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是最近几年比较热的一个术语。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本文仅从“首因效应”和“系列位置效应”两个心理效应来浅议“初中生物教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首因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 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33.91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但由于生物不是主科,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初中生物的难度没有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大,因此课时一般被安排在下午。下午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当春天学生患了“春困症” 时,或者当夏天天气闷热学生特别疲劳时,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难免偏低。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的教学效率成为了许多生物教师关注的问题。本人从首因效应”和“系列位置效应”两个心理效应来浅议“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1 给学生留一个好印象——首因效应
据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的实验研究表明:相同的内容,只因内容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首因效应[1]。
首因效应也叫做第一印象效应。老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在开学第一课形成的。一些老师喜欢开学第一课给学生一个“下马威”,比如强调纪律和教师的个人要求等,殊不知,教师这样的下马威有可能给学生留下一个不良的第一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该科目的激情。
因此,开学第一课,本人喜欢和学生聊一下本学期生物课里涉及的一些有趣的知识或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并给学生鼓鼓气,让学生在开学第一课就对生物充满了期待,对老师充满了期待。
此外,如果是刚接手的学生,在开学第一课,教师可以作一个这样的调查[2]:
(1)你怎样才能把生物课学得更好?
(2)生物课让你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
(3)你会担心什么?
(4)你想老师怎么来帮助你?
通过这样的调查,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备课时考虑得更加周全。而且,学生会觉得这个老师很尊重他们、很有人情味,这样的开始也很特殊、很新奇,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更愿意配合老师。
2 神奇的U型记忆规律——系列位置效应
加拿大学者默多克做过一个实验,当测试者学习40个无关联单词的时候,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最容易回忆,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效果差很多,这就是系列位置效应。根据这个效应,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这个曲线呈一个U形(如图1)[3]。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学习的开始和学习的结束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本人就根据这个系列位置效应,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2.1 备课
备课前,本人会考虑:这一节生物课是下午的课吗?现在是学生患“春困症”的高峰期吗?生物课的前一节是不是上了体育课?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备课就需要考虑如何才能使本节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了。
2.2 新课导入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强。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需要的时间也不多,一般几分钟足矣,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但有时候学生昏昏欲睡,又或者是难以安静下来,这时候如果撕破喉咙大喊“都醒醒”或是“快静下来”,其效果往往不好,甚至影响学生或教师上课的情绪。如果用理解他们的心态看待他们,或许心情就平静了很多。因为他们或许患了“春困症”,又或许刚刚上完了体育,满头大汗使他们难以平静。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迅速清醒过来或者迅速安静下来呢?
遇到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况,放弃复习导入这一环节是明智的,最好改为一个富含吸引力的导入。
有时候学生难以安静下来,声音覆盖了教师的声音,导致教师想把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导入都无法说明白。这时候如果还想用大嗓门重复一遍的话,不仅效果不好,说不好还导致声带病变。这时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写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或干脆在黑板上写着“让我们翻开书本某某页,阅读某某段内容。”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阅读当中的时候,课堂便自然而然地安静下来了,同时不至于使课堂刚开始的黄金时间白白浪费掉。
2.3 课堂小结
根据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表明,学生在课堂临近结束的几分钟,其记忆力比课堂刚开始的几分钟还要强。因此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但有些老师没有意识到课堂小结的重要性,忽视了课堂小结。而有些老师因为没有控制好教学的进度,使课堂小结草草收场,流于形式,得不到课堂小结的效果。
但是如果遇到课堂小结没完便下课了,是否应该拖堂呢?本人予以否定。因为下课铃响了后,学生的心思已经不在教室了,此时的课堂有效性已经大打折扣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疲劳不堪,那么下一节课学生的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系列位置效应的低谷了。因此,拖堂(尤其是下午上课拖堂)是对学生学习的不负责,也是不尊重下一节要上课的老师。
2.4 打破系列位置效应——增加课堂的“调味剂”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课堂的前10分钟和后10分钟虽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间段,但这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剩下的25分钟则是学生学习效率最低的时间段,有没有能力把这25分钟的教学效率也提高呢?
