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亲历,才是学习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妈们的困惑:
  黄老师:儿子一直不会拿筷子,我妈就叫我教他。我特别想让他自己去探索,但看到同事的女儿很小就会拿了,我就纠结到底教不教呢?
  高老师:儿子做奥数题目,遇到不会的就很急,叫爸爸教。而我希望儿子不断地思考,思考到极限的时候才去请教别人。我觉得儿子逐渐依赖别人在思考,心里就很难受。
  张老师:老师叫回家做小船,我儿子虽然做的很一般,但全是他自己做的,可带到班上去看到其他孩子都做得非常漂亮,因为都是家长帮着做的,他心里就非常难过,下次我要不要帮他呢?
  曹老师:小冉拼音写得很难看,我很纠结要是她一直写那么难看怎么办?她爸爸就指导了她一些注意点,她明显写得好看了。看起来孩子的的确需要“点拨”,点拨的即时效果真是太显著了!
  小调查一:你为什么会点拨孩子?
  妈妈会在孩子和孩子之间比较,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就很难淡定;有时我感觉孩子遇到的事儿太难了,我就要去点拨一下;还有的时候,就希望通过点拨能让他感受到更多好东西。
  看不下去他慢慢尝试过程中的痛苦煎熬。
  不想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儿子来问我,我就给点建议。
  小调查二:点拨/不点拨带来的结果?
  比如跳绳,通过点拨孩子会跳了,但以后孩子会经常问你:妈妈这个怎么弄?孩子会慢慢体会到我自己是不行的,要大人帮忙才行,他会逐渐依赖别人。如果他自己学会了,他可能会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揣摩了绳子是怎么样运动,手脚怎样才协调等,也会体验到很强的成就感,他会越来越有力量!
  对,点拨以后孩子就没有那么强的自己思考的意识了。
  但耐心不足的孩子一旦不会跳,可能就放弃尝试,不再探索下去了。
  纠结之处:理想遭遇现实
  高老师:我们的愿望是好的,不要点拨孩子,让孩子自己成长,有自己的思考。可是,拿筷子、打球这些事儿跟学习还不一样,比如跳绳,我就能不管这件事情。但关于学习这件情,就不那么简单了。我能不能承受儿子小学六年级都自己慢慢探索?如果往前看,前面的路是黑的。
  华老师:儿子有题目怎么想也不会,你不点拨,行吗?有的题目老师是不细讲的,那他就可能被卡在那儿了。
  芹老师:还有时候老师会一下子讲解许多题目,追求数量,根本没有给孩子时间去慢慢琢磨具体某一道题目,这就是一个急功近利、重视结果的社会,都是只看分数的。
  陈老师:完全点拨或者完全不点拨,应该不是这么绝对的。
  曹老师:有没有可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讨论的结果:亲历的才是学习
  1.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维果斯基提出,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能类的,比如打球、吃饭、写字等。一类是知识类的,包括写作、画画、折纸等。
  技能性的东西是不需要点拨的,认字就是技能,有的孩子两三岁就认识字,但是他对字的内涵没有什么概念,那是不改变他的智力结构的。
  但你会发现,事物是可以转化看法的,孩子学的语文、数学这些东西当你把它当成一种技能的时候你就会抄啊、背啊、读啊、写啊,假如说你不把他当做一个技能,语文能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数学能开拓孩子的思维。
  技能类的东西,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去探索。比如,他需要阅读更多的故事,就需要识字,要想自己认识更多的字,就要学拼音,学查字典,这比你一开始就教他认字要好很多,因为孩子拥有了主动性,不容易产生反感。
  知识性的东西可以间接地点拨,比如写一篇关于《榆树》的作文,就要你对榆树不断地感受,甚至要有丰富的情感经历,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当你用文章来表达时,才会富有感染力。而学会榆树这两个字很简单,会读、会写就行了,但它在你生命中根本就毫无关系,你根本就不形成认识。再比如折知了,抓住知了的特征就是知识类的,而折纸的一些技能,比如对折啊就是技巧。我们建议先让孩子认识知了的特征,等孩子有想折的冲动,尽力让他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塑造,然后在必要时主动向你索取技巧和方法。关键在于你是先给孩子技能,还是让孩子先探索?学习也是如此,你从小培养了足够的自主意识,鼓励他自己探索,还是从小就引导他,让他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志力?
