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是现行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然而,课堂教学总局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为了让有限的时间效益最大化,作为新时期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學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方法,以极强的学科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激昂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关键词:趣味性;兴趣;情感;热情;效益
谈及思想品德课,很多老师都会感到“头疼”: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效果始终出不来。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下我就如何向有限的时间争取最大化效益谈几点我的浅见。
首先,教师自身“洗脑”——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新教材的内容又更具生活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新形式下,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法”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将知识强行塞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相适应,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做相应的调整,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嘴巴、粉笔、黑板”刻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激情,以自己的热情和激情带动同学的热情和激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兴趣,确立自己课程的吸引力。这就与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紧密相关,因为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对老师充满极强的好奇心和期待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心理精心设计自己的“开张课”,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无疑对我们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其次,发挥学生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
今天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充当演员,学生充当观众,这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当然学生也就只能被动的成为知识的储存器,自然也失去了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学习。做到教师不独占45分钟,把时间和空间尽量让位给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他们才是“主人”,从而去享受这一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我们的思想品德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每节课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开课五分钟,由学生对当天教学内容进行自由讲演;课中让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同时进行师生对话,或者是学生间的交流与辩论;再由学生来充当老师进行评述和作结,最后老师作必要的补充,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千篇一律、模式化的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疲惫,削弱学生的注意力,成为教学中的“油条”。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上课类型就有讲授、讨论、练习、自学、辩论、交流等;教学手段也可以多样化:如投影、挂图、视听结合等多种辅助手段,我们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每天都有新鲜感,自然睡觉、做其他作业、思想开小差、百无聊赖的现象也就消失了。因此,教学形式要常变常新,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学习兴趣与日俱增。
教学过程中要用好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图像、影像信息、我们身边罕见的人、物、事、知识结构图的展示等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也应注意使用频率不能太高,否则容易形成学生只看热闹,忽视知识的学习。因此也要注意巧用、慎用。
让我们的教学生活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我们讲解的过程中,避免高谈阔论,要作具体的分析。这就需要我们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维,这样有利于切合学生的认知度和思维度,能吸引和促进他们思考,走进贴切的课堂教学。让他们养成把课堂思维生活化的习惯,把问题放在生活中解决,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更具生活化和趣味性,也易于他们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经典案例的引用,做到源于生活、易懂而不俗气,而且要不断与时俱进。
第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
新课程《思想品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采用开卷形式进行考试,这容易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平时不用管,反正到时可以翻书”的消极心里。从而忽视《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的日积月累,不注意学习方法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在考场上缺乏必要的应试能力,有的甚至根本无从下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一)正确的分辨能力
这要求学生平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摒弃开卷考就是翻书的错误观念。打牢基础,内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二)知识迁移能力
在平时的练习和测试中注重培养学生将已知的知识、原理运用于考试当中,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三)综合与分析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认真读题:读懂题目,明白题目让我们干什么,做到有的放矢;读懂材料,找出材料与题目、教材的对应点,并与有关知识进行对接,对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取舍,找出解决问题的依据。最后作归纳概括,形成答案。
(四)语言组织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答题做到既简练又切中要害,既反对一句话答题又要避免洋洋洒洒一大篇。
总之,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我们要避开枯燥无味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作为引路人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倾注更多的热情与激情,寻求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眼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震.教师修养与中学政治教学[J].才智,2010(24):193.
[2]周丽萍.农村中学政治课教学应实现几个转变[J].科级创新导报,2010(21):179.
[3]王艳梅.阅读是思想政治课的“助推器”[J].科级创新导报,2007
关键词:趣味性;兴趣;情感;热情;效益
谈及思想品德课,很多老师都会感到“头疼”: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效果始终出不来。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下我就如何向有限的时间争取最大化效益谈几点我的浅见。
首先,教师自身“洗脑”——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新教材的内容又更具生活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新形式下,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法”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将知识强行塞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相适应,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做相应的调整,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嘴巴、粉笔、黑板”刻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激情,以自己的热情和激情带动同学的热情和激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兴趣,确立自己课程的吸引力。这就与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紧密相关,因为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对老师充满极强的好奇心和期待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心理精心设计自己的“开张课”,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无疑对我们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其次,发挥学生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
今天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充当演员,学生充当观众,这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当然学生也就只能被动的成为知识的储存器,自然也失去了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学习。做到教师不独占45分钟,把时间和空间尽量让位给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他们才是“主人”,从而去享受这一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我们的思想品德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每节课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开课五分钟,由学生对当天教学内容进行自由讲演;课中让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同时进行师生对话,或者是学生间的交流与辩论;再由学生来充当老师进行评述和作结,最后老师作必要的补充,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千篇一律、模式化的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疲惫,削弱学生的注意力,成为教学中的“油条”。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上课类型就有讲授、讨论、练习、自学、辩论、交流等;教学手段也可以多样化:如投影、挂图、视听结合等多种辅助手段,我们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每天都有新鲜感,自然睡觉、做其他作业、思想开小差、百无聊赖的现象也就消失了。因此,教学形式要常变常新,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学习兴趣与日俱增。
教学过程中要用好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图像、影像信息、我们身边罕见的人、物、事、知识结构图的展示等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也应注意使用频率不能太高,否则容易形成学生只看热闹,忽视知识的学习。因此也要注意巧用、慎用。
让我们的教学生活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我们讲解的过程中,避免高谈阔论,要作具体的分析。这就需要我们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维,这样有利于切合学生的认知度和思维度,能吸引和促进他们思考,走进贴切的课堂教学。让他们养成把课堂思维生活化的习惯,把问题放在生活中解决,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更具生活化和趣味性,也易于他们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经典案例的引用,做到源于生活、易懂而不俗气,而且要不断与时俱进。
第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
新课程《思想品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采用开卷形式进行考试,这容易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平时不用管,反正到时可以翻书”的消极心里。从而忽视《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的日积月累,不注意学习方法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在考场上缺乏必要的应试能力,有的甚至根本无从下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一)正确的分辨能力
这要求学生平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摒弃开卷考就是翻书的错误观念。打牢基础,内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二)知识迁移能力
在平时的练习和测试中注重培养学生将已知的知识、原理运用于考试当中,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三)综合与分析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认真读题:读懂题目,明白题目让我们干什么,做到有的放矢;读懂材料,找出材料与题目、教材的对应点,并与有关知识进行对接,对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取舍,找出解决问题的依据。最后作归纳概括,形成答案。
(四)语言组织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答题做到既简练又切中要害,既反对一句话答题又要避免洋洋洒洒一大篇。
总之,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我们要避开枯燥无味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作为引路人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倾注更多的热情与激情,寻求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眼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震.教师修养与中学政治教学[J].才智,2010(24):193.
[2]周丽萍.农村中学政治课教学应实现几个转变[J].科级创新导报,2010(21):179.
[3]王艳梅.阅读是思想政治课的“助推器”[J].科级创新导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