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心理学角度改进语文知识的记忆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e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们最头疼的就是背诵,很多孩子原本是喜欢语文的,可随着背诵的折磨,对语文的热情也被渐渐地消磨一空。如何能将记忆变成一件简单又有趣的事呢?本文将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入手,探讨不同记忆策略在语文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心理学语文记忆
  【中国分类法】:G445
   
  一、系列位置效应提高记忆
  “小天,请你背诵一下昨天学过的课文《燕子》。”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微风吹拂着千万条……微风吹拂着……千万条……”
  才背过几句,小天就皱着眉头苦想。唉!昨天记着的啊,怎又忘记了呢?
  老师不满意地看着他。
  “老师,我会背最后一句!”他又着急地想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流利大声地背诵最后一句: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老师,背完了!”小天松口气,傻笑着。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样的场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在背诵时就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大家可能都在想是不是我的记忆能力不够啊?其实,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都差不多,关键在于我们的记忆方法。上面事例中的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记忆的位置不同,记忆效果也不同,想一想我们过去的记忆,我们对学习内容、经过的事最清晰的记忆就是学习内容和事情的开始和结束。有的同学喜欢早晨起床学习,有的同学喜欢晚上睡前看书学习,按照系列位置效应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样是很科学的。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有需要背诵的内容,我们可以试着变换其中的开始位置,如果是一篇课文就将其分为几个自然段来背诵,如果是一段话就将其分为几句话来背诵,如果是词就将其分成几组词来背诵,以此来增加背诵内容的开头和结尾,从而克服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模糊的现象。比如:
  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中需要背诵12个四字词语,我们就可以将这12个词,分成三组,每组一横行,这样分为三组,将中间部分减少,开头、结尾增加,降低记忆难度,学生们在背诵时既兴趣浓厚,又记得快且牢固。
  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好系列位置效应,我们可以在一堂课的开头和结尾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课前一定要提前让学生做好上课准备,这样就不会浪费掉上课一开始这最宝贵的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变化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内容之间的干扰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一堂课是40分钟,在课堂的前20分钟是记忆的高效期,这20分钟我们可以用来学习新的学习内容,课堂的20--30分钟是整堂课的低效期,这个时间用来做练习最合适,在课堂的最后10分钟,是第二个高效期,可以用来进行总结复习巩固。
  这样就能让我们很好地利用系列位置效应,增强记忆,使学习效率提高。
  二、组块记忆过目不忘
  1965年丹麦心理学家和象棋大师迪古特利用真假棋局揭开了有些人过目不忘的秘密。那就是组块。
  测测你自己:
  请你注意力集中读一遍下面这行字:
  和态的傲中更现吃叫高在表它鹅声步相的
  然后按照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
  请你再读一遍下面这行字: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然后默写出来。
  你发现了吗?同样是这18个字,可你前后两次记忆的效果可是差太多了,这就是组块的功劳。我们一般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应该是7±2个,也就是最少5个,最多9个。但这个数量都是在提供的材料是无序的情况下的数据,如果是熟悉的字词、数字,就比如上面做的测试中的第二句,我们就能很好地记忆出更多的字词或数字,这不违背了我们短时记忆的7±2效应吗?不是的,这恰恰是神奇7±2中存在的另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短时记忆中信息单位“组块”本身有着极大的弹性,一个字是一个组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组块,由许多字构成的句子也可以是一个组块,而且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会对记忆产生影响。但不论我们储存的是什么组块,短时记忆的容量就是7±2个组块。我们不要妄想能再多几个组块,但要想成为过目不忘的记忆高手,还是要从这组块上下功夫。
  比如:前面讲到的长的课文可以分成几个自然段来背诵,其實不但运用了系列位置效应,也应用了组块的作用。这样把长的内容切成合适的短时记忆的组块内容来背诵,然后再通过组合的技巧将各个段落接在一起,就可以又快又牢地记下一段长篇的完整内容了。
  如果能找到一些办法将大量可用的信息组成组块,我们的记忆广度将会大大增加,通过训练人的短时记忆也可以增加我们的组块。但要反复应用才行,这样学过的知识就不是僵化的,就可以慢慢地让我们也成长为过目不忘的天才。
  三、遗忘曲线巩固记忆
  前边小天背课文,前一天他明明都能背诵下来,可第二天老师一抽背又忘记了,这就是遗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遗忘的经历,它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遗忘是我们学习上的天敌,如何能够克服。这就不得不提提遗忘曲线,遗忘曲线也称为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以上表格就是我们遗忘发展的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根据遗忘曲线的这一特点,可以发现我们要想打败遗忘,就应该重视复习。我们可以按遗忘曲线为自己制定一个复习周期:
  第一轮复习:一小时之后
  第二轮复习:一天之后
  第三轮复习:三天之后
  第四轮复习:一周之后
  第五轮复习:一个月之后
  我们还可以将系列位置效应和遗忘规律结合起来,让记忆达到更佳的效果。比如:在课堂上的前5分钟,我们可以专门作为学生的复习时间,齐诵背诵内容和学习内容,这样我们能更有效地提高记忆。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复习时间,相信只要坚持,我们就能将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甚至是克服遗忘。
  
  
其他文献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这是我们会经常听到的话,在小学阶段这种兴趣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好玩还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抓住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对我们的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就最清晰,思维活动也就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从事数学教学的十余年里,通过实践和观察总结了一些激发学生
摘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英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从而“爱屋及乌”,把学习当作一种幸福,一种享受。一个有亲和力的教师能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像学母语那样学习英语,使英语教学回归真实,充满人性,使英语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和向往。  关键词:亲和力平视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  【中国分类法】:G451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件事 :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如今学生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遍缺失阅读的兴趣。特别是电视、手机、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普及,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为了鼓励同学们接触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激发对书籍、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学期,我进行了班级共读的尝试,坚持把“悦读”贯穿于学生的阅读中,并逐步成为阅读的常态。  一、精选书目,激发阅读兴趣 
期刊
陕西省军区宝鸡干休所90多名离退休干部在学习讨论十六大报告中一致认为:报告说得最多的是一个“新”。一是确立新丰碑。报告总结了十五大以来五年的工作,总结了党的十三届
摘要:数学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自主探索,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快乐地自主学习,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自主学习数学的时空。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   【中国分类法】:G623.5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课堂。在小学数学自主学
摘要: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关键词:反思;读活;开放的课堂;学生发展  【中国分类法】:G623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推行与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反思、自主调控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因此开展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完美个性品质的培养,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笔者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案例分析:  一、从概念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概念,是一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身为教育的指导者要清楚的意识到师生互动的实质目的及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本文围绕如何提高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提出四点举措。  关健词:兴趣爱好、情感交流、师生互动、数学教学  【中国分类法】:G623.5    高效率课堂不仅是广大教师一直执着追求的共同目标,更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案例]rn(一)发现文章结构之妙rn师:刚才,同学板书了很多从课文中提取的有价值信息,一起读一读.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科学知识有序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请默读课文,看看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