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梅”玉成窑(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ANYU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茗爱壶得雅趣
  从梅调鼎传世的茶联、茶诗、壶铭中,可窥其对茶饮及茶具的喜好。
  其茶与器合二为一的茶联有两对:
  其一为:雷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其二为:墨梅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第一联原作者为郑板桥。一说是他自题故居小书斋,另一说为题浙江省绍兴日铸山。“雷文”亦作“雷纹”,古代“文”、“纹”通用。“雷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的几何图案。“八九”为虚数所指,与下联的“三两”对仗。日铸茶为宋代越州(今绍兴)名茶。“瓯”,原指盆盂一类的瓦器,常被诗人代指茶碗。
  第二联原作者亦为郑板桥,只是“墨梅”原为“墨兰”,梅调鼎爱改为“墨梅”。“宣德纸”指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年)的宫廷用纸,代指优质书画用纸:“成化窑”指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时的景德镇官窑,代指官窑茶具等。品茗,画梅,欣赏古鼎及官窑茶具,从联句中可以看出,梅调鼎笔下的茶事何等风雅。
  梅调鼎书录过苏轼《次韵周种惠石铫》诗,该诗为苏轼感谢周种惠馈赠茶具石铫所作: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苏轼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可知茶具不宜用铜器等金属制作,而以石质或紫砂等泥质为好。梅调鼎书录此诗,说明他认同苏轼的高见而挚爱紫砂壶。
  梅调鼎还在三款壶铭中,记述了他对东坡石铫和阳羡陶的赞赏,以及对紫砂壶的喜好:
  其一:
  羡煞周石铫,种底赠东坡,老雅人谁造,千载犹完好。自入天家,遗制从图考;匠心巧砖,沙瓮草不坏,前贤妙。赧翁题,山农学制。
  其二:
  东坡石铫阳羡陶,一瓯睡足日正高,优孟岂不孙叔敖。赧翁题,山农刻。
  其三:
  原物已归天上,遗风尚在人间,漫道区区茶具,令人忆煞坡仙。赧翁题,山农制。
  三铭文均从苏轼的《次韵周种惠石铫》诗化出。作者以周种惠东坡石铫茶事,借用重情重义的春秋时期楚国大臣孙叔敖和诙谐幽默的楚国宫廷艺人优孟的典故,赞美东坡石铫、阳羡紫砂,记述以茶会友,其乐融融,同时表达了对苏轼道德文章的敬仰和追怀。
  梅调鼎另有书法茶联:“林间煮茗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此联典出白居易的《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描写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诗酒情怀。梅调鼎将“暖酒”两字改为“煮茗”,巧妙地将酒诗变成了茶联,说明他嗜茶而不好酒。
  联后有朱、白两鉴:“调鼎”为白印,“字廷宽号友竹”为朱印。一般简介说梅调鼎字友竹,从此联落款来看,他的字应该为廷宽,友竹只是他别号。
  梅调鼎创作的一款壶铭,更直截了当地褒茶贬酒,认为茶可清心,酒则误人:“酒令人昏,茶令人清,嗟!嗟!椰子醉乡人。赧翁题。”
  他改写的书法茶联还有:
  “十亩苍烟秋放鹤,一池清露晓烹茶。”此联另有下句为“一帘凉月夜横琴”,传为晚清书法家、凤阳知府杨沂孙所作。梅调鼎将下句改为“一池清露晓烹茶”,表达了秋高气爽季节,隐士放鹤云海,晨起烹茗挥毫的豁达心境。
  “浙东书风”代表人物
  据《赧翁小传》和现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凌近仁等称,梅调鼎早年应试时因书法不合而被拒,从此放弃科举,发愤练习书法。其书法初学颜体,再学王羲之,中年学欧阳询,晚年潜力魏碑,旁及诸家,兼收并蓄,博众所长,融会贯通,刚柔相济,独树一帜。