如果教师能打破一节课的系列位置效应,让一节课中间低效率的时间段能重新出现一个甚至多个U形记忆曲线(如图2),这样就能增加一节课中高效率的区域了。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一节课的“系列位置曲线”呢? 如果一节课能给学生多一点有趣的知识、新奇的解释,甚至是给他们讲一些小笑话、小故事或题外话,这婉如课堂的“调味剂”,让乏味的课堂变得“美味可口”,学习效率也就进入一个新的小高潮了。以下是本人常用的几种类型的“调味剂”。
2.4.1直观的教学
百闻不如一见!许多内容解释起来是比较抽象的,不如让学生直观地学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插入一定比例的、高质量的图片或视频。在讲动物的繁殖行为时,为了让学生见识动物界的“求偶行为”,本人插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行星地球》节目里“极乐鸟的求偶舞”这一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里面的奇特行为。
2.4.2幽默的表达
同样的表达,可以换一种不一样的表达,使之有趣可笑,让学生刻骨铭心地记住。如讲到“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胸外心脏按压”的急救知识,就要让学生记住心脏的位置。如果教师的解释是:“人的心脏是偏向左侧的,所以说人都是偏心的!”那么,学生在一笑中便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4.3形象的记忆
同样的表达,可以换一种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使之有趣,加深印象,更能让学生刻骨铭心地记住枯燥的知识。比如在使用显微镜的时候,学生往往对移动玻片的方向感到混乱,我就让学生用“将错就错” 的方法移动玻片,细胞偏向那个方位就往那个方位移动;而“目镜的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反比”也是学生很难记的,可以用“反目成仇”这个成语去记。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会眼前一亮,轻易地记住了
2.4.4生动的解释
有时候用太专业的术语给学生解释知识,学生往往觉得太抽象了,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用生活化的话来解释,不仅清晰明了,而且还生动有趣。如讲呼吸运动时,先给学生展示“人的内脏模型”,让学生找到膈肌和肺所处的位置,然后再学习吸气呼气时膈肌的运动情况。
2.4.5理论与生活相结合
生物知识普遍存在于生活中,引用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可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讲《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我就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汗液流进嘴巴是咸的;大量出汗后,等衣服干了,衣服往往出现一道道白色的盐斑。
2.4.6多做实验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集实验、实践和科学于一身。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学生也非常喜欢做生物实验。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要克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多做实验。有时候没有实验工具,可以自己做;没有实验材料,可以发动学生去找;不能全班一起做的,也可让几个学生演示给其他的学生看。
课堂的这些“调味剂”能起到打破“系列位置曲线”中的低谷,大大增加“系列位置曲线”中高效率的黄金时间,课堂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但是有些教师可能会怀疑:课堂那么多“调味剂”,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内容吗?愚以为,虽然吃太多的调味剂不好,但有胃口吃饭总比不吃饭要强,同样,有心思听课总比没心思听课要强。而且,这些课堂的“调味剂”往往有助于增长学生见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是有益的。至于从浪费课堂时间来考虑,可以通过精讲的办法进行弥补。
3 结语
即使是生物课往往是在下午上课,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难以安静等情况使不少生物老师头痛,但是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一个与众不同感觉——特别的开始、新鲜的课堂、令人惊奇的内容,那么学生便会对这个与众不同的老师充满了新鲜感和新奇感,对生物课充满了期待。当学生喜欢了生物这门课程,就会建立了内在的学习动机,或许这能对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的心理效应》,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2]卡罗尔·西蒙·温斯坦:《中学课堂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12页。
[3]刘儒德,教育的心理效应,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4页。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首因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 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33.91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但由于生物不是主科,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初中生物的难度没有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大,因此课时一般被安排在下午。下午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当春天学生患了“春困症” 时,或者当夏天天气闷热学生特别疲劳时,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难免偏低。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的教学效率成为了许多生物教师关注的问题。本人从首因效应”和“系列位置效应”两个心理效应来浅议“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1 给学生留一个好印象——首因效应
据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的实验研究表明:相同的内容,只因内容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首因效应[1]。
首因效应也叫做第一印象效应。老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在开学第一课形成的。一些老师喜欢开学第一课给学生一个“下马威”,比如强调纪律和教师的个人要求等,殊不知,教师这样的下马威有可能给学生留下一个不良的第一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该科目的激情。
因此,开学第一课,本人喜欢和学生聊一下本学期生物课里涉及的一些有趣的知识或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并给学生鼓鼓气,让学生在开学第一课就对生物充满了期待,对老师充满了期待。
此外,如果是刚接手的学生,在开学第一课,教师可以作一个这样的调查[2]:
(1)你怎样才能把生物课学得更好?
(2)生物课让你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
(3)你会担心什么?
(4)你想老师怎么来帮助你?
通过这样的调查,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备课时考虑得更加周全。而且,学生会觉得这个老师很尊重他们、很有人情味,这样的开始也很特殊、很新奇,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更愿意配合老师。
2 神奇的U型记忆规律——系列位置效应
加拿大学者默多克做过一个实验,当测试者学习40个无关联单词的时候,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最容易回忆,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效果差很多,这就是系列位置效应。根据这个效应,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这个曲线呈一个U形(如图1)[3]。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学习的开始和学习的结束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本人就根据这个系列位置效应,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2.1 备课
备课前,本人会考虑:这一节生物课是下午的课吗?现在是学生患“春困症”的高峰期吗?生物课的前一节是不是上了体育课?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备课就需要考虑如何才能使本节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了。
2.2 新课导入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强。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需要的时间也不多,一般几分钟足矣,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但有时候学生昏昏欲睡,又或者是难以安静下来,这时候如果撕破喉咙大喊“都醒醒”或是“快静下来”,其效果往往不好,甚至影响学生或教师上课的情绪。如果用理解他们的心态看待他们,或许心情就平静了很多。因为他们或许患了“春困症”,又或许刚刚上完了体育,满头大汗使他们难以平静。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迅速清醒过来或者迅速安静下来呢?
