弃科举,发愤练习书法。其书法初学颜体,再学王羲之,中年学欧阳询,晚年潜力魏碑,旁及诸家,兼收并蓄,博众所长,融会贯通,刚柔相济,独树一帜。
梅调鼎在清代书法家中成就最高,书风高逸。宁波鄞县(今鄞州)籍现代书法大师沙孟海(1900~1992年),1930年在《东方杂志·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说:“说到他的作品的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呢?——郑苏堪先生曾经称赞过他,说是二百年来所无。”
近代书法家、文史家、慈城同乡冯君木(1873~1931年)称:“其书品,乃风行于海内,书家至谓:三百年来所无。抑翁非仅以书法擅长也,人品卓然,逸民之列。”
传日本称梅调鼎为“清代王羲之”,出处未详。
很多著述、文章称梅调鼎为“浙东书风”创始人,但有学者认为,“浙东书风”创始人应为王羲之。笔者认为此说不无道理。唐代有余姚籍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等,称梅调鼎为近代“浙东书风”代表人物比较合适。虽然王羲之祖籍山东,但他长期在浙东越地生活,墓地在嵊县(今嵊州),其著名的《兰亭叙》也诞生在绍兴,梅调鼎书风师法王羲之,又被誉为“清代王羲之”,可以说是传承人。而以王羲之为“浙东书风”创始人,则有了虞世南等历代传承人,书法艺术传承更完整。这一问题不妨由书法界开展学术研讨。
梅调鼎还是一位诗人,有诗集《注韩室诗存》及《梅赧翁手书山谷梅花诗真迹》等传世。“千古一梅”,心怀敬意
梅调鼎一生布衣,通过刻苦努力,成为“浙东书风”和紫砂文人壶代表人物,在书法界和紫砂界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可谓“千古一梅”,诚为难得。
梅调鼎个性独特,有人说他生性孤傲,我原来也认同这一观点,而仔细解读其人生经历,才知道这是不准确的。也许是科举打击对他的影响太大,与他晚年所用的别号“赧翁”一样,仿佛因害羞而避世、隐世,害怕与官员接触——传说一位同乡受李鸿章重托,转弯抹角请他题字,他写好发现有李鸿章的字号,坚决撕碎了已经写好的条幅。他淡泊名利,自甘寂寞,不肯随俗,身为一字千金的书法大家,不肯折腰于肯出大价钱买字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宁肯固守清贫,孤芳自赏。他曾反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并贴在门上:“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传说他给钱越多越不写,官品越高越不写,反映了他避富避官的内心世界。
除了书画名家,他很少与达官贵人往来,这等于是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人品高尚,书艺出众。从他的诗书壶铭中,我们可看到他热爱生活、风雅倜傥的一面。
梅调鼎曾外孙、著名文史、书画家洪丕谟(1940~2005年),1998年撰文《梅调鼎作品集稀如星凤》,其实不只是其书法作品稀如星凤,其人又何尝不是稀如星凤呢?
梅调鼎故居没有保留,遗憾的是,由其弟子钱罕书写“梅友竹先生之墓”的墓地,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十年内乱”时被毁,现存墓地1992年由其后人重修。
作为文化传人,作为茶人,让我们对这位稀如星凤的布衣书法家和紫砂器名家,心存感激,胸怀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