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体咨询案例中的体会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_yang_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里的成长类心理咨询案例多数有个共性,来访者会说“我之前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次感觉真的过不去了”等类似的话,感觉他们正经历着有生以来最大的挫折事件,如一直向阳的向日葵遇上连绵数日的暴风雨,看不到成长的力量和方向。虽然他们谈论的事情可能各不相同,但这些事总结起来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压力源,顾名思义,是给他们造成压力,影响到心理和生理状态、甚至社会功能的刺激事件。那么,这些压力源真的如学生们想象得那么糟糕、难以逾越吗?我想通过下面的咨询案例分享一些关于压力应对策略的经验和看法。
  承认正面临压力:失恋是一件让人难受的小事
  男生A第一次走进咨询室的时候,头发乱蓬蓬的,眉头紧锁,表情看起来很难过,又有些愤怒。倾听下来,发现是一个失恋的故事,和小A在一起4年的女朋友5天前突然提出分手,没有任何征兆,但是很坚决。因为异地的原因,小A第一时间赶去女友所在的城市试图挽回,两天之后发现,对方已变心,分手已成事实。回校后的小A很消沉,上课走神,独处时会难过流泪,想到和女友在一起的时光就很崩溃。小A说:“我知道跟她现在是不可能继续了,而且她还背叛了我,理智上我应该跟她切断联系,忘了她,好好过我自己的生活,但我现在就是做不到,我几乎每一天都会想到以前的事情,会想她,然后就难过得什么都做不了……”
  恋爱这件小事很美好,它提供给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自我成长的机会,然而,在我们享受关系滋养的同时,我们也同样面临着关系丧失的可能性。当恋爱关系结束、因各种原因两人分开时,失恋就变成了我们的压力源,带来了很多不愉快和消极的状态。几年前有个针对北京高校学生失恋情况调查的报告中总结,98%的大学生在失恋后会出现情绪崩溃、回忆闪回、无法集中精力等应激反应,持续时间从两周(70%)到半年(20%)甚至更久不等。案例中的小A出现了失恋这个压力源下很正常的情绪紊乱和行为受损,这种自然的反应因为小A的不承认和不接纳变成了“没出息”的表现,从而演变成对自己的自责和不满意,致使他陷入另一个情绪怪圈。
  这种突发事件造成的压力可以总结为创伤型压力,就像我们身体会被割破受伤,创伤型压力就像是在心理划出了一个伤口,受伤了自然会疼、会叫、会难过,需要包扎伤口、需要静养,如果感觉自己难过得什么都做不了,不如先从承认自己受伤了开始,接受和时间是应对的良药。
  尋找更多的可能性:表达孝顺的方式不止一种
  女生小B正为毕业的去向而苦恼,她的压力源来自于跟父母的意见不一致。父母希望小B在毕业后回到他们身边—一座南方一线城市,“方便尽孝,还能彼此照顾”,而小B正在北京一家不错的单位实习,且有机会留下来。咨询室里,想到逐渐逼近的毕业日期,小B哭得梨花带雨,她舍不得自己理想的工作机会,又不想做个不孝顺的女儿,让父母不开心。
  这种人生规划的压力事件与上一个故事中的创伤型压力不太一样,如果没有合适的应对策略,可能会影响到之后的生活、工作乃至亲密关系,且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我疗愈。小B很在意对父母尽孝,这是设立下一步应对策略的前提,正因为之前的小B有且仅有回到父母身边生活这一种尽孝的选择,非黑即白,当她内心有一丁点不想回家工作的念头产生时,马上给自己贴上“不孝顺”的标签,负性情绪随之而来。在这个案例中,我陪伴来访者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对父母尽孝道的方式都有哪些?听父母的话回家去真的就算是孝顺女儿了吗?……在探索过程中,小B发现,如果回家自己不开心,每天让父母看到不开心,也不算尽孝;在北京的单位工作一段时间,积攒一定的经验和人脉,将来一样可以抓住好的机会转回家乡工作,也能达成父母心愿。她开始开拓自己的思路去寻找更多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多的与父母相处的模式。
  有的时候,重压之下会让我们的视野变狭隘,如果可以的话,停下来作个觉察,问问自己最在乎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花一些精力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答案,最后你会发现,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那些曾困扰自己的压力源好像变得越来越轻,最终转变为动力,承载着自己生命新的可能性一起飞向空中。
  换个角度看世界:原来是压力让我不断进步
  女生小C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学业上遇到了障碍前来求助。小C的学习之路可以说一直顺风顺水,她聪明、勤奋,最终考进了心仪的学校里最好的专业。而在大二下学期,她遇到一门“难以征服”的专业课,课程内容晦涩,老师要求严格,她突然不知道怎么能学好了。详细了解之下,发现小C的成长经历中曾有过几次咨询经历,一段在初中中考前,一段在高中文理分科前,加上这一次咨询的背景,都是出现了一些让她不是很有把握又很想挑战去完成的压力源。当我跟小C一同回顾前两次压力事件的结果和她的感受时,小C的表情依旧严肃,但眼神中多了一种光亮,她说:“中考前因为这种不确定觉得害怕,于是更加努力复习,最后比平时成绩高出很多。文理分科前也因为担心分不到想去的理科班而花了更多时间在比较弱的科目上,最后如愿以偿了。”
  就像思辨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属性都是双面的一样,被合理利用的压力同样可以变成我们突破自己、强壮自己的动力。小C在压力源袭来之时,没有选择逃避和自怨自艾,而是积极运用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各项资源去应对和解决压力事件,我们的咨询仅进行了四次,她便笑着跟我说,虽然课程还是那样的难懂,但是上课时总有一种玩游戏打怪兽的快感,对该专业课也不再感到无力,反而充满了挑战的乐趣。所谓“顿悟”,可能就是这样发生的吧。
  存在主义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观念,每个人的人生路、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面对困难、想方设法与困难和平共处或克服困难的过程,所以,当一些困难发生时,也许正是你要从一个阶段成长到新阶段去的信号。就像是经过风雨的向日葵色彩会更加绚丽一样,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压力事件来临时,当这些“以前从没经历过的坎”挡在眼前时,学会承认自己正面临压力,冷静之后觉察自己最在意的关键问题,积极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将自己正担心的事情看做一次“升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同样可以活出绚烂的自己,创造更精彩的人生。到那时,可能你会觉得,应对压力这件小事,原来这么简单!
