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灵气印中来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9910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士欣艺术简历
  凌士欣,男,1936年生于上海浦东高桥,1956年毕业于苏南工专建筑学专业,高级建筑师,定居北京。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韩书画家联谊会艺术顾问,曾任中国书法宋协会第二届刻字艺术委员会委员。
  凌士欣书法篆刻师从何二水、郑诵先、宁斧成、金禹民、刘博琴,拜唐兰、启功学习中国古文字学。工篆刻,精书法,能诗文。书法面貌多样,尤以隶篆名世,行草书别具风韵。1992年在新加坡举办“凌士欣书法篆刻艺术展”,2003年在美国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域推出“凌士欣现代书画作品展”,2012年在上海浦东举办“桑梓情·游子意——凌士欣书法篆刻艺术展”国内外主要媒体对凌士欣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理念作有介绍和评论。著有《书法趣谈》《汉字学概论》《二泉斋印痕》手拓本印谱、《中国书法枝法与鉴赏》《金石神韵——中国印章艺术》《凌士欣书法刻字艺术》《凌士欣印选》《凌士欣现代书法》《茗香墨印》等。
  我从小喜欢篆刻,后因下乡一度中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又重操旧业,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那时我除了治印外,还在报刊上广泛搜集篆刻作品,看到喜欢的便剪下来,贴在旧杂志里,慢慢的有好几本了。在我闲下来慢慢品味时,发现有一个名字反复出现,那便是凌士欣。
  从那以后,我就有意识地搜集他的作品,看的时候不禁用手指书空描摹,总之,我很喜欢他的作品。这不是空穴来风的事情,我喜欢他作品的理由主要因为是一个“活”字。篆刻很是讲究章法,布局是决定质量的根本保证。人们常说“方寸之内。气象万千”,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印人之间的差距,往往体现在这里。章法最忌讳的是呆板,而需要的正是与之相反的“活”子,于理论上升华便是灵动之气。在有限的空间展现无限活力,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不动上一番心思,不调动头脑中的几分灵气,是很难完成的。
  凌士欣先生的作品,字形变化极多,不受任何拘束,但又在合理严谨的法度之中,与那些肆意而为之又自命现代派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相关的文字之间相互呼应,篆刻章法中的法则如增损、伸屈,挪让、分合等运用得自然巧妙,让人看了真有赏心悦目之感。
  在刀法上,凌士欣先生也是活泼灵动,看得出来,绝对不是轻易得来。那真是奏刀似行笔,毫无做作之气,大有游刃有余之态。我在欣赏之余,常常揣摩,凌士欣先生应该是怎样一个人呢?从不拘成法,敢于极力展现个性来看,应该是个少年英雄;但是看他作品的老成和功底的扎实,又应该是个老当益壮的长者。百思不得其解,一时无机缘相见,这个疑团就一直没有解开。
  直到二十年后,我在文物出版社做编辑,凌士欣先生为书法篆刻家程与天先生的《程与天金石书法》一书写序,我这才见到这位在我心目中久存的篆刻家。颇有些意外,他是南方人,个头不高,长我几岁,是那种有钱难买老来瘦,也可能是为印消得人憔悴的身材。难得的是,凌先生在印坛中也发现了我,所以说我们是神交多年的老友了。凌先生很是慷慨,送我几本他的作品集,我读后对他更加钦佩。他虽年长于我,但是创作激情很高,似乎是年轻几岁,而且头脑用他们南方人的话来说,就是活络极了。我发现他的艺术细胞很容易被激活,在方寸之内真实展现出全新的气象来。一个个印文,就像是充满生命力的精灵,相互唱和,在和谐中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我们相见恨晚,谈得很投机。特别有趣的是,我们都已把主要的创作精力从篆刻转移到书法,而且喜欢用篆书写斗方。由印人到书人,我不敢说是什么高妙的手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篆刻的属性会自然地运用到书法中来,金石的味道肯定会相对浓郁一些,丝丝的印风是掩抑不住的;而且在章法上一定会体现更多的变化。作品的每一个字都会在合理的前提下肆意变化着,绝不是一字一格的分布。为此我曾经写过体会这种心得的诗,虽不敢说多好,但都是真心情的表露:伸屈挪让作安排,吾书尽从印中来。笔端欲品金石味,故将整纸斗方裁。
  我们,特别是我,不敢以英雄自居,但是却做到了“所见略同”。原来治印是将精力内敛,现在书法是外放,可以驰骋的天地广阔了,自然要有些与众不同的特征来才是。
  尽管我们说得投机,但是我一直没有看到凌先生由印到书的作品,心里还是存在这一种猜想。我根据自己的情况推测,心里有了一个大致的模样。
