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力提升的策略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131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能促使学生形成科学全面的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因此,文章主要以部编版教材《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学为例,深入分析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关键词:高年级;阅读教学;思维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6-0054-02
  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引导学生理解所学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开拓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事物。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阅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效地将文章、段落和句子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思维的广度——从阅读量和阅读面的角度扩展
  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思考能力,拓宽学生思维广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打破固有思维,形成全面且广泛的思维,笔者建议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展开教学:
  (一)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我国大部分地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及国外同年龄段学生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较残酷的现实。学生阅读量不足,会导致他们无法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仍站在单一的角度思考问题,难以进步和发展。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应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节奏,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多读书籍,在“劳逸结合”的基础上做到“多读书”。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推荐了扩展有关地球知识的书籍,如英国作家Martin Redfern写的《你不可不知的50个地球知识》,还有中国作家肖承邺写的《漫谈地球》。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书籍,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课文知识进行复习与重温,还能激发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从而扩展他们思维的广度。
  (二)阅读面上应涉猎广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学生才能保持更好的心态乐于阅读,探索阅读的乐趣。因此,在阅读面方面,教师也应积极地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扩展。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笔者不仅仅围绕“地球”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还结合大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天文知识等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展自己思维的广度。
  二、思维的深度——从篇章结构与文章逻辑的角度提升
  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篇章结构的把握和对文章逻辑思维的理解,来更好地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地抓住文章的中心线索,把文章作者的思想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连贯、缜密并且富有条理的思维过程。通过对课文篇章和语段结构的深入分析,学生形成了辩证的、有条理的思维,从而能直接抓住课文的主旨及中心思想。
  分析并把握课文篇章的结构和文章邏辑可以从“理清结构,以纲带目”这个方面入手。在《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中,其是围绕“地球”展开的,因此在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中心语句时,除了要从语义上进行分析外,还应抓住篇章的结构,找准语段的“总纲”。通过分析发现,整篇课文分为9个自然段,其中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主要通过宇航员的介绍,引出本文主要的说明对象——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将地球拟人化,比作人类的“母亲”。学生通读完第一自然段之后,对说明对象“地球”有了初始的了解,并能准确地把握地球的基本特征是“孕育生命”与“壮观美丽”。
  (二)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为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开始的“但是”二字,是典型的标志性与关键性词语,代表了一种转折关系,也表示了句子主次轻重的顺序。结合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的地球,转而指出“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由此说明地球在美丽壮观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这便是相比于上文句子而言更为重要的语句。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则是对地球的“不足”进行了解释说明,“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三)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为第五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用了一个反问句,以此来引出一个“当地球资源枯竭,人类可以移居其他星球吗”的问题;而第六自然段的结尾句“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则是对第五自然段所提问题的强有力回答。这是一个先摆问题后分析的结构模式。而第七自然段则是从反面来论证“即便所提的问题可以解决,也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也没有很多人能够移居其他星球”的观点。
  (四)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为第八自然段至第九自然段。第九自然段是结尾段,结尾段一般也是含有文章“中心句”的语段。第九自然段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指出“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这一严峻问题和形势,随后介绍面对这一严峻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也就是本文的“中心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是典型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分析结构。其中,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本文的中心主旨句。
  在理清《只有一个地球》的文章结构和框架之后,教师也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线索,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探索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中心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训练,也拓展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思维的深度。   三、思维的创造性——从联系生活和关键性语句的角度激发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升思维创造性主要是围绕“生活”展开的。思维的创造性,主要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灵感与思想的火花。这是一种突破传统限制的全新想法和思想,尤其在学生通过阅读接触到新兴事物时极易产生,但它始终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加强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创造性。
  (一)联系实际生活揣摩语句含义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两点:理解词语、句子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的合理意义;能夠联系生活实际情况,揣摩并判断出词语在文章中的具体意思,以及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进行课文的讲解时,若遇到生词,不要立刻就告诉学生这个生词的词义,应启发并指导学生先对这个生词做个“定位”。比如生词是在课文第几自然段内?该自然段具体说了什么内容?能不能对这个内容作一个总结?该自然段内还有几个很关键的词语,都可以圈出来。这就是一个创造性阅读思维的发散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总结与深入挖掘,对课文内容会有个初步的印象。随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启发学生想象出所给生词具体描绘的画面,再鼓励学生将生词与现实生活情况相结合进行运用。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词组、句子的理解,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其对事物有抽象的概念,并能将语言文字想象为具体的抽象事物,形成和发展思维力。
  (二)围绕关键性句子展开联想和想象
  关键性句子在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其不仅是课文主旨思想的“凝练”,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思维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其中“枯竭”一词是本文重点生词,同时该段也是本文的主旨中心所在。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时间去圈出他们认为在全文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词语或句子,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并将交流的结果进行全班展示,在圈出词组或句子时还应重点说明原因。只有当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才能挖掘出课文更深层次的思想,才能联想到更多的内容,迸发出更多的阅读灵感。
  在圈到“枯竭”这个词语时,教师还可以问学生两个问题:“同学们认为‘枯竭’这个词语具体是指什么意思?‘枯竭’这个词语放在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呢?”然后学生就会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段,理解到“地球只有一个,如果地球上的资源都减少甚至没有了,那么人类就无法从别的地方再找回,我们的子孙后代也难以生存”这层意思。这就是教师所创设的具体语言环境。在该环境中,学生还会不自觉地联系自己身边的自然资源,如我们每天喝的水资源,还有养育参天大树的土壤资源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保护的,不能受到污染与破坏。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一个用来训练并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范例,教师除了要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地球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想象地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用语言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全班交流。在文字中了解到地球的魅力,在绘画中感受地球的影响,这就是培养并提高学生思维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教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突破。尤其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想要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思维力,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他们打破固定的思维,不断去探索与发现。这是理想的阅读思维力,也是未来开展阅读教学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罗 娟.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教师,2017(13):49.