其他文献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要当好一名班主任,不仅要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用那颗博爱之心去热爱学生,爱要恰到好处,富有艺术,有时,你的一个简单的举动就能春风化雨,收获成功。  我班有一个柔弱的小女孩,名字叫平平,她因有肚子痛的毛病,所以经常请假,请假后就不愿再来上学了。开始,家长接到我的电话会及时来接,可是后来就不同了,家长找各种理由不来接她。为此,我和家长还闹得很不愉
期刊
只有完美的理想,没有完美的事物。
期刊
全面放开“二孩”,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养育孩子的重担将不可避免地落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隔代教育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如今,许多老人都带孙子,一方面,帮助子女减少压力,另一方面,也让自己的晚年有了弄孙情趣。可是,如何带好孙子是有学问的,特别在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最大心愿的今天,老年人是否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优良的家庭环境呢?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
期刊
吃过晚饭,我催着女儿快去做作业。女儿虽然点了头,却转身从书包里拿出一摞试卷放到了我面前,然后叹着气说:“妈妈,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有好多好多东西都来不及看,怎么办?还有,下个礼拜就要先考副科,要背的东西太多,时间不够用啊,真怕考不好,怎么办啊……  听着女儿连续的几个“怎么办”,我不由很是心疼。孩子升到初中后,她的辛苦我感同身受。记得以前她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归来,第一时间做的事情是找故事书,找吃
期刊
父亲年轻时酷爱阅读,退休后有了时间,更能静下心来读书看报了。虽然现在可以通过电子平台阅读,但父亲认为像他这样眷恋纸质媒体的人依然很多,真正能让自己有点思考的还得看纸质书报。  今年,父亲去国外看望大伯,他了解到那里很多社区都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也很大,社区图书馆根据居民年龄层次的不同,分为成人阅览区、青少年阅览区和儿童活动阅览区,只要出示最近的水电账单,再加上驾照证实你是该社区的居民,就可免费在社
期刊
每天上班下班,朝九晚五,那种平淡生活”,她说,这是她一直想要的生活,但是如今,她人却在了这里。  此刻的梅子就这样安静地坐在那里,乖巧而讨喜。她是90后,家中除了她这个孩子外,还有一个比她小3岁的弟弟。在梅子的世界中,爸爸从来只是一个空洞的称谓,梅子说:“我早就不记得他长什么样了,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干什么的。”为了养活梅子,妈妈在梅子满月后将她托付给了外婆,自己外出到福建打工,两三年才回来看梅子一次
期刊
近半年来,老妈突然间“抖”了起来。她整天喜笑颜开,精神头十足,出来进去风风火火,俨然是全家最忙的人,而且上周还从县老干部大学捧回来一个大红的聘书—“客座教授”!  —这是我和老妈“斗法”的结果。  一年前,忙碌了大半辈子的老妈退休离岗。退归林下的她极不适应这种“闲人”生活,整天在家里唉声叹气,行走坐卧不知所措。这种生活状态如何得了?于是,我劝老妈或交友或种花或出去走走。建议多多,结果却只有两个字:
期刊
共病  共病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障碍)同时存在的一种现象,各个疾病或障碍均符合各自的诊断标准,有时也称为同病、合病等。  在一些情况下,“共病”与“并发症”有时难以区别。比如慢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共病诊断,但也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在精神病学、心理学及心理咨询领域,共病的现象同样常见,比如焦虑症和抑郁症共病,有报道,53.7%的焦虑障碍患者共病抑郁,而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也达到
期刊
[来访者朋友们,当你在手机上寻求服务的时候,是不是总有一种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感觉?咨询师朋友们,当你在手机上提供咨询的时候,是不是总有一种有力使不出的感觉?  移动互联网带给心理咨询行业的究竟是翅膀还是束缚?为了破解这个谜题,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探索了一条有效运用移动互联网的新途径—“轻咨询”模式。]  轻咨询”是指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或同等资质的人员)运用心理学知识技能,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我出生在京城德胜门外的一个城乡结合部,我的家就在昔日辉煌的元大都遗址,即当时被我们称为土城的脚下。  从狭窄的三环路向北,一条小河将一片居民区分为两半。那时候,家家户户孩子都很多,少则两三个,多则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家长们连给孩子起名字都嫌麻烦,直接叫数字,比如:刘十、田十一、周十二等。那时候,为了让孩子好活好养,都会起个小名,今天我想起来都很亲切,大胖、二胖、五子、六子、八十、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