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_david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单谈一下概念教学。
  
  一.创设求知情境,导入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谈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棱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三.抓住本质属性,讲清概念
  
  教学中,还应当抓住概念中的某些本质属性,来组织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垂线的认识”时,通常用两个“标准式”图例:进行教学,概括出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为了加深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高作准备,我又举出一图:该图从表面看只有三个角,其中一条线是射线,而且画得不是同样长,这些虽不是本质属性,但很容易干扰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也能帮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垂直”的本质属性。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生认识了“方程”这一概念后,我让学生在下面的这些式子中找出等式来填入圈内:6+8=14 X+9=175+X
  2X=8 X-2>3 X÷2 1÷X=22X+4=85×2-3×3=1
  再问学生哪些是方程,得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即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必定是等式。
  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联通:251913山东省无棣县车镇乡小学)
其他文献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一个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有赖于长期的培养和教育。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以满堂灌的方法对课文重点进行教育。此法实际上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是人云亦云,培养不了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内容,组
期刊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
期刊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期刊
教学的价值是育人成才,而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和创新。在教学中,部分学生认为学的书本知识无用,对于这种阻碍学习积极性的想法,我没有用大道理去说教,而是用数学方法解决两个实例,以此来说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例1:某超市的某种毛笔售价是25元一支,书法练习本5元一本,超市为促销,制定了两种促售优费办法:  ①每买一支毛笔送练习本一本;  ②按消费总额的九折优费。  我校想为书法兴趣小组买毛笔10支,书法
期刊
“真”,即语文教学的本质。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返璞归真,我们还是应该批判地继承。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呢?    首先,重视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做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
期刊
上完一节课,我抱着一大摞作业本回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听见外面传来:“我告诉老师去,哼!”一听这声音,我就明白了三分,我班的“小报告”又打来了…… “报告!”小玲涨红着脸,气呼呼地对我说:“付老师,我跟小珊、小芹跳绳,小军故意在中间捣乱……”  一听到这“报告”,我非常生气,恨不得马上把小军这顽皮鬼揪到面前好好训斥一番……但我还是压制住了火气,静息了片刻,对满脸委屈的小玲说:“小玲,对于这
期刊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新的变化,过去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被冲击的不复存在。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加速增加,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首要问题。  过去那种单纯的教给学生认字识词的教学已行不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不但能够流畅的写汉字,能读懂各类体裁的文章,而且会写表达出自己意向的文章,与人交际能够使用文明、有条理的语言。特别是综合性知识要求更高,更重要。  这些标准要求学
期刊
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话虽如此,但我们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教学大纲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这一关。  首先“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虽有小学的浅薄基础,但仅仅停
期刊
自主学习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讲学指导下,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应遵循一种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很强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为此,我就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尝试。    一.引读课文揭示问题    这一环节是学生初知课文的环节。教师的导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