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之仁”还是“君人之度”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ame_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鸿门宴》及同册“读本”上与之配读的课文《乌江自刎》都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片断。“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而久远的魅力。
  一般来说,教师在处理《鸿门宴》一文教学时,都是以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由于本文是叙事作品,多数语句一看就懂,理解课文、归纳文言知识点上用不着花很大功夫,探究式的讨论最适合本文的教学。第一教时可用于扫清理解课文内容障碍,在第一教时(进度慢者在第二教时)就可进入对文中主要人物项羽的讨论。我在教学本文时,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教时点拨式教学,学生读懂课文,熟悉课文,在临下课时即布置第二教时的课堂讨论题目: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结合《语文读本》4g课《乌江自刎》,试以“我看项羽”为主题,立足课文,但又可拓宽课文,对人物作出评论。我让学生利用课余和晚自习时间在图书阅览室或微机室上网查询历史上有关评说项羽的诗、文乃至电影、流行歌曲,分析评论,要求能阐明自己的见解。
  学生积极性很高,分头寻找相关资料。上课评论时课堂气氛活跃,褒扬者有之,贬斥者有之。可歌、可敬、可叹、可憾……复杂感情交织,学生引经据典,点评心目中的项羽。
  反方(妇人之仁)的评论大致为:
  
  1.自矜功伐,刚愎自用,莽撞无计
  由于秦军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敬畏于他,他不禁飘飘然,自觉霸主地位不可动摇,当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随即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但当奸诈圆滑的刘邦言;“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日夜望将军至”后,耳根子就软了,虚荣心得以满足,竟不顾范增再三暗示,错失良机1更为荒唐的是,口无遮拦,竟随口将“眼线”曹无伤轻易说出,宁要面子,不要人头,此乃“妇人之仁”也。
  
  2.崇尚沽名,历史重写
  项伯一段“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就使大怒的项羽在短时间转而同意面见刘邦。(公元前208年9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先入)项羽总想在道德上无懈可击,坐失良机。他虽自封为“西楚霸王”,其实他并不懂帝王之术。表面“仁而爱人”,实则“妇人之仁”,成不了气候。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得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怠慢人才;目光短浅,匹夫之勇
  《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汉高祖灭项羽后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项羽亲近是非不辩的项伯,疏远忠心谋士范增,当断不断,不是妇人之仁,又是为何?“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宋”(王安石《乌江亭》)对这种好歹不分的莽夫,跟看他有何出路?
  杜牧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胜败乃兵家常事,问题在于如何对待。真正的男儿,应该忍辱负重,不争一时之豪,一赌一口之气。项羽虽英雄盖世,却是匹夫之勇。终未跳出“妇人之仁”
  
  正方(君人之度)的评论大致是:
  
  1.真实的人性,诚信的楷模
  真正的人,是无需任何矫饰的,惟其真诚,惟其真实才可信、可敬,才可能流芳千古。项羽的魅力就在于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人的真诚、人的真实、人的本真,以及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似乎有些天真幼稚的“傻气”,鸿门宴在,只要他一个手势,就会结束了刘邦的小命,但他感到这不应是大丈夫所为,故弃良谋。战争就是战争,宴会就是宴会,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从而义释刘邦,此乃大丈夫所为,“君人之度”。
  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而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难怪李清照要高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输了,但他是个失败了的英雄!刘邦赢了,他只是一个君主1
  
  2.铁骨柔情,有情有义,真君子
  垓下被困,项羽长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苦何!”表现出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男人形象。既有“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败,未尝败北”的英雄气势,也有柔情万种,浓浓的人情味!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吾骑此马五岁……不忍杀之,以赐公”最后呼旧交吕马童赠人头,无不书写出英雄的善良、义举。正如郑板桥所叹“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于古无”这不是君子之度,又是为何?
  
