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与代价,你看重哪个?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yq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女士在司法鉴定门诊里的表情相当痛苦,面部还有车祸留下的疤痕。她坐在轮椅上不愿意走下来,她对多数问题的回答是“不知道”或者作近似回答,比如问她“100-7等于多少”,她回答“94吧”;问她是否知道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她则回答“不知道”。她称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不知道家庭住址,不知道孩子的名字,但她对身体的痛苦则反应十分强烈,称头晕头痛、手麻脚痛、心烦睡眠差、记忆力下降以及不能做事等等。
  张女士的丈夫称妻子的讲述如实,并补充道,以前张女士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工作有声有色,相夫教子,尊老爱幼,与人相处融洽。然而车祸后,她完全变了一个人,没有劳动能力,不能上班,不能料理家务,甚至大小便有时候也不知道,自我料理非常困难,需要家人每天24小时陪伴。这次司法鉴定希望能给一个说法,让张女士得到最恰当的赔偿。
  张女士受伤的经历是这样的。2年前她在路上行走时,被小汽车撞倒,当时出现短暂昏迷,汽车车主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急诊头颅CT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促醒、护脑、护胃、高压氧等对症支持治疗,神经内科住院一个多月病情好转出院,出院CT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出院诊断为:“⑴脑震荡;⑵脑外伤综合症;⑶多处软组织挫伤”。出院后转当地康复科治疗,在康复科住院期间,张女士出现情绪低落、睡眠差等情况,康复科请精神科会诊,精神科医生给予心理治疗并添加安定类药物改善睡眠,但张女士的情况并无明显缓解。
  在康复科住院3个月后,张女士出院,出院后在家继续休息。尽管肇事方车主已经完全承担了所有的医疗费用,由于第一次鉴定结论是“脑外伤后综合征,不构成精神伤残”,后续赔偿没有依据,但肇事方车主答应协商给予一定的补偿。张女士以及家人认为鉴定结论与事实不符,要求申请再次司法鉴定。
  据办案交警调查反映,车祸前张女士性格外向,身体比较健康,无明显躯体以及精神症状,但并没有张女士丈夫所讲的那么出色,平时夫妻二人也会有矛盾。张女士在单位为临时工,表现一般,孩子在校表现尚可,与邻居相处较为融洽。目前,张女士在家情况具体如何无法获知,但张女士的丈夫确实为了照顾妻子向单位请假,张女士外出都是丈夫推着轮椅出去,没有人看到过她在外面自己走路。
  本次鉴定的专家温和地对张女士解释:“车祸未对你的大脑造成严重伤害,因为CT检查无明显异常(边说边拿出张女士的颅脑CT结果,并拿出一些严重脑外伤的CT图片给张女士进行对比),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大脑没有实质性的损伤,你还可以有正常的思维活动,你的生命中枢也没有问题。
  “但这次车祸使你受到了惊吓,对你构成了精神刺激,给情绪带来了影响,而你也允许情绪做了你的主人,你顺从情绪的摆布,因此伤心难过,以至于身体也被情绪征服了,出现了你说的头晕头痛等症状。我们见过不少和你一样的病人,一些人战胜了情绪,身体也逐渐好起来;一些人则任由情绪发展,最后遂了情绪的愿,甚至有些人本来腿脚好好的,却因为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最终瘫痪在床上了,好端端的身体被情绪毁了。他们这些人远没有你幸运,毕竟你住院的费用对方付清了,并且答应协商补偿。
  “我们根据客观的鉴定标准、你的CT结果,还是会给你和上次一样的鉴定意见,而依据这个鉴定意见,你难以获得伤残赔偿。虽然车祸对你来说是个不幸的事件,但和其他人相比,你算是幸运的,一是对方主动把你送入医院并承担了责任;二是答应协商补偿超过了法定程序的预期;三是你有一个支持你的家人,你的丈夫为了你请假在家。我想,你也希望自己早点康复,这样你们都能早点上班,一起赚钱养家、教育孩子。至于何时康复,需要你和你的情绪作斗争,我想,你会更愿意你胜,情绪败。”
  张女士被爱人推出司法鉴定室时,看上去比进来的时候轻松很多,没那么痛苦了。专家总结道,张女士所得的病可以称为“赔偿性神经症”,虽然在疾病诊断系统中没有它的名字,但在司法精神鉴定领域却较常见,该名字也被业内人士接受。
  “赔偿性神经症”的解释是:病人期望因他的症状持续存在而得到赔偿或报酬”。沈渔主编的《精神病学》指出,“赔偿性神经症是癔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有利于索取赔偿”,因此而收录在癔症章节中。该病总结起来的临床特点是:由赔偿因素引发,临床表现既具有神经症的病理和症状特征,又具有类似诈病的心理和病程特点,预后往往取决于赔偿纠纷的解决及当事人的满意程度。
  由此可见,赔偿因素是病人维持此病的动机,该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比其他神经症更为突出。获得赔偿这种“继发性获益”的心理有意或潛意识中被病人或者家人强化,使病程大为延长,迁延不愈,少数人甚至出现和原发病不相对应的阳性体征,如“废用性肌萎缩”、“癔症性瘫痪”、“癔症性失语”等。
  “赔偿性神经症”病人之所以对赔偿结果不满意,是因为他们错误地高估了预期的赔偿结果带来的好处,而低估了为了获得赔偿,本人以及家人所付出的高昂的代价;或者病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认为为了获得赔偿,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来源于最初的事件,而没有认清楚,是个人对“赔偿事件的反应”导致了越陷越深的“赔偿性神经症”的出现。
  因此,尽管少数人从该病中获得了看得见的好处,但给个人以及家庭带来的危害相当大:本来可以创造价值的人,只能成为被其预言的“废人”;家庭中的孩子失去有效监管,甚至会面临伴侣的不理解而失去婚姻的局面。因此,积极对待生活中的不幸事件,更早地从中走出来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毕竟“赔偿性神经症”的得失存留与病人本人的意愿关联很大。
  另外,由于“赔偿性神经症”可能因为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同时给诉讼双方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建议事故处理方尽早按法律程序协商,一次性适当地补偿受害方。
其他文献