  2.环境熏陶,隐性点拨
  有人理解的点拨就是不让他有揣摩的过程,直接教他怎么做,这肯定是不对的,不要把点拨狭义地理解为解决某个问题,要有长远目光。人类的艺术甚至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可以熏染,而不是教。因为每个人生下来就是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的,有的时候我们去看芭蕾舞、歌剧,它就是一种熏陶,是懂得一种生活方式,然后孩子才有艺术的气息。
  一开始并不要孩子懂歌剧本身的东西,而是一种气势,一种庄严。新教育就主张说不管多难的艺术,越小感受越好,不是说越小教给你越好。经常感受艺术会让身上的气质不同,为什么?是因为你注入了一点能让心理结构变化的东西。这些改变不是通过技能的获得就能有的。
  3.抓住时机,巧妙点拨
  现在小学的学习模式往往也不是直接点拨,而是引导式提问的点拨,有种暗示在里面的那样。孩子就在老师的讲解、引导、协助下发展。可孩子被这样点拨多了以后,是学不会独立思考的,就像有的孩子先算了7+8=15,过会儿算8+7=?,还要重新算。这个时候老师不应该直接点拨告诉孩子答案,把数字交换一下,结果是一样的。而是应该慢慢等,等孩子自己发现规律。
  因为在三年级之前,孩子还处于一个浪漫学习的阶段,四年级以后才刚刚开始有任务意识。所以,老师和父母都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懂事,等到孩子慢慢懂得要为一个目标去努力的时候,等道孩子自己有这种需要的时候,再给他一点点拨。
  如果你冒然去点拨,对孩子来说,反而会痛苦。孩子自己要做还是你让他做,这是不同的概念,你要努力地让他向你要,而不是你硬塞给他。当实在没办法,有些技能一定要教给孩子的时候,也要想办法变成孩子需要的,要告诉他为什么要学,让他心里明白你为什么这么做,要在意他的情感,在意他愿不愿意学,实在不愿意要让他明白不学的后果,让他自己学会承担。
  经常受点拨的孩子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比如做难一些的题目的时候,就特别希望大人点拨。其实那是一种偷懒,一种依赖,因为点拨而形成的情感上的一种依赖情绪,经常点拨,就是我们下意识地、主动地让孩子依赖。孩子觉得永远有人在后面帮他,他的独创性就特别弱。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在活动中亲历,再深的东西孩子都可以亲历。想一想国外为什么能出那么多的数学家?是因为他容许孩子有一个慢慢成长、慢慢探索的过程。我们的孩子数学成绩好,但数感一般都不好,因为被加减背诵破坏掉了,其实要靠孩子自己去感受数之间的关系,让他有一个慢慢感受、自省的过程。
  妈妈的心理调整
  孙:可能就是我们心里的许多恐惧带来了我们对孩子的过度点拨。
  高:是的,但在你享受不点拨所带来的后期发展的好处时,你还要去承担一些问题,比如我儿子的坏脾气、考试分数不高等等,都要由我来承受。
  孙:看你能接受哪种后果,你是接受不点拨,让他自己去探索,孩子的力量可能会爆发出来,也可能暂时悟不到你想让他悟的东西;但如果你经常点拨,那么孩子就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成长。
  高:做妈妈不是好和坏的问题,而是你的心里承受能力有多大的问题。我们很多的纠结都来自周围的环境,但如果由于我自己的改变,能逐渐带来环境的改变,我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更自然、更淡定。我们改变自己,孩子的环境就会越来越好,孩子也会越来越好!