  3.敢说敢恨,君子坦荡荡
  “此沛公左司曹无伤言之”以释大怒“击破沛公军”;看似幼稚,实则大丈夫襟怀坦荡之所为。与刘邦的“鲰生说我……”“臣不敢倍德”之虚假丑态相比,凸现出一个高大的君子形象。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正缺的就是这种透明吗?
   评论的结果是,项羽,他既有“妇人之仁”的表现,也有“君人之度”的气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是一个立体感很强的人物。人无完人。他成了一个学生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鬼雄。《鸿门宴》一文的内容及读本上与之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得以准确理解和巩固。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活”是我们语文课堂追求的效果,活不是表面上的热闹,是灵活机动驾驭教材的体现,是理解基础上对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体现。我觉得,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精神,语文教材上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用,有所获。知识也才能真正活起来。
   (严竹,四川省叙永县二中)
其他文献
“有X于”指的是“有利于”“有损于”“有志于”“有别于”等词语形式。有的“有X”形式在一些辞书中有所收录,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有赖”“有利”“有益”等等,这些词要么在注释中注明常跟“于”连用,要么在例证中加“于”使用。因此有必要把“有X于”作为一种格式提出并加以考察分析。     一、结构构成     “有X于”由三部分构成:“有”+“X”+“于”。“有”表示“领有、具有”,后面不能加“着、
期刊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文言文存在难教难学的状况,这与教师们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有密切的联系。多少年来,“字字落实,句句讲清”的串讲法,被无数语文教师视为文言文教学的圭臬,使文言文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具备阅读文言文和评价文言文的能力。据此,真正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起好“导”和“拨”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
期刊
“饿气”在网络文学中出现频率相当高,在中文搜索频道输入该词,按下回车键,粗略一看,就是数以百计的例子。实际上,“饿气”在明清小说中就曾多次出现。但是,《汉语大词典》等大小辞书均未收录此词,诸家似亦未言及。下面我们拟对“饿气”的意义、语源略作分析。同时,还试图通过对“饿气”的考察,揭示网络语言对汉语词汇构成的影响。一孔之见,未敢自以为是,写出供博雅君子教正。本文所引例句,除近代文献用例为笔者看书搜集
期刊
翻遍了各种版本的现代汉语辞(词)典,也没有发现“拽”有个上声的读音,但现实生活中,上声的这个读音却大行其道,甚至有蔓延之势。  “拽(zhuǎi)”这个词的来历,目前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拽”是江苏泰兴话的一个方言词,是神气活现的意思,但稍有贬义,往往是说一些结果出乎意外的行为时进行使用。另一种较为通行的说法是,韩国的可爱淘(李韵世)2004年写了一本爱情小说,汉语译为《那小子真帅》,是一
期刊
如本文的标题一样,在汉字中间夹杂字母并不鲜见。尤其是近些年来,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中,字母词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然而,字母词并不全是英文词语或英文词语的缩写,还有另外的方式,如汉语拼音或汉语拼音的缩写。字母词运用最全面、最活跃的语言形式是网络语言,可以从中找到所有字母词的形式。  首先是英文词语或英文词语的缩写,包括常规形式和特殊形式:常规形式如Bye-bye、High、NBA、CBA等,这种表达
期刊
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常常指导学生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品质。这种常规式的人物形象分析法简单、实用。但长期使用学生难免失去兴趣。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如能围绕人物还原,采用联想发生策略,定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所谓人物还原法,是指不直接指导学生分析人物个性、品质,而是通过具体方法引导学生由结论性的人物形象的归纳转向获得这一结论的过程的探讨。  人物还原的具体
期刊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几篇小说,有的是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有的是长篇中节选的精彩篇章,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中多样的人物出场方法,给人物打上了鲜明的性格烙印,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印象,令人称道,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环境描写出场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把人物引出场。如《药》中的华老拴就是这样出场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
期刊
四书之一《大学》里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就是探察事物;“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可见古代圣人就非常重视用探究的方法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何谓探究?简言之,就是探索研究。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突破障碍获得新知的思路历程,既充满困惑,又有发现的愉快,常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阅读是接受文学信息的一种复杂的
期刊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著名杂文,被选入了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范文。本人在学生时跟老师学过,当老师后也给学生教过,还听同行上公开课公开讲授过。本人非常清楚地记得:从本人当学生时的老师到当学生老师的本人及同行,为学生解释“大宅子”时,均异常一致地将“大宅子”解释为“比作文化遗产”。有据可查的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2000年3月第2版)也
期刊
【摘要】“审美疲劳”一词作为流行语源于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电影《手机》中的一句台词,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嘴里时髦的口头禅。结合当前的大众文化语境,从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及审美品格等方面来解读“审美疲劳”中“审美”的内涵,能够为大众文化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有利借鉴。  【关键词】大众文化 审美疲劳 审美 解读    “审美疲劳”一词作为流行语源于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电影《手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