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调查及其对教师培训的启示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对当前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有一定的启示:可以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为培训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4-0029-04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即为“成长=经验 反思”,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代汉语词典》对“反思”的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就本文而言,笔者认为,反思是人们将自己或集体中的他人作为研究对象,以一定的标准连续自觉地审视这一研究对象正在发生、已经发生的观念、行为等的思维活动。如果反思的对象是自己,即为自我反思;若反思的对象是集体中的他人,则为集体反思。反思具有连续性、自觉性以及一定的标准。反思的具体内容是正在发生、已经发生的观念、行为等,它是一种思维活动。具体到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是指教师把集体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实现有效教学以一定的反思标准对自己或他人正在发生、已经发生的集体教学活动进行连续回溯、监控、讨论分析的思维活动。教学反思既包括教师个人反思,也包括集体反思,它们都需要教师之间合作对话、交流讨论。在教师文化共同体中,教师群体通过内部之间的相互关注、相互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
  笔者梳理文献了解到,目前关于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小学阶段,对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的研究较少,且偏重于理论探究。而笔者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发现,我国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多为活动后的反思,缺少活动前及活动中的反思;反思视角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自我反思及与同事交流进行反思,缺少基于幼儿及理论文献阅读角度的反思;反思的方法比较少,主要是“想想”“写写”,缺少深度和广度,等等。
  考虑到已有研究不足以反映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笔者采用质、量结合分析的方法对珠三角地区的幼儿园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促进幼儿园教师反思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州、深圳两地不同性质的城市幼儿园及其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自编《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基本情况、16道单选题、3道不定项选择题三部分内容。经过前期检验,该问卷克伦巴赫a=0.91,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也都高于0.75。研究者通过邮寄、现场发放等形式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全部数据通过SPSSl7.0加以分析。参考范梅南(1977)对“教学反思水平”的划分,本研究将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分为三级:水平1,技术理性水平(technicalrationality);水平2,实用行动水平(practical action);水平3,批判反思水平(critical reflection)。
  2.访谈
  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即根据访谈提纲问所有访谈对象完全相同的问题。访谈对象为广州市T幼儿园7名不同班级、教龄、学历的教师。T幼儿园是广州市天河区一所民办幼儿园,据了解,其发展规模和水平在本区均属中等,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水平能代表本区教师的平均水平,因此。选此幼儿园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访谈为期14天,研究者利用教师中午休息时间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录音进行整理和归类分析。
  3.观察
  研究者在T幼儿园做了两次非参与式集体教学活动观察,一次是一名专家型教师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另一次是一名新手教师开展的园本教研活动。通过对比这两次教学活动,了解不同教师在个体反思及集体反思中的差异。活动结束后,研究者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1.反思水平处于实用行动水平和批判反思水平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州、深圳两市的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处于实用行动水平和批判反思水平,这表明接受调查的幼儿园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还是较高的。
  2.教师背景(专业、学历、教龄)、幼儿园机构性质与反思水平显著相关
  调查发现,教师的专业、学历、教龄以及所在幼儿园的性质对教师个人的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不同专业、学历、教龄以及所在幼儿园性质不同的教师其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明显不同。教龄在2年以下的与有6-10年教龄的教师之间差异显著,这反映出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之间专业成长的差异比较大。一般而言,2年以下教龄的是新手教师,还处于适应职业的生存阶段,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处理问题也不够老到,每天大多忙于备课、组织活动、开展家长工作等,反思的意识不强,即使反思也缺乏深度和广度;而有6-10年教龄的教师对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已比较娴熟,能够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反思的意识也较强,且有~定的深度和广度。这也验证了波斯纳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是经验与反思互相作用的过程。
  3.教师反思水平受其他因素影响
  本研究还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指导、专业素质、专业自觉性、敬业精神、自我反思的意识与能力、工作量、实践经验、实践时间、幼儿园管理者的要求、支持性环境(同事交流学习)等都对教师的反思水平有一定影响。排在前三位的影响因素是: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指导、实践经验和专业素质。
  (二)访谈结果
  1.反思的原因
  访谈得知,教师进行反思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领导要求。L教师向笔者坦言:“很多人写反思都是领导要求的。”二是自身的发展需求及教育的需要。如M教师说:“如果我不反思的话,就不知道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K教师则说:“集体教学活动反思可以帮助我了解孩子接受的情况,知道他们达到了什么程度,如果发现孩子的发展没有达到目标,我会调整一些做法。”   2.反思内容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教师反思的内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集体教学活动本身,包括反思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策略和活动效果。如K教师说:“活动结束后,我会想想整个流程跟预先设计的有没有出入。”二是幼儿,包括反思幼儿的反应及幼儿的已有经验。c教师如是说:“我经常反思幼儿的反应和兴趣,也就是看看活动结束后幼儿会有什么不同。”
  3.反思手段