  最近,凌先生说出一本斗方书法的集子,请我作文。这样,我有幸看到了凌先生的斗方书法,比前番见到人的感觉还要惊诧。他的书风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在运用的强度方面却火大超过我的想象,想不到我们在同一创作理论下,会出现如此差异的效果。我不想评论孰高孰低,只是更加相信了性格最终决定风格的观点。行文至此,我应该称呼他为老兄了。老兄真是全身心地投入了,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他的斗方书法不仅仅是糅进了篆刻的风格,大胆使用了篆刻的诸多因素,同时还有绘画的元素在内,勾勒、点虱、渲染……似乎无一遗漏;而且书写的提按、虚实、轻重、润燥、方圆……凡是我们想到的技巧,几乎多囊括,且布白几乎夸张地成了主旋律。每一件作品几乎就是一幅变幻无穷的画面,让人琢磨的地方真是太多。每一件作品都能引起观者的共鸣,诱发境域广阔的联想。书法作品如果是几个字平均地摆布,人们可能会一瞥而过,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凌老兄的作品不然,会使您驻足,仔细观赏,品味其中的奥妙。我说对于他的作品用观来描述显然不解渴,应该是读。只有仔细赏读,才能知道其中的真谛。也许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作品的赏析结果不完全一致,那更说明了作品本身内涵的丰富和深邃。而且作品多有注释或简要的感受,使作品的含金量有增无减,
  我们来看几件作品,进行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
  “雷”是古人充满想象力的象形字,甚至今天书写的规范字还依稀可见雏形。特别是凌老兄的小注:“辛卯夏日,雷鸣电闪,无法入睡,书此‘雷’字度时……”主体居右,左边一串红色小雷,似是余音回声不绝,把一个走火入魔的艺术家的形态和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宝山旭日”有小注:“斯‘日’字间架,曾见于青铜彝器望敦拓片……”有心人处处学有所得。此幅作品有甲骨风致,又有汉画像的味道,凌老兄又道部分源于钟鼎,可见是多有积累,兼而有之。
  “空门”,主要笔画在外围,充分体现主题。有二十方印章一字长蛇而列,似乎是一道门槛,叫人很想越过看看里边的世界是不是很精彩。印章排列疏密得当,显得是那么自然。小注进行了精到的涂释,想是凌老兄已参破悟透其中真谛,一心以艺术为己任。
  “容”与“空门”有同工之妙,整体上如门似幕,充满奇妙。款与十九方印章点缀其间,更添雅趣。印章中多为阴文或阳文的“容”,与主题互相呼应顾盼。凌老兄注明是会意字,而且引经据典,得出“容纳万物,尊取众美”的结论,这当是发自内心的语言。
  “江山助我”以白为主,字字相连。凌老兄没有任何注解,其实我想这是他对大自然、对传统文化的感激之词。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离不开实践,闭门造车只能是一种消极的自慰。历代艺术家的成功往往离不开生活的关爱,已经有许多实例说明此事,凌老兄也是深信不疑者。
  “故乡索月”吟咏一首家乡民谣,便凸显出凌老兄米泯的童心。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管你从事的是哪一个门类,都要有几分幼稚,即保持童心,否则作品便有几分苍白。凌老兄老辣中寓有几分孩童之气,艺术生命也因之得以延续。
  还有其他作品各臻其妙,难以一一描述。仅从所选作品来看,凌老兄就有过人之处。题识皆口语化而充满哲理,令人反复琢磨慨叹。这样的作品不读何以得其中三味?有一次,凌老兄在电话里自谦叹曰:“情不能尽其美。”予曰:“非不能尽其美,实不必尽其美,能有余味留给读者方为至美。”
  凌老兄斗方书法的精妙处何止如上所述,只是我愚钝尚未读出,待他日茅塞开时,再与诸君研讨。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北朝始烧、延绵至今的磁州窑,是充满生机的艺术奇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磁州窑吸纳了大量的其他文化元素,同时也将其代表性的“白釉黑彩”艺术符号传播到大江南北,风靡海外。泰国古代陶瓷就与磁州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记述这种联系的有关资料却详略、内容不尽一致,纠结成一起“历史公案”。本文拟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磁州窑与泰国古代陶瓷的比对研究,对这起“历史公案”进行初步的解析。  有关文献资料与解读
期刊
刘墉(1720-1804),字崇如,号石庵、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后升任体仁阁大学士。他的传奇故事流传颇广,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更是家喻户晓,虽然未必可信,但他的人气却与日俱增,收藏他书法的人也多起来,因而鉴别其书法的真伪问题便显现出来。我在此简单谈一谈刘墉的书法及伪作情况,与喜欢刘墉书法的朋友交流,有不对之处请朋友们指正。  刘墉的书学渊源  刘墉
期刊
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有自己的梦想,长大后即使从事着完全不同的行业,梦想始终不曾远离,只是多数人选择将梦想珍藏而不愿再和现实较劲。马梅琴是一个执著的人,作为中国建设银行某部门副總经理的她,看似和艺术不沾边,但“八小时”之外的她,爱金融,也爱绘画,两者相互促进。从学绘画起,下班后、双休日以及各种假期,马梅琴常会在家中支起画板,践行着梦想。  1984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的马梅琴,顺
