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体育教师作为师资队伍里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工作方式、态度及绩效都可能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本文剖析了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维持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保证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974年Freudenberger提出“职业倦怠”现象,越发受人们关注。加拿大心理学家马斯勒用“企业睡人”来形容职业倦怠者。当某人长久进行某项工作,逐渐会形成一种疲劳、倦怠的心理,缺乏工作兴趣。据研究人员解释,许多服务型或教育型从业者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说明当助人者耗尽个体内的有效资源却没能及时进行补充时,则会引起倦怠。同时,当个人的能力在压力较小、挑战性较低的环境中得不到发挥时,也不能达成成就感,也会出现职业倦怠心理。大部分研究者把体育教师的倦怠现象解释成: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而导致的身体、情绪和行为耗竭的状态。这种状态由以下几个特点组成:一是体力不足,容易疲劳,甚至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内分泌失调等多种生理状态。二是缺乏心理兴趣,甚至质疑工作意义与个人的价值,情绪焦灼、抑郁,失去事业信心。三是逃避行为责任,消极应对各项工作,不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工作创新不足,疏远学生。这样不仅严重破坏了教育质量,而且影响教师身心健康。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指体育教师在应对各类压力时无法合理有效地应对的消极心理和行为。
1 从心理学层面看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大量关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三层面开展,从宏观视角出发,主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和内部微观角度探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1.1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交往获得的影响,它可以减轻社会心理的应激能力和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力,是个体感受到的源自他人的支持和关心。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亲密关系、复合结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概念。在教育发展环境多元化,教师职业倦怠迅速上升的社会环境下,构建坚实的高校体育教师社会支撑系统可以有效预防和减缓教师职业倦怠,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1.2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指将个体的一些特征与他们相似的人进行比较。高校体育教师生活在大量社会机会的环境中,比如日常授课中教师与同事之间的教学能力比较、个人职称评优中教师与同事之间的科研能力比较等。受严重职业倦怠影响的教师,与生活条件较好的教师相比,会产生挫折感和嫉妒感,这会进一步破坏教师的行为动机,导致出现更多的负面表现。
1.3 人格特质
人格指个体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教师人格特质会对教育活动及对象带来重大影响。优秀的人格特征,如爱好广泛、性格外向、机敏严谨、果敢幽默都不易出现职业倦怠。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倦怠、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中,王越等人得出结论:人格特质的外向性与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精神病性与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性格越积极外向,情绪越沉稳,工作倦怠的可能性就越低。
1.4 角色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角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其他角色相关联,形成相互依赖、互补的角色,这将导致角色冲突。例如:教师权威与朋友角色冲突,职业角色与家庭成员角色的冲突。体育教师工作特点是脑力和体力活动相结合,工作对象多,活动空间广,任务繁重复杂,因而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素质能力。
1.5 自我效能感
Bandura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判断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行动的能力,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其认为自己有能力影响去学生的行为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及其同伴的评价是评价其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如果反复评价效果不佳,必定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和影响因素大多与环境和个人素质有关,外部环境难以改变,但自身素质是可以提高和调整的。在进行调整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找出工作倦怠的原因。
2.1学会积极认知,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
教师对压力和自身压力的理解和评价会影响他们对压力的反应和适应效果。面对相同的事情,不同的认知风格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体育教师要善于从社会支持系统中获得力量。与此同时学会以健康、正确的社会比较方式认同自己,以合理的成就动机激励自己,保持正确的个人期望。
2.2 善于调整情绪,合理安排工作负担
情绪调节指自我管理和改变个体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教育教学是情感劳动,要加强情感自我调控能力。因此,第一必须适当安排体育教师工作时间,减轻额外负担;第二要保障高校体育教师的空闲时间。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具有个性特征,他们从事的精神生产与劳动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和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与个人钻研的时间。
2.3 正确引导自我调节,加快体育教师专业化进程
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自我调节。理性的体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既不骄傲自满,也不过分自负,积极改善工作态度与自身行为表现,注意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扬长避短,克服自身不足。因而,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必须增强心理的适应能力。心理适应力强,教师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总是能保持积极的心理情绪,且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
2.4 勇于改变行为,健全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
职业倦怠会引发教师产生一些不当的行为,应引导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在以往的绩效评价机制中,由于某些考察因素的不合理,导致部分体育教师的努力成果被埋没,这样不仅打压了体育教师群体的工作热情,还很容易让体育教师们形成倦怠心理,失去了积极提升工作能力和班级成绩的动力。此外,不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会使体育教师被迫在复杂而无意义的琐事上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最终收效甚微。只有评价体系合理化透明,畅通晋升渠道,才能用全新面貌对待自身职业。