近半年来,老妈突然间“抖”了起来。她整天喜笑颜开,精神头十足,出来进去风风火火,俨然是全家最忙的人,而且上周还从县老干部大学捧回来一个大红的聘书—“客座教授”!  —这是我和老妈“斗法”的结果。  一年前,忙碌了大半辈子的老妈退休离岗。退归林下的她极不适应这种“闲人”生活,整天在家里唉声叹气,行走坐卧不知所措。这种生活状态如何得了?于是,我劝老妈或交友或种花或出去走走。建议多多,结果却只有两个字:
期刊
共病  共病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障碍)同时存在的一种现象,各个疾病或障碍均符合各自的诊断标准,有时也称为同病、合病等。  在一些情况下,“共病”与“并发症”有时难以区别。比如慢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共病诊断,但也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在精神病学、心理学及心理咨询领域,共病的现象同样常见,比如焦虑症和抑郁症共病,有报道,53.7%的焦虑障碍患者共病抑郁,而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也达到
期刊
[来访者朋友们,当你在手机上寻求服务的时候,是不是总有一种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感觉?咨询师朋友们,当你在手机上提供咨询的时候,是不是总有一种有力使不出的感觉?  移动互联网带给心理咨询行业的究竟是翅膀还是束缚?为了破解这个谜题,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探索了一条有效运用移动互联网的新途径—“轻咨询”模式。]  轻咨询”是指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或同等资质的人员)运用心理学知识技能,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我出生在京城德胜门外的一个城乡结合部,我的家就在昔日辉煌的元大都遗址,即当时被我们称为土城的脚下。  从狭窄的三环路向北,一条小河将一片居民区分为两半。那时候,家家户户孩子都很多,少则两三个,多则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家长们连给孩子起名字都嫌麻烦,直接叫数字,比如:刘十、田十一、周十二等。那时候,为了让孩子好活好养,都会起个小名,今天我想起来都很亲切,大胖、二胖、五子、六子、八十、九
期刊
大学里的成长类心理咨询案例多数有个共性,来访者会说“我之前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次感觉真的过不去了”等类似的话,感觉他们正经历着有生以来最大的挫折事件,如一直向阳的向日葵遇上连绵数日的暴风雨,看不到成长的力量和方向。虽然他们谈论的事情可能各不相同,但这些事总结起来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压力源,顾名思义,是给他们造成压力,影响到心理和生理状态、甚至社会功能的刺激事件。那么,这些压力源真的如学生们
期刊
3月19日,“3.21”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发布暨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北京中国科协会堂启动。2016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是“美好睡眠 放飞梦想”。来自全国的睡眠专家、企业家、新闻媒体近百人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专家指出,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理过程。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后,通过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睡眠还可以帮助人们修复脑细胞、恢复和加强记忆功能,只有保证充足
期刊
【医学临床的各个学科都会面临病人的各种躯体症状,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症状背后存在相应的病理基础,因此,它们就变成提示各种躯体病理改变的线索,也成为诊断及治疗的基本依据。】  症状与系统并非一一对应  医学将躯体症状按系统进行了分类,比如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这样便于医生循着症状的线索进行分诊,对相应系统进行检查并规划治疗方案。然而,这种传统的思维
期刊
18岁的苏雨前不久考上了当地一所重点大学。若是换成同龄人,恐怕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因为18岁之后的年轻人都期盼着可以远离父母的管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拼。但苏雨却是个特例,恰恰相反,她更喜欢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做一个处处有人照顾的小公主。  从小到大,父母除了让她好好学习之外,其他什么都不让她管,包括洗衣服、做饭,尤其是母亲对她照料得无微不至,就连她在学校里的值日,母亲都会暗中帮忙。任何事情都有
期刊
【中国有句古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此话常用来进言他人,抑或自警。然而仔细揣摩這句话,却有另外一番味道。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容易以自己的处世标准来要求别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也就是说,越是对自己苛刻的人,可能越是会挑剔别人。】  A西汉末年有个人叫鲍永,担任绿林军大将军时,穿着与普通士兵没有什么两样,老百姓一眼就能认出他。后来担任司隶校尉,他严于执法,不畏权贵,王公大臣莫不小心谨慎,连光武
期刊
老年人总是对自己的儿孙辈牵肠挂肚。尽管他们已经长大成人,或早已为人父母,或学有所成,有了自己的事业,但老年人对他们仍像过去那样,事事处处关心和挂念。  由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我的母亲成了勤劳、节俭、善学进取的主妇,对他人宽让、大度,和睦相处。也许你不相信,我的那位中等身材、90岁的老母亲还在为我织毛衣。  母亲的三个子女都在京津冀地区生活,离她都不远,唯独作为二儿子的我年轻时只身离开出生地京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