其他文献
平时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谆谆教导:“你听我的,这个比较好,妈妈不会骗你。”“你选的这个不好,不适合你,妈妈选的这个更好。”孩子的喜欢常常会遭到父母的否认。面对孩子的“喜欢”和父母的“适合”之间的冲突,我有话想对父母说。  小册子的选择  彤彤的宝宝摘记小册子用完了,于是彤彤妈妈在开学前准备了几本新的小册子。彤彤从封面分别为蓝色、灰格子和有里约大冒险卡通图案的三本册子中,选出了蓝色封面的那本
期刊
Q:如果我没有一直催促她的话,她上学一定会迟到。  我女儿今年5岁,是个“慢动作女王”。每天早晨,要让她出门上幼儿园简直就像在打仗。不管换衣服或吃东西,动作都慢吞吞、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们上班迟到,而且幼儿园的老师也常抱怨这一点。  A:鼓励孩子动作加快;若不行,动手帮他  原本你是站在房门口,用鼓励的语气催促孩子动作快一点,但孩子还是慢吞吞的。眼看孩子上学就要来不及了,而你上班也要迟到了,于是你开
期刊
我有3个孩子,都是男孩。6年内连续生了3个孩子,生、育、养、教,怎一个“忙”字了得。时光匆匆,30年一晃就过去了,3个孩子如今都已经大学毕业,都有不错的工作。  有人问我,把3个男孩都教得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其实,也不难。首先就是身教。当你立身为正,儿女绝对歪不到哪里去。平日大人若是对所有长辈谦恭,日后孩子们遇到长辈亦必先招呼问好。大人处事不嫌贫爱富,孩子行事也必正义凛然。所以,管教儿女的第一步,
期刊
长久以来,传统中国式教育和美国式教育各自秉持着截然相反的理念,而孰优孰劣也一直备受争议。传统的中国家长一般采取比较严厉的管教方式,相信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而美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则显得民主平等得多,他们“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包括自己的孩子”。  近年来,很多紧随时代潮流的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逐渐西化,强调“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但也出现了不少“熊孩子”,让局面无法收拾。究竟掌握
期刊
【故事】  妈妈准备晚上和两个朋友聚一聚,想带小鸿一起去。  爸爸有点担心,提醒妈妈说:“你忘了上次的情景吗?”  妈妈那两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女孩,小女孩很容易玩到一起,而小鸿却跟她们都玩不起来。  上次妈妈聚会时,小女孩小萌就很生气地跑来向小鸿妈妈告状:“阿姨,小鸿吐我口水!”  小萌妈妈对小萌说:“没事的,有什么问题你们商量着解决。”  小鸿妈妈看了小鸿一眼,小鸿低着头,不敢接触妈妈的眼神。  
期刊
今天和几位妈妈聊起孩子害怕某一样事物的问题。想起彤彤小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人体骨骼,我特意买了一堆骨骼的拼接玩具给她。看到家里乱七八糟地摆放着大大小小的人体骨骼,某天连我这个自以为淡定的妈妈都不淡定了。那会儿彤彤2岁多,小小的她完全不懂人类对死亡的敬畏心,以至于看见小朋友画的拙劣的妈妈画像,信口拿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比喻:“你画的真像骷髅!”一语震惊四座,让我都不知如何帮她打圆场。  彤彤4岁的
期刊
咳嗽是人体的一个防御动作,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当呼吸道及肺内受到外界的感染后,气道黏膜分泌痰的功能就会增强,使得痰液量增加,通过咳嗽咳出的痰可带出一部分体内的致病物质,从而减轻了致病因素对呼吸道的侵害,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可是,孩子的咳嗽如果经久不愈,爸爸妈妈们还是不能大意。同时,咳嗽也分很多不同的类型,这也是爸爸妈妈在护理孩子咳嗽时需要注意的。  分辨咳嗽的原因:  1.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感冒,当
期刊
最近有家长来咨询:我家宝宝4岁了,特别喜欢吃零食,我看到报纸上说有的小孩吃了果冻后引起窒息,想想真可怕,想问一下,4岁左右的孩子还有哪些不能多吃的呀?  这个家长的“恐慌”并非小题大作。仅在上海市,就曾经发生好几起孩子因食用果冻而导致窒息的意外事故,因来不及抢救,最后酿成惨剧。3~7岁的孩子由于户外活动增加,见识渐广,所以见到各种“漂亮”零食的机会就多了,它们要么看起来颜色鲜艳,要么闻起来味道香香
期刊
我一向提倡让孩子多吃清淡、原味的食物。有人会问:没有浓郁的味道,用什么来吸引孩子?答案就是——造型!  材料:鹌鹑蛋3~4个,西兰花3~4小朵,蘑菇3~4个,盐、花生油各适量  做法:  1. 西兰花在盐水里面先浸泡10分钟,泡出里面的小虫子或者灰尘。  2. 西兰花去梗、掰碎。  3. 蘑菇去蒂洗净。  4. 把剩下的蘑菇蒂和西兰花梗切成小片。  5. 水烧开后,放入1小勺盐、少量花生油,依次煮
期刊
树袋熊抱  适合年龄:3~5岁  玩法:爸爸和宝贝面对面抱紧。宝贝双手环住爸爸的脖子,两脚夹紧在爸爸的腰部。然后请爸爸慢慢俯身,用双手撑地,尝试做俯卧撑。  动作要点:提醒宝贝双手双脚用力抱紧。爸爸也可先用一只手肘撑地,另一只手托住宝贝的身体,停留几秒,看看宝贝的反应,如果宝贝不紧张,则可继续调整身体姿势做俯卧撑。  益处:宝贝可以锻炼大肌肉力量及本体感。当然,这种独特的亲子互动体验对于爸爸的身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