  整理访谈资料发现,幼儿园教师反思的手段有:(1)想想。有的教师表示:“自己想得比较多,写得比较少。”“平时大多数是自己思考,自己积累。”(2)写反思笔记。L教师提到,她“每月都会写反思笔记,经常在笔记里写今天的集体活动组织得怎样,或者孩子给了我什么样的启发”。(3)与同事交流。M教师告诉笔者:“跟其他老师讨论,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4)查阅文献。B教师谈到查阅文献也是一种较好的反思手段:“平时自己会看相关的教科书。上网查阅相关的教学内容,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5)活动后效果分析。c教师认为,对每次集体教学活动进行记录和效果分析也是一种很好的反思手段,她提到:“每次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自己都会大体记录一下,并作个效果分析,有时间再细细探究,这样下次活动会开展得更好。”
  4.反思的情境
  教师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反思呢?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以下几种情境下教师容易反思。(1)当幼儿的兴趣突增或突减时。M教师表示:“小朋友很乱或很静时自己会反思。如果孩子突然心不在焉我会想为什么他们会不感兴趣呢?是不是我讲的内容他们不理解?”L教师也表示自己常常是看幼儿的反应来决定反思与否的:“如果孩子的反应很不一样,我会反思一下是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2)观摩同行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时。B教师认为:“我们平行班里开展的集体教学活动大多是一样的,但老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可能不同,每次观摩她们的活动时,我就会反思自己,总能发现一些问题。”(3)发生突发事件时。K教师谈到:“如果活动开展得很顺利,就不太会多想,但如果发生了突发情况,在处理之后,我会很快反思这样处理是否妥当。”
  5.反思的效果
  怎样才算反思有效,不同教师有不同看法。(1)达到活动目标。c教师认为:“一个经过反思的教学活动重新开展时应该要达到预定的活动目标,这点很重要。”(2)活动过程流畅。M教师觉得,反思后的活动重新开展时应做到程序清晰流畅。(3)活动中幼儿兴趣高。L教师非常看重孩子的参与程度。她认为,“只有孩子们乐于参与,兴趣很高,才能说明这个活动效果很好”。(4)幼儿在活动中有收获。B教师认为,“幼儿从中有所收获,这样的活动才能算是有效的。”
  6.反思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反思意识。大部分教师都表示,反思工作应该“有‘心’,平时要自觉地去做,应该增强反思意识,具有反思意识是开展反思的前提”。(2)活动前准备充分。还有教师认为,反思其实是一项技术活儿,应做好准备:“活动前准备时就应考虑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这样开展反思比较顺理成章。”(3)把幼儿放在首位。c教师认为,“只要教师时刻考虑幼儿,关注他们的需要和反应就能找到很多反思点”。(4)具有高学历。不少教师认为反思水平跟学历相关,觉得“学历高的老师写作能力较强,更会反思”。
  (三)观察结果
  1.集体反思与个人反思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教师的集体反思与个人反思有所不同,集体反思时,教师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更能提升反思意识及批判意识。曹培英认为:“与同行的沟通、交流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教学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因此,教师宜多参加集体反思交流活动,利用集体反思的优势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㈣
  2.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反思
  观察还发现,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反思存在较明显的不同:专家型教师反思的内容更宽更广,反思的方式更灵活多样,反思的效果更明显。反思也更具批判性。新手教师的反思则较多考虑的是技术性问题。这可能与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不同有关,可见,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三、启示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对开展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有一定的启示:可以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为培训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以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为培训目标
  当前,有很多教师培训存在着目标模糊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努力从教学实际出发,将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作为教师培训目标,以促使培训更加细化、具体化。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也就是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二)以深化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内容为培训内容
  当前,有很多教师培训存在内容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而围绕教学实践反思开展的培训活动贴近幼儿园工作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反思内容可以包括:反思活动本身、反思幼儿的兴趣和反思幼儿已有的经验等,因此,可以从集体教学活动本身及幼儿出发,开展包括对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策略和活动效果以及对幼儿的反应、幼儿已有经验的反思,从而提高教师的反思水平,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目标。
  (三)以参与和合作为培训的主要形式
  当前。有很多教师培训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如果培训缺少交流互动。很难被参训者所接受。观察发现,教师在集体反思中。通过与同行交流讨论大大提高了反思水平。德国社会学家勒温(K.Lewin)的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Theory)理论认为,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成员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群体中,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在交流合作中产生新认识、提升新水平。”他用下面这个公式表示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B=(P,E)其中,B(Behavior)是行为,P(Personal)指个人,E(Envlronment)是环境,f(function)是函数。这个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也就是说,个体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体,而且受群体的影响。因此,以参与和合作为培训的主要形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
  (四)以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效果为培训的最终目的
  当前,有些教师培训的效果不明显,培训成了费时费力不讨好的事。研究者认为,以反思为培训切入点,可有效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反思后再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效果也非常明显,教师对活动的不断反思提高了教学水平,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开展幼儿园教师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反思水平为抓手,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观念,最终提高集体教学活动反思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49.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5.