  梅调鼎在清代书法家中成就最高,书风高逸。宁波鄞县(今鄞州)籍现代书法大师沙孟海(1900~1992年),1930年在《东方杂志·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说:“说到他的作品的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呢?——郑苏堪先生曾经称赞过他,说是二百年来所无。”
  近代书法家、文史家、慈城同乡冯君木(1873~1931年)称:“其书品,乃风行于海内,书家至谓:三百年来所无。抑翁非仅以书法擅长也,人品卓然,逸民之列。”
  传日本称梅调鼎为“清代王羲之”,出处未详。
  很多著述、文章称梅调鼎为“浙东书风”创始人,但有学者认为,“浙东书风”创始人应为王羲之。笔者认为此说不无道理。唐代有余姚籍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等,称梅调鼎为近代“浙东书风”代表人物比较合适。虽然王羲之祖籍山东,但他长期在浙东越地生活,墓地在嵊县(今嵊州),其著名的《兰亭叙》也诞生在绍兴,梅调鼎书风师法王羲之,又被誉为“清代王羲之”,可以说是传承人。而以王羲之为“浙东书风”创始人,则有了虞世南等历代传承人,书法艺术传承更完整。这一问题不妨由书法界开展学术研讨。
  梅调鼎还是一位诗人,有诗集《注韩室诗存》及《梅赧翁手书山谷梅花诗真迹》等传世。“千古一梅”,心怀敬意
  梅调鼎一生布衣,通过刻苦努力,成为“浙东书风”和紫砂文人壶代表人物,在书法界和紫砂界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可谓“千古一梅”,诚为难得。
  梅调鼎个性独特,有人说他生性孤傲,我原来也认同这一观点,而仔细解读其人生经历,才知道这是不准确的。也许是科举打击对他的影响太大,与他晚年所用的别号“赧翁”一样,仿佛因害羞而避世、隐世,害怕与官员接触——传说一位同乡受李鸿章重托,转弯抹角请他题字,他写好发现有李鸿章的字号,坚决撕碎了已经写好的条幅。他淡泊名利,自甘寂寞,不肯随俗,身为一字千金的书法大家,不肯折腰于肯出大价钱买字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宁肯固守清贫,孤芳自赏。他曾反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并贴在门上:“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传说他给钱越多越不写,官品越高越不写,反映了他避富避官的内心世界。
  除了书画名家,他很少与达官贵人往来,这等于是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人品高尚,书艺出众。从他的诗书壶铭中,我们可看到他热爱生活、风雅倜傥的一面。
  梅调鼎曾外孙、著名文史、书画家洪丕谟(1940~2005年),1998年撰文《梅调鼎作品集稀如星凤》,其实不只是其书法作品稀如星凤,其人又何尝不是稀如星凤呢?
  梅调鼎故居没有保留,遗憾的是,由其弟子钱罕书写“梅友竹先生之墓”的墓地,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十年内乱”时被毁,现存墓地1992年由其后人重修。
  作为文化传人,作为茶人,让我们对这位稀如星凤的布衣书法家和紫砂器名家,心存感激,胸怀敬意吧!
其他文献
茶和酒,如同两条长线,相互缠绕纠结于中国人的生活。  不过,茶会发展成熟以前,在进行飨宴、雅集或以各种名义的聚会时,酒似乎是调动气氛、尽情尽兴的催化剂,而茶至多是作为不胜酒量者的替代品。  参与者们何时把酒杯换成了茶盏?历史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线索。相信,更经常的是左手茶,右手酒,二者皆不偏废。直至唐代,伴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茶会才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于酒之外的集会形式。  让一马克·阿尔贝在《权力的餐
期刊
3月4日,2014年泉州经济年会年度峰会举办,年会推选出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最具成长力科技小巨人、年度十大网络品牌、年度十大最具成长性商业模式等奖项并表彰。全国知名茶企八马茶业获选“年度最具成长性商业模式”,且八马董事长王文礼被评为“年度经济人物”。据悉,八马茶业源于百年前的信记茶行,是铁观音的传人品牌。2013年、2014年八马茶业连续位居茶企(铁观音)纳税第一,也是泉州唯一纳税额度过千万的茶企。
