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新手段,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探。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焕发活力
数学学科的严密性、科学性、探索性深深吸引喜欢数学的人。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数学常常被贴上枯燥、乏味、抽象的标签。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快节奏、大容量、图文并茂等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一、化静为动,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习热情
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以前传统的教学中多以挂图的方式创设情境,但是静止的画面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出一个场景,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的大小比较”时,单纯地用一些数进行比较,显得格外枯燥而单调,于是,教学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呈现一片蔚蓝的大海,画面配音: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今天海绵宝宝和章鱼哥一起到海边捡贝壳,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接着,出示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捡贝壳的情景。孩子们一下子就被美丽的画面吸引了,欢乐的笑容洋溢在脸上。接着画面传出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对话。海绵宝宝说:我捡的贝壳比你多。章鱼哥说:不对,我捡的贝壳比你多!两人争吵不休,这时老师提问: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谁捡的贝壳多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从而揭示课题及本课的学习目标。接着引导学生经过探索、讨论,决定把两人捡的贝壳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排列比较,就把谁多谁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境中学会用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
二、化理性为感性,消除思维障碍,突破教学难点
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接受、构建知识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演示,形象地揭示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可以接受的信息,把理性的知识变为感性的可以感知的知识。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轻松消除思维障碍,突破知识难点。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时,很多学生一开始都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理由是:平行四边形稍作推移就会变成长方形,而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和宽的乘积。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平行四边形推移成长方形的动态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虽然两条边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但推移之后它们的形状发生了改变,面积难道没有变化吗?于是又有学生大胆假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底和高的乘积”,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思维认知再度陷入失序状态。于是,教师又通过视频再现了运用“切、补”方式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学生恍然大悟。
三、化单向为多元,实现多方对话,丰富交流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仅用语言的描述难以清楚地表达,有时需要画图,有时需要实际操作,有时需要列式等。很多时候,学生的观点不能一一展示,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剖析,而信息技术就可以轻易地做到这些。多维互动的学习方式不但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现独特的思维,开拓思维空间,更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借鉴与启迪。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事先把微课上传到学习平台,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单。然后在学习平台及班级QQ或者微信群上,学生间进行交流探讨,一些“消化不良”的學生向同伴和老师求助。老师鼓励同学间展开讨论,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与指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真正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在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中产生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学生提出了一些思考性较强且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1)如何用手指较准确地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2)毫米与厘米、分米、米之间有什么关系?(3)怎么才能又快又准确地读出长度不是整厘米数的物体的长度?(4)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比较合适?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预案,从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整个多向交流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促进他们数学思考,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互相帮助,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是教学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势必给数学课堂从形式、内容、教学模式的变革,也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焕发活力
数学学科的严密性、科学性、探索性深深吸引喜欢数学的人。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数学常常被贴上枯燥、乏味、抽象的标签。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快节奏、大容量、图文并茂等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一、化静为动,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习热情
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以前传统的教学中多以挂图的方式创设情境,但是静止的画面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出一个场景,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的大小比较”时,单纯地用一些数进行比较,显得格外枯燥而单调,于是,教学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呈现一片蔚蓝的大海,画面配音: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今天海绵宝宝和章鱼哥一起到海边捡贝壳,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接着,出示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捡贝壳的情景。孩子们一下子就被美丽的画面吸引了,欢乐的笑容洋溢在脸上。接着画面传出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对话。海绵宝宝说:我捡的贝壳比你多。章鱼哥说:不对,我捡的贝壳比你多!两人争吵不休,这时老师提问: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谁捡的贝壳多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从而揭示课题及本课的学习目标。接着引导学生经过探索、讨论,决定把两人捡的贝壳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排列比较,就把谁多谁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境中学会用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
二、化理性为感性,消除思维障碍,突破教学难点
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接受、构建知识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演示,形象地揭示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可以接受的信息,把理性的知识变为感性的可以感知的知识。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轻松消除思维障碍,突破知识难点。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时,很多学生一开始都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理由是:平行四边形稍作推移就会变成长方形,而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和宽的乘积。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平行四边形推移成长方形的动态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虽然两条边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但推移之后它们的形状发生了改变,面积难道没有变化吗?于是又有学生大胆假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底和高的乘积”,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思维认知再度陷入失序状态。于是,教师又通过视频再现了运用“切、补”方式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学生恍然大悟。
三、化单向为多元,实现多方对话,丰富交流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仅用语言的描述难以清楚地表达,有时需要画图,有时需要实际操作,有时需要列式等。很多时候,学生的观点不能一一展示,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剖析,而信息技术就可以轻易地做到这些。多维互动的学习方式不但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现独特的思维,开拓思维空间,更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借鉴与启迪。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事先把微课上传到学习平台,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单。然后在学习平台及班级QQ或者微信群上,学生间进行交流探讨,一些“消化不良”的學生向同伴和老师求助。老师鼓励同学间展开讨论,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与指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真正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在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中产生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学生提出了一些思考性较强且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1)如何用手指较准确地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2)毫米与厘米、分米、米之间有什么关系?(3)怎么才能又快又准确地读出长度不是整厘米数的物体的长度?(4)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比较合适?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预案,从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整个多向交流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促进他们数学思考,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互相帮助,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是教学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势必给数学课堂从形式、内容、教学模式的变革,也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编辑 鲁翠红