  [2]黄 翔.“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Z3):63-64.
其他文献
魏征历史地位的快速抬升出现在安史之乱以后。乱后重建社会秩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教化,崇尚实学。魏征所倡导的“王道政治”又重新彰显出历史价值。  唐德宗是安史之乱后颇有作为的一任皇帝。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十二月,朝廷檢勘武德以来实封陪葬配飨功臣们名迹崇高者,魏征居宰臣一等第五位,这是高宗以后官方首次明确给予的定位。  魏征历史地位的重新提升,给后裔们带来了命运的转机。如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
2014年12月“上海文学艺术奖”揭晓,获得“杰出贡献奖”的有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陆谷孙教授。因编写词典而个人获奖的,似乎是破天荒第一个。虽然跟他不相识,但作为同龄人、同行,我在心里还是默然地向他祝贺。欣喜之余,不禁勾起我们参与编写跟 《新英汉词典》 为姐妹篇的 《法汉词典》 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四十七年过去了,《法汉词典》 的编写人员统统成了“70后”“80后”,还有“90后”
在梁山泊人物中,宋江是个最复杂的形象,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冲突。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身在衙门,却同情草野;加入绿林,却心怀朝廷。宋江的一生,始终是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度过的。  开始时,宋江在郓城县衙当押司,为了结交江湖好汉,通风报信放走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没想到晁盖一伙却大杀官军,上了梁山。宋江因此事感到左右为难,陷入内心冲突的苦恼之中。  晁盖上梁山以后,立即派刘唐送来信件和金条,以答谢宋江救命之
马君武是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当年中国学术界有“三马”,即指马叙伦、马浮、马君武是也。其中马叙伦、马君武皆在政治舞台上担任过重要职务,马浮则为单纯的学者。  马君武是中国留德学生第一个取得科学博士学位者。这位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曾用旧诗格律译拜伦、歌德、席勒等人的诗篇,编译了《德华字典》 等书。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 《物种起源》 的中国人
斯大林发“红包”  发“红包”,即用封口的大信袋给党政军高级干部送一大笔钱。其钱数多少,按级别和“贡献”而定,通常为官员月薪的一至二倍。这“红包”制度,直到1956年才被赫魯晓夫取消。而据苏共元老、曾为第二把手的莫洛托夫回忆,它是二战结束后由斯大林亲自提议实施并制度化的。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实行巴黎公社的“廉价政府”原则,官员薪金大体与工人的平均工资持平。如1918年列宁的平均月薪为807卢布,
1957年底,《北京日报》 记者田藏申联系上杨沫,说從作家出版社那里获悉她的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 即将出版的消息,因写的是北京地区的学生运动,希望能在 《北京日报》 上连载。这是第一家因 《青春之歌》 找上门的媒体,杨沫同意了,尽管小说尚未正式出版,她也并不确定是否能被广大读者接受。  次年1月,《青春之歌》 正式面世,与此同时,开始在 《北京日报》上连载。小说出版后反响很好,或者说可能比杨沫本
有天闲聊,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说,从一个人读书的方式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心态,比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说明他的性格很散淡,不拘于一物,而北宋的赵普一辈子只研究半部 《论语》,则说明这个人性格很直。  我回了一句:“那诸葛亮呢?”  朋友不说话了。  《三国演义》 中说,诸葛亮曾跟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游学,后三人读书追求精熟,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按照这位朋友的理论,诸葛亮至少也应该
同样是植树,西北军阀马步芳做得就明显过头了。  马步芳1938年主政青海,在全省开展“植树训练班”,给各级政府机关和大中小学校安排植树任务,也给农民定下植树指标。他将植树当成青海最紧要的经济工作来抓:“生产之道多端,而造林尤为当务之急。”  青海没有什么工业,马步芳发家致富买武器搞建设的经济源头除了征收田赋,就靠出售木材,大家都來种树,他才有树可卖。但是他太急于求成了:1938年要求植树三十三万棵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抗日英烈谢晋元之子、84岁的谢继民情难自禁地唱起了《歌八百壮士》,曲调激越,歌词悲壮,歌声激昂。  在“八百壮士”的悲歌背后,是一个觉醒的中国。从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到淞沪会战中所有中国守军,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民族
李叔同的出家经过,他的好友夏丏尊知之甚详。李叔同曾当着夏丏尊的面对一帮朋友说:“我的出家,大半由于这位夏居士的助缘。”  李叔同与夏丏尊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共事不久,两人因性情相似、志趣相投成为无话不说的密友。一次闲谈,夏丏尊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这样的人还是做和尚的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出家后的弘一说:“夏先生这句话成了他出家的一个远因。”其实,李叔同出家的近因也是夏丏尊所说的一件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