3 结语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有直接关系。因为学校片面把握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占主导,因而作为“豆芽学科”,体育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位置。并且体育教师也可能会受到校领导与其他教师的歧视。在优秀评比上,体育教师因为存在着“资历排名”的问题,很难上升到高级。据悉,18.8%的高校體育教师认为晋升难,22.1%的体育教师认为看不到发展前景。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势必会导致职业倦怠现象。所以,不管是个体,组织还是社会方面都可以从中发现问题,缓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1974年Freudenberger提出“职业倦怠”现象,越发受人们关注。加拿大心理学家马斯勒用“企业睡人”来形容职业倦怠者。当某人长久进行某项工作,逐渐会形成一种疲劳、倦怠的心理,缺乏工作兴趣。据研究人员解释,许多服务型或教育型从业者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说明当助人者耗尽个体内的有效资源却没能及时进行补充时,则会引起倦怠。同时,当个人的能力在压力较小、挑战性较低的环境中得不到发挥时,也不能达成成就感,也会出现职业倦怠心理。大部分研究者把体育教师的倦怠现象解释成: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而导致的身体、情绪和行为耗竭的状态。这种状态由以下几个特点组成:一是体力不足,容易疲劳,甚至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内分泌失调等多种生理状态。二是缺乏心理兴趣,甚至质疑工作意义与个人的价值,情绪焦灼、抑郁,失去事业信心。三是逃避行为责任,消极应对各项工作,不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工作创新不足,疏远学生。这样不仅严重破坏了教育质量,而且影响教师身心健康。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指体育教师在应对各类压力时无法合理有效地应对的消极心理和行为。
1 从心理学层面看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大量关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三层面开展,从宏观视角出发,主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和内部微观角度探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1.1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交往获得的影响,它可以减轻社会心理的应激能力和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力,是个体感受到的源自他人的支持和关心。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亲密关系、复合结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概念。在教育发展环境多元化,教师职业倦怠迅速上升的社会环境下,构建坚实的高校体育教师社会支撑系统可以有效预防和减缓教师职业倦怠,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1.2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指将个体的一些特征与他们相似的人进行比较。高校体育教师生活在大量社会机会的环境中,比如日常授课中教师与同事之间的教学能力比较、个人职称评优中教师与同事之间的科研能力比较等。受严重职业倦怠影响的教师,与生活条件较好的教师相比,会产生挫折感和嫉妒感,这会进一步破坏教师的行为动机,导致出现更多的负面表现。
1.3 人格特质
人格指个体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教师人格特质会对教育活动及对象带来重大影响。优秀的人格特征,如爱好广泛、性格外向、机敏严谨、果敢幽默都不易出现职业倦怠。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倦怠、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中,王越等人得出结论:人格特质的外向性与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精神病性与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性格越积极外向,情绪越沉稳,工作倦怠的可能性就越低。
1.4 角色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角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其他角色相关联,形成相互依赖、互补的角色,这将导致角色冲突。例如:教师权威与朋友角色冲突,职业角色与家庭成员角色的冲突。体育教师工作特点是脑力和体力活动相结合,工作对象多,活动空间广,任务繁重复杂,因而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素质能力。
1.5 自我效能感
Bandura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判断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行动的能力,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其认为自己有能力影响去学生的行为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及其同伴的评价是评价其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如果反复评价效果不佳,必定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和影响因素大多与环境和个人素质有关,外部环境难以改变,但自身素质是可以提高和调整的。在进行调整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找出工作倦怠的原因。
2.1学会积极认知,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
教师对压力和自身压力的理解和评价会影响他们对压力的反应和适应效果。面对相同的事情,不同的认知风格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体育教师要善于从社会支持系统中获得力量。与此同时学会以健康、正确的社会比较方式认同自己,以合理的成就动机激励自己,保持正确的个人期望。
2.2 善于调整情绪,合理安排工作负担
情绪调节指自我管理和改变个体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教育教学是情感劳动,要加强情感自我调控能力。因此,第一必须适当安排体育教师工作时间,减轻额外负担;第二要保障高校体育教师的空闲时间。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具有个性特征,他们从事的精神生产与劳动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和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与个人钻研的时间。
2.3 正确引导自我调节,加快体育教师专业化进程
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自我调节。理性的体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既不骄傲自满,也不过分自负,积极改善工作态度与自身行为表现,注意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扬长避短,克服自身不足。因而,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必须增强心理的适应能力。心理适应力强,教师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总是能保持积极的心理情绪,且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
2.4 勇于改变行为,健全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
职业倦怠会引发教师产生一些不当的行为,应引导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在以往的绩效评价机制中,由于某些考察因素的不合理,导致部分体育教师的努力成果被埋没,这样不仅打压了体育教师群体的工作热情,还很容易让体育教师们形成倦怠心理,失去了积极提升工作能力和班级成绩的动力。此外,不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会使体育教师被迫在复杂而无意义的琐事上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最终收效甚微。只有评价体系合理化透明,畅通晋升渠道,才能用全新面貌对待自身职业。
3 结语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有直接关系。因为学校片面把握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占主导,因而作为“豆芽学科”,体育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位置。并且体育教师也可能会受到校领导与其他教师的歧视。在优秀评比上,体育教师因为存在着“资历排名”的问题,很难上升到高级。据悉,18.8%的高校體育教师认为晋升难,22.1%的体育教师认为看不到发展前景。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势必会导致职业倦怠现象。所以,不管是个体,组织还是社会方面都可以从中发现问题,缓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