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king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本身也就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同步的,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以生态文明发展为前提。因此,和谐广西的建设需要在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在建设生态文明广西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推进。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和谐广西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4—0035—03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愈演愈烈,各方目光都集中在反思经济发展的范式时,以黄顺基、刘宗超、刘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1]已另辟蹊径,从文明进步的视角,深入探讨生态文明发展的范式,并提出了生态文明与信息增值进化论。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已逐步成为了学界关注的话题,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论文,几乎在所有的学术期刊上都可以找到。但是,大多数学者也只是从改善环境的视角看待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出以后,如何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深化生态文明的研究,已成为了生态文明研究学者关注的新视角。同时中共十七大报告也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了国家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一
  什么是生态文明,刘宗超在《生态文明与信息增值进化论》中是这样定义的:“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显化”,“生态文明是生态伦理的社会范型”,“人类进化的终极目的就在于与其生命支持系统协同进化,在最少耗费物质和能量的前提下使信息增值,并以‘量予态’的形式有效地保存于自然界中,以求度过大冰期,待下个生态期到来之后,继续下轮的进化,这就是世界进化的终极目的,凡是有利于达到这一目的的就是进步,就是生态文明”。[2]5-9任恢忠、刘月生在《生态文明论纲》一文中则进一步明确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某一地理区域中,建立起以物态平衡、生态平衡和心态平衡为基础的高度信息化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物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与条件,心态平衡是生态平衡的意识形态体现。”[3]82-85
  因此,依当前学者的研究,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其更重要的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建立在原有文明进步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发展的范式。它是一个建立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下,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所建构起来的物质条件和生态伦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文化以及在信息文明演生过程中所建构起来的信息增值进化论为基础,以物态平衡、生态平衡、心态平衡为内涵,以人类社会与其生命支持系统协同进化为终极目标的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在这一社会结构体系中,社会发展至少表现出以下基本状态:
  1.在人与人关系上,人们坚持文明社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始终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以确保代内公平。同时,人也会被放在一个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统一,与人类自身整个进化过程相结合的视角中,不断调整人与其他生命系统、当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和维护整个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确保人与生态系统其他物体之间的公平以及人类自身代际之间的公平。
  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改变了原有文明进步状态下,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掠夺的价值倾向,在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中,使生命的支持系统得到保持和发展,进而不断维护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一个确保着物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社会结构。
  3.在人的身心关系上,人们保持着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健康的身体、极强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控制能力,具有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能正确地看待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它是一个能确保人类自身平衡的社会发展范式。
  4.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社会进化过程既不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过程,也不是柏格森的源于“生命的冲动”的创造进化过程,与贝塔朗菲为代表的系统进化论和杜布赞斯基为代表的现代综合进化论也有着质的区别,它是建立在宇宙演化规律和太阳系在银河中的运动轨迹所决定的自然信息和文化信息协同增值基础上的进化过程,在这一进化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各自子系统拥有自身的结构信息,通过在特定价值体系的导向下互换信息,进而调整各自的结构信息而增值进化,在增值进化中又形成了新的价值体系,以该价值体系为核心构造了逐步逼近终极目的社会信息范型。”[2]5-9因此,在这一社会中,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进行,生态文明的实现要批判地吸收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依靠资源增值和信息增值建立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和管理体系。资源增值的途径是发展生态产业和开发替代产品,将传统农业调整为效益型生态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向工业生态化转变。此外,还要以“三生工程”(生产——生活——生态)为行动框架,满足人民的生态需要。信息增值的途径就是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加强科教兴国的力度,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在生态文明社会中,人类坚持的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或超自然中心主义,而是关系主义,是“以‘人——生态’结构均衡为中心”的体现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实现着事物的多样性统一,体现了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和均衡。因此,生态文明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物态、生态平衡、社会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人们心态健康、和谐、平衡的文明社会。”[3]82-85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本身也就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
  什么是和谐社会,可以这样定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多样性不断发展,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社会各个环节、各要素、各个部分之间实现结构均衡,协调发展的社会。”[4]96-99之所以认可这样的定义,主要因为和谐社会的本质应该是建立在多样性相统一基础上,以公平和效率为发展理念,能实现社会各构成部分相互均衡、相互协调的一种生存状态。
  而依据这些认识,可以这样来看和谐社会的发展范型:一方面,它是一个倡导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社会。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公平优先,兼顾效率”都不是和谐社会的分配原则,在和谐社会中应该倡导“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或者可称之为“公平与效率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另一方面,和谐社会是建立在推动事物多样性不断发展基础上,能实现结构均衡发展的社会。
