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的炎症损害的组织学研究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疥疮的组织学诊断是在14例患者的组织切片检查中均找到寄生虫后才做出的,并从皮肤损害刮片中找到疥螨而得到进一步证实。临床表现为红斑丘疹损害或红斑丘疹结节损害。其中10例未见疥疮的典型隧道,临床明确疥疮诊断的仅有4例。组织病理学所见:本研究把疥虫侵犯皮肤的反应分为表皮和真皮的变化。表皮变化的特征为急性湿疹性组织反应型,表皮呈不规则的棘细胞层肥厚,并有较多海绵水肿及炎细胞外渗,以致形成表皮内水疱。

其他文献
人类对多种分枝杆菌的交叉致敏作用和交叉抵抗力是医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结核病是麻风病人最通常的致死原因。但有人提出中世纪欧洲结核病的增加致成麻风病减少;用结核菌苗(BCG)作为抗麻风疫苗的作用仍在争论中。本文报导两种分枝杆菌病发生在同一病人身上的新材料。本组研究的麻风病人共1061例,其中971例为活动性麻风,90例有患麻风史而无活动病变也进行登记,同一时期,180例溃疡分枝杆菌(下称溃疡杆
在麻风病治疗过程中,麻风反应是最严重的合并症.迄今,麻风反应的分类仍有争论,不同类型的机理未明,治疗大多只凭经验.麻风反应常常拖延病情,有时遗留永久的畸形,并常留下难看的疤痕.
期刊
以往报告的吡啶提取试验可做为一种鉴定麻风杆菌的方法,作者认为对此法有必要进一步验证和扩大研究。因此,用麻风杆菌、鼠麻风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杆杆菌、草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淋巴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内分枝杆菌、偶遇分枝杆菌和卡介苗等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还对作者在LA-3培养基上分离的所谓麻风杆菌及上述各菌株(除麻风杆菌和鼠麻风杆菌外)菌龄对吡啶提取的结果的影响作了研究。
期刊
北美洲接触性皮炎研究组(NACDG)从1972年至1974年,在北美洲某些中心区用19种变应原对3,000多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了皮肤斑贴试验.
期刊
近年来,遗传因素在红斑性狼疮(L E)的发生中引起很大注意。为了观察L E患者亲属的机体反应状态,本文对44例不同类型L E(盘状型26例、播散性盘状型5例、系统型13例)患者的血统亲属作了周围血液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氧化还原活性测定,血清自身抗体滴度测定以及淋巴细胞核酸含量测定等,并以20例健康人作对照。
期刊
作者报告一例肠病性肢端皮炎的患儿用双碘喹啉治疗14年,经用锌治疗后可停用双碘喹啉.患者半岁时开始用双碘喹啉400毫克/天,迅速好转,但以后对双碘喹啉的需要量逐渐增加到1200毫克/天.曾多次企图降低剂量,但总是发生头发脱落,皮损加重及精神状态显著低落.检查血清锌低于正常水平.作者于是决定给予硫酸锌300毫克/日,一周内开始看到明显改善,3周内所有皮损消失.
期刊
作者报告了一例小腿特发性限局性脂膜炎,经口服四环素疗法10周有显著疗效.
例1,男,21岁,雷达兵。下眼睑红斑鳞屑性皮疹,境界清楚,边缘隆起。额部有少数播散性丘疹鳞属性损害。鼻梁皮肤轻度充血,但无皮疹。皮损表面有细薄鳞屑,无毛细血管扩张。轻度瘙痒。
1973年太藤重夫和1974年猿田隆夫等分别报告5例和1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并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病因和治疗作了文献复习,现将其主要观点摘译如下。1965年太藤等首先报告本病,怀疑它是角层下脓疱病的毛囊型,1970年他又补充报告3例,指出它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有特征性,认为它是一独立的疾病。至1974年,日本已有17例报告,男性16例,女性1例,年龄分布16~61岁,20~30岁多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