期刊
径山位于杭州城西北50公里处,是天目山东北延伸的一个主锋,因山上有两条小径可盘旋而上天目山,故得名“径山”。今年三月下旬,我与友人一道去径山观光品茗。沿东径至半山腰,放眼望去,天蓝如洗,群山叠翠,片片野花姹紫嫣红。在水云涧茶厂门口下车,一眼看见竹匾上摊晾着新绿的茶青,澹香袭人,倍感亲切。友人笑道:“径山茶大面积采制还没正式开始呢,眼前这些乌牛早不过是为了应市而已。”  在著名的佛指园茶庄小坐。大厅
期刊
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当时的勐库土司派人到西双版纳引来茶种,种植于勐库冰岛,说明冰岛是勐库最早种植茶叶的地方。由于勐库大叶种的知名度,过去很多人只知勐库,不知临沧。  一杯普洱在握,我看到勐库的东西半山沐风而生的芽叶在水中涌动,也看到曾经忙碌在茶园里的勐库先祖们的身影。  藤条茶的花样年华  坝糯的先祖们修剪掉茶树身上恣肆得没章没法的傍生枝权,留下主枝,让它在阳光下健硕地萌发。先祖们当
期刊
茶虽源于中国,但如今早已风靡全球。所以,当我们见惯了各种中国风的茶空间后,这次不妨换个视角,去看看世界各地爱茶之人设计的各种有趣的茶空间。  高过庵茶室  藤森照信是日本知名的建筑家,他的作品原始朴实,温暖内敛。这座高过庵(英文名为“盖太高的茶馆”a teahouse too high),是盖在以两棵栗子树做为支撑的基础上的,出入则只以两段木梯为主要方式,一段衔接中继的平台,另一段则倚靠其中一棵栗
期刊
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茶城拔地而起,它们是一座城市茶叶的集散地,更是当地茶市的“晴雨表”。  近两年,受制于整体经济的不景气,茶产业身陷囹圄,茶城的处境也大不如从前,人气萧条,交易锐减。自去年10月广州芳村茶城爆发大规模关店潮以来,业绩下滑的困局持续蔓延,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芳村再现罢市,锦桂茶叶批发市场几乎所有商铺都关门歇业。从表面上看,原因并不意外,又是涨租引发的,但一而再地发
期刊
白,一袭素净淡雅的白。  迎光,透出晶莹温润的色泽,映见清晰的指影。轻叩,发出清越悠扬的乐音。  疏影横斜,一枝梅花活泼泼地开在了杯身上。茶汤荡漾,影影绰绰。未饮,却早已是暗香盈袖。  千年前,德化瓷就是以这样的魅力,与芳香的茶叶、柔软的丝绸一道,走向世界,吸引了无数歆羡的目光。  它代表了简约质朴、温和沉静的东方美学。因此,它还有一个光彩熠熠的名字:中国白。  一抔瓷泥,从脱离土地的那一刻起,就
期刊
“回到初心”,简简单单四个字,也在不断拷问着我们的生活态度,甚而带有一些哲思。Stella早年机缘跟随日本丹下明月女士修习“丹月流”香道,后取其中文名字里的一个“海”字,香名冠以“海香”。“丹月流”香道正是将“海香”带入到更大的香世界中来,看似空灵实则如一把钥匙一盏烁灯,时时照观,自当明性。  浅谈日本香道  茶道、香道、花道并称为日本的“雅道”。不可否认,日本很多根源文化都来自于中国,香也不例外
期刊
目前茶文化课的教学在校园碰到的困难是,很多教师是从别的专业(如音乐、历史、茶学、营销)调过来任教,教师们也在摸索着茶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为了教而教,却不知道要教什么,怎样教。  茶文化是近十年才在学校兴起,学校缺乏师资、教材、设备,故要从零开始做起,这包括了茶文化的一些负责人,他们也是由其他学术领域跨界而来。相对其他已是经营有序的学科而言,茶文化学科的方向便显得没有规范。  茶文化应该以什么内
期刊
许多人初闻英德红茶之名,还以为产自英国或德国,后来才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红茶,就产于粤北山区南部的英德市,具有特有的浓强鲜爽和自然花香。  英德古称英州,以境内英山盛产英石而得名。境内多为喀斯特地形地貌,也就注定了这里能产好茶。英德人爱茶,以至于英德的市花就是茶花。  人们对这个地方还比较陌生,英德茶的历史也不到百年。爱茶人对广东潮汕的单丛比较熟悉,会知道乌岽山,也知道饶平,甚至对几棵母树长在哪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