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中古诗词的占比越来越大,据统计,有59首之多。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仅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比较负责任的会带领学生逐词逐句地解析诗句意思,告诉学生诗词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大,感受和运用古诗词的能力偏低。如今,部编教材古诗词的比重增加了,如果还以这样的形式教学,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提高学生体会古诗词情感的能力势在必行。
一、解字词——为体会情感作铺垫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现代语言是新文化运动后形成的,许多字词随着使用情景和使用范围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字义古今差异大。如果没有理解好这些字词的意思,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山行》里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里的“坐”,如果按照现在的字面意思理解,会觉得莫名其妙,如果告知学生古语“坐”是“因为”的意思,那么整句诗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再如,四年级上册《暮江吟》里的“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一词,作“可爱”来解,那么诗句的意思就讲得通了。
二、善想象——为体会情感打基础
《义務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提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把看似简单的几行诗句想象成美丽的风景画、有趣的小故事,对于学生理解诗文的意思有极大的帮助。适度想象,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重要思维活动,教师可多设计这样的活动。再者,小学阶段的诗文大多是写景、节日、田园风光、儿童生活、咏物等,理解诗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想象。
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要求: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其中有《稚子弄冰》里的“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一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关注“脱”“穿”这两个动词,想象稚子弄冰的过程,比如他发现冰块时欣喜的神情,脱冰时的动作,以及穿冰时的小心翼翼,若加上适当的语言,画面感就更强了。学生在想象时,心里仿佛也和稚子一样经历了弄冰过程,如同身临其境,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悟意象——为体会情感当抓手
诗歌由意象构成,所谓“意象”,通常指意与象、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也就是说,是诗人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的结合,即指诗歌中浸润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古诗文中,弄懂了意象,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层层推进,抽丝剥茧,建立诗文表达的意象,帮助学生体会诗文的情感。
如四年级上册的《出塞》,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经典意象,让学生思考:提起明月,你会想起哪些和月亮有关的诗句?读着这些诗句,你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常与什么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明白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读懂了月亮的意象,就能领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这首诗的后面还有“飞将”这一意象,在学生知道了这是指像李广一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后,还可以拓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建立“飞将”这一意象,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理解诗文的大意和把握情感。
四、抓诗眼——为体会情感作助推
“诗眼”,顾名思义就是诗歌的“眼睛”。人之神采,全在眼睛,诗之神韵,多缘“诗眼”。诗眼的生动、准确体现在描写对象的特征、诗人的情感或诗歌深刻的哲理上。在古诗文中,诗眼有时是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精彩的一词或一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诗文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也就“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了。
如五年级上册的《示儿》,教师让学生了解,诗人临终所惦记的和普通人不一样,他惦记的是祖国山河没有统一,提问:“整首诗如果只能留下一个字,你会留下哪一个?”大部分学生马上回答:“悲字。”因为诗人通篇展现了国破后悲伤的感情,悲的是临终前看不到统一。抓住了这个“悲”字,就读懂了诗人的情感。只要想起了“悲”字,就会想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诗词有的直抒胸臆,一目了然,有的将情感蕴含在具体生动的描写中,教师要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字词、善想象、悟意象、抓诗眼,学生对于诗文的情感体会将不再一脸茫然
一、解字词——为体会情感作铺垫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现代语言是新文化运动后形成的,许多字词随着使用情景和使用范围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字义古今差异大。如果没有理解好这些字词的意思,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山行》里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里的“坐”,如果按照现在的字面意思理解,会觉得莫名其妙,如果告知学生古语“坐”是“因为”的意思,那么整句诗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再如,四年级上册《暮江吟》里的“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一词,作“可爱”来解,那么诗句的意思就讲得通了。
二、善想象——为体会情感打基础
《义務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提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把看似简单的几行诗句想象成美丽的风景画、有趣的小故事,对于学生理解诗文的意思有极大的帮助。适度想象,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重要思维活动,教师可多设计这样的活动。再者,小学阶段的诗文大多是写景、节日、田园风光、儿童生活、咏物等,理解诗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想象。
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要求: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其中有《稚子弄冰》里的“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一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关注“脱”“穿”这两个动词,想象稚子弄冰的过程,比如他发现冰块时欣喜的神情,脱冰时的动作,以及穿冰时的小心翼翼,若加上适当的语言,画面感就更强了。学生在想象时,心里仿佛也和稚子一样经历了弄冰过程,如同身临其境,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悟意象——为体会情感当抓手
诗歌由意象构成,所谓“意象”,通常指意与象、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也就是说,是诗人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的结合,即指诗歌中浸润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古诗文中,弄懂了意象,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层层推进,抽丝剥茧,建立诗文表达的意象,帮助学生体会诗文的情感。
如四年级上册的《出塞》,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经典意象,让学生思考:提起明月,你会想起哪些和月亮有关的诗句?读着这些诗句,你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常与什么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明白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读懂了月亮的意象,就能领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这首诗的后面还有“飞将”这一意象,在学生知道了这是指像李广一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后,还可以拓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建立“飞将”这一意象,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理解诗文的大意和把握情感。
四、抓诗眼——为体会情感作助推
“诗眼”,顾名思义就是诗歌的“眼睛”。人之神采,全在眼睛,诗之神韵,多缘“诗眼”。诗眼的生动、准确体现在描写对象的特征、诗人的情感或诗歌深刻的哲理上。在古诗文中,诗眼有时是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精彩的一词或一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诗文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也就“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了。
如五年级上册的《示儿》,教师让学生了解,诗人临终所惦记的和普通人不一样,他惦记的是祖国山河没有统一,提问:“整首诗如果只能留下一个字,你会留下哪一个?”大部分学生马上回答:“悲字。”因为诗人通篇展现了国破后悲伤的感情,悲的是临终前看不到统一。抓住了这个“悲”字,就读懂了诗人的情感。只要想起了“悲”字,就会想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诗词有的直抒胸臆,一目了然,有的将情感蕴含在具体生动的描写中,教师要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字词、善想象、悟意象、抓诗眼,学生对于诗文的情感体会将不再一脸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