  [4]曹培英,教学反思的涵义、分类与内容[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12).
  [5]顾荣芳,等,新手到专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余文森,等,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
  [7]刘娜,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培训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8]王建新,群体动力理论视域下的英语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
其他文献
每月一次的《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导读活动,对读者来说,是一场珍馐佳肴的精神盛宴!在2018年1-2这一期的“作者面对面”环节,非常高兴能邀请到对于生本教学有着深刻研究的施娇娥老师来分享她与吴恢銮老师共同撰写的《“用2、5、3倍数特征”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为我们如何研究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特别是对年轻教师如何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了
【摘 要】为学生的真实学习提供基本素材是数学教材的基本职责。数学教材主要是以数学任务的方式来呈现的,学习发生在数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找次品”一课教材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数学任务路径,掌握其设计的特点,将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数学任务设计;教学设计  数学教材是学生进行真实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资源。数学教材建构主要是以数学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图像能够呈现小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掌握情况。以某省会城市某小学六年级某班42名同学绘制的“分数”思维导图为研究对象,探索利用思维导图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结构进行评价的方法。研究表明,思维导图可以作为评价小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重要工具,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要发挥好思维导图的作用,教师这方面的专业素养也应再做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评价;知识结构;
【摘 要】以“解方程”板块教学为切入点,从“研究教材,理解知识编排逻辑;整合教材,契合学生认知逻辑;活用教材,创设课堂教学逻辑;拓展教材,尊重学生学习逻辑”四个层次开展实践探索,以期通过把握教材使用中的逻辑顺序,有效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逻辑顺序;教材使用;解方程  “用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每个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不同,使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手里所发挥的作用也大相径庭。教师在根据实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炼出具有引领作用的、凸显知识本质的、贯穿研究过程的核心问题,并以此为着力点展开教学,能有效地深入学生内需、深化探究过程、引发深度思维、促进深层建构,从而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实现认知的发展和深化、高阶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核心问题;深度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这是小学阶段最后
在亲历学校六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阅卷、分析和研讨之后,笔者发现,学生基础知识与开放性问题的得分率呈现出高低背离的趋势,且差距较大。分析发现,学校大部分学生双基扎实,但对图表式、对话式等开放性试题失分较多。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学中学生缺乏“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一、“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存在的问题分析  仔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并辅之于学生访谈、教师研讨,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数学思
“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有不顾一切保护幼仔的使命感在血液中顽强地生着、发着、汹涌而澎湃,凭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还原,也许是因它没有道理,也许因它就是道理本身。”  读完池莉的这部育女成长纪实作品,我们都会说:池莉最成功的作品是她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女儿。  《来吧孩子》是作家池莉的最新纪实文学。这本书,写得真实、感人,生活气息浓郁,充溢着深厚的母爱和亲情。让我们读到了一种大气!一种淡定!一种真爱!   
深入开展一节课的教材研究  整本或整套教材主要由一节课一节课的教材组成,开展一节课的教材研究十分重要。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朱乐平带领一课研究团队,对如何开展一节课的教材研究做了多年的探索。本期话题选择了朱老师及其团队的一组文章,这组文章阐述了一线教师如何研究一节课教材的方法以及多个研究的样例,以期让读者能够进一步关注教材研究,总结提炼研究方法,分享研究成果,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  【摘 要】
【摘 要】数学文化是人类发现创造数学过程中所积累的数学知识体系和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精神的统一体。数学文化可以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科学文化素养,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认知结构的发展,可以更有力地开阔学生自我超越的精神空间。数学文化课特指充分彰显数学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数学育人力量的數学课。数学文化课是改善学生数学学习境遇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数学学习生活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高品质数学文化课需具备以下特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各种教学实验、模式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这在有意无意间混淆了一线教师的视听。通过对一道相关习题的教学分析,可以让教师进一步明确理想的教学理应回归简单的道理。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深究其本质是什么、应该教什么以及如何实施教学这三个问题,如此,教师才有底气走进课堂。  【关键词】折线统计图;函数图象;铺垫;演示;变式  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