期刊
华侨博物院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倡办于1956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华侨华人历史文物为主。集收藏保护、展览展示、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综合博物院。华侨博物院收藏着一批珍贵的南侨机工文物,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展示南侨机工的爱国情怀和伟大贡献。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神州沦陷,生灵涂炭,激起了中华儿女誓死保卫国家的斗志。“南侨机工”就是千万回国抗战华侨群体之一。  “南侨机工”全称是“
期刊
中国古代玉器的鉴定,除了掌握历史上各个时期玉器的地域范围、玉器的类型等基本特点之外,还要多读一些记载出土玉器的考古报告,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考古所等文博单位正式出版的玉器图录在手,以供随时翻阅、参照,还要经常到收藏有这一时期玉器的博物馆观察实物,对出土玉器的材质、器型、纹饰、雕工等细部特征熟记于心。如果有条件和机会能够经常上手观摩到经过正式考古或专家认可的馆藏玉器,则是增强感性认识的最佳途径。
期刊
古董门类丰富多彩,广义的不说,即便除去书画类的“软片”,狭义的古董概念也包罗万象,这也是杂项工艺品收藏的乐趣之源,拍场上随时会有令人惊喜的私人收藏专题、专场出现。犀角器、象牙雕刻艺术品交易受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市场这一门类艺术品的交易,却无形中促使更多藏家分流到其他门类的收藏上。  尽管市场大势仍处调整通道中,但市场是发展的,行情在变化,局部热点时时有,月月新。今春,从纽约到伦敦等海外市
期刊
玻璃在中国古代有“琉琳”、“流离”、“琉璃”、“颇黎”、“明月珠”等多种称谓。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了玻璃器皿,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描述采桑少女秦罗敷的朴直和美丽时写道:“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这里提到的耳饰“明月珠”即指玻璃制品。唐朝元稹曾写诗赞美玻璃:“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  由于中国古代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
期刊
元代是绘画艺术与陶瓷艺术首次大规模融合的创新阶段。丰富的题材、多样的纹饰、繁密的布局使得元青花瓷器风格粗犷,更能够反应出元代世人的风貌。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的元代青花瓷器代表作“鬼谷出山”图罐以相当于人民币2.3亿元的成交价向世人印证了东方陶瓷的价值。  笔者曾有幸在拍卖前夕预展中上手此罐,并在做客央视“天价古瓷”访谈节目中爆料“天价古瓷并非全品”的亲身感受。时隔八年,在上海博物馆
期刊
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既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是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玉文化自身的特色,只有原始经济、文化、宗教礼俗比较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才有与之相适应的玉器文化。从目前已经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看,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玉文化,主要发源于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等原始农业经济、渔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文化,几乎扩展到中国原始文明的主要区域
期刊
文房清供特指书斋文案清雅的陈设器具,即笔墨纸砚与相应发展而来的各种辅助用具。笔、墨、纸、砚,早在汉代发展成熟,逐渐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一些辅助用具。明清时期,随着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发展,文房实用陈设器具的制作也发展到极盛。根据不同功用,分别命名有笔床、笔插、笔架、笔屏、笔筒、笔洗、笔掭、水丞、砚滴、水注、砚屏、墨床、镇纸、镇尺、臂搁、印章、印盒、印规、仿圈、纸刀等,这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