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z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病6h内的确诊和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起关键作用,但传统MRI对超早期脑梗死不能充分评价缺血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功能MR技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血流灌注成像(PWI)使超早期诊断脑梗死成为可能。结合DWI、PWI和MRA可以超早期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变部位、损害范围、机制,缺血区可逆及不可逆损害区,血流灌注情况等,为溶栓治疗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诊断资料。

其他文献
颅内宽颈动脉瘤可选择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某些部位如颈内动脉眼段、海绵窦段、岩段和基底动脉分叉部,因手术困难,可选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与球囊联合技术治疗,称为“再塑形”技术。主要适用于宽颈、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和动脉瘤初次栓塞尚有残留的病例以及在某些部位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不能相区别时。由于这项技术操作复杂、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操作者须经过特别严格的训练。
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细胞调亡的作用已日益受到关注,文章综述了脑缺血后发生在凋亡神经元细胞膜、细胞浆及细胞核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其中重点介绍由Fas及Apaf-l介导的两条凋亡信号传导途径
随着对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研究的深入,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也在不断被开发、探索。文章对近年来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在脑缺血再灌注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使用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
假性动脉瘤破裂后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脑血管造影仍是主要的诊断手段。文章综述了假性动脉瘤的病因、血管构筑学、影像学变化、临床特征和治疗。
脑移植已成为神经科学中令人注目的领域,采用脑内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被视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很有希望的新途径、新策略。转基因细胞的细胞系
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由于其非粘附性和栓塞后组织柔软等特性而成为近年来脑血管畸形栓塞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文章对常用的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的理化性质、栓塞作用机制、栓塞后的病理改变、临床应用情况以及有关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研究中存在的有争议的焦点问题做了综述。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颅内少见而复杂的血管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经动脉血管内治疗、X线放射外科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经眼静脉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文章对近年有关经静脉途径治疗的常用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及术后评价的最新进展作了综述.
血管性痴呆作为引起痴呆的第二大原因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血管性痴呆可以预防,故其危险因素的确定尤为重要。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常与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混淆,因而系统的临床病理学研究是正确认识本病的关键,并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诊断标准。
近年来有关脑白质疏松的颅脑影像学及临床所见的报道较多,对脑白质疏松的正常老人、痴呆和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结果证实脑白质疏松对认知功能有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