  和谐社会所追求的是这样的一种发展境界:首先,人与人的和谐。和谐社会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社会追求,其要求的多样性统一、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以及结构的均衡,无疑首先应该在人与人之间达成。因此,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质量;需要重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需要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多样性的统一与结构均衡本身也包括着人的因素和自然生物因素。因此,和谐社会需要人类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克服“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中心”的错误思想,达到“万物共一、人类共一、天人共一”的理性境界。第三,人与社会的和谐。密如蛛网的社会组织和结构,使人类生存在一个具有公式化的条件约束中,人类历史以来都是在努力地摆脱这种约束,但是他们往往是走出了一个条件的公式化约束,又进入了另一个条件的公式化约束中。因此,人类始终与他们自身所建构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存在着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类能找到克服人与社会组织和结构的矛盾,使人与社会之间达成一种合作的状态。第四,人的身心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是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是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因素。因此,人的身心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使人无论是作为自然人或社会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存在状态。即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极强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控制能力,而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和谐观,有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和水平,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中能与组织和他人协调一致、和睦共处、和舟共济。
  因此,从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它需要建立一系列全新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包括: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二是公平和效率有机统一的价值观。三是人的自由发展与多样性相统一的价值观。这样的社会,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概括的,应具有以下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然,和谐社会所要达成的状态是一种物态平衡、生态平衡、心态平衡,它所需要建立的价值观、发展进化的增值模式以及最终目标取向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同步的,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以生态文明发展为前提。
  三
  建设和谐广西是广西具体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战略部署。根据广西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谐广西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建设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目前,围绕“四个广西”建设,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启动了一系列工程和项目,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从建设的情况看,人们往往是从本系统的角度出发,规划“四个广西”建设。因此,在经贸系统讲得更多的是如何建设富裕广西;文化教育系统讲得更多的是如何建设文化广西;公安政法系统讲得更多的是如何建设平安广西;环保系统建设讲得更多的是生态广西。这种“1+1=2”的建设模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和谐广西建设,但是,由于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和平安广西建设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同时,也存在相互的排斥性。因此,如果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1+1”也可能小于2。例如,一些地方为建设富裕广西,在引进项目时,只看到经济效益,而不看社会效益,结果使得一些不符合生态广西建设的项目被引进,进而破坏生态广西建设;还有一些地方为了建设富裕广西,经费安排主要用于项目投入,结果其他广西的建设被忽视。因此,找准和谐广西建设的支撑理念,总体设计好和谐广西建设的发展思路,无疑十分重要。
  根据广西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进程中推进“四个广西”建设。
  首先,必须把生态文明观引入和谐广西建设中。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这些年来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二级水平,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良好,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因此,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广西是完全有条件的。然而,这些年也有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在项目建设中忽视生态资源保护问题,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2005年》公布的情况,2005年我区环境形势仍然是严峻的,具体表现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酸雨污染有所加重;近岸海域水质有所下降;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还比如,广西的石漠化问题,目前严重石漠化土地面积已达3276万亩,而且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岩溶石山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2550吨/平方公里。短期内有潜在石漠化趋势的土地174万亩,涉及79个县(市)。石漠化已导致广西石山地区100多万人发生饮水困难,每年政府都要花费巨大精力解决他们的饮水问题。还比如,近年来广西各地为加快发展,引进了大量的木材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产品附加值很低,但是一年消耗的森林少则几万亩,多则十几万亩,长此下去,广西相对丰富的森林资源也可能消耗殆尽。上述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遏制,随着广西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一个天蓝海碧、山清水秀的广西也只能在纸上可以看到,广西的发展也必然陷入一些发达地区所走过的“发展——治理——再发展——再治理”的道路怪圈,和谐广西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未来广西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和谐广西也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广西,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发展基础上的广西。只有坚决树立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的和谐广西发展思路,才能根本上推进和谐广西的建设。
  其次,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的和谐广西建设,必须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区域的生态和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具体而言,就是必须以生态化物质生产方式,建设广西的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体系:①应结合广西仍是一个农业大省的现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包括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畜牧业,通过精湛的农业工艺和农业生态工程,形成持续稳定高产的多元化农业,使物质得到合理循环,太阳能和生物能得到高效转化,从而提高生物产品的生产率、利用率和能量转化率,最终达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再生产能力的目标。②以生态工业为切入点,推进工业化建设。一方面,结合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绿色纤维、生态住宅等加工部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具有相互合作和相互利用的产业群的形成,确保企业末端产品也能得到有效利用。③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促进生态保健医疗、生态咨询、生态技术研究的发展。同时,以生态旅游为基点规划广西的旅游品牌,发挥广西旅游的资源优势。④建立生态信息系统,完善生态信息网络,实现广西生态发展信息化。
  第三,富裕广西、文化广西和平安广西建设必须围绕生态广西的建设进行。在“四个广西”的建设中,谁是“主”,谁是“翼”。人们一般的认识都是富裕广西建设是“主”,其他广西建设是“翼”。因此,在规划国民经济发展时,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对于社会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往往说起来重要,而做起来则变成是次要问题或可有可无。但是,如果把生态文明引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设轨道,那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着眼点的生态广西建设,无疑应该是整个和谐广西建设的“主”。因为,富裕广西建设只有建立在生态文明信息增值进化基础上,才能构建出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忽视了生态产业基础,任何的物质增值都是不能长久的。而生态文化代表着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广西社会历史发展中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结合广西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推动以生态文化和生态伦理为基础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无疑是文化广西的方向所在。另外,构建生态优美,环境宜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广西,本身就是平安广西建设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四个广西”建设过程中,必须摆正其规划的主次,把生态广西建设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来认识。
  
  参考文献:
  [1]黄顺基.从逻辑悖论到和谐社会的方法论问题[J].河池学院报,2005(6).