遇到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况,放弃复习导入这一环节是明智的,最好改为一个富含吸引力的导入。
有时候学生难以安静下来,声音覆盖了教师的声音,导致教师想把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导入都无法说明白。这时候如果还想用大嗓门重复一遍的话,不仅效果不好,说不好还导致声带病变。这时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写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或干脆在黑板上写着“让我们翻开书本某某页,阅读某某段内容。”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阅读当中的时候,课堂便自然而然地安静下来了,同时不至于使课堂刚开始的黄金时间白白浪费掉。
2.3 课堂小结
根据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表明,学生在课堂临近结束的几分钟,其记忆力比课堂刚开始的几分钟还要强。因此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但有些老师没有意识到课堂小结的重要性,忽视了课堂小结。而有些老师因为没有控制好教学的进度,使课堂小结草草收场,流于形式,得不到课堂小结的效果。
但是如果遇到课堂小结没完便下课了,是否应该拖堂呢?本人予以否定。因为下课铃响了后,学生的心思已经不在教室了,此时的课堂有效性已经大打折扣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疲劳不堪,那么下一节课学生的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系列位置效应的低谷了。因此,拖堂(尤其是下午上课拖堂)是对学生学习的不负责,也是不尊重下一节要上课的老师。
2.4 打破系列位置效应——增加课堂的“调味剂”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课堂的前10分钟和后10分钟虽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间段,但这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剩下的25分钟则是学生学习效率最低的时间段,有没有能力把这25分钟的教学效率也提高呢?
如果教师能打破一节课的系列位置效应,让一节课中间低效率的时间段能重新出现一个甚至多个U形记忆曲线(如图2),这样就能增加一节课中高效率的区域了。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一节课的“系列位置曲线”呢? 如果一节课能给学生多一点有趣的知识、新奇的解释,甚至是给他们讲一些小笑话、小故事或题外话,这婉如课堂的“调味剂”,让乏味的课堂变得“美味可口”,学习效率也就进入一个新的小高潮了。以下是本人常用的几种类型的“调味剂”。
2.4.1直观的教学
百闻不如一见!许多内容解释起来是比较抽象的,不如让学生直观地学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插入一定比例的、高质量的图片或视频。在讲动物的繁殖行为时,为了让学生见识动物界的“求偶行为”,本人插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行星地球》节目里“极乐鸟的求偶舞”这一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里面的奇特行为。
2.4.2幽默的表达
同样的表达,可以换一种不一样的表达,使之有趣可笑,让学生刻骨铭心地记住。如讲到“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胸外心脏按压”的急救知识,就要让学生记住心脏的位置。如果教师的解释是:“人的心脏是偏向左侧的,所以说人都是偏心的!”那么,学生在一笑中便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4.3形象的记忆
同样的表达,可以换一种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使之有趣,加深印象,更能让学生刻骨铭心地记住枯燥的知识。比如在使用显微镜的时候,学生往往对移动玻片的方向感到混乱,我就让学生用“将错就错” 的方法移动玻片,细胞偏向那个方位就往那个方位移动;而“目镜的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反比”也是学生很难记的,可以用“反目成仇”这个成语去记。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会眼前一亮,轻易地记住了
2.4.4生动的解释
有时候用太专业的术语给学生解释知识,学生往往觉得太抽象了,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用生活化的话来解释,不仅清晰明了,而且还生动有趣。如讲呼吸运动时,先给学生展示“人的内脏模型”,让学生找到膈肌和肺所处的位置,然后再学习吸气呼气时膈肌的运动情况。
2.4.5理论与生活相结合
生物知识普遍存在于生活中,引用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可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讲《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我就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汗液流进嘴巴是咸的;大量出汗后,等衣服干了,衣服往往出现一道道白色的盐斑。
2.4.6多做实验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集实验、实践和科学于一身。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学生也非常喜欢做生物实验。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要克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多做实验。有时候没有实验工具,可以自己做;没有实验材料,可以发动学生去找;不能全班一起做的,也可让几个学生演示给其他的学生看。
课堂的这些“调味剂”能起到打破“系列位置曲线”中的低谷,大大增加“系列位置曲线”中高效率的黄金时间,课堂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但是有些教师可能会怀疑:课堂那么多“调味剂”,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内容吗?愚以为,虽然吃太多的调味剂不好,但有胃口吃饭总比不吃饭要强,同样,有心思听课总比没心思听课要强。而且,这些课堂的“调味剂”往往有助于增长学生见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是有益的。至于从浪费课堂时间来考虑,可以通过精讲的办法进行弥补。
3 结语
即使是生物课往往是在下午上课,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难以安静等情况使不少生物老师头痛,但是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一个与众不同感觉——特别的开始、新鲜的课堂、令人惊奇的内容,那么学生便会对这个与众不同的老师充满了新鲜感和新奇感,对生物课充满了期待。当学生喜欢了生物这门课程,就会建立了内在的学习动机,或许这能对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的心理效应》,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2]卡罗尔·西蒙·温斯坦:《中学课堂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12页。
[3]刘儒德,教育的心理效应,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