  [2]刘宗超.生态文明与信息增值进化论[J].河池师专学报,2002(1).
  [3]任恢忠,刘月生.生态文明论纲[J].河池学院学报,2004(1).
  [4]韦广雄.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2006(1).
  
  (责任编辑/彭巍)
其他文献
摘要:审美现代性以反思的态度来体验现代生活,从而表现出三种生存策略与形态特征: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自身矛盾发展的产物,它反叛由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追求一种差异性的价值,显示出求新求变的美学特征;审美现代性的发展受到社会现代性的制约,它必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反叛性;差异性;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
期刊
摘要:作者在继承、总结符号学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象似性推理的定义,并使用象似性推理作为分析的手段,对横光利一的名篇《苍蝇》的隐喻象征和写作风格、篇章布局等进行了解读。从苍蝇的眼到横光利一的第四人称主张、从苍蝇的命运到《苍蝇》作品的双主题对比的写作方法,从十个片段到篇章的构造意图,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同时在分析过程中,验证了象似性推理的合理性。  关键词:横光利一;《苍蝇》;象似性推理  
期刊
摘要:从总体上来说,黑人是一个在美国受压迫、受歧视的种族,但他们的处境并不都是一样的。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在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之前已获得自由,成为了自由人。本文紧紧围绕奴隶制下美国南北战争前奴隶为争取自身自由而进行的不懈的努力展开讨论,指出不论是赎买合法获释还是逃跑非法获释,奴隶的自由来之不易。同时文章还对不同的奴隶所采用的不同的方式获释在其人口结构上所呈现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
期刊
摘要:今何在创造了一个“九州狂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成为承载作者幻想的舞台。今何在的玄幻小说广泛吸收了现代小说、西方玄幻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台港通俗小说的写法,在通俗的故事框架中,加入了现代小说的元素,让小说在轻松中蕴含着沉重,自觉追求一种雅俗融合的写作境界。今何在的小说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有着综合吸收创造的气象。  关键词:今何在;玄幻小说;融合  中图分类号:I247.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通过对启蒙概念的深入分析,重新审视了启蒙运动的思想资源。他们揭示了“启蒙退化为神话”的启蒙概念自身所蕴涵逻辑结果,从而对由启蒙带来的以工具理性为主导、以人的异化为特征、以世界性灾难为必然的现代性世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这对克服工具理性的负面效应、重塑价值理性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批判;重审  中图分类号:B56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中学化学教法是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化学教师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开设好这门课是广大教法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研究课题。  关键词:化学教法;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4—0172—01    现今中学化学开展的最前沿的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是化学实验的教学,对实验中的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讨论是
期刊
摘要: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一部厚重而又意味绵长的著作。两位主人公合而为一的“游戏人生”,蕴藏着深厚的审美意味,也是这部作品真正的内在深刻性。当疯癫成为一种游戏,狂欢也就是一种美了。本文试图运用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和席勒的“游戏之美”去探寻《堂吉诃德》中潜藏的“游戏之道”,发掘作品所展现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堂吉诃德;游戏;狂欢诗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棚改工程对于辽宁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成就显著的惠民工程。本文对棚改政策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概括,同时,指出了调研中发现的某棚改新区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棚改政策;棚改工程;新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20—58—02    辽宁棚户区改造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2005年的“一号工
期刊
摘要: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融领域的公共品。本文从公共品供给视角,通过比较纳什均衡总供给与帕累托最优总供给,指出每个国家对于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种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是不足的,需要加强协调和管理,并且纳什均衡供给的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提供公共品,在建立国际货币体系上要肩负责任与义务,低收入国家可搭便车。国家收入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异及变化是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和变迁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公共品供给;国
期刊
摘要:大学生旅游逐渐成为新的消费亮点,在旅游客源市场划分当中,高校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且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好的为大学生设计合适的旅游产品,同时有效的开拓旅游消费市场,抓住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特征意义重大。文章对长沙市三大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旅游消费抽样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对在校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消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